浅谈清明上河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为北宋风俗画的典型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审美价值,其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 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清明上河图》全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 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所用材料为绢布,淡设色。《清明上河图》原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现在原作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属于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作者为翰林张择端,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张择端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因此存留下来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珍贵,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画坛风尚,以及风俗画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这便是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实现背景。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气势宏伟,画作极具大师风范。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以极高的现实主义手法,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之繁荣与昌盛。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共分三个大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描绘了京郊村野中奔往京城的脚夫、商旅、行人在晨雾中匆忙赶路的场景。画中疏林薄雾,茅舍掩映,草桥倚树,流水泊舟。赶着驮炭毛驴的脚夫,前后家丁簇拥前行的妇人,跨马骑驴的商贾,挑担背橐的小贩行旅,鱼贯行进在蜿蜒绕村通向京城的小路上。静谧而和谐的田园风光,结队呼应匆忙赶路的行人,一静一动的对比,顿使京郊生机盎然,烘托出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意境氛围,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拉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进入展示京城繁华景象的第一个高峰,表现汴河码头和横跨汴河的虹桥一带的热闹繁忙景象。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汴河码头是运往京城物资的集散地。靠近汴河码头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这座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这座桥应是当时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此画家选择了这个景点作为第一个重点表现的场景。从画面上可以看到,汴河码头附近粮船云集,两岸人烟稠密,茶馆、店铺连墙接壁,行人商贩熙熙攘攘,而汴河航道中满载货物的船只首尾相接,往来如梭。最为惊险热闹的场景出现在横跨汴河的虹桥周围。一只逆流而上的大船,正要谨慎小心地通过桥涵。大船上紧张忙碌的船夫们,有的呐喊开道指挥调度方向;有的忙着放倒桅杆以便大船通过桥涵;有的用竹篙插入河中稳住船位;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引船前行;有的用麻绳挽住船体以防意外。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大声吆喝着为大船指挥着方向。船里船外这紧张忙碌的情景,吸引了桥上的行人驻足观望,致使桥上交通拥塞。桥面上一骑马为官人引路前行的差役,与迎面为一乘轿子开道的仆人,因争道发生了争执……种种生动的细节

描绘,真实地表现出虹桥这一水陆交通会合点的繁忙热闹景象。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描绘了京城一座城门两边的繁荣景象。城门左右彩楼高耸,店铺栉比,铺面阔绰,层楼叠出,门头盈街,招幌满市。商店、脚店、肉铺、药铺、茶坊、酒肆、庙宇、公廨应有尽有。用于运输货物的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街市上达官贵人乘坐的车轿,来往如织。步行于街的士绅、平民、商贩、僧侣,摩肩接踵,川流不息。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但这里描绘的只是京城汴梁一座城门两侧的景象,京城的中心地区应该是比这里更为豪华富丽的场景。但是,作者引导我们的视线沿护城河桥穿过城门,进入繁华的京城后,仅仅描绘了一处通向市中心的街道交叉口,画面就戛然而止了。有人认为是作者将要表现到最繁华的市中心时,有意搁笔,给人们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回味;有人认为这是一张未完成的长卷;也有人认为可能这幅名画在近千年的流传中,被人割裂分解了。事实究竟如何,只有期盼以后出现新的考古发现,才能见得分晓了。

从历代画家评论中,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作为传世珍作,背后隐藏着相当多的故事,奸臣严嵩夺画酿冤案,度尽劫波终得归宿,一些些生动传奇的故事,而《清明上河图》得以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北京看看的。。

以下是个大名家和著作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