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_留守儿童_同辈群体类型及特点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类型及特点分析Ξ

□王秋香

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1]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在一起,对个体的学习、生活影响很大。在父母监护缺位,亲情缺失的情况下,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个体的影响上升。加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类型和特点的分析,是介入“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加强对其规范和引导,实现“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类型

根据“留守儿童”的形成基础、活动方式、心理构成,“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自我照顾型同辈群体

自我照顾型同辈群体主要源于自我监护。“留守儿童”父母监护缺失,作为这一缺失的补位,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自我监护。在自我监护类型中,一般有一个已上初中或高中的哥哥或姐姐,往往是哥哥姐姐担负起监护弟弟妹妹们的重任,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相互照顾,在感情上相互慰藉和支持。自我照顾型群体规模较小,一般为两人或三人左右,兄弟姐妹年龄相距不大,哥哥或姐姐对弟弟妹妹的日常生活、学习进行全面的照顾,内部情感依赖度大。但是,由于照顾者本身是未成年人,本该是受照顾的对象,现在却要照顾和保护弟弟妹妹,担负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他们心理压力大,容易有孤独无依感,性格内向,情绪容易激动。

21互相帮助型同辈群体

这是在一个权威型儿童影响下,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中,互帮互助、互相依赖的积极型“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在这一群体中,有一个权威型人物,她(他)有较好的学业成绩,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较好的思想品德,性格比较外向,乐于助人,这些优势因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

肯定)促使她(他)成为“孩子王”。互相帮助型同辈群体规模较大,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成员主要为同班或同校年龄相距不大的同学,他们一块上学,一块做作业,一块讨论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在群体内部,个体有较强的归属感,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因父母长期在外而缺失的亲情。在一般的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互助型同辈群体往往是无意形成的。但是,留守儿童互助型同辈群体,可以分为有意建立和无意形成两种。无意形成的互助型群体主要是由于核心人物个体本身的魅力和影响所致,别的儿童乐意和他一起学习、玩乐,受他派遣。群体行为基本符合儿童成长规律。有意建立的互助型群体则是留守儿童中的核心人物看到周围同学有着相同的背景,有着一样的缺失,有共同的渴望和要求,在一种责任感的驱使下建立起来的。这一群体往往有自己的组织,有正式的名称,有像模像样的队规,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做有益身心的活动。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镇养正中心小学学生谭海美组织的“留守儿童之家”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

31叛逆型同辈群体

叛逆型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成员往往学习成绩差,他们经常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在核心人物的影响下,常常集体违反学校、班级纪律,如有的“留守儿童”小团体的核心人物提出不值日,则全体成员与班级对立,抗拒值日活动。叛逆型群体成员经常聚在一块吸烟、酗酒、下馆子,他们沉溺网吧、录相厅、歌舞厅,甚至于赌博、打架、斗殴。这一类型群体穿着、头发装饰奇异、前卫,说话、行为流里流气,他们在学校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双差生”、“问题学生”,在家里临时监护人亦十分伤脑筋。这一群体如果为社会不良人员唆使和利用,极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根据笔者对娄底市25所中小学的抽样调查表明,在留守儿童中,自我照顾型同辈群体大约在5%左右,互相帮助型约占30%,叛逆型则占到60%。还有5%的独来独往型留守儿童,这一类型的留守儿童主要源于一种极度的自卑心理,害怕与他人交往,有严重的交往障碍。

86

Ξ作者简介:王秋香,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副教授,湖南娄底,417000。

二、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特点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既相似于一般青少年同辈群体,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1从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形成的基础来看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监护缺位,留守儿童无法通过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互动而造成亲情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对其社会交往过问很少。因此,留守儿童交往自由度大,交往的对象虽然有同村少年、同班同学和社会青少年,但留守儿童一般都愿意与留守儿童交往。[2]他们有着共同的境遇,相似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上有着一样的困惑和问题。因此容易走到一起,在情感上相互慰藉和支持,形成同辈群体。

21从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开放性和内部结构关系来看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由于群体成员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的相似,导致该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及群体形成后都难以接受非留守儿童成员的进入,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在自我照顾型同辈群体中,兄弟姐妹几人互相照顾,自我监护,互为依赖,一致对外,其封闭性最强。互助型和叛逆型的家庭背景高度相似也影响着它的开放性。

从其内部结构来看,群体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内部一般没有章程,没有正式的规范,没有组织机构。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并非任命或派遣的,也不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而是凭借自己的学业成绩、知识、才能、阅历等因素获得成员的普遍认可后自然产生的。但是在叛逆型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主要凭借着他的胆量和蛊惑力。由于父母监护长期缺位,相当部分留守儿童感情冷漠,学习成绩不好,性格出现严重缺陷。那些自卑、怯懦、成绩不佳的留守儿童,往往受到教师、同学乃至自己父母和亲属的贬低和轻视,一方面严重影响其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在同伴群体中寻找情感的寄托,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保护。于是,那些胆量大,敢做敢为,有一定蛊惑力和组织才能的留守儿童就逐渐成为该群体的核心。

31从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部的价值取向来看

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学习只能听之任之。他们无法督促他及时完成作业,无法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成员具有高度相似性的特点。当一群学业成绩差,学习自信心缺乏的个体聚在一起时,厌学之风弥漫开来。

部分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的父母或同乡读书不多,照样天南地北的闯荡,照样打工挣钱,甚至可能暴富,他们认为读书再多,将来照样打工,读书少,也可能致富。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将自己将来人生发展方向确定为打工。这种观点在同伴群体内进一步强化,广泛影响其群体成员。据调查表明,

在留守儿童同伴群体中,兴趣型、学习型群体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而认为读书无用的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而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方法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业成绩偏差。

外出务工者弥补孩子的方式往往是多给零花钱。据调查表明,在零花钱的支配量和自由度上,留守儿童大大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花钱大方、慷慨,常常下馆子,进网吧、歌厅、录相厅,吸烟、喝酒,或用其来结交朋友。因此,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拜金主义泛滥。

41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部承载着大量亚文化甚至反文化

同辈群体在承载的文化上存在着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的现象。积极型同辈群体往往载荷着社会主流文化。中间型群体则主要承载着群体亚文化,它并非代表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消极型群体传递的文化往往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在青少年中间型群体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趋向于反对权威,特别是反对家长、教师这一权威,支持和倡导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这种群体需要外部的监管和引导,否则容易走向消极型群体。对于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成员,父母监护缺位,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力,甚至于放任不管,学校老师亦是听之任之,权威影响不复存在,留守儿童行为自主性极强。在这种完全放任的环境中,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极容易从中间型转变为消极型。群体文化也容易发展到反文化,这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致使其行为失范现象十分严重。

51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成员交往时间长

一般同辈群体成员自由交往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主要由于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青少年缺乏家庭伙伴。二是家长、教师对青少年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青少年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三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变化。留守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同辈群体成员交往时间很长。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每天大约在10~14小时之间。

虽然,互助型同辈群体能积极有效地发挥群体正功能,能使留守儿童感受快乐,感受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体验肯定的情感,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促进其健康成长。自我照顾型同辈群体亦在父母监护缺位的情况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失的家庭功能,不过,群体核心人物责任重、压力大,往往处于无助、迷惘之中,这严重违反儿童成长规律。但是,叛逆型同辈群体所占比例相当高,严重影响了群体成员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开展调查研究,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注释:

[1]陆建华:《青年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李庆丰:《少年儿童数据解读》(七),孙云晓网站。

责任编辑:思祁96

政法・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