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化背景下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国际化背景下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解决的对策,以期有助于在人才国际化形势下对于如何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作出有益思考。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66

1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

1.1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资源的“引进来”与“走出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研究生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来看却不靠前,从2006到2010年,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组织的全球人才竞争力评选中,我国一直徘徊在18名左右的位置,最好的排名也是2007年在参评的55个国家中名列第15位的位置。[1]可见,这与我国的人才总数和教育投入并不对称,教育国际化之路依然很长。

1.2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初便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战略加以推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起步比较晚,且多是在被动的形势下开始推行的。因此,无论从战略意识还是从政策法规,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交流合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中提出要顺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并相应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但在具体操作上除了一些国内著名重点大学明确将国际化写入其自身发展战略之外,国内大部分高校并未真正重视国际化战略。而一些正在实施的中外教育合作的法律法规,诸如《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立法空白和立法缺陷,限制了高校国际化办学自主权,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不利。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的改革,我们在近几年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规模达到732个(据十八大报告最新统计),但办学的程度却深入不够,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保障、质量评价以及监管体系的建议都呼之欲出。此外中外合作办学的单位和高校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中外合作的专业领域也比较狭窄,主要是经济管理类的热门专业。

2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2.1 建立完善的国际化法律、政策体系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完备的法律基础,建立完善的国际化政策法规体系,势在必行。鉴于此,相关立法部门应责成或组建相关机构调查、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政策,从宏观上调控全国范围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其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向前发展[2]。

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引导和规范研究生教育。有关部门应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适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减少相关审批环节,增强各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行业,助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2 优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

要大力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学位认证制度。首先要做到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应涵盖对本专业国际发展趋势的了解与掌握、涵盖对跨国知识的认识、涵盖跨国沟通技能的训练等,以促使学生在把握世界发展最新动态的同时较快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其次,要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多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的学术热点和前沿内容,开发学生兴趣;再次,国际化课程设置要和国际交流活动相配套,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所开展的国际活动与高校的核心课程得以连接,一举两得。

2.3 建立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具有国际经验、充满学术热情的导师队伍对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提升高校乃至国家的国际化水平都有十分重大的推动意义,因此在借鉴美、英、澳等国经验的基础上,高校理应将建立一支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作为办学的重点工作。例如现在国内一些高校采用的研究生“双导师”制度,使每位学生都有一位专业导师以及另一位校外社会导师;另外一些高校采用导师队伍的全球招聘,充分吸引高水平的海外留学人才和外籍教师加入其导师队伍,并不断

提供平台扩大自身导师队伍的国际交流空间,提升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2.4 促进国际科研的交流与合作

科研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题中之义,且是其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校的科研交流,才能够真正提升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以及导师队伍实力,其意义不容小觑。2008年浙江大学在浙大校友、斯德哥尔摩大学沈志坚教授积极牵线搭桥下,成立了国内首家埃科学研究中心,其三名首席专家均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评委,这将不仅有助于壮大教师队伍,而且中心还可借助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广泛的学术联系,确保科研项目的内涵处于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使教师受益于国内的国际环境,增长其国际经验。

总之,我们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上的先进经验,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之路,为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去不断思考,促进国际化领军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2010年世界竞争力年鉴[db/ol].百度文库,http:

///view/e4ecf0ef5ef7ba0d4a733b7a.html. [2]张小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徐继宁.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新进展[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6,(12).

[4]董晓惠.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

[5]王伟,徐祝申.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策略若干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6]陈卓,周萍,高东波.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7]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作者简介:侯文婷,女,山西大同人,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专职委员,助教,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0444 卢昱,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 2004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