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关系——师生安全关系的重要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关系——师生安全关系的重要部分

作为教师,我们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类型的学生。每个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性格,但要是从心理学依恋角度划分,我们能把学生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

首先,什么是依恋呢?英国心理医生John Bowlby认为依恋是“人与人之间持久的心理连接”。对于孩子,通俗点说,就是对于父母或者其他熟悉的人之间的亲近、眷念。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人类之中,也存在于动物中。奥地利动物学家Lorenz曾在1935年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印刻现象。他将刚出生的鸭子分为两组,一组刚出生就看到鸭妈妈,另一组则看到自己。结果,两组鸭子分别将鸭妈妈和Lorenz当成自己的追逐对象,生活习惯截然不同。劳伦兹发现在刚孵化出的小鸭面前,像鸭子那样摆动自己的双臂,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像爱母鸭那样地爱他,在幼小时跟在他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不是自己的同类求爱。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是动物学习的重要阶段。在孩子身上,虽然没有产生典型的印刻现象,但却能确定依恋的作用在孩子身上的巨大作用,年龄越小,作用越明显。依恋是一种先天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想要和自己的父母亲近,这是一种本能,为了让自己有更安全的生存环境;同时,依恋也是婴儿早期调节情绪的方式,当自己情绪流露时会有父母来回应并解决自己的需求,这有利于保持孩子的身心健康。

依恋在孩童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如果依恋缺失或产生不安全的依恋,就会直接导致孩子情

绪、行为问题。这样的论证最早在198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Harlow的实验中体现,他以研究婴儿猴子和母猴之间的情感而闻名学界。“第

一个(假猴子)母亲是用布做的。它可以喷射高压空气,几乎能撕裂小猴子的皮肤。小猴子什么反应呢?它只是更加紧紧的抓住这假妈妈,因为受惊吓婴儿的本能就是如此……但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做了另一个机械猴子妈妈。它能够猛烈的震动,但小猴子只是抓得更紧。我们做的第三猴子妈妈能够从身体里弹出铁丝网,把小猴子打飞。小猴子打飞后,爬起来,等待铁丝网收回去,然后又爬上假妈妈。我们最后做了一个‘刺猬’妈妈。它可以浑身弹出尖刺。小猴子被这些尖刺吓坏了,但是它等到刺收回去后,就回到‘妈妈’身边,紧紧抓牢。”

以上是节选自Harlow 和他学生Suomi在1970年的论文。Harlow在一系列实验中,他把新生的幼猴从母猴身边拿走,在孤立的环境下抚养。这些幼猴没有母亲或者其他猴子作伴,有的只是Harlow做的人

造假妈妈。如此成长起来的猴子,没有正常社交的能力,呈现抑郁,自闭和自伤的行为。有些甚至在回到猴群后,绝食而死。读着Harlow 在论文中对被试幼猴的描述,不由得为这些幼猴揪心。虽然以人的心情去理解猴子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但在Harlow 科学严谨的文字中,也能够看出这些幼猴的痛苦和渴望母爱,以及得不到爱的回应后产生的怎样严重的后果。

虽然Harlow的实验饱受争议,但他希望通过猴子实验,证明婴儿需要社交和情感接触才能正常的发育成长。婴儿在成长中,需要得到来自外界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回应。根据父母对孩子的依恋反应做出

回应的不同程度,可以将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依恋。拥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父母对宝宝的需要敏感,态度积极;与宝宝经常有互动,与宝宝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宝宝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宝宝。这样的孩子表现出母亲在身边时会有更多的探索活动;母亲离开时有分离焦虑;容易被陌生人安抚,但母亲的安抚会更有效;母亲回到身边会表现得非常开心。不安全依恋又分为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父母对宝宝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或者,对待宝宝过分热情,刺激过度,经常对宝宝喋喋不休,强行给宝宝制造某些需要,让宝宝不堪其扰。这样的孩子表现为不管母亲在不在身边都无所谓,表现出过于独立,不对外界的善意抱有希望。反抗型依恋孩子的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不一致。他们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宝宝对父母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会感到绝望,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这样的孩子则表现出探究活动较少;母亲离开时分离焦虑强烈,并持续不安,即使母亲回到身边也难以被安抚。混乱型依恋的宝宝通常受过父母的忽视,或者受到过父母对其身体上的虐待。这些宝宝的妈妈通常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这些妈妈自己也会经常出现恐惧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在妈妈回来时,会表现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平时生

活中,我们能看到,不同的孩子被送到幼儿园去,在父母离开时表现的如此不同:有的孩子可以以平和愉快的心情和爸爸妈妈说再见,然后开开心心地和同伴们玩耍;有的孩子会哭闹一会,但过了一会就可以正常和同伴玩耍;有的孩子根本就哄不好,哭闹时间长,甚至在看到爸爸妈妈出现后哭得更厉害。大部分家长会将这样的现象归结于孩子的性格和胆量的不同,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父母所给孩子的安全依恋的不同。

家长应当重视依恋关系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温暖的、有积极回应的关系和互动能建设儿童的大脑,并且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行为;拥有安全依恋的孩子能建立起积极的内部工作模式,认为他人是可信任的,自己是有价值的、有用的;同时,情感连接、关系以及依恋对大脑和心理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它从神经、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个水平上给学习提供支持和促进。所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稳定的回应,注重孩子合理的需求,让孩子感觉到稳定的安全感,不会因为他们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被放弃、轻视。当他们的内心拥有舒适的、确定的安全感后,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也就是学习。

教师在面对不同依恋型的学生时,又该怎么做呢?安全依恋学习的学生会更善于解决问题,更有好奇心,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时间会增加,成绩大多稳定优秀;这样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学习节奏,不需要老师和家长费心。回避型依恋的学生表现出难于信任老师,不知道老师是否接受、认可他;即使是在需要帮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