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的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陷的审美
在新华字典中缺陷被定义为“残损或不圆满的地方”。 [1]在互动百科/文化中缺陷被定义“瑕疵;缺点;欠缺;不完美。”[2]人们习惯将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瑕疵、缺点或不完美称为缺陷。在工艺美术中缺陷主要分颜色缺陷、材质缺陷、工艺缺陷几种。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一般都认为工艺品的完美主要体现为比例与颜色的和谐、制作工艺的精湛。但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如何看待与完美相对的缺陷以及能否利用缺陷,东方与西方差异巨大。
一、关于缺陷的不同审美观
在西方缺陷与完美是相对立的,无法共存的。西方工艺美术作品总是极力追求完美。虽然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代表人物勒内·拉里克(Rene LaLIGne)受东方艺术和古典风格的启发,运用不规则珍珠作为材料。但那只是利用珍珠与花苞形状的相似而将其作为首饰的一部份,首饰整体上仍符合和谐、比例等美的标准。这种部份或有限度地利用到缺陷的现象并非是西方固有的传统。而新艺术风格也并未在西方形成主流或长时间受重视。就整体而言,西方工艺美术对完美的追求仍主要体现为极力避免缺陷。
与西方对缺陷的态度迥然不同,在东方对于缺陷的利用古已有之。缺陷可以转化为完美,完美与缺陷可以共存,对缺陷美的欣赏与追求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现象。特别是在中国缺陷被大量运用在工艺美术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工艺上的缺陷的利用如钧窑与建窑的釉变、哥窑的开片,材质上的缺陷的利用如根雕,色彩上的缺陷的利用如玉雕里的巧色。中国对缺陷的运用面之广、运用产品种类之丰富世所罕见。除此之外与中国比邻而居的日本也喜欢工艺缺陷所造就的瓷器品类一釉变天目。日本人茶道用的陶制茶杯也以类似制作缺陷的粗糙、不规整形状挑战着西方一直以来严谨得近似科学的完美观
二、存在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对于缺陷的态度如此不同,主要是因为度量美的标准或更准确地说是坐标轴有差
异。如果说评价美的坐标轴有三个维度的话,那么一个维度是感觉,一个维度是空间,另一个维度就是时间。感觉维度主要是确定以哪种感觉为主来评价美。感觉可分视觉、嗅觉、触觉等,评价美由于偏重的感觉器官不同标准也不同;时间维度主要确定以什么样的时间观观察评判美。东方认为时间是永恒流动和不可分割的,观察评判美也采用动态把握的时间坐标。西方认为时间可以分割,观察评判美也采用静态把握的时间坐标;空间维度主要确定从哪种视角观察评判美。不同视角如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会影响艺术的表现样式。由于时间和空间不能绝对割裂开。所以人们一般又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合称为时空维度。
在感觉维度上西方评价美的坐标轴主要采用以视觉为中心的感觉体系。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视觉被推崇到在各种感觉中最突出的地位。赫拉克利特说:“眼睛是比耳朵更精确的证人”。西塞罗说:“视觉是我们最敏锐的感觉”强调视觉便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3]雅克一德里达认为“欧洲语言中思想一词{ideoneidos idea)的整个语意学;如我们所知一如我们所见。是将看和知联系在一起的。”[4]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评价美的感觉维度采用的是一种强调视觉的所谓视觉中心主义感觉体系。这种感觉体系对比例、和谐、对称等视觉易感知的特征更加敏感。例如与几何形体的结构有关的审美原则包括“对称、比例、尺度、和谐、均等、秩序等”在希腊美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5]而西方盛行一时的“镜子说”、“模仿说”也是与视觉中心主义一脉相承。
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西方评价美的坐标轴采用的是具共时性特征的时空体系。“以犹太基督教为传统的西方文化通常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是一种线形的单向持续运
动。”[6]“单向时间制强调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做一件事,……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割但不可以重复、有始有终的一条直线。”[7]由于认为时间可以分割、甚至可以抽取出一个片段,西方人画风景画时习惯画某个特定时间点所看到的景与物。这种相对静态的观察方式不仅体现在时间维度上,也体现在空间维度上。如西方传统风景画习惯画从某个固定角度所看到的
景与物。直到20世纪初出现的立体主义由于受非洲和东方影响才开始试验从不同角度体现同一对象。这种静态分析观(在此基础上西方发展出本体论ontology,重视物体的恒定性)相信事物的确定性与完整性是可以实现的并且是美的,完美是确定的并且与缺憾是对立的。如果套用索绪尔的语言学词汇,这种强调横向、静态、个别分析的思维方式可称之为共时性分析方法。而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西方评价美的坐标轴采用的正是具共时性特征的时空维度。
如果说西方评判美的坐标轴离不开视觉中心的感觉维度以及强调静态、横向、个别分析的时空维度的话,那么东方对缺陷美的偏爱本身就意味着西方传统的评价美的坐标轴有它所无法解释或未包含的内容,需要加以修正。
东方国家如日本与中国由于一衣带水的历史原因,对缺陷的审美观很相似。例如中国与日本同样对工艺制作缺陷所形成的瓷器品类—窑变非常喜爱,甚至在对窑变的品种之一“曜变天目”的继承与使用上,日本还超过了中国。
“曜变天目”(Yohe Tenmoku)是中国宋代陶艺家所创烧的一种釉面极具特色的陶瓷产物。“曜变天目”中的“曜变”一词原意为“窑变”、“容变”。十五世纪前后,人们开始用含有“星”“辉”之意的“曜”字来形容窑变瓷器所呈现出的斑驳灿烂的色彩。“天目”主要指黑釉窑变瓷器。就目前所知,日本成为了世间仅存三只宋代“曜变天目”碗的收藏国。由于日本人对“曜变天目”情有独钟,不少人为了烧制出魅力神奇的“曜变天目”殚精竭虑、苦心专研,但取得成功者却是凤毛麟角。在少数的成功者中林恭助的作品做到了对“曜变天目”碗的再现,他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超过“曜变天目”的原产地-中国。可见日本人对“曜变”的偏爱与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