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与脏腑的关系

合集下载

脾胃论全集白话文讲解

脾胃论全集白话文讲解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该书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制定了以补益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脾胃论》的部分白话文讲解:
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是人体的重要脏腑,其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负责接收和初步消化食物,脾则负责将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同时,脾胃还具有升清降浊的功能,即将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脾胃的病理变化: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病可累及脾,脾病也可影响胃。

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长时间脾胃功能失调还可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等严重后果。

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如肝主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肾主藏精,为脾胃提供先天之精以滋养后天等。

同时,脾胃也为其他脏腑提供营养物质,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补益脾胃的治疗方法:针对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症,李东垣提出了以补益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

具体包括益气健脾、升阳举陷、温中散寒、清热燥湿等治法,以及相应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

这些方剂通过补益脾胃、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脾胃论》的部分内容讲解,且采用了较为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

如需深入了解《脾胃论》的精髓和具体运用,建议参考相关专业书籍或咨询中医专家。

脏腑关系

脏腑关系
维持呼吸: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肝与肾
肾藏精 肝藏血 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 精血同源
精血同源、藏泄互用 阴阳互资
肝肾阴阳互资
病理:肝肾精血不足 肝肾阴虚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同源

互化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肾气
闭藏
心肾阴阳相互交济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温煦 推动 兴奋
心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温煦 推动 兴奋
下 温
肾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肾阴 肾水不寒
肺与脾
肺主气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液
病理:肺脾气虚 水湿痰饮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 调节
心与脾 心主血
血液生成与运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行血 脾主统血
协同调节
病理:心脾两虚,气虚血瘀, 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心
病理:心脾两虚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属火居上,肾属水居下,肾水须上济心火, 才能防止心火过亢;心火须下交肾水,才能防 止肾水过寒。只有这样,心肾功能才能彼此协 调。这一关系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饮食物
食 糜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胆 汁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中兽医学课件: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兽医学课件: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失肃降,不能制约肝木 痛、头晕、头痛等。
肝气升发过度:胸胁
2.血气运行
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 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 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 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
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 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
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 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
肺主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 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生理
肺气对于心血——助心行血“气为血之帅”
维持肺司呼吸正常运行,
为肺气的物质基础
心血对于肺气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附于
血而运行全身
•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 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
中兽医学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二章 脏腑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 的关系。
重点在于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有机 整体
五脏 六腑 气血津液 经络
中心 配合 物质基础 联系
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五脏一体观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 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 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 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 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 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的关系。
肺失宣降,气机不畅——血行受阻
心有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 畅 → 肺失宣降,心悸、唇青、舌紫、咳 嗽、气喘、胸闷等。

脾胃与脏腑的关系

脾胃与脏腑的关系

脾(胃)与心:心与脾为相生关系、母子关系, 如果心火旺盛影响脾脏,致胃腑燥热,则出现多 食易饥,大便干结。胃阴被灼,津液亏损,则出 现饥而不欲食。中医称母病及子或火旺灼土。
脾(胃)与肺:胃气虚弱 运化动能减退,生气功能 不足,首先影响肺脏,则 卫气亦受影响,体质短促、咳嗽、喘息等症, 中医称土不生金。
脾(胃)与肝:肝为风木,肝主输泄,调畅全 身气机,肝木疏脾土,脾胃升降运化才得以进 行,肝脾不调其证有三:肝脾不和证,肝气犯 胃证,土郁木蕴证。
脾(胃)与肾:肾 司水液开阖,如脾 阳不足对肾脏达不 到制约的作用,以 致开合失常,寒水 内盛泛溢肌肤而形 成水肿,称为土不 克水。肾虚弱而其 温煦蒸化水液功能 失常致水无所主, 聚集为患,水肿之 症以腰部以下最明 显,可见腰膝酸软、 四肢发冷、精冷不 育等症,中医称水 反克土 或者水泛 土崩 。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肺与脾 脾与胃脏腑关系PPT课件

肺与脾 脾与胃脏腑关系PPT课件

一、水谷纳运协调
从生理上看: 首先是胃主收纳腐熟水谷,在此前提下脾主
运化,后再向胃运化精微物质并传输 但从病理上看时,有这么几种情况: 1、脾失健运后胃纳不振, 2、胃气失和导致的脾运失常,最后则会导致
纳少脘痞,腹胀泻等,脾胃纳运失调之症。
二.气机升降相同
从生理上讲: 脾胃居于中焦,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相成。当脾气
病理情况通常表现为子病及母,与母病及子,肺主金,脾主土,在子病及母 时表现为肺气虚累及脾,而母病及子则表现为脾气虚影响肺,肺脾两虚之证 则表现为咳嗽气短,食少倦怠,腹胀等症状。
津液代谢
生理上的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由于肺气宣降主行水, 因此使得津液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同样,由于脾主 运化水饮,上输于肺,脾气散精,因此可以使得津液的 正常生成和输布。
三.阴阳燥湿相济
从生理上看:
脾为阴脏,运化水饮,喜燥恶湿,而胃为阳脏,主通降下 行,喜润恶燥。在《临证 指南医案 卷二》中有提及“太阴湿 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香燥,胃喜柔润也”
脾易主湿,得胃阳以利之,使脾不至于湿,相同,胃易主 燥,得脾阴以利之,使胃不至于燥。
从病理上看:
脾与胃的脏腑关系
1.纳运相合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
相互协调。
3.燥湿相济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
在特性上:
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
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 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
从相反的病理上来看:“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 器”,在津液的输布中常形成痰饮与水肿,缩小范围从 脾的方面看,脾失健运,津液停繁,影响着肺气的宣降, 而肺失宣降,水道不畅,水湿困脾。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二)肺与大肠
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的相互为用。 生理上相互为用。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 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正 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 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不通,肠燥便秘。 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 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火 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第七页,共30页。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神精互用


君相安位
第八页,共30页。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化 生水谷之精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 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 之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之说。
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是保证津液 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因素。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第九页,共30页。
肺脾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肃,输布水液。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上输
于肺,与吸入清气相合而成。
第十页,共30页。
(六)肺与肝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在气血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上。 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有协调促进关系。心主一身之血, 肺主一身之气,两者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
助,“肺朝百脉”。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 吸功能。

4脏腑学说-关系

4脏腑学说-关系

三.腑与腑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u-viscera
一.脏与脏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Zang-Viscera
心 与 肺 心 与 脾 心 与 肝 心 与 肾 肺 与 脾
肺 与 肝 肺 与 肾 肝 与 脾 脾 与 肾 肝 与 肾
脾与肾The Spleen and the Kidney
先天之本 1. 后天之本 肾主水 脾运化水湿
2.在水液代谢方面 2.在水液代谢方面
肝与肾The Liver and the Kidney
肝肾同源 肝肾 同居于 下焦 肝藏血,肾藏精. 肝藏血,肾藏精. 肝血有赖于肾精滋生,精足则血旺; 肝血有赖于肾精滋生,精足则血旺; 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血旺则精足. 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血旺则精足. 精血同源 壬癸同源
脏与腑的关系,属阴阳、表里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属阴阳、表里的关系。 经络互相络属。 经络互相络属。

小肠


大肠 胃



膀胱
心包
三焦
脾与胃
脾主运化 脾气主升 脾喜燥恶湿
胃主受纳 胃气主降 胃喜润恶燥
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 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 口 胃
1.血液 1.血液
2.情志 2.情志
心与肾The Heart and the Kidney
心阳
1.心肾相交 1.心肾相交 2.精血互生 2.精血互生 3.调节情志活动 3.调节情志活动
心 火 下 助 肾 阳
肾 水 上 水火既济 济 心 阴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五脏的系统分属关系、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脏的精气阴阳关系等方面。

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脾肝肾的关系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

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血液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

3.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1)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和六腑有什么关系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和六腑有什么关系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和六腑有什么关系什么是五脏六腑?五脏和六腑之间有什么关系?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五脏和六腑之间的关联,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

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心与小肠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表现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

反之,如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肺于大肠也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

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

如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称为气虚便秘。

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

脾与胃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

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得传化过程。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表里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就会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

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会影响及脾的运化与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中医脾胃ppt课件

中医脾胃ppt课件
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脾胃病常见 的病因之一。这些外邪通过侵犯人体表层,进而影响脾胃的 功能,导致疾病的产生。例如,风寒感冒可以引起食欲不振 、胃痛等症状。
内伤
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脾胃病 的另一常见病因。情绪波动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可以导致 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疾病。例如,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 绪可以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胃虚寒,表现为胃痛、喜温 喜按、腹泻等症状。这通常是 由于饮食生冷、受寒所导致。 治疗上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为主要原则。
脾胃湿热,表现为口苦、胃痛 、恶心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 饮食过度辛辣、油腻所导致。 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为主要原则。
脾胃疾病的演变进程
初期
后期
多表现为实证,如感冒初期多表现为 风热感冒,治疗上以解表清热为主要 原则。
病理:虚、实、寒、热
虚证
实证
寒证
热证
脾胃虚弱,表现为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体重降落等。这 通常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 过度劳累或慢性疾病所导致。 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为主要原则。
脾胃实热,表现为口渴、胃痛 、便秘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 饮食过度辛辣、油腻所导致。 治疗上以清热泻火、通便为主 要原则。
饮食适度
不过饱也不过饥,避免增加脾胃 负担。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通过适量的运动,如漫步、慢跑、太极拳等,促 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破坏脾胃,应公道安排运动时间和强 度。
坚持锻炼
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
心情愉悦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转,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的脾胃问 题。
多表现为虚证或寒证,如感冒后期可 能转为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治疗上 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为主要原则。

《中医疗养脾胃》ppt课件

《中医疗养脾胃》ppt课件
• 本病的其他症状,如反酸、嗳气,多见于溃肠活动程度较高的患者。部 分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烦躁、失眠等消化症状及全身症 状。
慢性胃病有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发病后 也不一定都有症状。据资料统计分析,成人中约 有38%的人患有慢性胃病,患者饮食受限、睡眠 不佳,严重者甚至影响正常工作。慢性胃病与胃 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联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病理
中医疗养脾胃
朱庆军
• 现代医学关于脾胃病的一般知识简介
膜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胃粘膜的损害。还可在服药前,先服用胃粘
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丽珠得乐、胃速乐、胃舒平、胃必治、甲氰米
胍、得乐等。
三、精神压力大是胃病元凶之一
• 提起“都市上班族”,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宽敞明 亮的写字楼、衣着光鲜的俊男靓女……殊不知, 加班、无规律的饮食,让这些精英们在展现自身 辉煌与荣耀的同时,也无奈地透支着健康。
胃的位置--大部分在左少部分在右
胃在人体的 解剖位置 是这样的!
胃的功能--消化食物容纳食物。
消 化 系 统
什么是胃病 ?
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 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
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 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 胃是饮食进入人体的第一关口,有分泌胃酸、杀菌消毒、 消化食物等功能。胃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构成胃黏 膜屏障,是重要的自身防御机制,其遭到破坏是慢性胃病 发生的重要原因。破坏胃黏膜屏障的常见因素有酒精、药 物、吸烟、幽门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液反流 等,其中的胆汁酸、溶血卵磷酯及胰酶进入胃内。均可破 坏胃黏膜屏障。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可引起幽门功能不全, 为十二指肠液返流的原因之一。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心肝脾肺肾)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中医脾的课件ppt

中医脾的课件ppt

脾与消化系统
脾对消化系统起到枢纽作用,能将水谷精微 输布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01
02
03
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二者协 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 和输布。
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肺
脾土生肺金,二者之间存 在生克关系,脾虚可导致 肺气不足。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 之本,二者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
中医脾的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脾的概述 • 中医脾的临床表现 • 中医脾的治疗方法 • 中医脾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脾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中医脾的经典案例分析
01
中医脾的概述
脾的定义与功能
脾的定义
中医认为脾是人体五脏之一,是重要的淋巴 器官,具有免疫、滤血、储存血液等功能。
脾的功能
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 主肌肉四肢等。
脾与肺
现代研究也探讨了脾与肺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的联系,如“脾 肺气虚”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脾与肝
现代研究还发现脾与肝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肝脾不和”等理论 得到了深入研究。
06
中医脾的经典案例分析
经典案例一:脾胃湿热证治疗经验分享
总结词
中医脾在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 湿,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应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为原则,通过中药汤剂 、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达到治疗目的。
过度饥饿。
合理搭配食物
02
在饮食中应尽量搭配多种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避免

(中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脏属阴而腑属阳,阴主里而阳主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心与小肠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

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精微,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

心与小肠病理上相互影响。

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可见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反之,小肠有热可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

此外,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证。

(二)肺与大肠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肺与大肠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互为用。

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促进大肠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肃降。

肺与大肠病理上相互影响。

肺气壅塞,失于肃降,致大肠传导失常,则出现腹胀、便秘等;若大肠传导不畅,影响到肺的宣降,则出现胸闷、咳嗽等。

(三)脾与胃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两者构成表里配合关系。

脾与胃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水谷纳运协调、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方面。

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脾与胃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失健运,可致胃纳不振;胃气失和,也可致脾运失常,均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脾胃纳运失调的表现。

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气升运功能,均可出现脘腹坠胀、肠鸣泄泻、呕吐呃逆、头晕目眩等脾胃升降失常的表现。

临床上,脾胃病常常同时并见,因此,脾胃病往往同时治疗。

(四)肝与胆肝与胆在结构上相连,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中医称土不生升降运化才得以进 行,肝脾不调其证有三:肝脾不和证,肝气犯 胃证,土郁木蕴证。
脾(胃)与肾:肾 司水液开阖,如脾 阳不足对肾脏达不 到制约的作用,以 致开合失常,寒水 内盛泛溢肌肤而形 成水肿,称为土不 克水。肾虚弱而其 温煦蒸化水液功能 失常致水无所主, 聚集为患,水肿之 症以腰部以下最明 显,可见腰膝酸软 、四肢发冷、精冷 不育等症,中医称 水 反克土 或者水 泛土崩 。
脾(胃)与心:心与脾为相生关系、母子关系, 如果心火旺盛影响脾脏,致胃腑燥热,则出现多 食易饥,大便干结。胃阴被灼,津液亏损,则出 现饥而不欲食。中医称母病及子或火旺灼土。
脾(胃)与肺:胃气虚弱 运化动能减退,生气功能 不足,首先影响肺脏,则 卫气亦受影响,体质则易 虚受外邪侵入,因此脾虚 及肺,可见语音低微、呼 吸短促、咳嗽、喘息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