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脑会议。

会议总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会议达成的协议和通过的宣言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以美、苏为中心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是该体系的特点。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

该体系虽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纽伦堡审判(Nuremberg trials)
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要战争罪犯和犯罪组织进行了审判。

法庭对22人作了宣判。

美国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城还进行了后续审判。

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3.东京审判(T okyo trials)
又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1946年5月3日-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审判。

东条英机等七人被判处绞刑。

4.五国和约(1947.2)
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盟国对德、日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签订了五国和约。

条约的主要框架包括领土
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赔偿条款。

五国和约是战后初期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

5.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乔治·凯南(Kennan,George Frost),曾为美国驻苏代办。

1947年7月,他以X署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文章分析了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理论根据、政策目标,提出必须把苏联看成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并提出了美国应实施的遏制对策。

其理论对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6.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
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计划的总纲。

1947年3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

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7.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欧洲复兴计划(方案)》的通称。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

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

1947年7~9月,英、法、意等16国在巴黎开会,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援助和贷款总报告。

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

马歇尔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8.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简称北约组织。

西方国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建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

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于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

稍后,希、土、联邦德国加入。

北约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长期以来,西欧国家依靠美国积极建立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

美国则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的实力地位、控制西欧、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

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二战后欧洲一些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建立的交流情报和经验的组织。

1947年9月日,苏、南、波、罗、保、匈、捷、法、意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一小城成立该组织。

据决议规定,成立情报局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使各党配合行动。

实际上,情报局成为了苏联从政治上控制东欧的工具。

1956年该组织中止存在。

10.莫洛托夫计划(Molotov Plan)
马歇尔计划出台以后,苏联为了抵制该计划并限制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在1947年7-12月间分别与保加利亚等六个东欧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这些协定被西方称作“莫洛托夫计划”。

通过这些协定,东欧与西方经济联系开始中断,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贸易圈初步形成,这为成立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奠定了基础。

11.经济互助委员会(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ouncil for )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

简称经互会。

1949 年4月,苏、保、匈、波、罗、捷等6 国正式宣布成立。

经互会是苏联推行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的步骤,由此形成了苏联东欧经济集团。

12.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
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的、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军事政治组织。

简称华约。

1955年5月14日,苏、阿、保、民德、波、罗、捷、匈等8 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华约总部在莫斯科。

主要机构有政治协商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

华约各国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统一战略方针,经常举行军事演习。

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形成的重要标志。

13.赫鲁晓夫与“三和”路线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代。

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3~1964),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

1956年2月,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在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并将两个社会经济体系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认为世界大战并非绝对不可避免。

其对外政策目标可概括为:缓和、联手、控制、渗透。

14.《奥地利国家条约》(Austrian State Treaty)
1955年5月15日,由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的外交部长在维也纳签订的和平条约。

全称《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内容包括:①恢复领土主权;②禁止德奥合并;③成立民主政府;④解散法西斯组织;⑤不得拥有原子武器等32条款。

条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其分割占领的状态,奥地利成为一个独立的并受大国保证的中立国家。

条约消除了苏联与西方缓和中的一个障碍,为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

15.美英苏法日内瓦会议
1955年7月,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艾森豪维尔、艾登、富尔、布尔加宁。

这是战后第一次首脑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着德国和欧洲安全问题、裁军问题展开。

16.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
恢复邦交的前提:朝鲜战争结束、经济交往的需要。

1954年北京声明。

日方的条件:遣返;领土;捕鱼;加入联合国。

苏方的条件:领土问题并不愿松口。

焦点:领土与恢复外交关系孰先孰后?双方都有让步。

日将领土与复交分开,苏联则答应在签订和约后把齿舞和色丹交还日本。

1956年10月15-19日,签署恢复邦交的协议。

(12月12日协议生效)但北方领土问题仍是苏日关系的瓶颈。

17.戴维营会谈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并在9月27-28日与艾森豪威尔总统进行了戴维营会谈。

(戴维营David,Camp美国总统的休养地。

)会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柏林问题;裁军问题。

无果,但美苏关系得到缓和。

这种为缓和关系而做出的相互退让与妥协,被赫鲁晓夫称之为“戴维营精神”。

18.U-2飞机事件
指美国U-2飞机侵犯苏联领空的事件。

1960年5月1日,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1200公里,当飞机飞到斯维尔德洛夫地区上空时,被苏联火箭部队击中。

飞行员鲍尔斯跳伞后被俘。

事件恶化了正在得到缓和的美苏关系,计划召开的巴黎四国首脑会议不欢而散,所谓“戴维营精神”随即宣布破产。

19.第二次柏林危机(Berlin crisesⅡ)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底,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在六个月内成为一座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接受联合国的监督。

否则苏联将单独与东德签订
和约。

美国当即拒绝。

西柏林问题一直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

1961年6月3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的建议。

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

同年8月13日,在苏联和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

18日,美国派遣
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

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

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

10月28日,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六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3年多的“柏林危机”。

20.加勒比危机(Caribbean Crisis)
1962年10 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冲突。

又叫作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

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这一情况。

10月22日,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后美苏领导人进行了私下交易:即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美国则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

随后,苏撤走了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21.《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1963年8月5日美、苏、英签订。

此后,约有100个国家加入该条约。

1963年10月10日条约生效。

中、法等国没有参加。

条约规定:禁止在大气层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但不禁止地下核试验;禁止将放射性尘埃扩散到试验国领土之外的其他核试验。

条约无限期有效,但缔约国如断定条约危及本国利益时可以退出条约。

条约使美苏关系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得到一定缓和。

22.《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
1967年1月27日,美苏等60个国签署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条约》,保证月球和其他天体绝对用于和平目的。

这一条约不仅有利于防止军备竞赛向外空扩展,也为美苏进行战
略武器谈判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23.《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
又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苏美英于1968年7月1日签订的国际条约。

条约共11条,主要内容有: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970年3月5日批准国超过40个。

然而,条约阻止了他国发展核能力,而没有禁止核大国自己继续发展核武器。

中国和法国没有参加这一条约。

24.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 )
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套对外战略。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提出,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又希望在没有
某个核大国的威胁下亚洲国家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这一政策声明即被称为关岛主义。

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中将关岛主义运用到世界各盟国,由此形成了新的美国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作为三个支柱。

其实质是:收缩战线、以退为进、争取时间,扭转美国外交被动局面。

25.美苏首脑互访
70年代上半期,美苏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议,先后签订了几十个涉及工业、技术合作、贸易等内容广泛的协议,而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则是历次首脑会谈的重心。

第一阶段:1969.11.17-1972.5.27
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

美苏最后签署了《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

《反导条约》规定双方可部署两个导弹防御系统;《临时协定》将双方进攻性战略导弹冻结在
1972年年中的水平上,即陆基洲际导弹苏方为1618枚,美方为1054枚;潜艇发射导弹苏方为740枚,美方为656枚;协定没有对导弹的质量和核弹头的数量做限制。

第二阶段:1972.11.21-1979.6.18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美,美苏签订《防止核战争协定》等。

1974年6月,美苏签订《部份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双方商定不进行当量在15万吨以上的地下核试验。

同时签订《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议定书》,确定将可建两个导弹系统减为一个。

1974年11月24日,在海参崴福特总统与勃列日涅夫发表《关于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联合声明》,据“同等安全”原则,双方战略武器不超过2400件,其中多弹头导弹运载工具为1320件。

1979年6月18日, 卡特与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签署《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确定双方战略武器总额为2250件,其中多弹头运载工具限额为1320件。

26.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SCE)
1972年11月举行了“欧安全”筹备会。

经过两个阶段数千次会议,方拟定出“欧安会”的“最后文件”。

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举行第三阶段35国首脑会议。

会议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即《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欧安会”的召开,是70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的一个高潮。

27.波兹南事件﹙Pozna Riots﹚
1956年在波兰波兹南发生的工人骚动。

1956年6 月上旬,波兹南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

但遭当局拒绝。

6月28日1.6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结果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

约有575人伤亡。

当晚事件被平息。

当局随后也采取了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平息事态。

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新改组的党中央为波兹南事件平反。

波兰党中央的举动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突然飞抵华沙。

波兰统一工人党对苏联的干涉极为愤慨,双方发生激烈争论。

在波兰
强烈要求下,苏联终将包围华沙的驻波部队撤回基地。

并将担任波兰国防部长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调回苏联。

波兹南事件促使波兰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在苏联的影响仍然存在。

28.匈牙利事件(Hungarian Event)
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

10月23日10多万学生、市民举行和平示威游行。

后发展为暴力冲突。

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

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参与了平息事态的行动。

11月1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进行干涉。

11月4日,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

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

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

29.苏联等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针对“布拉格之春”,苏联进行了干预。

它联合保、德、匈、波四国党致信捷共中央,声称捷国内反动派“有使捷克斯洛伐克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的危险”。

1968年8 月20日苏联等国突然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将杜布切克和其他领导人押解到莫斯科。

“布拉格之春”夭折。

之后,胡萨克任第一书记。

1987年12月美苏就中导问题达成协议
1987年12月7-10日,戈尔巴乔夫访问美国。

8日,在华盛顿签署了第一个消除整个一类核武器、第一次在核武器的数量上实现“向下平衡”裁减的条约,即《中导条约》(《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的条约》)
30.超越遏制战略
1989年老布什提出了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争取把苏联作为一个建设性伙伴纳入国际体系”。

特点:通过非军事手段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打的是攻心战。

1989年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
1989年12月初美苏最高领导人在马耳他举行了会晤。

会晤的重点是讨论东欧局势。

戈尔巴乔夫向布什承诺“不干涉东欧内政”,让东欧以“和平方式”变革。

有学者认为这是冷战结的标志。

31.东欧剧变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波、匈、捷等国发生的推翻共产党政权、取消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运动。

波兰是第一个建立非共产党政权的东欧国家。

32.德国重新统一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各州分别加入联邦德国。

在柏林帝国议会的大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集会和升旗仪式,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宣布两个德国正式统一。

33.舒曼计划与煤钢联营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拟将鲁尔的煤钢资源置于法德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

1951年4月18日,法、西德、比、荷、卢和意六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

1952年6月,各国议会批准了这个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正式成立。

34.《罗马条约》的签订与生效
1957年3月25日,法、西德、比、荷、卢和意六国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AEC)的《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开始生效和实施。

《罗马条约》规定了建立一个共同市场、进而将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逐步纳入一体化进程的总目标,要求各成员国制定和实施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贸易、农业、运输和竞争的共同政策,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者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EC),简称为欧共体。

35.布鲁塞尔条约(Brussels Treaty Organization)
二战后西欧成立的第一个以美国为靠山,以英法同盟为核心的军事政治联盟组织。

1948年3月17 日,英、法、荷、比和卢五国外长在布鲁塞尔签订为期50年的《布鲁塞尔条约》,1948 年8月25日生效。

规定上述国家在遭到武装攻击时,缔约国应提供一切军事和其它援助。

设立最高司令部,任命英国元帅B. L.蒙哥马利为总司令。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该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入北约组织,其它机构则继续存在。

36.西欧联盟(Western European Union-WEN)
1954年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吸收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参加而组成的区域组织。

该组织的中心任务是加强成员国的“集体自卫”。

但由于北约在西欧的影响,该组织的作用有限,素有“睡美人”之喻。

37.恢复西德主权的《巴黎协定》
1954年10月20日至23日,美、英、加拿大同法、意、荷、比、卢和西德在巴黎召开了相关会议,最后签署了12个文件,统称《巴黎协定》:西德恢复主权,可以建立50万人的国防军,接纳西德参加北约
美国通过该协定不仅达到了重新武装西德的目的,而且达到了控制其西欧盟国的目的。

38.戴高乐主义
1958年戴高乐(De Gaulle,Charles)再度执政。

他所奉行的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建设欧洲人的欧洲的思想和实践,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密切同联邦德国的关系,积极推动西欧联合,利用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本国谋利。

他反对美国的控制,在1966年使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与此同时,他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实现了双方首脑的互访;坚持发展法国独立核力量,反对美苏控制,拒绝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抵制美苏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4 年1月27日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建立外交
关系。

1968年因“五月风暴”,法国陷入政策、经济危机。

1969年4月戴高乐辞职下台。

39.哈尔斯坦主义
是战后阿登纳政府针对民主德国的一项政策。

因这一政策是外交国务秘书瓦尔特·哈尔斯坦(Hallstein,Walter)宣布的,故而得名。

该政策的基本点认为,联邦德国在国际法上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

西德、东德分别加入北约、华约后,联邦德国正式发表声明,凡是同联邦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苏联除外﹚,如果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联邦德国认为这是一种不友好的行动,并与之中断外交关系。

据此,联邦德国在1956年、1963年先后中断了与南斯拉夫、古巴的外交关系。

到60年代末,这种紧随西方的强硬政策越来越使联邦德国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孤立:(1)苏美关系、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2)到1963年已有13个国家与东德建立了外交关系。

参见P141
40.勃兰特与“新东方政策"
西德长期执行强硬的外交政策。

但到60年代末该政策已受到挑战。

1969年9月,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Brande,Willy)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即在与西方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现状,改善与苏联、东欧
关系;承认两个德国的存在,加强两个德国的联系。

为此,1970 年8月联邦德国与苏联签订条约,其中规定双方放弃使用武力和接受欧洲边界现状。

1970 年12月与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确定奥得河-尼斯河为与波兰的边界,确认现有边界不可侵犯。

1971 年9 月参加签订关于柏林地位的四大国协议。

1972年12月东西德签订“基础条约”。

1974年5月因间谍丑闻辞职。

“新东方政策”搁浅。

41.朝鲜战争(Korean War )
1950 年6月25日~1953 年7月27日,朝鲜与韩国和美国之间爆发的战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三八线成接受日本投降的临时军事分界线。

8月15日,朝鲜三八线以南成立大韩民国。

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北部成立。

朝鲜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等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并于仁川登陆。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协定所确定的军事分界线即三八线后成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

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42.印度支那战争(第一次)(Indochina Wars )
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
法国的侵略战争
1954年5月奠边府战役
日内瓦会议与《日内瓦协议》
法殖民统治结束
43.奠边府战役
越南人民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53 年5月,驻越法军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准备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

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

战役从1954年3月19日~5月7日,共歼法军1.6万余人,击落、击毁法军飞机62架。

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被俘。

战役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44.巴以分治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战后,在美、英、苏等大国策划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18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划归拟议中的犹太人国家,而犹太人仅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3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拒绝接受。

1948年5月16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埃及、外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军队参加了对以色列的战争。

但由于阿拉伯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