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井下智能分层采油开关技术

浅谈井下智能分层采油开关技术
浅谈井下智能分层采油开关技术

浅谈井下智能分层采油开关技术

发表时间:2019-03-14T15:35:22.9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作者:孙祖臣冯力天魏琳娟朱运周孙晓飞[导读] 井下智能分层采油技术,采用封隔器将井下各层位封隔,管柱上对应的每个层位都安装一套智能开关,在井下找堵水过程中,智能开关按照事先设定的时间自动打开或关闭油层,用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实现油井的找水、堵水措施,达到分层开关、降水增油的目的。关键词:

(西安思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摘要:井下智能分层采油技术,采用封隔器将井下各层位封隔,管柱上对应的每个层位都安装一套智能开关,在井下找堵水过程中,智能开关按照事先设定的时间自动打开或关闭油层,用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实现油井的找水、堵水措施,达到分层开关、降水增油的目的。关键词:分层采油;封隔器;找水;堵水

1.概述

油田在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以后,必须对高含水的井层采取堵水措施,开采低含水层,封堵高含水层,分层采油,以达到稳油控水、增产降耗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找堵水、分层采油的主要以下几种:(1)机械往复作业法

用封隔器分割每个油层,每次只开采一个产层,在地面进行流量和含水的化验测量。再重新调整管柱,逐一换层生产,直至找到产水层后,采用封隔器堵水,进行分层开采。该技术的优点是工艺简单,可靠性高。缺点是该工艺施工成本高,周期很长。(2)产液剖面测试找水技术。

在油井正常生产情况下,从环空下入产液剖面测试仪器进行测试,找出产水层,然后作业封堵高含水层实施分层开采。该技术的优点是能在抽油机不停抽的情况下获得井下分层的流量、含水率等数据。其缺点是受井况限制,仪器环空起下困难,应用范围有限。(3)井下机械开关调层找堵水技术.

该方法是下入含有机械开关器的分层开采管柱后,通过地面控制井下开关动作,完成调换生产层位的目的。该技术的优点是下入一趟管柱即能实现找堵水,简化了常规找堵水工艺,有效的解决了因选层失误而造成的堵水失败的问题。其缺点是上提吨位和距离不好掌握,大了容易提动封隔器,造成密封不严测试失败,并且还有井喷的风险;小了就会造成开关井失败和误判断。(4)井下电子开关调层找堵水技术

该方法是一种机电一体化的电控式开关井工具,利用封隔器将各个油层分隔开,在每一层段的管柱上带有一个电子开关。只需一趟管柱施工就可实现找水、堵水、生产、调层、测试等多项功能。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内置压力计可连续监测分层压力资料,直接解释出油井分层资料如分层压力、渗透率、污染系数等。

2.井下智能分层采油开关技术原理

井下智能分层开关技术的核心为在每个生产层位均装有一个智能恒压分层采油开关,层间用封隔器隔开,图1为其结构示意图。开关器设计为一工具短节,上下与油管连接。短节与油层沟通并开有上下层位的直通孔。液体进入短节后由球阀、出液筒进入油管。开关器内有电池、微处理器、电机驱动机构等,通过微处理器控制电机运转,带动阀体运动来实现层位的打开和关闭。同时,开关器内置有压力传感器,时刻监测井下压力的变化,作为微处理器程序运行的判断依据。整个系统除了预先设置时间顺序控制井下开关状态外,还具有下井后可在地面遥控改变井下开关状态、任意选层生产的功能,同时具有低功耗、可靠性高的优点。

3.主要技术指标

(1)开关器外径:Ф110mm 内径:Ф110mm (2)最高工作温度:150℃

(3)最高工作压力:60MPa

(4)有效工作时间:≥2年

(5)压力测试范围:0~60 MPa 精度0.1%FS (6)温度测试范围:0~150℃精度±0.5℃(7)最大存储点数:20万点

(8)开关器长度:≤1.8m

人机交互论文

浅谈人机交互技术 一.概述 自计算机以一个庞然大物的笨拙体态出现直到现在,它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已经被公认为解决医疗、教育、科研、环保等各类重大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自然语言理解、多通道交互、笔式交互以及智能用户界面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由于计算机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计算机和人类之间还存在一条鸿沟。人机交互(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就是连接人和计算机的桥梁,它使人和机器的关系已从“人围着机器转”向“机器围着人转”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自然、和谐。 人机交互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之间通过相互理解的交流与通信,在最大程度上为人们完成信息管理,服务和处理等功能,使计算机正真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和谐助手的一门技术科学。鉴于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实现自然,便利和无所不在的人机交互,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至高目标,也是数学,信息科学,智能科学,神经科学,以及生理、心理科学多科学交叉的新结合点,并将引导着二十一世纪前期信息和计算机研究的热门方向。 1.2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 人机交互作为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计算机的诞生之日起,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命令语言界面:这一阶段所使用的主要交互工具为键盘及字符显示器,交互的内容主要有字符、文本和命令,交互过程显得呆板和单调。图形用户界面:这一阶段所使用的主要交互工具为鼠标及图形显示器,交互的内容主要有字符、图形和图像。70年代发明的鼠标,极大地改善了人机之间的交互方式。应该说,鼠标和窗口系统的出现,是人机交互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自然人机交互:多通道用户界面;智能人机交互;感知人机交互;多媒体人机交互等。

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运用探讨

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运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9-08-28T12:20:33.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作者:钟彬伟 [导读]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近些年来随着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业发展得越来越快,而且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进行,有关成本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近些年来随着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业发展得越来越快,而且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进行,有关成本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对于这项技术来说是具有两面性的,这样就使得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石油工程;具体应用 引言 现如今石油能源是国际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能源,它有助于全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于人类来说是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有效的能源。所以针对于石油开采来说,对于石油的开采技术开始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开采石油不仅需要提升石油开采的质量,也需要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因为我国很多的大型油田的开采都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一般的开采方法是采用注水方式进行开采,所以我国的后期石油含水量开始越来越高。这会使得我国迎来一个长期的、高含水的石油开采时期,对于高含水的石油开采工作,如何提高石油开采的含量十分重要,本研究将针对于此采取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在石油工程的路应用的价值。 1油田开发高含水后期的特点 随着油田开发后期的到来,油井的产油量降低,油田的综合含水升高,导致油田产液量的增多,给油气集输处理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油田进入高含水采油期,修井作业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相应地增加了油田生产的成本。油田开发的高含水采油期,机械采油设备的抽汲能力不足,机械设备的严重腐蚀,极易导致设备故障,而影响到单井的产量。由于产液量的增多,油气水三相分离处理的数量也随之增大,给油气集输增加处理工作量。对于正常运行的油田转油站和联合站而言,需要增加油气水三相分离处理设备的数量,并提高处理的能力,才能保证采输平衡,避免发生冒罐等事故。对含油污水的处理量的增多,在油田转油站将分离处理的含油污水进行掺水和热洗外,需要对其进一步净化处理,增加过滤器的数量,对含油污水进行过滤、除油处理,使其达到注入水的水质标准后,进入到注水系统,通过注水泵加压,然后经过配水间到注水井的流程,达到水驱开发的作用效果。 2石油工程采油技术利用措施 2.1分层采油技术的应用 分层采油技术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单管采集,二是多管采集,其中对于单管采集来说,可以通过运用封隔器,再搭配配产器共同使用,减少分层之间的影响,从而进行分层采集,实现高含水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多管采集来说,就是利用在油田中下多根油管,并且利用封隔器进行分层隔离。多管采集的方式就是应用多跟油管,实现高含水石油的开采,但是由于油井井口较小,下管的数量要受到限制,不可以下过多的油管,对井下高含水石油的开采有着不良影响。 2.2裂缝深部暂堵酸化工艺技术 因为在我国,油田大部分都是采用注水开采的方法来进行开采的。所以在进行油田开采的时候,相关的开采时间会随着注水的时间不断的增加,它在一定程度上,在进行开采的时候会影响开采的效率。为有效提高含水油田开采的效率,就需要不断的开发相关的公益工艺,并且不断对工艺进行革新。选择采用裂缝深部暂堵酸化工艺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开采的效率,它也能够为今后对于高含水油田的开采提供更加优越的技术保障,有效的对于石油公司高含水油田的开采现状予以改善。 2.3提高剩余油的开采效率 结合油田开发后期的特点,加强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获得精准的地质信息资料。为合理开采剩余油奠定基础。对于水驱无法波及的区域的剩余油,采取三次采油的技术措施,利用注入聚合物的浓度不同,扩大波及体积,能够井更多的死油区的油流驱替出井。也可以实施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技术措施,利用聚合物、碱液和表面活性剂进行驱油,通过设计最合理的注入浓度和注入的顺序,提高剩余油的驱替效果,提高单井的产量,满足油田开发后期的需要。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开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开发出更多的剩余油,才能达到油田开发的产能指标。结合剩余油的分布情况,采取最佳的开采技术措施,对低渗透油藏加强注水,提高水驱的开发效率。控制高渗透层的注水压力和注水量,避免油层见水或者被水淹。达到稳油控水的开采状态,避免油田综合含水率过高,而是大幅度提高油井的产量,实现油田长期的高产稳产的目标。剩余油分布在薄差储层的情况居多,一般都是在油藏的边缘地带,通过钻探加密井的方式,重新布署注采井网,才能提高水驱的开发效率,将更多的剩余油开采出井。钻探水平井,一口井能够穿越更长的水平井段,为开采剩余油提供便利的条件。通过优化钻井工艺技术措施,利用欠平衡钻井的方式,钻探出优质的水平井筒,促使水平井段达到最佳的井眼轨迹标准,为剩余油的开采提供最佳的环境。重新布署注采井网,促使井网的布局达到最理想的开发状态。对整个油井全部见水的井筒,进行作业改造,使其成为注水井,用以驱替周围油井的对应层位,达到更好的驱替效果。从多个方面,降低了油田的含水率。通过精细地质研究,重新认识储层,结合油层的开发数据的动态分析,确定油田的产量的递减速度,合理设计油田开发后期的采油工程技术措施,不断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才能达到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指标。 2.4分层采油技术的探讨 1)多管分层采集由于受到了地形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油田中,一部分油田的储油层是属于散布状分布的,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采油的难度。如果采取逐一采油的方法,进度非常慢,而且花费的成本比较高,但是如果采取多管分层采油技术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采取这种方法,将一根采油管分成几根,同时对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储油层进行石油的开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石油开采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控制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石油的吨油成本得到降低。2)单管采集随着高含水油层的分层开采技术不断进步,许多以前的方法不再适应现在的开采环境,对于高含水油层的开采,采取单管开采技术主要是利用封隔器。一般来说,采取单管采集的方法可以将高含水油层分为个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进行分层开采,这样一来就极大的方便了高含水油田的开采工作。 结语 通过对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运用的探讨,提高分层采油技术的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油井的产能,满足油田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一.什么是人机交互技术? 二.人机交互技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是指通过计算机输入、 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包括机器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回答问题及提示请示等。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认知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有密切的联系。也指通过电极将神经信号与电子信号互相联系,达到人脑与电脑互相沟通的技术,可以预见,电脑甚至可以在未来成为一种媒介,达到人脑与人脑意识之间的交流,即心灵感应。二.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是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地适应人的发展史。 1959年美国学者B.Shackel从人在操纵计算机时如何才能减轻疲劳出发,提出了被认为是人机界面的第一篇文献的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的论文。1960年,Liklider JCK首次提出人机紧密共栖(Human-Computer Close Symbiosis)的概念,被视为人机界面学的启蒙观点。196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第一份专业杂志国际人机研究(IJMMS)创刊。可以说,1969年是人机界面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在1970年成立了两个HCI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Loughbocough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 1970年到1973年出版了四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着,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六本专着,对最新的人机交互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人机交互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理论体系方面,从人机工程学独立出来,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某些人文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范畴方面,从人机界面(人机接口)拓延开来,强调计算机对于人的反馈交互作用。人机界面一词被人机交互所取代。HCI中的I,也由Interface(界面/接口)变成了Interaction(交互)。人机

采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采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油田行业的不断发展,可开采的油田越来越少,各石油企业需 要研发出一些更为符合当下产能的新的采油技术,充分的对那些难以开发的油藏 进行开采,提高各油田的石油开采采收率。 关键词:石油开采;采油技术;采油新技术 1.国内外采油新技术的发展情况 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外的采油技术发展迅速,各类学者提出了很 多方案。 2.常规的几个采油技术 在采油的过程中,最为常用的开采技术是螺杆泵采油,抽油泵采油、防腐蚀 抽油泵采油技术。 (1)螺杆泵的开采技术。 在国内的开采技术中,螺杆泵技术的使用其实不是很多,主要因素是使用这 项技术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料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不法控制发生。所以在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开采时,要仔细的研究使用此技术发生的问题,分析解 决方案。螺杆泵开采方法优势也很明显,比如它体积和质量都不大,结构也相对 来说比较简单,缺点就是要经常的检查泵,而且线程也比较易掉落,抽油杆发生 断裂的可能性也很大,适应性不好,这些缺点对生产的影响的比较大。 (2)防砂式稠油泵开采技术。 防砂式抽油泵开采技术在实际的生产中,使用比较多。它的泵缸由双向耦合 和扶正器组成,这样就比较容易拆卸。防砂式稠油泵的使用原理是研究抽油井的 井泵筒的储油室里面的压力推动泄油阀,然后让油泵有流量,然后长柱塞泄油阀 开始关上,最后运用机械手段来让进气阀工作,将推进泵油井在液体中存储在内 部腔室。泵在实际工作中,在液体提取方面和传送到地面方面,控制携砂能力强,防止砂卡性能不错。 (3)防腐抽油泵的工艺技术。 在实际的采油中,很多的油泵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腐蚀的情况,防腐泵就可以 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防腐泵由固定阀、出油阀、泵筒和柱塞的结构组成。防腐泵的构成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自身的耐腐蚀效果好,抽油泵的工作效率良好。另外,油泵泵筒和柱塞都是使用的耐腐蚀原料做成的。当使用防腐泵前一定要注 意泵漂流计将测试油管;防腐泵防砂功能弱,当需要配备用于出砂井防砂装置或 在沙滩上控制过程;不能用底部的转折点;严禁在高气井使用。 (4)体膨颗粒深部调剖(调驱)技术 体膨颗粒调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深部调剖技术,主要是针对非均质 性强、高含水、大孔道发育的油田深部调剖、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而研发的创新技术。体膨颗粒遇油体积不变而吸水体膨变软但不溶解,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变形运 移到地层深部,在高渗层或大孔道中产生流动阻力,使后续注入水分流转向,有效改 变地层深部长期水驱形成定势的压力场和流线场,达到实现深部调剖、提高波及体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目的。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①体膨颗粒由地面合成、 烘干、粉碎、分筛制备形成,避免了地下交联体系不成胶、抗温、抗盐性能差等弊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耐温120℃、耐盐不受限制性能好;②体膨颗粒粒径变化大 微米、厘米级、膨胀倍数高30~200倍、膨胀时间快10~180min;③颗粒吸水体 膨变软,外力作用下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时表现出“变形虫”特性,颗粒的形变运移可扩

采油基础知识 (1)

第一节采油常识 游梁抽油机巡检点位图 1、悬绳器 2、光杆卡瓦 3、悬绳(吊绳) 4、(前)驴头 5、游梁 6、平台 7、支架; 8、底座 9、刹车装置 10、电机11、刹车安全装置12、减速器(减速箱) 13、曲柄14、曲柄销子15、游梁平衡组件(尾重或尾配重) 16、连杆17、尾轴承18、横梁19、支撑 1.抽油机是由哪些主要部分组成 抽油机是由主机和辅机两大部分组成。主机是:底座、减速器、曲柄、连杆、横梁、支架、游梁、驴头、悬绳器、皮带轮及刹车装置。辅机是:电动机、节电装置、电路控制系统。 2.抽油机的工作原理 由动力机供给动力,经减速器将动力机的高速转动变为抽油机曲柄的低速转动,并由曲柄一连杆一游梁机构将旋转运动变为抽油机驴头的上、下往复运动,带动深井泵工作,将井下原油抽到地面。。 3.抽油机代号: 如CYJ10-5-48HB CYJ—游梁式抽油机代号 10—驴头悬点最大负荷(10×10KN 或10吨) 5—光杆最大冲程(5米) 48—减速箱输出轴(即曲柄轴)最大允许扭矩(48KN.米) H—齿轮传动方式(H表示点啮合圆弧齿轮;无H时表示渐形线 齿轮传动型) B—曲柄平衡(Y:游梁平衡,F:复合平衡, Q:气动平衡) 4.设备保养十字作业法:紧固、润滑、调整、清洗、防腐。 5. 抽油泵工作原理: 当活塞上行时,游动凡尔受油管内活塞以上液柱的压力作用而关闭,并排出在活塞冲程一段液体。固定凡尔由于泵筒内压力下降,被油套环形空间液柱压力顶开,井内液体进入泵筒内,充满活塞上生抽出的空间。

当活塞下行时,由于泵筒内液柱受压,压力增高而使固定凡尔关闭。在活塞继续下行中,泵内压力继续升高,当泵筒内压力超过油管内液柱压力时,游动凡尔被子顶开,液体从泵筒内经过空心活塞上行进入油管。 在一个冲程中,深井泵应完成一次进油和一次排油。活塞不断运动,游动凡尔与固定凡尔不断交替关闭和顶开,井内液体就不断进入工作筒,从而上行进入油管,最后达到地面。 6.抽油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是什么 抽油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是将减速器的旋转运动变成驴头的往复运动。 7.如何检查抽油机皮带的松紧 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手下按皮带可按下1—2指为合格;二是用手翻皮带能将背面翻上,松手后立即恢复原状为合格。 8.抽油机启动后应如何检查 检查方法为:“听、看、摸”。 听:听抽油机各运动部分声音是否正常,有无碰、挂的声音。 看:看抽油机各连接部分。特别是曲柄销子,平衡块有无松动,脱出现象,减速器是否漏油,回压、套压是否正常,井口是否出油,方卡子是否松脱,悬绳器的悬绳是否打扭,三相电流是否平衡等。 摸:用手摸光杆是否发热,用手背触一下电机外壳,看温度是否过高(不超过65℃)。 9.抽油井的主要工作参数包括哪些 抽油井的主要工作参数有泵径、冲程、冲次。 10.什么叫动液面、静液面、沉没度 抽油机井在生产过程中油套管环形空间中液面深度叫动液面。 抽油井关井后,油套管环形空间的液面逐渐上升到一定位置,并且稳定下来,这是的液面的深度叫静液面。 深井泵固定凡尔淹没在动液面之下的深度叫沉没度。

人机交互技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

什么是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是指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它包括机器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回答问题等。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认知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有密切的联系。 什么叫人机智能交互技术产品? 目前CPU的处理能力已不是制约计算机应用和发展的障碍,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人机交互技术(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人机交互 是研究人、计算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技术,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作为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人机交互是计算机行业竞争的焦点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之后,又一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 前,人机交互正朝着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技术和用户界面的方向发展。本期技术专题将从多角度阐述人机交互的最新发展及应用状况,包括多通道用户界面、笔式用户界面、智能用户界面和三维交互中的多种关键技术,特别是对人机交互中的用户模型、用户界面模型、多通道交互信息整合、笔式交互技术、人机交互软件体系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人机交互技术是和计算机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计算机速度的提高使人机交互技术的实现变为可能,另一方面人机交互对计算机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正是人机交互技术造就了辉煌的个人计算机时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鼠标、图形界面对PC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计算机行业竞争的焦点,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的可用性和效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计算机处理速度和性能的迅猛提高并没有相应提高用户使用计算机交互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效、自然的人-计算机界面。人机交互是未来IT的核心技术。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IT中心,中国也将成为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中心,而人机交互正的发展为中国软件的腾飞提供了机会。发展平民可用技术、实现以人为本的计算是21世纪计算机发展的目标。 人机交互涉及许多热门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如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可用性工程、多媒体系统等,同时也吸收了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人机工程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人机交互界面范式的进化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接口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从早期的穿孔纸带、面板开关和显示灯等交互装置,发展到今天的视线追踪、语音识别、感觉反馈等具有多种感知能力的交互装置。用户界面的发展历经了批处理、命令行、图形界面三个阶段,现在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已经放在了Post-WIMP界面上。 ● 批处理界面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人们通过批处理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这一阶段的用户界面是使用穿孔卡片作为输入设备,行式打印机作为输出设备。这只是用户界面的雏形阶段。 ● 命令行界面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人机之间的通信是通过机器语言完成的,人们使用穿孔纸带等方式完成与机器的交流。而后出现了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这些语言中逐渐引入了不同层次的自然语言特性,人们可以较为容易地记忆这些语言。

新型人机交互接口电路的设计

摘要主要介绍了TI公司的新型的16位超低功耗Flash型h6N30F44X系列单片机的结构、特性和功能及液晶显示器LCD的发光原理和类型,讨论了该系列单片机与ILD及键盘的人机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案和相应的软件的实现方法,最后给出它在体内电刺激器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单片机;MSP430;LCD;人机交互接口 1引言 在当今的各种实时自动控制和智能化仪器仪表中,人机交互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而言,人机交互是由系统配置的外部设备来完成,但其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MCU力口驱动芯片实现,如键盘显示控制芯片SK5279A,串行数据传输数码显示驱动芯片MAX7219等等,这时显然MCU没有LCD的驱动功能。另一种就是MCU本身具有驱动功能,它通过数据总线与控制信号直接采用存储器访问形式或I/O设备访问形式控制键盘和LCD实现人机对话。这里的MCU主要有世界各大单片机生产厂商开发的各种单片机,其中TI公司的MSP430系列因其许多独特的特性引起许多研究人员的特别关注,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正逐步走向成熟。 2LCD简介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即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是通过环境光来显示信息的,它本身并不发光,因而功耗很低,只要求液晶周围有足够的光强。LCD是人与机器沟通的重要界面,早期以显像管(CRT/C athode Ray Tube)显示器为主,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各种显示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诞生。LCD由于具有轻薄短小、低耗电量、无辐射危险、平面直角显示以 及影像稳定不闪烁等优势,逐渐占据显示的主流地位。 LCD的类型,根据其分类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根据LCD显示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段式LCD和点阵L CD。根据LCD驱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驱动和多路驱动。 3MSP430F44X简介 MSP430F44X系列是TI公司最新推出的具有超低功耗特性的Flash型16位RISC指令集单片机[2]。该系列单片机性价比相当高,在系统设计、开发调试及实际应用上都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它主要应用在各种要求极低功率消耗的场合,特别适合用于智能测量仪器、各种医疗器械、智能化家用电器和电池供电便携设备产品之中。 3.1系统结构 MSP430F44X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CPU、程序存储器(ROM)、数据存储器(RAM)、FLL+时钟系统(片内DCO+晶体振荡器)、看门狗定时器/通用目的定时器(WatchDog)、ADCl2(12位A/D)、比较器A(精确的模拟比较器,常用于斜边(Slope)A/D转换)、复位电压控制/电源电压管理、基本定时器(Basic Timerl)、定时器(Timer-a和Timer-B)、LCD控制器/比较器(多达160段)、硬件乘法器、I/O口和串行口[4]。系列中各种具体的型号稍有差别。在本次设计中,具体选择MSP430F449作为人机接口电路的设计具有许多独到的优势。这一点,读者可以根据TI公司相关的数据手册进行比较。 3.2片内外模块特性 MSP430F44X具有丰富的片内外围模块,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48条I/0口线的6个并行口P1-P6,其中P1、p2具有中断能力,同时具有2个可用于UART/SPI模式选择的串行口(USART0和USARTl);内含12位的A/D转换器ADCl2,快速执行8×8、8×16、16×16乘法操作并立即得到结果的硬件乘法器;多达160段的LCD控制器/比较器,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驱动显示;可以实现UART、PWM、斜坡ADC 的16位Timer-A和16位Timer-B;非常灵活的时钟系统,既可用32768Hz的钟表晶振产生低频时钟,也可以用450kHz-8MHz的晶体产生高频时钟,同时还可以使用外部时钟源或者用不同控制频率的DCO;多达几十kB的Flash空间,这样数据既可以保存在片内的Flash信息存储器,也可保存在程序的Hash中的剩余空间。 4接口电路设计 4.1接口电路简图及说明 典型应用电路示意图。在该图中,LCD类型和键盘种类及数目的选择、下拉电阻的数值大小都必须认真

声波涡流法采油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分析

2010年1月第25卷第1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Xi’811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Jan.2010 V01.25No.1 文章编号:1673-064X(2010)01-0050-03 声波涡流法采油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分析 阮岩 (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为进一步尝试采油的新技术,研究了声波、涡流对流体的影响,拜选择了鄯善采油厂和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油井作为试验井.结果表明,在声波涡量的综合作用下,可以使垢层破裂、滑脱,使原油质点从吸附状态变为游离状态,使油、水的渗流速度和渗流量提高,最终使产液中的液、气、固三相高度溶融并乳化,从而起到防腊、防垢、降黏、增油的作用.分析了现场的试验数据,表明实现了明显的节能效果,有效延长了加药清蜡周期,运行安全可靠,对油层无伤害,对岩层无污染,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 关键词:声波;涡流;提高原油采收率 中图分类号:TE355.9文献标识码:A 利用超声波、声波、低频脉冲波、电、磁等方法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虽然这类技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却十分迅速,日益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已提出了种类繁多的物理采油方法,但基础理论研究与设备研制、技术应用不协调;对物理采油机理及规律性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与定性解释的水平,其工艺设计几乎完全是凭经验而定,导致了现场试验与技术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J.这正是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了一种声波装置,可显著地起到防腊、防垢、降黏、增油的作用,论述了其作用原理、结构、试验效果. 1作用原理 1.1声波的特性及作用 声波是一种能在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声波的穿透力很强,方向性好,能定向传播,同时也具有反射、折射、散射衰减及吸收等波的共性,遵守波的定律旧J. 声波采油技术主要是利用声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利用它的振动能量使物质的一些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状态发生变化.声波能顺油流方向传播到抽油泵及整个油管、套管的产液中,可以使垢层破裂、滑脱;使原油质点从吸附状态变为游离状态;使油、水的渗流速度和渗流量提高,同时在声波的作用下,含油层的毛细管由刚性渗流场变为弹性渗流场,从而较大地提高渗流速度. 1.2涡量场的特性及作用 旋涡是流体运动特有的存在形式,自然界的流体运动绝大多数都足有旋流动.流体在运动时,流体微团具有绕自身轴进行旋转运动的角速度,称为旋涡运动.实际旋涡运动都是非定常的,其中最简单现实的模型是Taylor涡,也常常用Taylor数来描述旋转流∞J.涡量的产生及扩散主要包括黏性扩散、非保守力和斜压性三方面的原因.黏性是使旋涡产生、发展和消失的最经常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在黏性流体中由于黏性作用,旋涡强的地方将向旋涡弱的地方输送旋涡,直至旋涡强度相等为止,这就是旋涡的扩散现象HJ. 根据这一特性,可以通过一个涡流发生装置产生高速旋动涡流,旋涡剧烈紊动并扩散,起到搅拌掺 收稿日期:2009.11-05 作者简介:阮岩(1966?),女,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化工控制方面的研究.E-mail:yruan@xsyu.edu.Cn万方数据

分层采油技术研究

分层采油技术研究 摘要:我国的油田主要为多层系,非均质构造,多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因为层系比较多,各个油层的物理特性差别较大,导致生产能力有所差别,存在着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干扰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消除层间干扰问题,研究了分层采油技术。 关键词:分层采油抽油杆类型 我国的油田主要为多层系,非均质构造,多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因为层系比较多,各个油层的物理特性差别较大,导致生产能力有所差别,存在着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干扰的问题。分层有杆干扰系统彻底解决了多层系,非均质构造油田的层间干扰问题,达到了适度开采高压高含水层,同时充分发挥低压、低渗透、低含水层的生产能力,延长了稳产期,提高了油田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针对消除层间干扰问题,研究了分层采油技术。 一、分层采油技术的类型 1、KQS2110 配产器(625 型空心配产器)分层采油管柱 KQS2110 配产器(625 型空心配产器)分层采油管柱是由水力挤压封隔器与KQS2110 配产器等组成,在采油的时候配产器最多的时候可以下到5级。因为挤压式封隔器胶筒是靠着椎体挤压的过盈实现密封的,对套管内的适应性能不强,不同内径的套管需要更椎体,就会进一步影响下井的成功率。这样类型的灌柱在油田的应用过程中,再低含水期曾经得到过广泛的应用,达到1200口井以上,封隔器一次下井的成功率达到80%以上。 2、双管多级分段采油管柱 双管多级分段采油管柱是由主管、采油树和副管构成,主管上连接着连通器、封隔器等井下工具,能够做到分层测试、化学清蜡。对于油层压力较大、层间干扰比较严重的油井较为实用。因为这样的管柱工艺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等原因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3、KPX2113 配产器(635 型偏心配产器)分层采油管柱 KPX2113 配产器(635 型偏心配产器)分层采油管柱是由压缩式封隔器和偏心配产器组成,主要是针对KQS2110 配产器在分层采油的时候不能做到细化,套管内径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油田中、高含税气开发的需要而研究的技术。主要特点是偏配产器的级数不受限制,能够用钢丝任意投捞每个层段堵塞器以此更换油嘴,下井一次的成功年率达到90%以上。在油田开采进入高含水期以后,这样的分层油管柱分为了整体式堵水管柱和堵水管柱两大类,当前油田采用的的是机械注水管柱。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为了研究油田增产、稳产相关技术与手段。通过对我国油田开发现状进行梳理,有针对性的提出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水力震动采油技术和纳米膜驱油技术的现场实际运用进行分析。为采油工程新技术发展提供合理参照,为同行提供建设性意见。 标签:石油;采油工程;开发;新技术 1 引言 石油作为决定国家战略意义的一种化石能源具备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意义。当前我国现有大多数油田都属于开发中后期,含水高、可采储量低、吨油成本居高不下。为了解决油田开发问题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注水开发,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艺的完善,现阶段油田老区治理主要通过地质与工程的有力结合,并在采油工程上进行技术创新达到增产,稳产的目的。 2 油田开发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历史悠久,且大多油田于60、70年代开始注水开发。经过多年开采油藏纵向上经常出现单层突进或者平面展布上的舌井。很多油井含水直线上升甚至水淹。个别油井水淹层在长期注水冲刷下岩石物性发生变化,造成水淹层胶结物与细致沙砾被冲走形成了人为的特高渗透率条带区,致使注水不受效,剩余油残留附集在油藏某处。严重影响了原始地层水动力场,造成部分初期地质勘探资料与现在相比发生变化,且成动态变化。约制了老区开发深入挖潜工作。所以急需针对剩余油的油藏精细描述。 油田分为不同区块,且根据勘探年代总体地质情况掌握程度不一,很多区块断层多小层变化复杂,开发风险大。在前期勘探开发中若井网部署及井下工具配套不完善性,还会造成后续增油措施效果不好。以压裂为例,若油层过薄,且井下封隔器等工具配伍性不好会导致压裂失败,甚至压窜水层引起淹井最终致使油井报废。而随着油田进入老区开发,各种增油措施反复集中使用,最终导致油井甚至整个区块的含水高、注采系统不完善、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井况复杂,油井含水上升,注水效果变差,地下情况变的复杂,工艺措施效果逐渐变差。甚至导致一些单井由间抽改为捞油,经济效益直线下降。所以在增油工艺上,油田中后期开发应立足于井网,在经济核算可行的前提下先进行层位调整(堵水、合采)和采油工艺上的优化(调冲刺、换大泵、调参)。 3 采油工程新技术应用 针对当前油田开发普遍处于中后期阶段,单井含水高、层间矛盾突出、个别油井水淹严重等实际情况提出以堵水、调水为目的的采油工程新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定稿版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 现状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一. 什么是人机交互技术 二. 人机交互技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是指通过计算机输 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包括机器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回答问题及提示请示等。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认知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有密切的联系。 也指通过电极将神经信号与电子信号互相联系,达到人脑与电脑互相沟通的技术,可以预见,电脑甚至可以在未来成为一种媒介,达到人脑与人脑意识之间的交流,即心灵感应。二.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是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地适应人的发展史。 1959年美国学者B.Shackel从人在操纵计算机时如何才能减轻疲劳出发,提出了被认为是人机界面的第一篇文献的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的论文。1960年,Liklider JCK首次提出人机紧密共栖(Human-Computer Close Symbiosis)的概念,被视为人机界面学的启蒙观点。 196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第一份专业杂志国际人机研究(IJMMS)创刊。可以说,1969年是人机界面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在1970年成立了两个HCI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Loughbocough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 1970年到1973年出版了四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着,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六本专着,对最新的人机交互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人机交互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理论体系方面,从人机工程学独立出来,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某些人文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范畴方面,从人机界面(人机接口)拓延开来,强调计算机对于人的反馈交互作用。人机界面一词被人机交互所取代。HCI中的I,也由

浅谈专家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浅谈专家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摘要: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介绍了专家系统的含义与结构,对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开发方法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新型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指出专家系统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研究现状;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开发方法; 引言: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伟大创举之一。在短短的几十年中, 它已成为现代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其功用已涉及到各行各业。随着大型计算机的开发和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竞争意识相当强烈、技术更新十分迅速的今天, 传统的数据处理系统愈来愈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 最终必将导致人工智能( A I) 的出现,而作为AI的重要分支,专家系统(ES)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专家系统概述 1.1 专家系统的含义 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某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 1.2 专家系统的结构 每个专家系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特点不相同,其系统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基本结构一般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知识获取、咨询解释和人机接口等6 部分组成,其中知识库和推理机是核心部分。 (1)知识库:专家系统存储知识的地方。主要用于收集和存储某领域专家的经验、知识及书本知识、常识等,包括可行操作、事实和规则等; (2)综合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又称总数据库或全局数据库,主要用于存放有关问题求解的假设、初始数据、目标、求解状态、中间结果以及最终结果; (3)推理机: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实际是一组计算机程序,用于模拟专家的思维过程,控制、协调整个专家系统的工作。它根据用户所提供的初始数据和问题求解要求,运用知识库中的事实和规则,按照一定的推理方法和控制策略对问题进行推理求解,并将产生的结果输出给用户; (4)知识获取子系统:在建造和维护知识库时充当专家系统和领域专家、知识工程师的接口; (5)解释子系统:解释机构由一组计算机程序组成,它对推理给出必要的解释,并根据用户问题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应,最后把结果通过人机接口输出给用户,以增强用户对系统推理的理解和信任; (6)人机接口:用户、专家系统和领域专家知识工程师之间沟通的媒介,它把三者 交互的信息转换成彼此都能够理解的形式,由一组程序及相应的硬件组成,用于完成I/ O工作。 1.3专家系统的特征 (1)知识丰富。积累了相当数量专家的知识; (2)启发性。专家系统能运用专家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 (3)复杂度高。知识库中的知识虽然涉及的面比较窄,但是它具有较高的复杂度与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摘要】采油工程技术是实现油田开发的重要手段,是决定油田产量高低、采油速度快慢、最终采收率大小、经济效益的优劣等重要问题的关键技术。本文分析了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对发展采油工程的基本做法及技术政策作了说明,指出了采油工程技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采油;工程;技术;前景;展望 1.目前应用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常规采油工艺难以满足目前开发的需求 抽油杆注塑扶正块、油管扶正器、油管井口旋转防偏磨器等,为了使这些工具在抽油杆柱组合中达到优化合理,引进了“三维斜井抽油工艺技术软件”来进行优化,同时在设计中,对大泵的抽油杆柱下部增加加重杆来防止因下冲程杆柱受压弯曲导致的偏磨,而且在泵下加长尾管,可起到撑直、稳定管柱的作用。由于滚轮扶正器上的扶正轮与油管壁接触面积小,用钢轮则容易损坏油管,若用尼龙轮,其强度又不够。加之滚轮扶正器的轮轴容易断裂,所以下井时间不长,扶正器即失效,而且因滚轮脱落造成卡断抽油杆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注塑抽油杆扶正器也同样存在强度问题,因此扶正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杆、管偏磨程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杆管偏磨问题。 1.2 开发后期垢、锈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部分抽油井出现了结垢及铁锈卡泵现象,给油井生产带来很大危害。其中,结垢情况主要在抽油泵、电潜泵吸入口、电潜泵叶轮等处,分析原因认为: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由于地层水、注入水的相互作用、压力下降,原油及岩石的变化等引起原来流体的物理化学平衡破坏,使垢物质析出;另一方面,由于管式泵或电潜泵的机械结构引起在过流断面狭窄处流体流速骤增,压力下降,是垢物质析出所致:另外温度变化也是一个结垢的重要原因。分析铁锈卡泵认为,油藏经过加多年的开发,油井的套管不断发生腐蚀,产生的铁锈,长期积累于套管表面。一方面,在停注降压开采过程中,铁锈因压力变化而崩裂脱落:另一方面,在起下管柱作业时,油管与套管摩擦使锈垢剥落。铁锈悬浮于液体中,并随液流进泵,造成卡泵。近年来,在防垢及铁锈方面进行了一些技术探索,但收效甚微,此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和提高。 1.3 重复堵水措施效果日益变差 目前我国有的油田主要遵循“堵水+酸洗+人工举升”的开发模式,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出三轮后重复堵水措施选井困难、措施有效期短、效果变差,特别是在重复堵水方面,主要存在下列两方面的问题:①堵剂适应差、成本高,强度小,不能有效地挖掘远井地带剩余油的潜力;②堵剂耐酸性差,油井

智能教学系统浅析

智能教学系统浅析 智能教学系统(ITS)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学针对个人,注重一对一的师生关系,讲究因人施教,一个学生一种教学方法。它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技术。教学专家的主要特点是他掌握了该领域大量的专门知识和相应的教学法。计算机也能存储有关某一领域的大量专门知识,将教学法的有关知识存入计算机,计算机就能像教学专家一样地工作,并且计算机还有存储量大、不知疲倦、准确快速等人类无法比拟的优点。 1、智能教学系统的发展史和国内外研究情况 计算机用于教育的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时采用的是一种线性程序,所教知识被预先划分成一系列知识点,通过使学生不断掌握新的知识点而达到教学目的。从60年代开始,进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应用,出现了以分支程序结构实现的教学系统。这种教学系统的特点是先给学生一些教学内容,然后询问问题,当学生回答后,再告诉学生答案正确与否。有时根据学生的响应信息决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途径,决定问学生问题的顺序,当发现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便转向纠正材料的分支程序。这种分支结构向着因材施教迈进了一步。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人工智能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专家系统大量出现,促使计算机教学研究人员在教学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使教学行为更加有效,它促进了智能教学研究的发展。70~80年代智能教学系统大量出现。 2智能教学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2·1对智能教学系统的理解 所谓ITS,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最佳教学,而“最佳”有两层含义:用计算机模拟优秀的人类教师,用计算机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教师。因为单以模拟人类教师或单以利用计算机的优势都不足以说明ITS的意义。而所谓智能教学( intelligent tutoring),就要求计算机系统能够提供个别化的即因人而异的有效教学。教学是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活动,为此, ITS必须做到三懂:懂知识、懂学生、懂如何教。具体地说, ITS必须具备并懂得所要教授的知识、了解并记忆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反应、掌握与学生交互(交流、的方法以及知道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分析,传统上人为地按功能将ITS系统分为四个模块:知识库模块领域专家、学生模型、教师模型和接口部分,具体的系统因其侧重点的不同而在模块划分上有所不同。ITS的概念涉及到对于智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智能的理解不一样。 2·2智能教学系统的组成结构 关于ITS系统结构的描述,即系统模块的划分,有着不同的方法。但就ITS各个部分所完成的功能而言,四模块结构为大家所接受。 1、领域专家模块领域知识的表示对于ITS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决定了教学交互过程的内容,也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系统对布置给学生的问题及相关的解释进行选择,并且知识表示还将影响学生错误概念的表示。在ITS中,领域专家模块主要完成两个功能: a、ITS中知识的来源。系统使用专家模块的知识对学生的行为作出适当的响应,生成相应的问题、任务以及解释。

油层物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将气体混合物的质量组成换算为物质的量的组成。气体混合物的质量组成如下: %404-CH ,%1062-H C ,%1583-H C ,%25104-H C ,%10105-H C 。 解:按照理想气体计算: 2.12510483质量组成换算为物质的量的组成。 解: 3462%83.083-H C ,%41.0104-H C , %50.02-CO ,%18.02-S H 。若地层压力为15MPa ,地层温度为50C O 。求该天然气的以下参数:(1)视相对分子质量;(2)相对密度;(3)压缩因子;(4)地下密度;(5)体积系数;(6)等温压缩系数;(7)粘度;(8)若日产气为104m 3,求其地下体积。 解:

(1(2)相对密度 (3)压缩因子 (4)地下密度 (5)体积系数 (6)等温压缩系数 (7)粘度 (8)若日产气为104m 3,求其地下体积。 4.知常压下天然气各组分的体积组成:%0.874-CH ,%0.462-H C ,%0.183-H C , %5.0104-H C , %5.72-N 。若相对密度为0.88,地层压力为15MPa ,地层温度为38C O ,求天然气的压缩因子。 CH 5.某天然气在温度为93.33C O 、压力为14.06MPa 时,视临界温度和视临界压力分别为225.19K 和5.538MPa ,在该天然气中,S H 2的摩尔分数为18.41%,2CO 的摩尔分数为1.64%,试计算含S H 2和2CO 的天然气压缩因子。 6.求相对密度为0.743,地层压力为13.6MPa ,地层温度为93.3C O 时天然气的压缩因子。 7.在压力为10MPa ,温度为40C O 的砂岩地层中储藏有天然气,其物质的量的组成为:%,7.7%,3.6%,0.10%,0.6%,0.7012510483624-----H C H C H C H C CH 设岩层孔隙度为20%,气体饱和度为80%,求13m 岩层体积中的天然气量(标3m ) 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