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作者: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01期
我们所走过的60年发展历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2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积累的问题和必须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我国正承受着比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更大的压力。

近几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政治、经济、资源环境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既构成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 充分把握好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变外部压力为内在发展动力
从2007年岁末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危机面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发展步伐均出现明显放缓,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甚至呈现衰退现象。

这场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国际经济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联合国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估计, 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为负2.6%,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长为负3.9%。

受金融危机影响,从去年开始,我国的出口额大幅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21.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但出口仅为8 46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1.3 %。

这对我们的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金融危机是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全球性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契机。

我国经济能够保持近30年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资源消耗与初级产品的出口,以及以重化工为主的高耗能的产业结构。

从“九五”开始,我国政府就开始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调整结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过度依赖外贸、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不足以及企业产品创新的动力不足。

我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投资、外贸与消费”三架马车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外贸一直是最重要的部分。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内需政策、加快医疗体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措施,在拉动经济增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普通民众也从这些政策措施中得到了实惠。

这些政策措施将为促进内需增长、有效改变“三架马车”失衡局面提供了机会。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还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动力。

我们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廉价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环境成本,其产品因而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增强已使得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重要变化,给企业尤其是我们的外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事实上,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抵抗力强,表现出明显的市场优势。

我们相信,这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将会促进企业的创新动力,提高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品、产业升级。

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新技术革命,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历史经验表明 ,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增长引擎, 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新能源技术革命。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

”这是我国目前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方向。

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契机,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产业、新兴信息产业、现代农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中国经过近10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在这个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

如果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能够占据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占据制高点,进而引领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我们不但能够有效拓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市场空间,真正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国内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力发展,这里,我就不一一讲了。

我想特别要强调的是,解决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技术创新、需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2 充分利用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当前的有利条件,切实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0万亿元,中国GDP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的第3 位; 过去的30年中,人们的收入成倍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年年都保持2 位数增长。

但与此同时,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巨大。

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是日本的 4.3倍、美国的2.4倍、韩国的1.5倍;单位GDP产品的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4%,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就已达到41%。

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 目前八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0%-50%,而这八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

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

我国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由于人口密集,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历史欠账太多,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资源与生态的总体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如果处理不好,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还是性质上都可能出现新的恶化趋势。

事实上,我们所走过的60年发展历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2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短期集中爆发的。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既要准备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力气, 同时也要善于创造条件和把握时机。

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

如果说,以前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有困难的话,那么,现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和时机已经逐步成熟。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环境问题已不只是政府重视的问题,普通百姓也开始高度关注环境保护,民众对资源环境保护日益高涨的呼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良好的民意氛围。

二是我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5.1万亿
元,200 8年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1万亿元。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亿至30亿元 ,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1%;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 387 亿元 ,是1981年25亿元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6%。

2008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接近4 500亿元,比2000年增长3.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49%; 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逐步增加,占GDP比重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三是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有关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一一落实不但能够有效提高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也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

四是技术进步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

“十一五”开始,国家投入数百亿用于能源开发
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其他科技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新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科技。

同时,地方和企业的环保科技投入也在增加。

科技创新将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3 积极、科学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准确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
从适应气候变化来讲,我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

根据有关研究, 如不采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此外,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也都将受到气候变化的潜在威胁。

从减缓气候变化的角度看,我国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能源资源的利用规模还将持续增加。

另外,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高耗能为主的产业结构和日渐承担“世界工场”的角色也进一步加大了碳减排的难度。

在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迅速发展,关于全球长期减排目标的讨论,将可能对我国中长期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的挑战。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制度框架和规则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而且正朝着“目标量化、规则细化、约束硬化"的方向发展。

今年七月,在意大利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发表宣言,就全球长期目标达成一致,即到2050 年 ,温度升高不超过2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应相比1990年减少50%。

即将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缔约国会议,定量减排是一个焦点。

定量的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一旦设定,将严重限制我国未来发展空间。

再有,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借应对气候变化之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通过在国际贸易双边谈判中附加能效和环保条款,限制中国的产品出口,这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围绕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的焦点问题,看似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就在几天前,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我国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此外,还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 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

这些目标的确定,是我国根据具体的国情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的自主行动,也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由传统粗放增长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变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达国家纷纷将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低碳技术作为刺激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和确保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场以低碳技术为中心的科技竞争已悄然展开。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我们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目前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具有较大的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的空间;二是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主要特征是“以煤为主”,蕴藏量丰富的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优化能源结构的潜力;三是我国产业结构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比重偏大,具有较大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潜力;四是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较低,林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较大的增加碳
汇的潜力;五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科技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随着我国总体科技投入的增加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减排和促进新能源发展等方面的科技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六是我国居民生活消费所消耗的能源比重偏大,具有较大的改进消费方式的潜力。

我们应根据国情特点,立足国内资源禀赋条件,早谋划、早部署,大力构建低碳技术体系, 有重点、有层次地统筹各项低碳技术的发展,让各种低碳技术能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发挥集成优势,力争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009年12月4日于北京中国科技会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