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在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企业争先恐后地登陆中国,其中日本企业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除了早就被中国人所熟知的东芝、松下电器、本田、丰田等80年代既进入了中国市场的企业,像索尼、佳能、京瓷、麒麟等日本大型企业也相继进入中国。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界主要向日本企业学习管理经验,但是最近5年、8年以来,中国企业几乎不再提日本企业,而主要同GE等美资公司来往,欧美企业占了上风。

一、在中国的主要日本企业
在中国有很多日本企业,其中,如下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1Toyota Motor 丰田汽车日本汽车
2Itochu 伊藤忠商事日本多样化
3Hitachi 日立日本电子电气
4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松下电器日本电子电气
5Sony 索尼日本电子电气
6 Honda Motor 本田汽车日本汽车
7 Nissan Motor 日产汽车日本汽车
8 Toshiba 东芝日本电子电气
9 Fujitsu 富士通日本计算机
10 Mitsubishi Electric 三菱电机日本电子电气
11 Mitsubishi Motors 三菱汽车日本汽车
I2 to-Yokado 伊藤洋华堂日本零售
13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三菱重工日本工农业设备
14 Canon 佳能日本办公设备
15 Jusco 吉之岛日本零售
16 Nippon Steel 新日铁日本金属
17 Sanyo Electric 三洋电器日本电子电气
18 Bridgestone 普利斯通日本轮胎橡胶
19 Mazda Motor 马自达汽车日本汽车
20 Sharp 夏普日本电子电气
21 Suzuki Motor 铃木汽车日本汽车
22 Isuzu Motors 五十铃汽车日本汽车
23 Fuji Photo Film 富士胶卷日本摄影器材
24 Kobe Steel 神户制钢日本金属
25 Fuji Heavy Industries 富士重工日本汽车
26 Matsushita Elec. Wks. 松下电工日本电子
二、佳能的成功案例
1、公司规模
佳能在2004年全球财富500强的营业额排名中列第165位,并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行业类公司的排名中名列第五。

2003年,佳能公司实现净销售额 298.89亿美元及净收入25.77亿美元,双双刷新其历史新高。

佳能以“促进世界繁荣和实现人类幸福”为目标,正在不断努力。

佳能,一直在不断自我改进中,在“共生”的企业理念的指导下,佳能立志成为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司,一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信任和尊重的公司。

拥有佳能的产品,保
证用户能更简单更安全地享受到更便捷、更快乐的生活。

此外,用户通过选择佳能,也支持着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

日复一日,佳能不断追求创新,努力让明天更加美好。

1937年,凭借光学技术起家、并以生产世界一流相机为目标的佳能公司成立。

此后,佳能不断研发新技术,并在19世纪70年初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

80年代初,佳能首次开发成功气泡喷墨打印技术,并将其产品推向全世界。

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使佳能数十年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同行业的领导者。

去年,佳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2002年在美专利注册数量排名中名列第二,至此,佳能已第十年连续进入该排名前三名。

2003年,御手洗社长被聘为广东省经济顾问。

同年,被大连、苏州市评为荣誉市民。

2001年耗资1亿美金在江苏投资的第一个生产性项目——苏州工厂落户苏州新区,主要生产复印机和软件
这是佳能在全球投资建成的最大的工厂,也是佳能进入中国20多年来最大的一笔投入。

设立佳能(中山)办公设备有限公司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大连市授予荣誉公民称号 2002年设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2003年后开始承担华东区域总部的职能)佳能将亚洲营销总部迁往北京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对所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开始内销设立佳能物流(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时任国家副主席)来访佳能大连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苏州市授予荣誉公民称号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获得江苏?敖?沼岩杲薄?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就任辽宁省政府经济顾问设立佳能(苏州)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2003年设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同时承担华南区域总部的职能设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同时承担华北区域总部的职能佳能产品旗舰展厅“佳能影像广场”在北京宣布开业佳能公
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接受广东省政府的邀请,成为广东省省长经济顾问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西安、上海、武汉、南京、杭州、郑州、广州、成都、重庆、深圳在内的15家分公司全部注册成立。

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及服务网络 2004年首次自营进口货物入库仪式在广州举行,至此佳能(中国)可以直接进口和销售境外产品在北京建立全国(除港、澳、台地区)统一热线中心佳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在京建立
三、失败案例
没有持续型的全局战略;遭遇文化融合困境;本土化缓慢;忽视品牌管理——这是大部分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溃败的原因。

2005年,日本手机接二连三撤出中国,现在基本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

2006年,日本厂商的DC问题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召回公告,使得企业声誉一落千丈,而到了2006年底,NEC笔记本电脑已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意味着日系电器在中国市场的又一溃败的开始。

而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印象中,日本制造甚至成了“质量上乘”的代名词。

是什么导致日企日渐衰微,步入沼泽?
没有持续型的全局战略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日本在全球市场上的主要竞争优势来自国内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制造能力,他们不需要也几乎没有考虑过海外扩张。

到了1995年-1999年,当时的日本就像现在的中国,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外汇储备不断积累,日元却没有升值,因此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Plaza agreement)。

《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迫使日本企业到国外进行生产加工,这就是日本对中国作为生产基地感兴趣的原因。

所以日本对中国的兴趣,最初只是想让中国成为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以避免国内由于日元升值造成的高成本的影响。

因此,日本企业没有努力在中国建立品牌,这其实是他们失败的开始,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日本企业才改变了过去的观念,才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

但是,很快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他们的观点随之又变了,认为中国市场并没有之前想的那样诱人,中国市场会成为包袱等等,所以对中国又失去了兴趣。

2001年,在日本掀起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崛起会引发日本的危机,这种言论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日本迅速扩散。

中国威胁论遍布日本,他们觉得需要进入中国了。

2002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他们开始正式进入中国。

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断断续续,在中国的战略也没有持续性可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他们低估了中国市场,后来当他们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时,又开始过多担心风险问题,因此,他们的战略只是在不断变更之中。

在2005年,日本手机接二连三撤出中国,现在基本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

2006年,日本厂商的DC问题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召回公告,使得企业声誉一落千丈,而到了2006年底,NEC笔记本电脑已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意味着日系电器在中国市场的又一溃败的开始。

是什么导致日企日渐衰微,步入沼泽?
1.缺乏长远眼光
有专家曾经比较过日本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对华投资,发现日本企业在华投资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投资十分谨慎。

1989年,日本对外投资额达675.4亿美元,其中对华投资仅为4.38亿美元。

相反,此时进入中国的欧美跨国公司已越来越多,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像美国摩托罗拉、德国大众等跨国公司出手都是几千万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计数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至于日本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过慢的投资速度已经使日本企业开始丧失一些工业化领域中占优势的项目。

二是急功近利者居多。

据调查,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短期行为非常突出,合资期限很短,一般为10~20年,其中最短的只有6年。

且日本企业在作出对华投资决定时主要着眼于能否在近期内得到外汇收入来回收本金、增加利润;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廉价劳动力;筹措到中国特有的原料和资源,如新疆的长毛绒绵、皮毛、蔬菜、东北的大豆等。

可以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行为基本以占领市场为扩张的战略,缺乏长远眼光,只是把对中国的投资当做日本国内市场的延伸。

2.服务差强人意
日本一些著名企业的产品在中国至今还没有总代理,这在欧美企业是无法想像的。

富士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通过在中国各地加盟彩扩的策略,占据了大部分胶卷销售和冲印渠道,风光一时无两,成为中国胶片市场的盟主。

而柯达则在中国投资12亿美元实现了从产品初端到末端全系列本地化生产,并成功开出了5500家彩扩店,一时黄颜色的柯达快速彩扩店随处可见,从而在从生产到供货、销售渠道、服务上一气呵成。

而此时的富士却仍然满足于一时成功,长时间不直接介入该品牌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所有拓展均由香港富士摄影器材有限公司作为总代理来执行,采用长线销售模式,因此无论是供货和销售渠道、售后服务还是营销等方面都较柯达差得很远。

目前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达到63.1%,而富士却只有25.9%。

3.本土化进程缓慢
传统上,西方公司的亚洲总部一般设在日本、香港或者新加坡。

但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西方公司开始把亚洲区域运营中心移入中国,比如沃尔玛。

与此相类似的是,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开始在中国设立总部。

在九十年代末期,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中国物流、交通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日韩企业感到需要针对中
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设立一个统一的系统机构,以一种一体化的形式管理品牌和公共关系等。

4.忽视品牌管理
在九十年代后期,中国消费者有一种观念,认为西方公司的产品在质量和服务上都要好得多。

日本正是凭借产品的质量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的。

然而,随着当地企业的成长和品质和服务的改善,中国消费者面对价格差异,开始怀疑西方产品的价值:应该付更多的钱去买那些看起来没有比本地产品好很多的产品吗?这时候,诱使消费者额外付钱的是品牌的力量。

四、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分布
日资企业在华地域分布省市自治区家数
北京 882 上海 6126 广东 486 四川 168 山东 1678 重庆 67 河南 71 海南 39 河北 159 广西 27 浙江 762 云南 45 江西 36 安徽 65 福建 441 黑龙江 95 甘肃 24 贵州 11 湖北 78 湖南 28 吉林 79 江苏 1515 辽宁 2142 内蒙古 30 宁夏 7 青海 3 山西 28 陕西 102 天津 949 西藏 0 新疆 7
五、中日合资企业
在中国,中日合资企业有很多,主要有:
东风本田,(2003年7月)
东风日产,(2003年6月)
郑州日产,(1993 年)
东南三菱,(2006年4月)
昌河铃木,(1995年6月)
长安铃木,(1993年5月)
广州本田,(1998年7月)
广州丰田,(2004年9月)
四川丰田,(1998年12月)
天津一汽丰田(2003年9月)
一汽马自达,(2005年3月)
长安马自达, (2006年3月)…
六、总结
1日本企业进入中国成功的主要原因和案例
⑴进入中国相对其它企业比较早
⑵重视中国市场,而不是仅仅将中国视为生产基地
⑶深入了解了市场,并且有很好的获得市场的策略
⑷企业管理没有照搬日本国内的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的情况作了调整。

(现地法人的现地化管理有效开展)
⑸有效的媒体宣传
比如:佳能公司,柒拾壹(便利店)
2,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案例
⑴照搬日本国内的经营模式
⑵仅仅将中国视为加工基地,中国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后,不得不撤退。

⑶没有看好中国市场,战略眼光比较短浅
⑷完全没有企业管理的中国本土化的意识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