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 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 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 释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
(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历史的传 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 界的)。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 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 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 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 性。(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 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 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 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 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 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 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现代性赋予改 变世界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
近现代文学: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现当代文学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 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 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 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 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 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 一直延续至今。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 和专业必修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各章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一)本课程教学目的: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多少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每个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重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教学内容:①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变革也影响到文学。
③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条件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学观念的变革(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白话代文言等)和在新的文学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曾朴等人的谴责小说、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
教学重点:①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②这一时期散文、小说创作实绩。
思考题:现代文学发生期有哪些文学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观念变革梁启超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内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宣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及其他人的文章开展了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
②在众多外来文艺思潮和外来作品影响下,出现众多新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③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批判胡适及现代评论派。
④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Ⅰ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应充分体现史的性质,注意与专科阶段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内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因此,必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比《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内容要丰富广泛,对作品的学习要求也有其不同点,是把作品放在史和作家的创作道路中,分析评价其特点、成就和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本课程内容为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史。
现将本课程内容的章节安排以及各个章节的考核目标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1920 )“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黄遵宪等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刊时间(年)、主编姓名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了解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识记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新文体:梁启超把自己流亡日本时期所写的政论文章称为“新文体”。
这些文字具有空前的开拓创新精神、思想新颖。
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纵笔所至不检束,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文法,然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鼓动力量。
这种报章体语言是文言向现代白话的一种过渡,对五四新文学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2、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的一个新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蒋百里、孙伏园等人。
《小说月报》为其重要发表园地,又创办《文学》旬刊、《诗》月刊。
该社团倡导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把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作为表现对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
是当时规模最大、影响较广的一个新文学社团。
3、创造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人。
发表园地有《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和《创造日》。
艺术上注意吸收西方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创造社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强调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该派强调作家的主体性、艺术的自觉性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较有特色、较有影响的新文学社团。
4、语丝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
1924年11 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人。
创办《语丝》周刊。
该社团重视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逐渐形成一种任意而谈、无所顾及、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
5、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成立。
主要成员:闻一多、徐志摩、陈源(西滢)、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他们在理论上强调艺术美的至高无上,提倡纯粹的艺术,形式上乐意戴着脚镣跳舞。
其创作具有章法谨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意象新颖,意境深邃的特点。
该派既吸取祖国传统诗词的营养,又借鉴外国诗的技巧,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

感谢观看
整体观
思想内容 创作方法
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 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相关书籍
建国前的文学史教材主要有: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亚东图书馆,1924年1月) 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人文书店,1932年9月) 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华书局,1929年4月)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 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1935年) 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1936年)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年)等 建国后的文学史: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上卷1951年9月,下卷1958年8月) 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
即历史的美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为此,要加强: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树立历史观念和分析方法。 (二)重要政论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生长的 政治土壤。 (三)具备较为广博的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以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知识。 (四)注意作品原文的读解,不虚推古人,不迷信权威——“拿来主义”。 也就是要: 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中去把握其发生、发展,要把文学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去把握,同时,要把文学作为艺术来进行研究。 树立历史在场观念:用美学的眼光、审美的观念,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 作和作品生成以及文学的接受过程和对创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PPT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一节 艾青诗歌的发展
一、从“叛逆者”到“吹号者”的心路历程 艾青(1910—1996)生于浙江金华,早年在
金华、杭州读书,1929年赴法留学,后参加左翼 文艺活动。抗战爆发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湖 南、广西等地,1941年由重庆转赴延安。艾青是 由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从时代的 “叛逆者”变成了“吹号者”。
三、胡风理论和艾青诗歌的影响
在七月诗派的形成与发展中,显而易见 的是胡风理论和艾青创作的影响。绿原曾 说,七月诗人中的“大多数人是在艾青的 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并认为,他们“努 力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 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 起来” 。
四、两个基本的学命题
七月诗派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生活态 度与诗人的主体性。
第四节 田间和七月派诗人
一、田间诗作在抗战前后的变化
田间是30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在抗 战的烽火中形成鲜明艺术风格的另一位代 表性诗人。
二、七月派诗人的思想特色
七月诗派是抗战中期出现的影响较大 的诗歌流派。他们以新诗现实主义的传统 为旗帜,以战斗的、火热的人生为底色, 直接用诗投入实际的斗争,在国统区广大 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造一座农妇命运的塑像
大堰河是中国乡村农妇历史命运的一 座雕像。她生来没有名字,出嫁后被套上 夫权的枷锁,然后又把博大的母爱无私地 给予地主家的乳儿。
三、对新诗更高起点的综合
艾青的创作显然意味着更高起点上的 对新诗的综合,他所代表的恰恰是现实主 义和现代主义在时代背景下相互交换、融 合的历史趋势,是把中国新诗发展推向新 的高度的一种努力。
二、主要诗歌意象及形式的张力
三、“散文化”的实验
如果说,戴望舒“雨巷式”缠绵细腻的 形式结构,妥帖、深入地刻画了现代知识 分子的情绪世界,那么可以说,艾青则是 使其审美空间里具有了忧愤深广的社会内 容,赋予这种散文化的诗歌形式以史诗般 品格的第一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91508ef704a1b0717fd5ddc3.png)
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1.1921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朱自青、冰心等。
3《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成;该社团进行演剧活动,改编演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进步戏剧,在留日年1月,吴宓主编的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光马肃等,称为学衡派。
学衡派属于复古主义思潮,但不同于封建遗老林琴南,他们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受到鲁迅戴望舒早期诗歌"",受法国魏尔伦等象征诗派的影响。
注重音乐,是其代表作。
以传统诗词中的丁香为意象,表现一个现代青年的迷茫、烦愁。
诗中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心意象,她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又在"雨的衰曲"里消失。
诗中ɑng韵的词反复出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
诗人把那份忧郁浪漫化、诗化了,获得广泛好评(为新诗音节开了个"雨巷诗人"的美32"一二八"前后江南某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
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和穷苦贫民的罪行,挖掘了中下层人民悲惨命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1949年7月2—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于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 ,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 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一节“崇高的山”:七月诗派名词解释:抗战中期国统区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受艾青的创作和胡风的文艺理论影响,阵地主要包括《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呼吸》《泥土》等杂志,以重庆、成都为活动中心。
成员:绿原、鲁藜、冀汸、彭燕郊、邹荻帆、牛汉、曾卓……创作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
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所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更直接地与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注重将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与战斗任务联系起来。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与时代的紧密结合,追求诗歌与人民融为一体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
胡风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
七月派的诗被誉为“时代激情的冲击波”,直接继承了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七月诗派的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生活态度和诗人的主体性问题。
生活态度上,主张正视现实并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反对无原则的对生活的追随态度和“卖笑的态度”。
认为,人的力量是决定的东西,将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光有牢骚、不平而没有行动,成为小市民的犬儒主义并加以贬斥。
文艺观上,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疏于复杂的形式探求。
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坚持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统一,反对亦步亦趋地描摹生活现象的本身,而主张借正确把握了的历史力量,突入生活的底蕴,开掘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
但是,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影响了他们对复杂艺术形式的探求。
他们认为“人、生活、风格,是一元的”,一元论揭示了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七月派诗人重生活而不重技巧表现。
主体性:七月诗派高扬诗人的主体性,反对客观主义,反对冷淡地摹写生活,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将诗人的人格、情感、血肉、审美趣味强烈地渗透到客观对象上去,达到主客观的拥抱和融合。
文学名著精读第四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概述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鲁迅 (1881-1936)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
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 (一)生平与思想发展
1、相关资料与书目 朱正:《鲁迅传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9月/1985年 6月 林非、刘再复:《鲁迅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 林志浩:《鲁迅传》 北京出版社 1981年8月 彭定安:《鲁迅评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7月 吴中杰:《鲁迅传略》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6月 陈漱渝:《民族魂》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年7月 曾庆瑞:《鲁迅评传》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5月
鲁迅的小说作品先后结集成三个集子出版, 它们分别是:《呐喊》(1923年8月)、 《彷徨》(1926年8月)、《故事新编》 (1936年1月)
其中,《呐喊》与《彷徨》在中国 小说史上开拓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主题、 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和新的形式,开创了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传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张定璜在1925年写的《鲁迅先生》 一文中,曾把《呐喊》与五四以前的苏曼 殊写的小说进行了比较,认为“这是两种 语言,两样的感情,两个完全不同的世 界”,读《呐喊》,“我们就譬如从薄暗 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走到夏日的炎光里 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从这极 富有历史感的评价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鲁 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伟 大意义。
(一)《野草》
• 1、创作背景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一文中这 样叙述了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
后来的《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 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线中的伙伴还 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 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 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