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已经有100多年的建校历史。1924年成立华中大学生物系,1952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来自广西大学、华南农学院、武汉大学等校的苏宏汉、谭景燊、杨学荣、曹菊逸、刘连、詹重慈、班继德、程井辰等先生作为我校植物学第一代学者开设植物学课程、并创建植物标本馆。植物学专业于1978年即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恢复高考后即开始招收植物学硕士研究生。老一辈植物学家在植物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对湖北植物区系和植被进行了系统调查,在形态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本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后,我们在水稻、油菜和棉花等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以及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三十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开拓发展,我们在植物学学科领域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长期以来,植物学是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2000年后,植物学实验从植物学课程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野外实习作为植物实验课的内容加以考核。上述举措加强和促进了我校植物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现在,植物学是湖北省优质课程。同时,植物学也是校级重点学科。植物学学科具备一支综合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在国内外植物学教学和科研中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队伍,并形成了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多样性及植物资源学等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50多项,课题经费达2000多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研究棉花纤维发育的分子机理,分离克隆多个与棉纤维发育有关的纤维特异性基因,系统探讨了这些基因在棉纤维发育中的功能表达以及细胞骨架物质对纤维极性生长的动力学作用等重要基础理论问题。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上,产生良好学术影响。建立了遗传育种及分子育种等技术,选育出优质水稻品种(或杂交组合)多个,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并获奖,优质杂交稻品种两优273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大面积推广种植。
蓝藻的代谢途径和生理结构具有特殊性,对各种极端环境具有独特的适应机制。从光合作用机制上探讨蓝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机理,揭示了发菜由干燥状态→吸水变湿→再失水变干过程中光合作用的变化规律,发现发菜光合活性的恢复依赖于外源K+的供给,而K+主要影响从质体醌经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到质体蓝素的电子传递。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Phycology等国际生物学刊物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此外,在生物多样性、植物分类及植物资源保护与评价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色。我们对菊科鬼针草属、紫菀属,禾本科早熟禾属,樟科樟属,轮藻科、双星藻科以及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属植物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地发现了多种重要植物资源,系统总结了我国植物资源学理论和方法,编写的“植物资源学”专著现已成为2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使用的教材。通过对珍稀濒危植物的发现与评价,完成了湖北星斗山等保护区升为国家级保护区的工作。研究和分析了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和特点,水生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分布特点、水文生态功能和物种多样性的地域偏差,以及水生植物对高原极端环境的形态-生态学适应变化特征。拥有采自全国范围内的10万份陆生植物标本(其中标准化整理数量达7万份,居华中地区高校之首)和6万份水生植物标本,馆藏标本数量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