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细菌产生灭活酶
1. β一内酰胺酶(β-lactamase) 2. 氨基糖苷类杭菌药物钝化酶
3.MLS(macrol 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 类钝化酶 4 氯霉素乙化酶 (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
1、β-内酰胺类杭菌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
细 菌 耐 药 性 产 生 的 机 制
2、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改变
3、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菌素四环素类氨基糖替类药物的作用靶位改
(二) 作用靶位改变
4.、利福霉素类的作用靶位改变
5、喹诺类杭菌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
(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6、磺胺类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
(四)细菌主动药物外排机制
(五)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基因突变
药物摄取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膜的通透性减低引起的。
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
胞外
外膜孔蛋白 (OmpF和OmpC) 抗菌类药 细菌
胞内
但一些具有高渗透性外膜的对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通过降低外膜 的渗透性产生耐药性。如原来允许某种抗菌药通过的孔蛋白通道,由于 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通道关闭或消失。
(四)主动外排
细菌耐药性机制
小组成员:张沛露 刘杰 范鎏 向雪萍
知识回顾:
固有耐药性
耐药性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获得性பைடு நூலகம்药性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所具有的 相对抵抗性,是细菌的一种抗生现象。
固有耐药:是指某一病原微生物对某种抗微生物药物的天然 耐药性,此耐药性由大多数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 获得性耐药性:是指某一病原微生物接触抗微生物药物以 后,通过多种方式使自己具有抵抗微生物药物抑杀作用的 能力
(A)DNA回旋酶作用机制
切断环状结构
在对侧连接切口
(-)
(-)
正超螺旋DNA
(B)拓扑异构酶Ⅳ作用机制
喹诺酮类药物
负超螺旋DNA
(-)
异环体
环链体
5、利福霉素类的作用靶位改变 :利福霉素类通过与RNA聚合酶结合,抑制细菌 转录过程而达到抗菌效果。耐利福霉素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结核分枝杆菌,编 码RNA聚合酶β亚基的基因(rpoB)可产生突变,导致其不易与利福霉素类药物相 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4 氯霉素乙化酶 (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 氯霉素 钝化酶是酰基转移酶,该酶存 在于葡萄球菌、D组链球菌、肺 炎链球菌、肠杆菌属和奈瑟菌 中,其编码基因可以定位在染 色体上,也可以定位在质粒上。 该酶除了能够酰化氯霉素外, 对具有羟基的不同结构的化合 物都具有酰化作用。
2、万古霉素的作用位点改变原因:
万古霉素抗药性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us,简称VRE) 可通过DNA获得质粒或转座子以及突变株的发生,而产生耐药性。 将已出现的VRE分为VanA, VanB, VanC, VanD, VanE基因型 VanC为固有耐药性,VanA, VanB, VanD,VanE为获得耐药型,其耐药 机制主要与万古霉素结合靶位改变有关
③核苷转移酶 (AAD或ANT),使 游离羟基核苷化
抗菌药 物 氨基糖苷 类钝化酶 修饰
使其破坏抗生素 的不同和作用点, 从而耐药
其他两类钝化酶:
3. MLS(macrol 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 类钝 化酶 MLS类抗生素即为大环内 酯类一林可霉素类一链阳霉素 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尽管在 化学结构上的差异很大,但其 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 可使林可霉素类分子的羟基 磷酸化或核苷酰化
万古霉素作用点
万古霉素作用点
3、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菌素、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作用靶位 改: ①大环内酯耐药菌合成甲基化酶,使位于核糖体50S亚单位的23SrRNA的腺嘌呤 甲基化,导致抗菌药物不能与结合部位合。
②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林可霉素及链阳菌素的作用部位相仿,所以 耐药菌对上述3类抗菌药物常同时耐药,称 MLS( macRolide,lincosamide,Steptogramins)耐药。此类耐药菌的耐药 基因为位于质粒或染色体上的erm(erythromycin resistance methylase) 基 因,目前已发现多种erm基因,常见的有ermA、ermC(葡萄球菌属耐 药基因)、ermAM(链球菌属耐药基因)
体外 能量依 赖性主 动转运 抗生素
体内
细菌
泵出
铬 镍 钴
降低了抗生素的吸收速率或改变了转运途径,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五)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细菌生物被膜BF的形成是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是许多慢性感染性 疾病反复 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BF耐药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弥散屏障:抗菌药物不能透过整个菌膜因而难以对包裹在菌膜深处的 细菌发挥作用 ②代谢缓慢:抗菌药物往往,对处于代谢旺盛期的细菌敏感。细菌形成 BF后处于营养限制状态,细菌生物被膜下细菌代谢低下,对抗菌药物 敏感性降低 ③免疫逃逸:生物被膜的存在阻止了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力,使之产生免 疫逃逸现象,减弱机体免疫力与抗菌药物的协同杀菌作用 。 ④诱导耐药基因的产生等。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
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糖肽类 磷霉素类 环丝氨酸 杆菌肽 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利福霉素类 硝基咪唑类 nitroimidazoles 呋喃类 furane 多黏菌素 polymyxin 磺胺类 sulfonamides 甲氧苄氨嘧啶 trimethoprim
4喹诺类杭菌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
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是DNA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革兰阴 性菌中DNA拓扑异构酶Ⅱ是.喹诺酮类的第一靶位,而革兰阳性菌拓扑异构酶 Ⅳ是第一靶位。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活性而发挥杀菌作用。DNA拓扑 异构酶Ⅱ基因突变可引起细菌耐药,常见于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的突变发 生于gyrA基因序列残基67-106区域。另外,因DNA拓扑异构酶Ⅱ改变而对喹 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细菌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 菌属和假单胞菌等。gyrA蛋白的变异.是DNA旋转酶变异的主要表现。gyrB蛋 白的变异引起的耐药程度低于gyrA蛋白的变异,临床分离菌中也不常见。 DNA拓扑异构酶Ⅳ一的改变,产生低水平耐药。当拓扑异构酶Ⅱ , Ⅳ均发生 变化时则产生高水平耐药。
1、产生β内酰胺酶
基 本 机 制 β内酰胺酶
水解
活性部位
β内酰胺酶抗 菌药
细菌对β内酰胺酶 的耐药约80%都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 实现的。β内酰胺酶 通过 与β一内酰胺酶上的羰基共价结合,水解活性中心而使β内酰胺酶抗菌药失活。
2、氨基糖苷类产生钝化酶
②磷酸转移酶(APH) ,使游离羟基磷酸化; ①乙酰基转移酶(AAC),使游离氨基乙酰化
(二)作用靶位的改变
①通过改变靶蛋白 结构使药物不能与 靶蛋白结合
②增加靶蛋白的表达
③生成新的对抗生素亲 和力低的耐药靶蛋白
1、β-内酰胺类杭菌药物的作用靶
青霉素结合蛋白 . PBPs是一组位于细菌的细胞膜具有催化作用的酶, 参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形态维持和细菌糖肽结构调整等功能。β-内 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PBPs而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变为球 形体、丝状体以及分裂障碍,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核糖体 ribosome
核酸 nucleic acid (DNA、RNA)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叶酸合成
抗生素作用示意图:
(一)细菌产生灭活酶
1. β一内酰胺酶
灭 活 酶
2.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 3.MLS(macrol 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 类钝化酶 4 氯霉素乙酰化酶 (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
6、磺胺类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 由于细菌不能使用外源性叶酸,磺胺类 药物可通过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或二氢叶酸还原酶· 使细菌发生叶酸代 谢障碍,而发挥抑菌作用。耐磺按类药物的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或 二氢叶酸还原酶与磺胺类药物亲和力降低,从而产生耐药。
(三)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
原来膜的通透性 后来膜的通透性
作用部位
细胞壁 cell wall
作用靶分子
转肽酶,内肽酶 转肽酶,内肽酶 D-丙氨酸-D-丙氨酸,多聚酶 丙酮酸 UDP-NAG 转移酶 丙氨酸消旋酶/合成酶 异丙基磷酸盐核糖体 肽链转移酶 转位酶 肽链转移酶 核糖体亚基 A 位 初始合成阶段和转运过程 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Ⅳ RNA 聚合酶 DNA 支架结构 DNA 支架结构 磷脂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③细菌对四环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生基因tetM编码的6.8 ×10³ ‘及7.5×10³ 的可溶性蛋白,该蛋白与核糖体结合,保护核糖体或其他 决定簇,从而阻止四环素对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该基因亦与多西环 素、米诺环素耐药有关 。
④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产生钝化酶,而有些细菌 也可通过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核糖体结构改变,从而阻止 细菌与抗菌药物的结合,如抗药结核分枝杆菌、金葡菌、大肠埃希菌 等对链霉素的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