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醉疏狂-评金圣叹其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醉疏狂

——论金圣叹其人

言者云,金圣叹先生概为中国古典文学评论之最高峰,前人有道“颖敏绝世,而用心虚明,魔来附之。……下笔益机辨澜翻、常有神助”,盖狂傲有才之人也,今之学生论先生,无蚂蚁撼大树之意,却也有不自量之处,鉴于学识浅薄,可笑之处颇多,还望老师指点。

一、金圣叹其人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喟。吴县人。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亡,哀诏至吴,大臣设幕哭临,当时有诸生百余人哭于文庙,上揭帖请逐酷吏县令任维初。金亦参与其事,遂以倡乱罪处斩,妻子家产籍没。

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铨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 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其著作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唱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西城风俗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觉三昧》、《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南华经钞》、《通宗易论》、《语录类纂》、《圣人千案》;“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多属未竣稿,或只存片断,或全佚。部分作品收入今传之《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中。金圣叹又能诗,有抄本《沉吟楼诗选》传世。

二、内容简介

胡适认为:“最后得到十七世纪文学怪杰金圣叹的大删削与细修改,方可得到那部三百年人人爱赏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金圣叹)真是有绝顶高明的文学见地的天才批评家的大本领,真使那部伟大的小说格外显出精彩!”其修改的细处,他感叹:“这真是…点铁成金‟的大本领!”“是《水浒传》的最大幸运。”

对于《金批西厢》,与金圣叹同时之著名戏曲理论大家李渔甚至认为:“读金圣叹所评《西厢记》,能令千古才人心死。”历来学界对先生之成果评价甚高,先生向以文学怪杰而著称于世。先生代表了评点文学的最高峰,并和《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20世纪文科第一大学者王国维鼎足而三,是中国美学史、文学批评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自成体系的三位理论大家之一,也是世界美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划时代的大家、巨匠之一。

先生批注水浒所创建的性格理论领先西方两百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而评西厢,更有李渔窥探出其中奥秘“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是作《西厢》者之心,四百余年未死,而今死矣。不特作《西厢》者心死,凡千古上下操觚立言者之心,无不死矣。人患不为王实甫耳,焉知数百年后,不复有金圣叹其人哉!”“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义于其间矣。”

《金批水浒》和《金批西厢》,以其极高的艺术和学术成就,创造了三个奇迹:

其一,金批《水浒》和金批《西厢》成为清代至民国初之三百年间唯一流传之权威版本。

其二,以金批诸书为典范,不仅毛声山、毛宗岗父子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和《三

国演义》、张竹坡评《金瓶梅》、《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评批本无不以金圣叹为楷模,《红楼梦》的创作也受金批《西厢》的重大影响。

其三,金批诸书风靡天下,影响到有清一代之读者已养成非评批、评点本不读的需要和习惯,各类文学评批本大量涌现,盛况空前。

《西厢记》《水浒传》和《红楼梦》是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戏曲小说伟大作品,金圣叹一人完成《水浒传》、《西厢记》两书的评批,兼及诗文;评批极为深刻、生动、细腻、独到,文字流畅、灵动、精美且变化多端、引人入胜;建立了文学评点的完整的写作体裁和评论体系;全面、完整分析、揭示和总结了经典诗文、戏曲、小说的写作方法和创作理路,极大地提高了文学评点的水平,对诗人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文学艺术鉴赏,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评点文学到晚明开始风行,至金圣叹建立的评点文学完善的形式,由书前的导读、读法,和正文中的前评(小说每回前、戏曲每折前、每篇文章或诗歌前的总批),正文中的段落评批、眉批、夹批、旁批组成。先生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了。

三、心得体会

今之谈金圣叹者,往往着眼于先生之不羁之性情,悲悯于先生未成之事业遗志,以行刑前之轶事为茶足饭饱后之闲谈耳,竟遗忘先生评论之出神之笔,忘先生之本业也。

1、为与不为,有我非我

他在《西厢记》序一“恸哭古人”坦言: “我比者亦尝欲有所为, 既而思之: 且未论我之果得为与不得为, 亦未论为之果得成与不得成; 就使为之而果得为, 乃至为之而果得成,

是其所为与所成, 则有不水逝云卷, 风驰电掣而尽去耶? 夫未为之而欲为,既为之而尽去, 我甚矣, 叹欲有所为之无益也。然则我殆无所欲为也? 夫我诚无所欲为, 则又何不疾作水逝云卷, 风驰电掣, 顷刻尽去, 而又自以犹尚暂有为大幸甚也?细思我今日之如是无奈, 彼古之人独曾先我而知如是无奈哉? ”无论是“有所为”, 还是“无所欲为”, 人都必将“水逝云卷”、“驰电掣而尽去”,颇有是非成败转头空,浮华确如水中之月。面对死亡这一无可逃避的、非存在的威胁, 他又提出了“我”与“非我”的问题: “嗟乎, 嗟乎! 我真不知何处为九原, 云何起古人。如使真有九原, 真起古人, 岂不同此一副眼泪, 同欲失声大哭乎哉? 彼谓天地非有不仁, 天地亦真无奈也。欲其无生, 或非天地; 既为天地, 安得不生? 天地之生此芸芸也,天地殊不能知其为谁也。芸芸之被天地生也, 芸芸亦皆不必自知其为谁也。必谓天地今日所生之是我, 则夫天地明日所生之固非我也。夫天地真未尝生我, 而生而适然是我, 是则我亦听其生而已矣。天地生而适然是我, 而天地终亦未尝生我, 是则我亦听其水逝云卷, 风驰电掣而去而已矣。”在先生看来, “非我”是必然的、永恒的、绝对的, 是本质; “我”则是偶然的实体, 是暂时的存在, 是相对, 是现象。他又说:“我固非我也, 未生己前非我也, 既去己后又非我也。然则今犹尚暂在, 实非我也。既已非我, 我欲云何? 抑既已非我, 我何不云何? 且我而犹望其是我也, 我决不可以有少误; 我而既已决非我矣, 我如之何不听其或误, 乃至或大误耶? ”先生痛感生命的偶然, 体悟到人生的有限与自我的渺小,玩味有禅意的表达,在他眼里, 存在不过是一种意念的认定, 所谓世事的纷扰不过是意念摇摆动荡的投影。

2、面对虚无,然后想存在

先生曾今有这样的叙述:“凡夫眼光短, 故云生死,只得一番生死。圣人眼光长, 故云死生, 逃不脱死, 只为逃不脱生, 舍身受身之际, 犹如旦暮。死之必生, 为你不是你做底,你便死了, 做你底不死。生死, 凡夫所独也; 死生之说, 君子所独也; 死生, 君子与凡夫所同也。”他从“生生之谓易”的观点,悟出了个体死亡与整体永远延续的道理:“人死无往来, 亦不必断灭”; 也就是说, 人是自“无”而“生”, 又归于“无”的循环。因此, “生”与“死”无须畏惧: “生死海中, 从来无有去处, 只须我自不动。凡夫只为一路去。圣人坐定了, 但凭他簇新来, 所鼠肝冲臂, 再不打紧”; “盖大千法界, 现在番番变易, 无有停止, 险也险不过了。亏得君子其中间, 如死尸一般, 随他风浪,故不谓之险, 谓之易耳。”勘破了生死之执后, 他进而意识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