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害发生发展与诊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传播方式:气流、雨水和流水、昆虫等生物介体、 土壤和肥料、人为因素传播。
(3)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真菌主要 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 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 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三、 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
二、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病害循环
(一)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侵 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 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 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1、 接触期
(1)接触期的概念
接触期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可接触部位 的初次直接接触的时期。病原物传播体达到能够受 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 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 间。
(4)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侵染来源)大 致有以下几种: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 壤;病株残体;肥料。
4、 病原物的传播
(1)病原物的传播主要是依赖外界因素,其中有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中以风、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传播的作用 最大;人为因素中以种苗或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和农 业机械的传播最为重要。
2、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
垂直抗性也称小种专化抗病性。寄主的抗病性 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 种,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生 产上,这种抗病性一般表现为免疫或高抗,但 抗病性不持久,容易因田间小种变异而导致抗 病性丧失。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即寄主和病 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植物某品种对 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基本一致。水平抗性不 易因病原小种变化而在短期内导致抗病性丧失, 抗病性较为稳定持久。但在生产上易受栽培管 理水平、营养条件的影响。
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 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一般在 20—25℃ 左 右, 但 各 真 菌 是不同的。
(4)环境条件的影响
光照: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 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 制作用。如禾柄锈菌的夏孢子 在无光照条件下萌发较好。
2、 侵入期 penetration
侵入期的概念
(4)环境条件的影响
湿度: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不同, 对于绝大部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 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 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有的白粉菌在 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土传真菌(除鞭毛菌 亚门的真菌以外)土壤湿度过高对于孢子的 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
(4)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同植物对病原物的抗病能力有程度区分。 一种植物对某一种病原物而言,完全不发病 或无症状称免疫;表现为轻微发病的称抗病, 发病极轻则称高抗;植物可忍耐病原物侵染, 虽然表现为发病较重,但对植物的生长、发 育、产量、品质没有明显影响称耐病;寄主 植物发病严重,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称感 病;寄主植物本身是感病的,但由于形态、 物候或其他方面的特性而避免发病称避病。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2、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 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 养物质和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 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 物,如酶、毒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诱发 一系列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
病原物的寄生性不等于致病性,通常寄生性 越强,对寄主组织的破坏性越小,寄生性弱 的往往破坏性较大。
1.感病寄主植物
(3)接触前的活动
对其他微生物的影响
拮抗作用:有些腐生的根围微生物能产生 抗菌物质,可抑制或杀死病原物;
竞争作用: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物 变异菌株占据了病原物的侵染位点,使病 原物不能侵入。
(3)接触后的活动
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 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管或菌丝的生长、 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 繁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2)接触前的活动
传播:病原物的休眠体大多是
随着气流或雨水的飞溅落在植物 上,还可随昆虫等介体或田间操 作工具等到植物上。接触期是防 止病原物侵入的有利阶段。
(2)接触前的活动
传播后对寄主的影响
根部分泌物可在植物根系周围积聚许 多病原物和其它微生物,也可刺激或诱发 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等或 其休眠体的萌发,有利于产生侵染结构和 进一步侵入。
3.植物病害循环不同于植物病害的生活史。生活史相同的病 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如黑粉菌。
1、初次侵染
(1)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 最初引起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2)初次侵染的作用是引起植物生长季节最初的侵染。 (3)全株性感染的病害,除少数例外,只有初次侵染
(4)潜育期与寄主植物
同一病原物侵染不同寄主或同一 寄主的不同部位,潜育期不同。
4、 发病期
发病期指的是从症状显露到病变终结为止 的过程。
植物受到侵染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表 现症状而发病。
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许多病原物大 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
4、 发病期
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后期或在死亡的组 织上产生孢子,有性孢子的产生更迟一些, 有时要经过休眠期才产生或成熟。
和细胞壁侵入。除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外,有些真 菌也可直接侵入,如白粉菌属、刺盘孢属、黑星菌属 等。侵染丝通过机械的和化学的(酶的软化)两方面 作用穿透角质层,通过酶的活动穿过细胞壁。
(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②自然孔口侵入:自然孔口包括气 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 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 入的。
(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③伤口侵入:植物表面的各种各种损伤 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病毒只能从微伤口侵入。其它病原物如 真菌、细菌,有的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 途径,有的病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途 径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2)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①病原物侵入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是很短的。 病毒和病原细菌一旦接触随即侵入。病原真 菌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管才侵入,所以需要 时间稍长些,但也很少超过24小时。时间长 一些侵入的百分率要更高些。
(二)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 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 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 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 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 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 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1、寄主作物的抗病性表现
①湿度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 ②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③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对于气孔侵入
的病原物有影响。
3、 潜育期
潜育期的概念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 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incubation period)。
(1)在寄主体内的蔓延方式
从病原物侵 入寄主到建立 寄主关系的这 段时间,称为 病原物的侵入 期。
(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真菌:伤口、自然孔口或表皮侵入。 细菌:自然孔口、伤口侵入。 病毒:轻微伤口侵入。 线虫:自然孔口、伤口或表皮侵入。 寄生性种子植物:表皮直接侵入。
侵染结构
(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三种: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 ①直接(穿透)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
(3)潜育期短的再次侵染可重复发生,造成病害流行。 (4)发生再次侵染的病害,防治上除了注意初次侵染
外,还要解决再次侵染的问题,防治效率的差异也较大。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实际上就是在寄主 植物收获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 的来源。
(3)接触后的活动
真菌孢子虽然一般都带有足够的营 养物质,但必须供给一定的营养刺 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物理学 识别—趋触性、趋水性、趋电性; 生化识别—趋化性)
(3)接触后的活动
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 定的影响,植物的分泌物也影响病原物 的生长;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物 质,特别是在侵染液滴中浓度很高时, 也能抑制孢子的萌发。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病 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发生,并造成重大经济 损失的现象。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 响因素是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
病原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和人为干预下与植物 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 流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 性描述病害群体性质和通过定量观测建立关 于群体动态的数学模型。
(二)作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 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 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 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 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 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 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 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及诊断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和作物的抗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1、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 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寄生物有两种主要营养方式:寄生和腐生。寄生 是指能够从活的有机体吸取养料,腐生指只能利 用死的有机体作为养料,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称为 寄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称为腐生物。植物病 原物都是寄生物。
而没有再次侵染。 (4)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次侵染,这些
病害几乎就能得到完全控制。如黑穗病类可以采用种 子处理的方法防治。
2、再次侵染
(1)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 子和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2)病害在生长季节中的蔓延,必须通过不断的再次 侵染。许多植物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能发生若干次 再次侵染。
(2)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 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3)病原物有各种越冬和越夏的方式。有的病原菌可以菌 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 有的可以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专性寄生的真 菌不能营腐生活,因此这类病原物大都在寄主体内越冬越夏, 或以休眠的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越冬或越夏。
局部侵染,局部发病; 局部侵染,系统发病; 系统侵染,系统发病。
(2)潜育时间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 10天左右。
潜育期的长短与寄主状况有关,不同寄主植 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期,以及营养条 件不同,潜育期都不同。
(3)潜育期与环境
潜育期的长短亦受环境影响,其中以 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太重要。
孢子的形成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 新产生的孢子往往成为病害再侵染的来源。
(二)病害循环
1.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 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侵染循环。包括病原物的越冬 和越夏、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三个环节。
2.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植物病 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
(பைடு நூலகம்)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1)专性寄生物:它们的寄生能力最强,自然 条件下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 也称为活体寄生物。大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 养,全部病毒、寄生种子植物、部分真菌线虫。
(2)非专性寄生物:寄生能力有强弱区分,以 寄生生活为主,但也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 条件下,可以营腐生生活,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 养。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细菌。
(2)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②病原物的侵入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侵染和 发病。侵入所需的最低数量称为侵染剂量,因病原 物的种类、寄主品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如许多侵染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就能引起侵染; 许多细菌要有一定菌量的侵入才能引起发病;病毒 也有一定的稀释限点。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真菌主要 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 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 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三、 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
二、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病害循环
(一)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侵 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 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 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1、 接触期
(1)接触期的概念
接触期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可接触部位 的初次直接接触的时期。病原物传播体达到能够受 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 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 间。
(4)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侵染来源)大 致有以下几种: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 壤;病株残体;肥料。
4、 病原物的传播
(1)病原物的传播主要是依赖外界因素,其中有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中以风、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传播的作用 最大;人为因素中以种苗或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和农 业机械的传播最为重要。
2、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
垂直抗性也称小种专化抗病性。寄主的抗病性 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 种,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生 产上,这种抗病性一般表现为免疫或高抗,但 抗病性不持久,容易因田间小种变异而导致抗 病性丧失。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即寄主和病 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植物某品种对 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基本一致。水平抗性不 易因病原小种变化而在短期内导致抗病性丧失, 抗病性较为稳定持久。但在生产上易受栽培管 理水平、营养条件的影响。
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 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一般在 20—25℃ 左 右, 但 各 真 菌 是不同的。
(4)环境条件的影响
光照: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 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 制作用。如禾柄锈菌的夏孢子 在无光照条件下萌发较好。
2、 侵入期 penetration
侵入期的概念
(4)环境条件的影响
湿度: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不同, 对于绝大部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 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 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有的白粉菌在 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土传真菌(除鞭毛菌 亚门的真菌以外)土壤湿度过高对于孢子的 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
(4)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同植物对病原物的抗病能力有程度区分。 一种植物对某一种病原物而言,完全不发病 或无症状称免疫;表现为轻微发病的称抗病, 发病极轻则称高抗;植物可忍耐病原物侵染, 虽然表现为发病较重,但对植物的生长、发 育、产量、品质没有明显影响称耐病;寄主 植物发病严重,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称感 病;寄主植物本身是感病的,但由于形态、 物候或其他方面的特性而避免发病称避病。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2、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 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 养物质和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 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 物,如酶、毒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诱发 一系列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
病原物的寄生性不等于致病性,通常寄生性 越强,对寄主组织的破坏性越小,寄生性弱 的往往破坏性较大。
1.感病寄主植物
(3)接触前的活动
对其他微生物的影响
拮抗作用:有些腐生的根围微生物能产生 抗菌物质,可抑制或杀死病原物;
竞争作用: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物 变异菌株占据了病原物的侵染位点,使病 原物不能侵入。
(3)接触后的活动
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 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管或菌丝的生长、 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 繁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2)接触前的活动
传播:病原物的休眠体大多是
随着气流或雨水的飞溅落在植物 上,还可随昆虫等介体或田间操 作工具等到植物上。接触期是防 止病原物侵入的有利阶段。
(2)接触前的活动
传播后对寄主的影响
根部分泌物可在植物根系周围积聚许 多病原物和其它微生物,也可刺激或诱发 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等或 其休眠体的萌发,有利于产生侵染结构和 进一步侵入。
3.植物病害循环不同于植物病害的生活史。生活史相同的病 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如黑粉菌。
1、初次侵染
(1)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 最初引起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2)初次侵染的作用是引起植物生长季节最初的侵染。 (3)全株性感染的病害,除少数例外,只有初次侵染
(4)潜育期与寄主植物
同一病原物侵染不同寄主或同一 寄主的不同部位,潜育期不同。
4、 发病期
发病期指的是从症状显露到病变终结为止 的过程。
植物受到侵染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表 现症状而发病。
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许多病原物大 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
4、 发病期
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后期或在死亡的组 织上产生孢子,有性孢子的产生更迟一些, 有时要经过休眠期才产生或成熟。
和细胞壁侵入。除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外,有些真 菌也可直接侵入,如白粉菌属、刺盘孢属、黑星菌属 等。侵染丝通过机械的和化学的(酶的软化)两方面 作用穿透角质层,通过酶的活动穿过细胞壁。
(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②自然孔口侵入:自然孔口包括气 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 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 入的。
(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③伤口侵入:植物表面的各种各种损伤 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病毒只能从微伤口侵入。其它病原物如 真菌、细菌,有的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 途径,有的病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途 径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2)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①病原物侵入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是很短的。 病毒和病原细菌一旦接触随即侵入。病原真 菌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管才侵入,所以需要 时间稍长些,但也很少超过24小时。时间长 一些侵入的百分率要更高些。
(二)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 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 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 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 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 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 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1、寄主作物的抗病性表现
①湿度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 ②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③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对于气孔侵入
的病原物有影响。
3、 潜育期
潜育期的概念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 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incubation period)。
(1)在寄主体内的蔓延方式
从病原物侵 入寄主到建立 寄主关系的这 段时间,称为 病原物的侵入 期。
(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真菌:伤口、自然孔口或表皮侵入。 细菌:自然孔口、伤口侵入。 病毒:轻微伤口侵入。 线虫:自然孔口、伤口或表皮侵入。 寄生性种子植物:表皮直接侵入。
侵染结构
(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三种: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 ①直接(穿透)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
(3)潜育期短的再次侵染可重复发生,造成病害流行。 (4)发生再次侵染的病害,防治上除了注意初次侵染
外,还要解决再次侵染的问题,防治效率的差异也较大。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实际上就是在寄主 植物收获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 的来源。
(3)接触后的活动
真菌孢子虽然一般都带有足够的营 养物质,但必须供给一定的营养刺 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物理学 识别—趋触性、趋水性、趋电性; 生化识别—趋化性)
(3)接触后的活动
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 定的影响,植物的分泌物也影响病原物 的生长;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物 质,特别是在侵染液滴中浓度很高时, 也能抑制孢子的萌发。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病 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发生,并造成重大经济 损失的现象。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 响因素是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
病原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和人为干预下与植物 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 流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 性描述病害群体性质和通过定量观测建立关 于群体动态的数学模型。
(二)作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 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 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 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 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 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 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 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及诊断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和作物的抗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1、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 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寄生物有两种主要营养方式:寄生和腐生。寄生 是指能够从活的有机体吸取养料,腐生指只能利 用死的有机体作为养料,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称为 寄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称为腐生物。植物病 原物都是寄生物。
而没有再次侵染。 (4)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次侵染,这些
病害几乎就能得到完全控制。如黑穗病类可以采用种 子处理的方法防治。
2、再次侵染
(1)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 子和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2)病害在生长季节中的蔓延,必须通过不断的再次 侵染。许多植物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能发生若干次 再次侵染。
(2)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 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3)病原物有各种越冬和越夏的方式。有的病原菌可以菌 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 有的可以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专性寄生的真 菌不能营腐生活,因此这类病原物大都在寄主体内越冬越夏, 或以休眠的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越冬或越夏。
局部侵染,局部发病; 局部侵染,系统发病; 系统侵染,系统发病。
(2)潜育时间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 10天左右。
潜育期的长短与寄主状况有关,不同寄主植 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期,以及营养条 件不同,潜育期都不同。
(3)潜育期与环境
潜育期的长短亦受环境影响,其中以 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太重要。
孢子的形成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 新产生的孢子往往成为病害再侵染的来源。
(二)病害循环
1.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 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侵染循环。包括病原物的越冬 和越夏、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三个环节。
2.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植物病 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
(பைடு நூலகம்)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1)专性寄生物:它们的寄生能力最强,自然 条件下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 也称为活体寄生物。大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 养,全部病毒、寄生种子植物、部分真菌线虫。
(2)非专性寄生物:寄生能力有强弱区分,以 寄生生活为主,但也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 条件下,可以营腐生生活,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 养。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细菌。
(2)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②病原物的侵入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侵染和 发病。侵入所需的最低数量称为侵染剂量,因病原 物的种类、寄主品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如许多侵染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就能引起侵染; 许多细菌要有一定菌量的侵入才能引起发病;病毒 也有一定的稀释限点。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