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初探小组协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对学生按照认知风格进行分组,并采取“虚拟团队”、角色扮演的组织方式,展开小组协作学习的新途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组协作学习认知风格虚拟团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变化。“时间已然静止,空间顿然消失。转眼间,我们已经置身地球村里。电子线路使得人类社会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群体。”一切正如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三十多年前的预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前人无法想象的海量信息,而任何人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来独自掌握和处理这些信息。因此早在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强调指出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在网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由于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正逐渐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按照认知风格划分小组
教学中学生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集体学习、个别学习、小组学习。这三种组织形式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自由进行选择。一般说来,传统教学模式中以集体学习较为常见;而在网络教学中,由于信息来源的开放性,教师往往采取个别教学的形式,在给出教学目标后由学生自己
上网搜寻资料进行学习。不过,鉴于小组学习更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因此在网络教学中正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分组往往只是相邻座位间的简单组合。而在网络学习中,由于网络环境为学生间交流提供了打破空间限制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认知风格和知识水平出发来进行分组。
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进行分组,是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倾向来进行分组。这是电化教学中比较理想的分组方式,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难以实现。原因在于对于学生的认知风格的具体分类和测定方法比较难以把握。所谓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是学习风格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因素。其中与小组学习相关的一种观点是把认知风格按照学生的心理因素划分为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倾向于以外部环境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通常很难从包含刺激的环境中将刺激分辨出来。这种学习者总是努力使自己与环境协调,因而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会更多地考虑所处的环境,他们喜欢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学习中倾向于更多利用内在的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都有很强的各人定向,比较自信,自尊心较强,不易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比较自主,必要时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改组。这种学生能明确提出自己的目标,能更好地进行分析,愿意独立学习,各人钻研。由此可以看出,场依存型的学生往往欢迎小组学习,但可能在学习中产生依赖情绪,容易被别人所左右;而场独立型的学生偏向于个别学习,在小组协作
中可能表现为不合群,但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则可能成为小组学习的引导者。
对于如何测定学生的认知风格,现在还没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来加以评估,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而教师对他们的了解往往只是局部的,因此很难说得上科学。为此,笔者在设计“电子报刊的制作”一课的教学环节时,事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编写了专门的调查问卷(见附件一),通过计算机对学生的答卷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学生进行分类定位,为学生的分组建立条件。
在具体的分组环节上,有同类分组和异类分组两种做法。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通力合作,使得他们能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我们往往采取异类分组,把认知风格不同的学生搭配起来,组成学习群体。因为如果一个小组全部是场依存型的学生,他们就常常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目标,彼此之间缺少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学习缺少深度;而如果一个小组全是场独立型的学生,那么他们之间往往陷于互相争执,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合作。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划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并按照下文所述的“虚拟团队”进行组合,那么就可以达到通过场独立型的学生的独立思考,带动其它场依存型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而这也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在同类体的环境中引入异类,引起摩擦,打破固有模式,反而会带来良好效益。))对我们的启示。有鉴于此,在“制作电子报刊”一课中,我有意识的把几个平素看起来调皮捣蛋的学生和几个沉默寡言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并按照“虚拟团队”对他们进行了明确分工,结果这个小组的作业水平大大超过了他们以前的表现。
二、利用“虚拟团队”模式组织小组合作
传统的学生小组,其结构类型根据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这样几种:(1)竞争式,组内成员针对同一学习目标展开竞争。这种形式充分抓住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刺激学生进行竞争,学习者自然会全神贯注,易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合作式,小组的各个学习者以一种合作的态度来完成给定的学习任务。这种形式通过组内成员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而获得共同进步。然而,在当前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学会学习,更要求他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里的交流、合作已不仅仅是以往那种你问我答,互相帮助的形式,更是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协作,有分工,有取舍,有领导,有监督,民主集中的团队精神。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我们引入了管理学中的“虚拟团队”(Virtual Team)模式。
根据“虚拟团队”模式,我们首先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进行任务分工,并参照生活中的实际情形建立组织结构,设置角色。组内的学生依据其认知风格、知识水平和能力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各个角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须互相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角色之间根据任务的要求和分工间的联系,拥有不同的权限和职责。在学习评价时,首先由教师对小组工作进行评分,然后在小组内部由全体成员根据小组成绩对各个角色进行评分,得出每个成员的最终成绩。并对所扮演角色进行调整
例如,在“制作电子报刊”的教学设计中,我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报社,学生分别扮演编辑、记者、美工、摄影师。活动中,先通过小组讨论决定电子报刊的内容主题;然后由记者负责收集相关素材,组织成文;摄影师专门寻找相应的图片,并进行简单处理;这些工作完成后,由美工进行排版,制作报头、页眉、页脚等。在以上过程中,扮演编辑角色的学生负责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