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祖的意义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历史由来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
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
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
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
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
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
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
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历史沿革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旗族人祭祖,满蒙不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
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除夕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
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自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对于中国人们的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等带来了具大的影响,使得佛教思想继承于后世,流传至今。
同时佛教传入我国后,对于佛教的始祖圣像的供奉、礼拜、祭祀上也有一定不的规矩和方式。
时至今时今日各地方根据地区特点,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的不同,所以祭祖的方式、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仪式规格也各有不同。
由于朝阳市北三家万姓祖先堂内不仅供奉着中华名族万姓先祖,历代古圣先贤、明君大德、儒学至圣先师,同时也供奉着佛教的始祖、圣像,诸佛菩萨等等,鉴于佛教所持的清规戒律,更以清果、素食为宗教传统,特此在本祠堂能所陈列的供品的均为素食。
祭祖礼仪祭献礼仪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
有的地方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
在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还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
气氛。
祭礼结束后,将猪肉、羊肉等祭品分给参祭代表。
也有将祭品用于宴请参祭人员,只给少数的行祭人员与乡绅、长老等发点祭品。
祭祖特点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
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显著特点。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
老子、庄子批评烦琐礼仪违反人的自然性,主张恢复礼仪没有产生前人的朴素自然本性。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其名言是:“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书记载,老子去世,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是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反而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
祭祖心态中国人多承袭了祭祖的传统。
祭祖是基于很复杂的心理作用。
其心态有以下三种:
一、由于对亡灵的惧怕,惟恐若没有好好祭祀祖先,他们就会作祟并惩罚子孙。
二、为着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荫庇子孙,并为子孙解决难处。
三、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承继祖训,感恩祖德。
中国各地祭祖习俗北京:初一到了子时,即一点钟,家长率领全家老幼,男左女右站立两旁,衣冠整齐,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跪拜,礼节非常隆重。
台湾:时序一倒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柿是祀神、祭祖。
那时红灯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
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
迎接新正,也叫“开正”。
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跑拜。
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数人家先在楞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
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份、年龄的秩序拜祖先。
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份,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份,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份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着肃穆的气氛。
这时侯,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