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题实验研究报告(2009-01-14 22:27:15)
“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东陈至立同志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
”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不少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师生之间缺少互动,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语文的素质能力低下,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等,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针对这些总是,我们必须对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
1.拓宽教学内容,丰富语文活动形式。
如教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想象月光下大海的景象;边看课本,边听课文录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达到了理解课文和体会意境的目的。
再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感受,发挥想象力,把课文描写的画面画出来,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这样,课文内容以文字、音乐、图画、语言等多种形式呈现,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信息网。
又如教学《美丽的大公鸡》、《动物过冬》、《狼牙山五壮士》等一类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可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涨了。
2.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语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美术、音乐、思品等学科
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教学内容立体化就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美丽的大公鸡》与《动物过冬》都是童话故事,里面都渗透介绍了有趣的科学知识。
《美丽的大公鸡》中公鸡称呼啄木鸟是“长嘴巴”的啄木鸟,称呼小蜜蜂是“鼓眼睛”的蜜蜂,称呼青蛙是“大肚皮”的青蛙,表现出它的不礼貌,所以蜜蜂和青蛙对它的态度也是冷冷的,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并问:“长嘴巴”有什么好处?“鼓眼睛”有什么好处?“大肚皮”有什么好处?在《动物过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怎样过冬吗?”不仅吸引了学生兴趣,还给学生增加了科学知识。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当讲到詹天佑在青龙桥附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解决了火车上山难的问题时,教师画了一幅简笔画和“人”字形线路图。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有关片断,另一个学生则来到黑板前,拿起火车模型在“人”字形线路图上模拟火车上坡。
从而使抽象
的课文内容“立”了起来,教师讲起来省劲,学生学起来饶有趣味。
《阿里山两日游》教学结束阶段,让学生看着影像,一边跟着唱起旋律优美的《阿里山的姑娘》,一边欣赏台湾的美丽风光,民族风情,然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最后老师充满激情地总结。
这一过程,将音乐、舞蹈、欣赏以及思品教育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升华。
3.板书再现教学内容
板书是课文的“骨骼”。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篇文章的缩影,特别是有立体感的板书,更能凸现文章的结构,体现文章的内容。
如谢玉芬老师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设计了如下板书:
顶峰歼
敌
引上绝路高
潮英
结果
诱敌上山发展勇
热爱人民
仇恨敌人
勇于献身
接受任务发
生
跳
崖
板书呈阶梯状上升又直线下落,很形象很生动地表现了五壮士把敌人一步步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五壮士又英勇跳崖这一内容。
学生从板书中加深了印象,根据板书,就能复述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多媒体凸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它提供的材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仅能呈现事物的形象,还能演示事物的变化过程,不仅能让学生看得明白,还能让学生听得清楚。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在讲授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录象,取得感官上的认识,然后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启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为什么要选择大雾天去借箭?草船为什么要用绳索连来?为什么要擂鼓呐喊?为什么要两面受
箭?诸葛亮和鲁肃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等等。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必然会通过努力学习课文找出开启疑问的钥匙,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课外实践
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
因此,语文教学还应在课外给学生增加语文实践活动。
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参观名胜,设计广告词等。
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他们进一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语文教学是个大课堂,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文,锻练能力。
只要善于观察勇于实践,这样既有课内学习,又有课外补充,就
会像蜜蜂采蜜一样,在采过许多花之后,必能酿出香甜的蜜来。
为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社会实践,锤
炼自己的语文能力。
如叶素清老师就给学生布置过这样一次特别
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到社会上调查用字情况。
先确定调查对
象(街道路牌、商店招牌、宣传标语、商品广告等),调查任务,
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调查后小组集体讨论,写成调查报
告。
事后了解,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有兴趣,调查时发现了一些有
新意的招牌和广告术语,还“捉”了不少错别字。
语文学习无处不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
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使语文教学更接近社会生活,使语文教学内容增加时代的新气息。
在语文教学上注意教学内容的立体化,能够把教
材里那些抽象的知识化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方法立体化的探讨。
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师习惯于采用划一的,齐步走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很少考虑到如何根据班级里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这是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课题组通过探索和实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立体化,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更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才能期盼在语文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就对“教学方法的立体化”这个问题作了探讨。
(一)以“语言”加强教学方法立体化。
“语言”主要通过语言来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联系,一般有下面几种形式:读诵——即朗读、背诵。
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借鉴,到今天它仍有着不可取代的优点。
讲解——是指在疑难处,含义深刻的地方作必要的讲述解释。
议论——即以小组的形式对课文整体或重点、关键词语进行评议,讨论,消化理解。
问答——是老师问学生答,或是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
打破那种只有老师发问,学生回答或老师问并包办答的旧习惯。
(二)以“操作”加强教学方法立体化。
“操作”包括以下方法:
1.演示——即通过实物、图片、标本、幻灯等媒体的介入,达到对课文语意的认识、理解、感悟。
例如教学《林海》一课,先出示地图,了解大兴安岭的地理位置,播放大兴安岭的录象,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
2.实验——采用揭示物理、化学、机械等内在规律的方法来揭示课文的内涵。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教学前可以做一个实验:拿一个烧杯瓶,里面放半瓶水,把洗净了的石子一个个放进去,看看水升高的情况怎样(渐渐升高),让学生弄清乌鸦喝不着水的三个原因,才使乌鸦想办法,才引出乌鸦“衔石升水”的办法。
又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伽利略公开试验的结果,文字上容易理解,但学生仍会想,真的是这样吗?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学生在课后找更合适的地点,让他们亲手进行试验,通过亲手试验领悟知识。
3.描绘——让学生动手作画,形象直观地展现课文表现的语境。
例如教学《草原》一文,为了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机地结
合起来,达到同步发展、升华,可课外布置学生做根据课文中的描写画一幅草原风景画的创作
练习。
这样,通过让学生想象自由作画,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4.表演——把课文创造性地加工成课本剧、歌剧、舞剧、小品,以节目形式演给“观众”看。
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扮演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让他们上台表演,教师对扮演者的人物表情、动作、对话恰当地加以指导,孩子们就会在充满情趣的表演中,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胆色和表演能力。
(三)以“体验”加强教学方法立体化。
采用“体验”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参观——实地看看,加深印象。
例如教学《看月食》一文,讲课或讲完课后,在能观看月食的时间里,安排学生观看月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
2.游览——指对自然风光的领略,对学生情操的陶治。
教学《鸟的天堂》一文,除了通过让学生观看幻灯、录象饱览美景外,更提倡学生利用节假日由家长陪同去游览“鸟的天堂”,
激发学生对大榕树的喜爱之情,对祖国大自然景色的无比热爱。
3.调查——亲自查询,证实观点。
如调查社会上使用规范字的情况等。
4.访问——通过访问,切身体会。
“语言”、“操作”、“体验”三种教学方法是综合性,有机性,互通性的,所以要发挥相互影响、相互联结的作用。
这三种方法的立体化如图所示:
语言
体验
操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是实行多角度教学法,运用多维型思维,就一个问题多起点、多指向、多思路、多焦点地启发和讲解;实行多向问题教学法,即老师设疑问学生,学生质疑问老师;实行讨论教学法,把研究引入教学,使教学与教研一体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构建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对教学目标立体化、教学内容设计的立体化和教学方法的立体化的研究和探索,我们依据立
体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四个步骤组成,即“导读质疑——立体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
第一步骤:导读质疑。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有意识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几个有讨论价值的重点问题,然后开始新课学习和探究,讨论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在这一教学步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侧重培养学生的好疑善问的习惯。
第二步骤:立体探究。
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讨论、争辩、探究,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这一教学步骤里,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好习惯。
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勇于标新立异,探索未知,大胆地尽情地发表自己的
意见,理越辩越明。
要展开争鸣,让学生的思维迸发火花。
例如教学《詹天佑》设计“人”形线路的内容时,教师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詹天佑选择这种方法修筑铁路有高度的创新,在今天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呢?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去思考,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说开凿隧道,有的说架设高架桥,有的说铺设“S”形线路,有的说用磁悬浮火车……这一过程,学生轻松跨越了时空的障碍,既了解到詹天佑善于思考的品质,又产生丰富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讨论,终于发现了疑问:课文开头讲潜伏时战士们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会被敌人发觉。
“我”在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扭头去看他,敌人却没有发觉,这不是与前面的内容有矛盾吗?一人提出问题,众人找答案,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阅读能力必将在解疑释疑中得到提升。
第三步骤:评价归纳。
这一步骤是立体探究的收束,是第二步骤向第四步骤过渡的一个必要环
节。
通过比较评价,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在这一步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如引导学生想性状——“是怎么样的”;想原因——“为什么会这样”;想疑点——“不这样将会怎样”;想联系——“这些事实、现象、问题或观点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想规律——“这些事实、现象、问题或观点中包含着什么有益的启示。
这将会让学生受益一辈子,实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理想境界。
第四步骤:训练迁移。
训练就是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善于在思考的发散点、连接点和生长点处,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努力做到设计的习题具有启发性,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迁移获得新知,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个环节里,是对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检验,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艺术性强,手段科学,课堂民主,容易操作,只要我们坚持实践,不断探
索,就一定能落实“减负“、”增效“,推进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
五、研究成果
在研究和探索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实验研究的经验总结,就研究的内容,撰写了一定数量的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科研论文。
其中有一些论文在镇、区、市、省及全国获奖或发表。
如梁燕来老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立体化》获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华教师论文集》,黄国强、叶素清合作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四会“》发表于《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梁燕来参与的一篇论文发表于《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黄健仪老师的《要“减负”而不减质量》发表于《清远教研》上,梁燕来老师的《运用多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立体感》及《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获区论文评比二等奖。
叶素清、梁燕来、何洁三位老师所写的创新教育论文分别获得镇的一、二、三等奖。
梁燕来、叶素清合作的多媒体课件获得省二等奖。
何洁老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得镇的一等奖。
六、研究的体会
经过三年来对“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这一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我们收获不少。
教育科研给我校注入了勃勃生机,教师们踊跃地参加到课题研究的行列来。
课题研究使我们避免陷入教学的盲目性,它启发了教师们要着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让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增加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教学素质,更为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但是,由于缺乏权威的指导,加上课题组的力量有限,对本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难免还走了些弯路。
然而,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一定能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