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呐喊》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克以版画的方式,把红、 蓝、绿、赭石的色线,组 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 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 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 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 现。它象征着“世纪末” 人们的彷徨情绪。
.
主题思想:
《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 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它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 孤独和焦虑的呐喊:表现出在工业社会潮流的席卷下,对 个人的渺小、心灵的机械化、理性的泛滥和科学主义的霸 权等严重的不安和反抗,试图从这种现代性笼罩的绝境中 杀出一条血路。表达了他绝望与逃亡的路。这不仅是蒙克 自身灵魂的“呐喊”,也是他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关 切。
.
生平事迹:
1863年 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在 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奥斯陆)长大。
1879年 蒙克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进工 学院念书。然而频繁的患病中断了他的 学业。
1880年 蒙克为了成为一名画家而离开 工学院。
1881年 蒙克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 设计学院
1885年 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开始 显示出法国画家的影响;
.
三、画面的构图与绘画技巧滋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幅画长90.8厘米,宽73.7厘米,构图比较垂直,将焦点集中在画中 人身上,为呐喊的声音创作了更多的空间。
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的、弯曲的、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 联系在一起,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 道路直接伸向观众,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 感。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 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 奏。所有的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
.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在于“借夸张 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在印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的自然主义被 放弃,而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入更多的 情感因素加以发挥”。正是蒙克的《呐喊》 等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
《呐喊》的表现手法
一、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
世界名画《呐喊》赏析
.
《呐喊》
基本信息 【名称】 《呐喊》 【类别】油画、名画 【年代】 1893年 【作者】爱德华·蒙克 【规格】
90.8X73.7厘米 【属地】
奥斯陆国家画廊藏 【风格】
表现主义绘画
.
作者简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 .
蒙克自画像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 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 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 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 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 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 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 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 中得到启发。他对心理苦闷的强 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 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 要的影响。
1892年 蒙克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 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
在1892年 至1908年间,蒙克的大部分 时间在巴黎和柏林度过,他在铜版画, 石版画和木版画上出名了。
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现出 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 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
在纳粹统治期间,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 “颓废艺术”的标签,从德国的各个美 术馆撤了下来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 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他捂着Hale Waihona Puke Baidu耳朵,似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 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已被自己内心 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 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他就像一个尖叫的鬼 魂,让观赏者恐惧,不自觉得也想要尖叫呐喊。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物,只是一个被抽象了的代表恐惧的形象。
.
灵感来源
蒙克曾经这样描述:“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 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 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 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 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 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
画面内容
画面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 骷髅的人,双手捂住耳朵, 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 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 大声呐喊。
.
二、压抑与鲜艳的色彩的同时运用表达情绪的恐惧与不安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 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 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同时,他在此基础上运用 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一方面,画 中的天空颜色十分刺眼,就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 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另一方面,全画的色彩又是郁闷的: 画面中的色彩混浊压抑,除了天空,其它景物的颜色中都参入了黑色, 给人以不祥的预感。海面阴暗处的紫色伸向远处显得阴沉。同样的紫 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 惨淡的棕灰色中。燃烧的血红色彩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了一种 极度恐惧的情感。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 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 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 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 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 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 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1944年 1月23日, 蒙克在他过80岁生日 後一个月后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 (Ekely)与世长辞。
.
《呐喊》的创作背景
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蒙克1893年所作的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 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蒙克自己 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