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英雄中贝拉形象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英雄》中贝拉的悲剧因素
摘要
贝拉的悲剧不仅由于时代,这与她的年龄及性格也有很大关系。作为花季少女她正直青春萌动,初闻爱情的气息的年纪,加之作为“土司”之女,她深居闺中难以明了外界是非邪恶。而社会背景又往往是无法忽略又极其重要的一点。
【关键词】贝拉悲剧年龄性格社会
贝拉的悲剧可以说从她第一次见毕巧林就已经开始了,“她向我们承认,自从看见毕巧林那天起,她就常梦见他,她说从来没有一个男人在她心里留下那样的印象。”由此可知贝拉只是对毕巧林的“虏”不高兴而抗争而已,在心底她是爱着毕巧林的,这便也注定着她的悲剧。
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主要着笔墨刻画毕巧林这一“小人物”或者“多余人”形象,他说:你们既然相信一切悲剧和恋爱故事中的坏人都可能存在,那你为何不相信毕巧林的真实性呢?如果你们欣赏更为可怕的谎谬的凭空臆造,为什么这个人物,纵然是向壁虚构的,在你们心中就得不到宽容呢?是不是因为他的真实性超过了你们所希望的?……
从莱蒙托夫上段话来看,我们可以得知小说中不是对人物是否合理作为依托,他就像阿Q,可能你找不到一个实在的人物,但每个人身上多少又有几分该人物的模样。撇开这些,我们就不用去责怪阿杂马特的私心害了自己姐姐,或者责备马克西梅奇隐瞒纵容毕巧林的行为,这或许是贝拉悲剧的一个因素,但却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接下来分析贝拉悲剧的主要原因。下面总结了三个。
一、年龄因素
在网络刚兴盛之时,出现大量花季少女悲惨遭遇的报道,她们或是见网友被奸杀,或是被拐卖,或是意外怀孕遭弃而自杀……本该享受青春华年的她们却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痛苦,可能我们会嘲讽是她们自找的,但花季不谙世事的她们得到的应该是同情与帮助而非嘲讽。虽然她们自身也有错,但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放在她们身上,她们也是受害者。
莱蒙托夫借用马克西梅奇之口在小说中提到,“这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十六七岁的花季姑娘能有多少阅历,何况她又是土司的女儿,在土司家中虽然能见识不少人物,但出现的大多是一些谄媚之人,除了给土司说好听的话就是赞美
贝拉的美丽,在贝拉看来外面世界也是一片和谐之气。贝拉不是唯一的,同样十七岁的苔丝便是阅历不够让自己吃了大亏。在普希金小说《驿站长》中十四岁的冬妮娅有着跟贝拉相似的遭遇。冬妮娅被骠骑兵的英俊所吸引并最后与其私奔,“那个送走明斯基的车夫说,冬尼娅一路哭哭啼啼,不过,看起来,她倒心甘情愿。”年少的冬妮娅在爱情与亲情之间选择了前者,对于十四岁的姑娘来说爱情的萌动往往让她们奋不顾身。
在《驿站长》中虽然普希金没有直接让冬妮娅自身出现悲剧,但文章借老站长之口说:“这种姑娘,她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末一个,过路浪子拐了去,养一阵子然后扔掉了事。这种傻丫头彼得堡多的是,今日遍身罗绮,一眨眼,明日就跟穷光蛋一道去扫街了。”但文章结尾冬妮娅还是像贵妇那样生活并且去给她父亲上坟,但或许哪一天就被骠骑兵抛弃而沦落街头,作者没有直接说大概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美好愿望吧。
二、性格因素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所以成为女性,是因为她缺少某种特质。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雨果笔下的芳汀,哈代笔下的芭芭拉等等都是由于缺陷性格才导致的悲剧,由此可见性格对于一个人悲剧还是幸福有着极大的作用。
小说中贝拉可能唯一的性格“缺陷”大概就是她对毕巧林的“掳”的默许,虽然在刚被“掳”的时候她也有过反抗,但最终还是妥协了。前面说过,她反抗的仅仅是毕巧林表达爱的形式,因为不恰当的形式上有贝拉也只是象征性的反抗而已。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贝拉坐在炕头,头垂在胸前,格里戈里·亚历山德洛维奇站在她面前。‘听我说,我的仙女,’他说,‘你当然知道你迟早终归是我的,那你为什么老折磨我呢?莫非你爱上了哪个车臣人?如果是这样,我马上放你回家去。’她几乎察觉不出地抖了一下,还摇摇头。‘或许是,你十分恨我?’他继续说。她叹了一口气。‘或许是你的信仰不许你来爱我?’她脸都白了,一言不发。‘相信我吧,所有种族只有一个主阿拉,如果他允许我爱你,那为什么不许你也来爱我呢?’她凝视着他的脸,仿佛被这个新的想法给吓住了,她的眼睛里流露出又是怀疑又想相信的神情。
但性格所起的作用不仅可以是由于缺陷,也可以是由于完美,而在某些地方可能优异的性格也会变成负担而成为致命的缺陷。
贝拉是个单纯开朗的姑娘,她很随和并且胆儿很大,丝毫没有小女孩的那种羞涩。她在舞会上主动跑毕巧林前面唱歌,由前面所引马克西梅奇转述她的话来看,此时贝拉已被毕巧林吸引,而她也是毫不害羞的跑去毕巧林面前唱歌。对于她父亲的死,“她哭了两天,过后也就忘了”,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她也并不是那种柔弱的女孩子。有人会质疑这种性格为什么会是导致她悲剧的原因之一呢?我
们来看,当毕巧林完全俘虏贝拉的心之后便丛生厌倦之意,常外出打猎到很晚回来甚至有时一去就几天,就算此时她伤心欲绝,但马克西梅奇稍微一“劝”她就马上快活起来了,虽然她没有彻底甩去阴霾,但能很好转移负面情绪。于是她便天真的以为毕巧林也同样是深爱着她的,她说:“如果他不爱我,谁不让他把我送回家去呢?我又没有勉强他呀。”
三、社会因素
所以悲剧都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因素,而往往作家在表现悲剧的同时也在揭露社会的弊病,在作家眼里悲剧形象或许不值得我们同情,他更期望的是我们去审视并寻找悲剧原因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悲剧的发生。
或许较之于祥林嫂、苔丝她们贝拉的形象不够典型鲜明,但我们也无法忽视这一类人的存在。
阿杂马特为了那匹马可以拿她姐姐去同毕巧林交换,换句话说虽然是土司的女儿但贝拉的地位其实很低。“男权”意识自古以来便占据社会主体,男人可以为了自己所要的一切去要求女性做任何事情——就算她们可能不同意,而这种意识往往是造成女性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两个野心家的悲剧》中的罗莎,从她的学业、生活到婚姻都由两个哥哥一手操办,罗莎自始自终没有一句自己的意见。
社会塑造了毕巧林式的人物,而他这类人在哀叹自己不幸的同时又亲手去制作使他人不幸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他们还心安理得,侧面体现出社会已经严重畸形。贝拉被掳后说道:“我是你的俘虏,你的奴隶,当然你能强迫我。”从这里可以看出,女性完全处于从属附庸的地位,并且她们将这种状态视作理所当然,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不开放的社会。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认定贝拉的悲剧有着主观因素,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社会因素。女性的命运要想得到改善,她们不仅要从自身需找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创造一个干净良好的环境,这对于现在仍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关于花季少女成长问题需要大力关注。
参考文献
【1】当代英雄;莱蒙托夫诗选/(俄罗斯)莱蒙托夫著;瞿松年,余振,顾蕴璞._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哈代中短篇小说选[M]张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3】驿站长;普希金中短篇小说选/(俄罗斯)普希金著;将小沫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