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针灸学练习册(带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 A. 《足臂十一脉灸经》 B. 《阴阳十一脉灸经》 C. 《灵枢经》 D. 《针灸甲乙经》 E.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 皇甫谧 B. 思邈 C. 洪 D. 王焘 E. 王唯一 3. 我国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哪个朝代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E. 清朝 3 B 4. 《针灸大成》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 王焘 B. 滑伯仁 C. 继州 D. 汪机 E. 时珍 4 C 5. 明代哪一本针灸著作,是继《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A. 《针灸大成》 B. 《针灸大全》 C.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D. 《针灸聚英发挥》 E. 《奇经八脉考》 5 A 6. 中国针灸是哪个世纪传到欧洲 A. 公元5 世纪 B. 公元6 世纪 C. 公元8世纪 D. 公元16世纪 E. 公元17 世纪 6 E 7. 《针灸甲乙经》中所载的腧穴有 A. 365 个 B. 349 个 C. 361 个 D. 160 个 E. 354 个 7 B 第二章经络总论 1. 针灸学理论核心是 A. 脏象学说 B. 阴阳学说 C. 五行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于午流注学说 1 D 2.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 阳明、少阳、太阳 B. 少阳、太阳、阳明 C. 太阳、阳明、少阳 D. 少阳、阳明、太阳 E. 太阳、少阳、阳明 2 A 3.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 厥阴、少阴、太阴 B. 少阴、太阴、厥阴 C. 太阴、厥阴、少阴 D. 厥阴、太阴、少阴 E. 太阴、少阴、厥阴 3 C 4.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哪一条是错误的 A. 手三阴经从头走手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中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中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而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和针灸医疗理论。 中医药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理论体系,卓越的治疗效果,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中医药事业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2)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目录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 一、头部疾病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 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 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 (三)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 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 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 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 (六)眉棱骨痛: 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视频) (七)感冒头痛: 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 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 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 配灵骨大白 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 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 取穴:(77-1 )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张帅20094022004 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 2.分析阅读 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 2.读后感 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 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 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 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 四原始工艺技术 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 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 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 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 三农业生产技术 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 园艺、蚕桑和畜牧 四手工业技术 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 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天文学数学 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 七初期的医药学 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

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 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 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 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 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 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 《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 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 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 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 《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 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 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 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 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 八地学著作的出现 《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 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 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 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 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 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 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 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 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 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 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 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 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治疗学 上篇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总论

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而成。做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因此,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各种刺灸法的特点和腧穴的特异性,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的先决条件,人体每个穴位都有相对的特异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穴位的选择应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例如,眼病取晴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证,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面瘫属阳明经筋病,宜首取面部穴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 2、远部选穴 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例如,耳鸣取中渚,胃痛取足三里,巅顶头痛取太冲,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痛取水沟等,均为远部选穴的具体应用。 远部选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尤以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躯干、脏腑病证最为常用。《灵枢·终始》所说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都属于远部选穴。“四总穴歌”之“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更是远部选穴的典范。 3、辨证选穴 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贫血、月经不调等均属于全身性病证,因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位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脏腑或经脉,然后再按经选穴。例如,失眠,若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两经,应在心、肾两经选穴,可取神门、太溪;属心胆气虚者,归心、胆两经,应在心、胆两经选穴,可取神门、丘墟;属心脾两虚者,归心、脾两经,应在心、脾两经选穴,可取神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针灸甲乙经读后感

读《针灸甲乙经》有感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皇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作者黄莆谧,共十卷,南北朝时期改为十二卷,该书集《素问》《针经》与《名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和编而成。 该书在针灸理论上出强调:“上工治未病”,即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算的上是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同时还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制作,针灸禁忌,针灸经络,孔穴部位之考订,针灸的临床适应症,针灸操作方法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全书定位孔穴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 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适应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共有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黄疸,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该书论述了五脏精气和神志活动的关系以及他们在针刺治疗中的意义,还阐述了九气为病的病理表现,五脏虚实的症状和机理,五脏腧穴与五色,五时,五日,五音,无味等相互配合关系加以阐述,并且论述了四时阴阳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以及五脏六腑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各自的生理特点和通过体表某些部位或器官测知脏腑盛衰的方法,五脏与五官的关系以及脏腑病变反应与五官的症状和对九窍的影响,五脏六腑对人体生命寿夭的密切影响,并从脉,肉,筋,骨,皮,五官,等的形态推测五脏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十二原穴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比例取象方法把十二经脉配属自然界的十二水流,进而论述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所属脏腑以及针刺的一般情况。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四海与人体的关系,同时讨论了四海所主的腧穴及四海虚实病症和调制方法,营卫之气在一日一夜中运行周次和呼吸周次及漏下百刻的分配,说明营卫的活动情况,此外还对虚实病变的不同刺法加以阐述和营卫运行于十二经脉的顺序,营卫之气的化生,运行规律及相互关系,三焦部位及生理功能,阴阳清浊的性质,以及津,气,精,液,血,脉六气的作用和病候,汗,尿,气,唾,精髓五液的化生及其功能和失常的病理表现,奇邪留滞络脉的病变及刺血络的治法,同时还讨论了刺血络的诊断标准以及刺络时的有关变化以及五色所主的病症,从五色判断疾病轻重深浅的方法和五脏在面部的分属部位,按阴阳五行理论,将人体分为五种及二十五种人,并分别阐述了各类型人的生理形态,气血多少,心态表现及不同的治疗原则。 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疾病证候以及经气竭绝的表现和预后;以及十五络脉的循行,另外还讨论了十二皮部的名称,络脉诊色法,以及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之脉常动不息的道理;对三阴三阳经脉循行的规律和少阴之脉独下行的原因加以解释以及六阴六阳经脉和督脉,任脉,跷脉的长度,经脉和络脉的区别以及诊察的治疗原则,十二经脉标本的主要部位,同时介绍了头,胸,腹,胫四街的部位及主治,三阴三阳的根结部位以及开,阖,枢的作用和所主疾病,手足左右十二阳脉的根流注入部位,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发病机理,病理表现以及病变治疗原则和方法。 督脉发际内,从神庭并由此向两旁行至头维,左右共七穴的部位及其针灸方法,另外还讨论了孙络,溪谷,三百六十五个穴会的作用,从上星向后风府共八穴的部位及其针刺方法,旁开个一寸五分的五处,向后行至玉枕,左右共十穴的部位及其针刺方法,头部从瞳孔直上入发际五分的临泣,向后行至脑空,左右共十穴的部位及其针刺方法,头部后发际正中的哑门,及旁侧的天柱,风池等五穴的部位和针刺方法。 讲述了八正,八虚,八风之邪治病的一般规律,疾病的逆顺标本以及地理环境和形态苦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急性腰扭伤的特效针灸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特效穴 笔者十几年来采用单独针刺“闪挫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均获良效。借本栏目介绍与大家分享。定位: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三分之一处即是。直刺0.8-1寸或向上斜刺,并嘱其活动活动腰部,会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是手三里吧? 中渚.手三里亦对此证有效 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初诊患者腰部剧痛难耐,腰身板滞不适,弯腰痛甚,腰部活动受限,甚者动弹不得,需要外人扶助活动。 针灸治疗方法:调整患者紧张心态,选用华佗牌28号1~1.5寸毫针,先取后溪穴,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又为本经“输穴”及八脉交会穴——通督脉。该穴于第五掌指关节后,横纹处。进针0.8~1.2寸,得气后,快速捻转行泻法五分钟,并嘱其适当活动腰部,直至患者腰部能够轻微转动,痛感渐缓,接着慢慢扶患者俯卧于床上,取“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正下方凹处。人体双侧肋弓下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对应的是第二腰椎,只要向下再数三个突起就是第五腰椎了。此穴用于按摩,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疼痛感立减一半,再配合针刺腰眼,阿是穴,飞扬(针尖要朝小腿内侧向上斜刺),然后接上电针仪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起针后配合拔火罐5~10分钟,每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隔天主穴换为闪挫穴,定位: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三分之一处即是。直刺0.8~1寸或向上斜刺,配穴为肾俞、委中、命门、外关、太冲施予平补平泻。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三天后患者腰痛基本痊愈,隐约有感腰酸不适,疗程结束,患者腰已不痛不酸,轻便自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强调针灸治疗同时配合自身运动,取同样的穴位,配合自身运动者疗效明显高于不配合者。 本法是我的一位中医老师授予我的,每用均会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故与大家分享。腰痛的针灸治疗 1、奇穴:奇穴位于足三里下一寸,距胫骨外一寸处,毫升2-4寸直刺,针刺手法以泻为主。 适用于腰肌紧张,前屈受限,屈髋试验阳性者。 2、人中、委中、阳陵泉:人中行泻法,委中刺血。后刺阳陵泉 适用于翻身困难者,下肢伸屈疼痛,腰肌间歇性掣痛者,动则腰痛者,憋气活动。 3、国老穴(三四跖骨之间,本节上约半寸左右):刺之结节处、压痛处,治疗扭伤、风湿、腰肌劳损, 针后腰部发热,头部出汗为佳。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 《百症赋》是针灸入门必背篇,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百症赋》浅注(上篇),其将歌赋以白话的形式进行解读,并融入自己的临证经验,简单明了,非常有价值。一起去看看吧~~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昔贤谓穴之在于背后者,名俞穴;俞者,注也,输也。言经络之气,输注于此也。故人身之穴,皆得名之曰俞穴,不必专指背部而言。经凡十二,络凡十五,奇经凡八,穴有三百六十五穴。纵横贯注,宜熟志之。 百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头顶重痛,当刺以针。若血虚眩晕,则非针灸肝俞、腰俞不可。又按百会与玉枕,宜灸不宜针。 悬颅颔厌之中, 偏头痛止。 头痛,书称肝胆风热,悬颅、颔厌宜刺,微出血;更刺风池。其效甚佳。(可刺头维、太阳、风池三穴较好)。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头痛由于痰火上扰者, 宜刺丰隆以降其痰火。强间不易刺入,可刺风府。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 脾虚面浮肿,刺水沟。去面浮肿之水气,颇效。前顶宜灸。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肝胆之火夹风而上僭, 则耳暴聋。刺听会、翳风以泻之。 面上虫行有验, 迎香可取。 面痒如虫行,系血热所致,刺泻迎香。 耳中蝉鸣有声,听会堪攻。 耳鸣有痰火上扰者, 针听会外, 宜再刺丰隆、风池等穴。系肾虚者,当更灸肾俞、气海以固肾元。 目眩兮,支正飞扬。 手太阳经脉与足太阳经脉,俱萦绕于目。故支正、飞扬,能治目眩。且二穴皆属络脉。刺络脉,即所以泻其血。 目黄兮,阳纲胆俞。 目黄、肌肤黄,黄而深者名阳黄,宜刺之。淡而晦暗者为明黄,宜灸之。至阳一穴,亦宜针灸。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 胬肉攀睛,如系心肝之火,可刺肝俞与少泽。若攀睛已久,火炎已平,宜灸治之。于刺灸之外,当点消翳药品(此外宜针灸大小骨空)。 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泪出即迎风流泪,泪热而微觉粘手者属热,宜刺之。冷而不粘手者为寒,则灸之(并宜灸大小骨空)。

-董氏针灸常见处方表

病症处方手术 头痛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 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 的掌骨间 偏头痛 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前头痛 针火菊立止头痛公孙 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目干涩 针明黄有效。配复溜效更佳两眼睁不开 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眼跳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针风市、复溜 鼻出血 针肩中立止 耳鸣泻驷马补肾关即可停止泻曲陵补明黄,亦可停止 牙痛灵骨(左病针右,右痛针左,下 针立止,大白若痛不止加心灵一 穴 灵骨(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 心灵一穴,(前臂腕横纹上1.5 寸 鱼骨刺喉 针足千金有特效 喉痛1、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放血。 3、足千金放血。 项强(颈痛) 针正筋、正宗立效

肩颈痛 针肾关上、髀关。 落枕 1、针重子、重仙。 2、针正筋、正宗。 3、针重子、承浆。 4、针后溪、束骨。 失枕穴掌面小指第二节中央偏内侧二 分上二分处{尺侧} 重子穴配承浆穴落枕时颈 项强硬涌左右转动者取后溪,不 能前后俯仰则取束骨,或刺正 筋、正宗亦有殊效。 手掌面,重子与合谷相对,重仙 与灵骨相对 手酸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腕关节痛, 手腕扭伤 侧三里侧下三里 肩关节扭伤1、针肾关特效。(对侧) 2、针四花中亦特效(同侧)。 3、针足千金、足五金。 手抽筋火串穴配火陵,火山火串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 火陵:火串上2寸 火山:火串上4寸 针对侧火山 肘关节痛1、灵骨特效。 2、针四花中亦特效。 手脚扭伤外陵,内陵外陵:承山外侧1.5寸 内陵:承山内侧1.5寸 脚抽筋 针正筋、次白 足跟痛1、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足踝扭伤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小腿酸胀痛1、针次白特效。 2、针肩中亦佳。 3、精枝放血尤佳。

董氏针灸(整理版)教学教材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

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着。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范文最新推荐------------------------------------------------------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中药医药名书,其中有数百种古代一直沿用到今日的医术供后人学习,就是必须要维持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以经命名的三大奇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一。这三部奇书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古人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较早的医学典籍。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古书中千古流芳的内容,更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去继承古人的优点、弥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赋予他们崭新的生命力,使得他们不断跟上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继续让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发挥出应有的源头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因此,身为一名有知识、有修养的现代人,无论是为了我们父母的 1 / 41

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自己乃至子孙后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学习并领悟人类先祖著医书的宗旨,正确看待他们学医、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黄帝内经》能给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 据网上相关资料介绍: 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

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

?280? Shanghai J Acu-mox, Apr 2012, V ol 31, No 4 文章编号:1005-0957(2012)04-0280-03 ?综 述? 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 刘婧1,王凡1,杜小正1,东贵荣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437) 【摘要】 分析总结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处方配伍的演化发展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将选穴配伍的关键归纳为辨证、循经和远近三条指导原则,提出建立在经脉脏腑辨证基础上的病变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特定穴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指导临证应用。 【关键词】 腧穴学;配穴法;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2.04.280 腧穴处方配伍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针对具体病情,结合脏腑经络腧穴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进行选穴配伍,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选穴配伍的演化发展、变化规律,以期更好地传承各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为临证取穴提供指导。 1 腧穴配伍溯源 1.1 追本求源,始于《内经》 纵观现存的中医典籍,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是针灸处方配穴及其理论形成的萌芽时期[1-6]。《黄帝内经》载有针灸处方240余个[7],远超方药(13方)以及其他治疗手段,此时针灸处方配穴虽以单穴为重,但腧穴配伍已始得雏形,配穴多以经络辨证为纲,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与远端选穴为原则,被后世广泛应用的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局远部配穴法在《内经》中已有显现。 1.1.1 配穴初现 如《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则为表里经配穴法;局部选穴与循经远取五腧穴的局远相配伍也有体现,如《灵枢?四时气》“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即局部选“气海穴”配以远取“足三里”、“上巨虚”;“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也是此意(《灵枢?五乱》),以局部“天柱”、“大杼”配合膀胱经荥输穴。 1.1.2 辨证选穴 《内经》中另一标志即辨证循经选穴,体现在虽为同一种病,依辨证不同有数个及数十个不同穴方,如腰痛证:“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针对不同经脉所致腰痛,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再循经远取进行治疗。此时已经形成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的“辨证取穴”。 1.1.3 用穴精少,明析五腧 《内经》中配伍多为二至四穴,这种用穴精少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今人承淡安先生[8]也有总以重点取穴,不必多用为宜之说。同时《内经》明确了五腧穴、络穴、郄穴、俞募穴等特定穴的名称和位置意义,对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功能特点及主治功效亦有总结,为后世配穴发展奠定了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1.2 《难经》推子母,配穴添三焦 《难经》在《内经》配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五行生克理论为依据,将五腧穴的主治特性与脏腑五行属性相配,演化而成子母配穴法[9-11]。临证运用时既可根据本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又可根据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补泻,是对《内经》五腧穴应用的继承和发展。《难经》还首次提出三焦配穴,《难经》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疾病,膻中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天枢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06DZ19733);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2006L028A);“十一五”国家科技 支撑计划项目(2006 BAI12B02) 作者简介:刘婧(1982 - ),女,2009级博士生,E-mail:liujing0113@ https://www.360docs.net/doc/d26075487.html, 通信作者:东贵荣(1950 - ),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经穴-脑髓-脏腑相关与针刺效应,E-mail:dongguirong@https://www.360docs.net/doc/d26075487.html,

【董氏针灸十大处方之痛风】

【董氏针灸十大处方之痛风】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引起这个的多数原因是错误的飲食習惯方式,如喝酒过度、吃火锅飲食过辣且喝火锅湯,海鲜生冷,熬夜不寐,身体的尿酸累积成毒,导致手脚各个关节区域红肿熱痛,疼痛难忍,而且屈伸不利行动不便!董氏针灸痛风处方:【手解、腕顺、中白下白、五虎,骨关木关中关、下三皇,分枝上下放血】临床上全部对侧取穴#痛风病案分享#1.由于我的周身痛楚多而复杂,考虑【主治痛风】。分枝拔罐,(放血自己不能楚及)而后针:手三火、手解、上三黄、下三皇、驷马、踝灵、五虎、灵、大+足三正、四肢(强筋壮骨),现在已经接近正常人们的体温了。解决了循环通畅的问题,头晕脑胀、视觉模糊同时苦解了。接下来继续治疗枝节问题,少走远途,轻松治愈。2.病例分享:患者男55岁,【多年顽固性失眠,轻度抑郁症】,每晚一粒安定才能入睡。针灵骨,大白,镇静,手三火,肝灵,上下三黄,心灵,木斗,木留,火主硬,前二次扎完说睡眠无改善。怕针,每周只扎二天,昨日四诊说前三天没再吃安定了,可以入睡。但痛风发作,非常痛,膝关节上肿胀,吃了降尿酸的药,上医院打点滴,稍有缓解。

立即给痛点,大椎,分枝,背部肝反射区泻血拔罐。泻血后除上述穴位再针手解,手三关,五虎,通肾胃背,50分钟取针疼痛减轻70%左右,肿消,非常开心。今日再针一次加强效果。泻血配合董针效果杠杠的3.分享两个病例,女,62岁,急性膀胱炎,夜尿几分钟一次,来针一次,今早称一夜只起床一次。七快,六快,通肾,背,胃,其门,其角,其正,手解!二一例男,21岁,痛风,脚课,脚姆指变形,痛不着地,整夜未睡,昨早晨来诊,痛点放血,针手解,手三关,五虎,下三皇!今晨其母来谢言昨下午着地走路,一夜大睡至晨未醒,4.昨夜2点被叫醒,【说老伴在家痛风疼的上气不接下气的】,碰都不能碰,去了扎上腕顺,手解,五虎,骨关中关,下三皇,火主,火硬牵引,五分钟后痛减,40 分钟后好了百分之70。5.刚才运用林老师给的穴位针【痛风】,效果很好,刚针上十分钟病人就说松了很多,病人77岁, 之前有过痛风史,血压170/90,病人来时要求输液,鉴于血压太高,我建议他针灸治疗,他也是抱着试试看,没想到针下十分钟6.湿热型痛风。针刺:手解,手三关,五虎,踝灵(刺向大陵),腕顺,下三皇,上三黄,驷马,忍冬藤50g 煮药水泡脚。当即走路不痛,还可以跳。7.痛风。按摩脚踝原始点后针刺:木穴,五虎,骨关,木关,木斗,木留。1 小时,按摩痛点没那么痛。8.膝盖痛风,结石,有肿,发热,结石有鸡蛋那么大。针刺:五虎,肩六、心灵、通肾,通胃,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600字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600字 认真读完《黄帝内经》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黄帝内经》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黄帝内经》读后感1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