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 (1)
1.部分领导的错误政绩观 (1)
2.欺上瞒下,蒙哄过关 (2)
3.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 (2)
4.改其实质、曲解其义的执行 (3)
5.表面一致、阳奉阴违的执行 (4)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动因分析 (5)
(一)政府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致使政策缺乏合理性 (5)
(二)行政监督机制过于分散 (6)
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政策建议 (9)
(一)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建设 (9)
(二)完善权力制约体系 (9)
(三)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 (10)
四、总结 (11)
五、参考文献 (12)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政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现形式越发多样化,而导致此种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也随之更加复杂。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不科学,以及分散化的行政监督机制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其主要表现为政策敷衍、政策利用、政策附加等。因此,针对此种不良现象的存在,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在加强我国政策执行力度的同时,逐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
【关键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决策机制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现形式越发多样化,而导致此种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也随之更加复杂。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不科学,以及分散化的行政监督机制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领域、单位、行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概括起来,总的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部分领导的错误政绩观
第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源于少数领导干部的错误政绩观。一些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到底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他们有的重近轻远,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谋划;有的重显轻潜,热衷于干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有的重硬轻软,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有的重物轻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的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
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有的重投入轻收益,只看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多少,招商引资了多少,不看施政成本,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比。正是在这样政绩观的支配下,有些地方领导,为获取眼前产值、税收和利润,通过行政干预开“绿灯”,上马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相违背的项目。
(二)欺上瞒下,蒙哄过关
这种表现形式就是指有的单位、部门或者个人,明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上级政策不允许的,但却要采取欺上瞒下,蒙哄过关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明知不能为却故意要为之的行为。象基层少数党政干部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对计划生育的检查,提前将有超生行为的妇女、孩子送走,将不合规定的外来人口藏起来,使上级在检查中发现不了问题,从而顺利过关,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好评;更有甚者还被评上先进,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这种现象在基层特别是村委会和村社十分普遍。既欺骗了上级组织,又隐瞒了群众,最终达到少数人私分救灾款的目的。
(三)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
我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均属于直线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按照一定规则才能正常运转。因此,下级必须严格执行上级所作的决策,必须维护上级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有意见、有看法可以利用正规渠道和方式反映。地方政府或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台“红头文件”,本应细化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使之在执行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务百姓。但是在我国政策
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象征性执行甚至抗拒执行的现象。例如,教育部门反复下发文件,不允许学校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许多学校就根据这一政策规定,不办重点班,在向上级上报贯彻落实文件情况时说已经取消了所有的重点班,但实际上只是把重点班改成了实验班,所有课程的安排设置和教师配备与原来的重点班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改了个名称而已。又如,政策规定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报销的手机费不能超过300 元,到年底检查时,向上级上报的是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报销的手机费都没超过300 元。而实际执行的一套却是超过300 元的都用接待费报销了。
(四)改其实质、曲解其义的执行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政策对执行者来说只是部分有利,因此执行者就仅仅实施这部分对自身有利的政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政策无法得到真正全面地贯彻落实,甚至会收到与政策初衷完全相悖的后果。如上级出台政策要求清理整顿各级领导干部参与矿产入股,某县只把上级的文件转发一下,要求有的就按要求上报,退出股份,而根本就不采取过硬措施加以贯彻落实;直到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在群众的举报下,才牵涉出入股的许多领导干部。
(五)表面一致、阳奉阴违的执行
当执行机关执行的政策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的时候,他们就会制定另一套执行方案,从表而上看方案的内容与上级政策毫无二致,但实际上,表面执行,实则谋利。指下级部门表面上是在贯彻执行上级的政令,实际上却是借机谋取本部门、本单位及个人的利益。象少数
基层公安部门借以查处赌博为名,将一些参与娱乐性的玩牌、打麻将活动的人员抓起来,作为治安案件办理,然后进行上限罚款;还有极个别的公安干警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威胁当事人,对当事人处罚巨额罚款。罚款按规定要开正规的罚没收据(财政部门印制),但有的干警却以罚没收据没带来,开个白条了事,有的连白条都不开,说过后再补开,最终是根本就不开。所收的现金流入个人口袋或者单位的“小金库”。这种名义上是执行政策规定,实则是谋私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利益,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又如少数烟草专卖部门打着烟草专卖的旗号,打击烟贩烟霸,实际上却把老百姓的烤烟进行没收,并处以高额罚款,参与人员从中私分没收所得款项和罚款。这种行为在县、乡、村三级部门表现得十分突出和普遍。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致使政策缺乏合理性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己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行政决策机制,但政策制定中科学性和可行性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
1. 决策机制不科学
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人大是决策的中枢系统。但是在实践中,它们的决策权力、职责和范围的划分不清晰,各自关系不合理,人大和政府决策职能没有充分发掘。各级行政机关虽己组建由信息、咨询、决策和监督组成的决策系统,但目前而言,这系统并末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在行政决策中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重要性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