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作者:郭预衡)复旦继续教育期末考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甲骨卜辞P3
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的记录,其中也间或有少量与占卜有关或其他偶然的记事文字。
卜辞作者即殷商时身兼神、史之职的巫觋。
占卜内容颇广,有关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祭祀、战争者,有例行者,也有大事而占者。
其特点是内容简单,形势朴素,文字简略,不成篇章。
2.诗经P5
《诗经》中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内容丰富,形势新颖,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为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
《诗经》的产生,为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先秦文学----发愤著书。
P7
发愤著书:先秦这个历史时期各体诗文著作的一个总的特征,是作者都不得志,都“有所郁结”,故发愤著书。
4.神话的价值P10
神话的价值: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
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同时,古代神话还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营养,无愧为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
5.尚书??P28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一般认为,“尚”与“上”通,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
6.《国语》不实描写的作用是什么?P36
正是这些所谓“荒唐诬妄”的“不实”描写,闪耀着文学的光彩。
《国语》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于情节中糅合虚构与想象,再加上一些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的穿插记述,体现了它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创新。
7.为何说《左传》善于描写战争?P40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不仅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而且运笔灵活,不板不滞。
它并不拘泥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显得波澜起伏,多彩多姿。
8.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和思想内容P42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但其主要思想倾向却很鲜明。
此书所记主要人物大多为战国时代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之上的谋臣策士、说客游士。
作者对他们的言行、计谋大肆渲染,对他们的政治作用尽情鼓吹。
纵横之势,长短之术,诡谲之计,诈伪之谋充溢全书。
就总体而言,此书主要反映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9.孟子的论辩艺术P56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熏陶,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锻炼,成就了他的辩才。
反映在《孟子》中,便是他那令人赞叹的“析义至精”而“用法至密”的论辩艺术。
他特别善于抓住所论问题的要害,重视把握论辩中的主动权,洞察矛盾变化情况,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将对方引入“埋伏圈”内,使其“就范”。
同时还适当地运用比喻的手法或穿插寓言故事,增强辩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0.楚辞P64
楚辞是产生于战国后期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之称,始见于西汉。
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
11.屈原作品有哪些?P66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为屈原之作无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再创作。
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12.《天问》堪称近文之赋。
P73
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具有所谓“赋家之心”;并且主要以四言为句,四句为节,韵散相间,错落有致。
它的产生对赋体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屈原作品以写怀言情为主,而《天问》却有论事说理的倾向。
13.汉初的文化P79
这时的文章,议论实事,不独能保持战国畅所欲言的作风,也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充沛的情感力量。
兼之汉初文人刚从战乱中过来,对国家的统一,倍加珍惜,大都热衷于反思历史,指切时弊。
贾山、贾谊、兆错等人政论而兼史论的文章,是这一时期散文的代表。
14.刻石之文的特点P85
颂诗系庙堂乐歌,雍容典重;铭文因限于刻镂,辞句简古。
秦刻石兼有铭颂的特点,又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其文出自李斯之手,故多制度语、法令语,浑朴古质与清峻峭悍,实兼而有之。
此外,秦代君臣,雄视天下;李斯顺谀主意,受命作颂,不免辞气奔放,务多溢美,具有铺张壮大的特征。
15.贾谊的生平与创作(论述题)P86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曾师事李斯学生吴公,21岁任太中大夫,于朝廷礼仪制度的改革多有建议。
年少气盛,敢于直言,为权贵所嫉,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梁怀王太傅。
在长沙期间,作《吊屈原文》与《鵩鸟赋》。
梁怀王坠马死,自伤失职,郁郁而逝。
《过秦论》与《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是贾谊的散文代表之作。
前者由秦之兴亡,论及治国之道,谋篇严密、辞采赡丽,后者指切时事,慷慨激昂,发言警醒,更有汉初文章的特点。
16.互见法(名词解释)P96
在继续同一事件时,极易交叉重复,司马迁不得不在叙及某人某事时,常以“事在某传”避免行文的累赘,这就是人所称道的“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是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平分散在数篇中,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
17.《史纪》强烈的抒情色彩P97
强烈的抒情性,是《史记》成为文学名著的又一重要因素。
出于对现实的自觉干预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司马迁以篇末的“太史公曰”首创了《史记》的论赞体,而且常于叙事之中,锲入自己的主观论断。
此外,司马迁发愤著书,字里行间,更往往寄托有他个人遭遇在内的人生体验。
因为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史记》的理性批判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叙事之时,亦不免移入作者的爱憎好恶。
最典型的莫如《伯夷列传》。
18.《史记》对后人的影响P98
《史记》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古代正史体例,由此确立;司马迁的史学精神,是后世史家效法的;唐宋以来的文章,无不奉《史记》为圭臬。
魏晋志人小说、唐宋传奇小说的纪传式结构和文学技巧,宋元“讲史”一类的话本,无不导源于《史记》;古代戏曲中一些优秀之作,亦往往取材于《史记》。
总之,司马迁的史学精神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几乎是无往而不在的。
补充: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表现,为中国史学建立了人物原型,古代著作的楷模。
19.《汉书》的特点是什么P101
从内容上看,《汉书》的纪传,写了忠奸两种人物类型,但《汉书》也写有特立独行之士;此外,《汉书》从学术与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传记中增加了学术与经世的文章,更增设学术事迹纪传,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
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
从语言上看,《汉书》为文虽不如《史记》文气疏宕,富于神韵,但其叙事的详密谨言,语言的整饬赡丽,亦自有特点。
20.乐府的定义P109
乐府的原意,是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相结合的机构。
六朝时候,人们把这个机构制作、采集的乐歌也叫作乐府,乐府便由机构名称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1.《孔雀东南飞》P114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前所未有的长篇叙事诗。
其叙事之完整、情节之曲折,性格之突出,语言之个性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首诗的叙事是空前完整的。
通过兰芝的自叙和编唱者的插叙,叙述了兰芝与仲卿二人从结婚到分手以及死后合葬的全部过程。
这首诗的情节也是非常曲折的。
兰芝自愿遣归,而仲卿又向母亲求情。
兰芝已经上路,而仲卿又誓不相负。
兰芝虽守誓约,而又有县令、太守的相继提亲和兄长的逼婚。
最后两人誓同生死,遂以悲剧告终。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22.为什么说正史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P144
任情放达,发言玄远,饮酒服药,是“七贤”的共同之点。
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愈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
七贤之中,以阮籍、嵇康的人品最高,文学成就也最高,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最大。
23.太康作者P149
太康年间(280-289)社会出现短暂的稳定和繁荣,史称“太康之治”。
在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制度正式确立,中国文学开始向士族化阶段过渡。
太康时期的作家,傅玄而外,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
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但出生寒门的左思,在太康文人中其实是最独标一格的。
24.鲍照创作七言歌行P162
在此之前,诗作中虽偶有七言,但体制未能定型,作者偶一为之。
鲍照学习汉魏乐府,于杂言体中条理出规律,又变曹丕《燕歌行》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终于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25.刘勰《文心雕龙》P165
全书构思缜密,体大思精,系统地总结了古往今来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作者自己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体系。
26.为何说齐梁骈文盛行P167
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
骈偶严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富,四六句型,是骈文最基本的问题因素。
因为骈文最能集中体现文人引以为豪的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齐梁作家几乎都写骈文。
其时,抒情写景自不待言,即书启铭诔一类应用文字,也都使用这种文体。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是齐代骈文的代表之作。
27.《西洲曲》P174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首最长的五言抒情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
全诗32句,四句一解,用顶针句式勾联全篇。
诗歌描写一位少女在四季景物的迁移中,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几乎集中了南朝民歌所有的艺术特点,代表了南朝民歌最高的艺术成就。
但总的来说,南朝乐府民歌体制短小,情韵悠远,既是齐梁新体小诗的范本,又是唐人绝句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