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教学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多媒体教学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中小学现代教学的主要手段。这是21世纪人类教育史上最大的变革之一。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它能把声、光、电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形音结合、声画并茂,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共同参与学习。加大了教学密度,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已经和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确能事半功倍;但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这也为许多事实所证明。笔者认为,正确有效的多媒体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盲目的使用电教媒体,是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手段从属于目的。多媒体教学这种手段,大而言之,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小而言之,应当服从于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然而,有的教师或行政领导却为电教而电教,误认为用了电教手段的课就是电教课,就是好

课,就是素质教育课,就是现代化;有的教师无视学科和教材特点,不管什么课都插播一段与教材重点、难点、与学生能力培养关系不大的音像资料,看似热闹有趣,实则喧宾夺主,离题万里;还有的利用电教手段反复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和题海训练,更是“新瓶装旧洒”,又误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师备课时应当认真考虑某一具体电教手段(幻灯、投影、影视、录音、多媒体等)的使用,是否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坚持不用。课上出示电教媒体之前,应围绕教学目标,讲清视听要求,提醒学生注意;映播中教师应以精练的语言相机点拔;映播后则组织讨论预定问题,归纳消化。通过这样的正确导向,教与学两方面才能排除音像资料中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始终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导向。

二、适度性原则

如同任何一种教学手段一样,电化教学亦非万能。而有些教师则存在滥用电教手段的现象,常常是一堂课大半时间让学生听音乐、看图像,甚至某些电教公开课也是“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电教课成了“阅兵式”。

其实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单纯的电化教学是不存在的。电教只能帮助而不能替代教与学,不能替代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以为有了电教手段就可以取代教师的讲解,取代

师生间认知和感情的交流,这实在是一种误解。音像播放时间过长,理性研讨就可能相对不足,学生容易满足于音像资料的形象欣赏而懒于较深层次的抽像思维,教学任务就可能无法完成。而且,过多的声、光、电刺激,也容易损伤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把握适度性原则。何为适度?笔者认为,一堂课运用电教媒体的时间不易超过三分之一,次数不易超过三次,每次以解决一两个问题为宜。

三、和谐性原则

电教手段介入教学中,是如盐入水,自然融合,还是外加麻油,浮于表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其他教学要素是否有利结合,协调一致,因此,运用电化教学要把握和谐性的原则。具体地说,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物与物的关系。电教媒体普及后,还要不要黑板、粉笔、模型、标本、图片等传统教学媒体?就如同飞机、轮船、火车、轿车问世后,而自行车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一样,还不具备取消的可能。电教媒体和传统媒体只有综合运用,才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效各异的学习材料,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感官作用,才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最佳组合。同样,电教媒体的普及,也决不意为着目前就可以取消文学教材,取消黑板,取消教师的板书,有时教师在电化教学中以图代文,图文分离,忽略了文字教材,是不

可取的。教师应当加强调控、导向,把学生的兴趣由音像资料及时迁移到阅读钻研文字教材上来,而不抛开教材,过分渲染和依赖画面。事实上,再完美的画面都无法表现文字教材的全部内容,图像不可能代替文字,形象不可能取代抽象,只依靠视听手段不可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发展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电化教学中,电教媒体和文字教材二者不可偏废,应当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讲练,着重培养学生由文字教材想象和“再造”反映客观世界具体画面的能力。

二是人与物的关系。电教手段的运用,向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只有在常规教学方面有较高修养,同时又较好地掌握了电教理论和电教技能,才能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提高电化教学的效率。这是因为,电化教学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劳动,它离不开教师的认真选择、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合理运用和实际操作,离不开教师自身多方面素质的配合。电脑暂时还不可能超过人脑,因此,电教手段只能部分地弥补教师教学基本功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决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电教手段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提高了。同样,对学生而言,也决不能把电化教学看作能“点石成金”、“起死回生”,大幅度提高学业成绩的“法宝”。学习成绩的好与差,能力的强与弱,还有待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练习。

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电化教学的条件下,鲜明的视觉

形象,悦耳的情境音乐和绚丽的色彩结构,很容易把学生的兴奋中心集中到音像资料上,不仅忽略了对文字教材的钻研,也忽略了与教师的交流。“人机对话”,很容易使教学标准化、程式化,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使教师降到简单的电教操作员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电化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协调双方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认为,电教媒体应当是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和感情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不应当成为障碍。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把握所要展示的音像资料的量和度,防止学生被音像资料淹没;同时穿插适当评析,启发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复述记忆有关材料,此外还必须教育学生不迷恋具体的音像资料,准确地把握学习重点,在与电教媒体“对话”的同时,不放弃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事实上,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完善,都是在师生间的直接交流中实现的,更不用说,教师对学生在世界观,人格、治学态度等各方面特殊性的影响是任何电教手段无法替代的。

四、经济性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电教媒体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有些多媒体已进入课堂,电化教学的成本也就越高。在教学中,不要盲目追求电教媒体档次的高低,而应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