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马礼逊及新教传教士入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绩二:编纂字典 《华英字典》(又译为 《中国语文字典》)的编 纂,开始于1808年。整部字典在1823年出齐,共有 六大本,合计四千五百九十五页,全部由马礼逊独自 编纂,前后历时十五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 部英汉、汉英字典巨著,成为中国英汉、汉英字典的 嚆矢。 1815年出版了该书的第一卷,书名为《字典》。 这卷是马礼逊按照嘉庆十二年刊刻的《艺文备览》英 译的,汉、英对照,按汉字笔画分成二百十四个字根 排列,书后还附有字母索引。 第二卷的第一部分在1819年出版,书名为《五车 韵府》,根据音标按英文字母编排。1820年续出第 二卷的第二部分,在附录中把汉文书写体按拼音分别 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古文六大类列出。 第三卷于1822年出版,书名为《英汉字典》,内 容包括单字、词汇、成语和句型的英、汉对照,解释 颇为详尽,例句都有汉译。
业绩一:翻译圣经 从1807年马礼逊到达广州后不久,就开始翻译 《圣经》,到1819年完成。 1810年译完《使徒行 传》付梓。1811年和1812年又译完《路加福音》和 《约翰福音》,至1813年全部《新约》译完,1814 年出版。与米怜合作于1819年11月完成了《旧约全 书》的翻译。1823年在马六甲将全部《圣经》以 《神天圣书》之名出版,共21卷。《旧约》称《旧 遗诏书》、《新约》为《新遗诏书》。《新约》部 分由马礼逊独自完成,《旧约》是米怜和马礼逊共 同完成,所以有人又把这个译本称为“马礼逊米怜 译本”。米怜翻译的部分是《申命记》、《约书亚 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 《历代记》、《以斯贴记》、《尼米希记》、《约 伯记》等,这些均经过马礼逊的校阅。
基督教与中西文化 Christianity and Sino-Western Cu新教传教士入华 ——马礼逊及新教传教士入华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 马礼逊 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25年,在许多 方面都有首创之功,成为开创近代中 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他在中国境内首 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 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 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 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世 俗每月统纪传》,为第一份中文月刊; 他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 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 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 传教的方式。
生平 1782年1月5日,马礼逊出生于大不列颠岛北部 的小镇莫佩思的一个贫雇农家里。他父亲是家乡长 老会的长老。受其影响,马礼逊先后就学于霍克斯 顿学校(Hoxton Academy)和戈斯波特传教士学院 (Gosport Missionary Academy),除攻读神学课 程外,还学习天文、医学和初等汉语,并听取了传 教士在非洲和印度等地传教经验的介绍。 1798年,马礼逊加入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1804年5月,他向伦敦传教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报名,要求接收他为传教士。 1807年1月8日,马礼逊在伦敦教堂被封立为牧师。 同年1月20日,伦敦传教会专为马礼逊举行了欢送大 会,在会上宣读了给马礼逊的《书面指示》和《告 诫书》。
1807年1月31日,马礼逊在伦敦登上“雷米顿兹号” 货船取道美国前往中国。马礼逊于同年4月20日到达 美国纽约,受到美国基督教界人士的接待。1807年5 月12日,他又搭乘美国货船“三叉戟号”,从纽约启 程,经爪哇、澳门,于同年9月8日到达广州。 当时,马礼逊面临着两大困难:其一,清廷禁教令不 准传教士进入内地;其二,华人不得信教,且不能教 洋人习中文,违者处以极刑。 1809年2月,马礼逊接受东印度公司的聘请,担任其 译员,时间长达25年。接受这份工作的原因是既可安 全地居留该地,有助于学习中文,所得薪酬又可减轻 差会的财务负担,或许还能改变东印度公司敌视宣教 工作的态度。
马礼逊的后继者之一:米怜
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是继马礼逊 马礼逊之 米怜 马礼逊 后第二位来华的基督教宣教士。他们同样是英国 英国人, 英国 同样属于伦敦传道会 伦敦传道会。他于1813年来华。 伦敦传道会 宣教差会觉得派到中国 中国这种文化很深厚的地区的传 中国 教士,要像利玛窦 马礼逊 利玛窦、马礼逊 利玛窦 马礼逊那样有知识的人。而米 怜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文化素质,知识水平都 很低。所以他们认为像米怜这种人去的话会好像损 坏神的面子。 米怜说:“你们如果觉得我没有资格的话,那我去 中国我可以作任何的工作”,他说:“我去洗衣服, 去烧饭,我来服侍马礼逊博士,让他可以专心地传 教,我愿意作任何仆人的工作。”
业绩三:英华书院 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1818年由 马礼逊委托米怜在马六甲成立。建校宗旨为:一是 提倡文学,包括为欧洲人提供学习以中国为主的恒 河域外各国语言,同时为中国人提供学习英语及西 方科技的途径;二是传播基督教。最初的学校是由 马厩改建的教室,由中国教师授课。1818年英华书 院正式开学,学制并不严格,分成三个班,实行中 英双语教学;中国学生没有宗教限制,学校还提供 住宿以及其它生活费用。该书院还为中国学生设立 了助学金,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当地的华侨青年入学、 信仰基督教,然后为传教士业服务。 1843年,书院 从马六甲迁移到香港,不久改为神学院,专门培养 传教人才。该书院的最后一任校长是著名的来华传 教士理雅各 。
上课时,米怜、中文教师与学生都围坐在一楼大厅 中的椭圆形桌。第一堂从早饭前的七时开时,高班 学生由中文教师读《书经》,米怜会提出问题,一 方面是为了自己而问,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而问。这 班学生有梁发、姚和卢三人。早饭后从九时开时上 课,波恩和傅雷明读《幼学浅解问答》,并练习译 成英文;这堂课时间不长。中午十二时,学生全体 集中,高班学生朗读上午的《书经》课文。低班学 生读《明心宝鉴》,加以翻译,由米怜批改,并和 中文教师一起矫正学生的发音;低班的四名学生逐 字分析、练习诵读两字词、以手指在沙上练习书写, 由中文教师在场督导,米怜则不一定出席。晚上八 时,张俊和马金泉复习《幼学》,其他学生做别的 事。
业绩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于1815年由马礼逊委托米怜在马六甲创办,1821年 停刊,共出7卷80多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华人 华人为 华人 对象的中文 中文近代报刊。 中文 出版宗旨为:传播基督教的教义——“阐发基督教义 为根本要务”;普及一般知识;传播足以促使人们 反思及激发其觉悟的公众事物与时事 。 发行范围:免费发行,遍及东南亚各地,藉通信游 历船舶之便,传布于南洋群岛、暹罗 暹罗、安南各地华 暹罗 华 华人需要 侨荟萃之区,而中国境内亦可见;若外地华人 华人 以函索即寄。
马礼逊的后继者之二:马儒翰
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1814-1843),马礼 逊的长子,一般中国史籍上称为小马礼逊或秧 (young)马礼逊,出生于澳门。他在英国受短时期教 育后到马六甲英华书院进修。自幼习汉文,对中国 语言文字和社会风习很是谙熟。十六岁时就在广州 为英国商人作翻译。1832年编成《英华行名录》, 1833年著《中国商务指南》。1834年马礼逊死后他 继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兼翻译官。他除 热心传教事务,遵其父遗命修改《圣经》汉译本, 与传教士麦都思、郭士立、裨治文等合作完成了新 的译本,但却以更多的精力参加英国侵华的政治活 动。
出版内容: 1815年:《神理》(连载),《圣经之大意》, 《解信耶稣之论》;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 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1816年:《古今圣史记》(连载至1820年),《进 小门走窄路解论》; 1817年:《万人有罪论》,《神主无所不知无处不 在论》; 1818年、1819年:《圣事节注》(连载); 1820年:《引圣录句证神原造大地》; 1821年:《圣书卷分论》,《旧遗诏书卷分》, 《论新遗诏书》。
马礼逊的其他著作 《通用汉言之法》(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是马礼逊关于中国语言学的第一部著作, 书名系马礼逊自定,全书共280页。该书首先是关 于中文独特性的评论,然后依次是:中文拼音表/汉 语词汇的欧洲拼字法/音节表/声调/声调练习表/汉字 的书写方法/汉字的结构/部首表/中文字典/标点法/名 词/数词表/名词的数、性、格/形容词的原级、比较 级、最高级/韵文/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表 示代词、关系代词、个别代词、不定代词/动词/副 词/介词/连词/感叹词/地方土话、诗学。最后,马礼 逊介绍了中国的诗歌及韵律,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规 则。概述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史,详细介绍了《诗经》 的内容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伦敦会 成立于1795年,注册的名称是“传教会” (The Missionary Society),后因为其他传教会连 续出现,遂于1818年在会名前冠以“伦敦”字样。 依据章程,伦敦会的唯一目的是“在异教徒与其他 未开化民族中传布基督教”。与先前成立的浸信传 教会及大多数后来的传教会不同,该会是一个多宗 派的背景,包括公理派、循道派、长老派以及国教 会。在成立的第二年,伦敦会颁布了一项“基准原 则”,明订:该会任用传教士但凭个人条件,而不 问其所属宗派。伦敦会就因此包容性获得英国社会 支持,后因各宗派相继成立传教会,从1820年起变 为主要由公理会主持,但仍保留其跨宗派的特色。
1834年,马礼逊在澳门 澳门去世。1836年在英国鸦片商 澳门 查顿(Dr.William Jardine)和颠地(Lancelot Dent)等 查顿 人倡议和组织下,在广州 广州成立“马礼逊教育会”, 广州 从英美募资金,每月向郭实腊 郭实腊(Karl Friedich August 郭实腊 Gutzlaff)夫人温施蒂 温施蒂(Wanstall)提供15英磅的资助, 温施蒂 在其主办的澳门女子私立学校中附设男塾。 1839年11月4日,温施蒂关闭女子私立学校及男塾 后,同应邀前来的美国传教士、耶鲁大学毕业生布 朗(Samual Robbins Brown)正式创办“马礼逊学 堂”,由布朗任校长,校址在澳门半岛沙梨头 沙梨头附近。 沙梨头 最初招收6名学生读书,课时安排半天读汉语,半 天读英语。课程有英语、汉语、算术、代数、几何 几何、 几何 物理、化学、生理 生理卫生、地理 地理、音乐、美术等。学 物理 生理 地理 制为三至四年。这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堂。
《中国大观》(A view of China)是马礼逊继《通 用汉言之法》之后的第二部文学著作,由东印度公 司资助,于1817年在澳门东印度公司出版社出版。 关于写作这部著作的目的,马礼逊坦言是为了帮助 学习中文的学生,并非供人娱乐用的。该书包括年 表、地理、政府、节令、节日和宗教神学等部分。 《广东省土话字汇》:在1823年编纂完《华英字典》 后,马礼逊便着手编纂一部方言字汇,终在1828年 由东印度公司出资在澳门出版《广东省土话字汇》 (A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全书分为 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英汉字汇,第二部分为汉英字 汇,第三部分为成语词组;最后附有英国文语凡例 传。
米怜来华以后,不像马礼逊那样可以用东印度公司 翻译的合法身份在广州 广州居留,于是只身前往马来西 广州 马来西 马六甲。他主要是帮助马礼逊,在马六甲 亚西边的马六甲 马六甲 创办英华书院,并成为该校首任校长;他亦办杂志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印刷出版书籍,他主要做 助理的工作。但是,经过几年时间的认真服侍和学 习以后,米怜的中文 中文程度非常地好。甚至他去世的 中文 时候很多人称他为“米怜博士”。1819年米怜在马 六甲发表取材于圣经故事的中文章回体白话小说 《张远两朋相论 张远两朋相论》,此後此书在马六甲 马六甲、新加坡、 张远两朋相论 马六甲 上海、宁波 宁波、香港、福州 汉口 福州、汉口 上海 宁波 福州 汉口等地重印多达30次, 广为流传。1819年,妻子死在澳门,他在1822年去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