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摘要: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的体制性、农民自身、培训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性因素,提出完善培训支撑体系、制定科学培训目标、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培训主体等有效措施,以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培训;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24-0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其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础性工作。
自2004年4月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启动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潮,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种种原因,培训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社会分工深入拓展的结果。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加。
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就业技能水平较低,大大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升。
在转移过程中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稳定性差、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的工作,如
建筑业、采矿业。
据有关研究显示: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未读过书者所占比重为4.44%,小学文化者占22.47%,初中文化者占
50.74%,高中文化者占22.1%。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为8.59年,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1]。
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岗前职业培训的人数比例都在70%以上[2]。
同时,中国企业中高级技工的短缺非常严重,要求农民工具备高素质高技能。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求失衡严重。
二、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因素分析
农民培训进展缓慢,每年培训的受众太少,效果不佳。
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性障碍。
(1)国家投入不足。
截至2006年,中央财政对阳光工程累计投入1
2.5亿元,全国仅省级财政安排的培训资金就达15亿元以上[3]。
政府补贴从一两百元/人上涨到四五百元/人。
参加培训的农民自己需承担食宿费用。
一项技能的真正掌握最少需要2—3个月,需要的各项费用之和远远超过了培训补贴,需要机械、设备等硬件的技能型培训费用更高。
数百元的政府补贴,对培训单位没有利益驱动。
另外,疏于监管,当地政府的权力寻租,与培训机构相互勾结,骗取上级政府补贴的情况时有发生。
(2)政府、农民、企业在培训中定位不清晰。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多以政府为中心全面展开,政府负责从组织、推动、政策与资金扶持到各
类培训机构的遴选、培训主题的确定,甚至具体实施等一系列工作。
很多培训机构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补贴拨款,缺乏能动性。
农民限于自身素质偏低,在培训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
很多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
这种政府大包大揽的培训促进农民就业的效果是短暂的。
从长远看来,无沦哪种途径培养出来技术工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严格挑选。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协调引导的作用,企业和农民本身才是实施主体。
(3)户籍制度限制。
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外地农民工无法享受当地医疗、失业、教育等多种社会保障。
虽然不少省市出台了针对失业、下岗再就业的免费岗位培训,但往往是具有本地户口的公民,将外地农民工排除在外。
2.农民自身障碍。
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据对杭州市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原因调查,51.11%的农民认为是自己确实需要,12.79%的农民是听了科技人员介绍才参加的,11.26%的农民是村里领导动员后参加的,还有
3.96%的农民是因为有报酬,20.81%因为其他原因。
即使是农业企业经营者,虽然大多出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增长知识的需要,但仍有应乡镇政府和当地农业部门的要求而参加培训的因素[4]。
决定农民是否参加培训的根本原因在于收益是否大于成本。
参加培训的成本包括培训费、交通、食宿等显性成本以及误工费、可能在此期间错过新工作的损失等机会成本。
培训时间越长、培训地点离家越远,成本就越高。
当前政府组织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乡镇、县城,交通、食宿不便于农民。
而技能含量
高的培训,三五天短期内很难奏效。
培训时间加长,意味着成本更高。
另外,目前的培训能否给农民带来收益并不明确。
担心学习后没用,浪费了时间、金钱的想法,进一步打击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同时,农民自身教育基础不足,很多农民初中都没毕业。
即使是完成了基础教育的,至今能够掌握当年所学知识的也寥寥无几。
多数人毕业后就停止了学习。
基础教育水平的不具备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此外,由于缺乏培训信息和职业指导规划,农民对培训的选择具有盲目性。
想参加培训的人不知道该到哪里学,学些什么,而不得不放弃。
3.培训机制障碍。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必备的师资、资金、设备、培训供求的信息资源存在着普遍性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
承担农民培训主体的职业学校,由于得到政府的补贴有限,直接导致培训开展的消极应对,或应付检查,起不到真正提高农民技能的作用。
另外,培训目的定位不合理、培训方法陈旧、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有差异,缺乏针对性,也导致农民培训后感觉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
同时,有效的后续跟踪服务及保障机制缺失,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成高效,互动,良性运转的局面。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的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个庞大社会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全社会内形成合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一)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撑体系
1.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培训财政投入增长率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各级农业部门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各级财政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完善培训条件,补贴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
2.完善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用工信息平台、培训平台和组织生源平台等。
用工信息平台,即对所有的用工信息进行筛选,建立包括用工单位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劳动用工许可证及相应用工条件、工资待遇等内容的用工信息档案;培训平台,培训单位根据用工单位的用工工种及相应要求进行培训,建立培训台账,登记培训学员的基本信息,培训结束通过考试合格,办理转移就业的有关手续;组织生源平台,部分地区在乡镇开始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将培训信息直接发放到村、组[4]。
3.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建立政府监督制度。
政府要在法律、政策制定、市场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植;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完善合作机制;对财政补贴加大监管力度,定期抽查培训机构提供的资料是否符合规章制度,走访培训学员,严格落实财政补贴政策;结合实际,改革一些审批规程,缩短申请时间,使培训与市场快速接轨。
4.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改革当前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公平竞争,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整体社会福利。
针对中国地区间差异大的特点,可以先从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改革,然后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
(二)制定科学培训目标,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科学目标的制定必须首先对企业的需求工
种类型、结构、标准、数量和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其个体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整合企业需求和农民需求,以共同重合部分作为培训目标内容,确保培训目标内容的需求导向,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对接。
培训内容既要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一定的难度,又不能因此使培训对象产生畏惧心理;培训活动既要满足成人渴望得到指导、帮助的心理,又要考虑到他们在确定培训需求、选择培训方法等方面独立自主的要求。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后续跟踪服务及保障机制。
当前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主要有校企、政企合作的“订单”、“定向”、“储备”培训等;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形成的某些行业培训,如“川师傅”等。
其共同特点是政府主导,市场化程度不高。
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现有的培训
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开展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实行长短结合、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积极探索“校校联合”、
“校乡联合”等有效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构建培训主体
要推动转移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必须着力建构培训主体。
第一,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理论的学习研究、对国内外实践经验的积极借鉴、努力探索本地区的培训特点和内在规律,以提高理论水平和领导管理能力。
第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广泛宣传、典型示范、制度规范等形式,强化企业的培训责任意识,帮助培训机构和农民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
第三,积极鼓励、扶持县、乡级培训学校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其理论水平、师资水平和设备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13-166.
[2] 张丽华.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11:2.
[3] 张磊.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7:35-38.
[4] 朱时建,潘贤春,孙育红,杨欢欢.杭州市农民素质状况调查及农民培训对策[j].杭州农业科技,2006,(2):9-11.
[责任编辑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