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的象征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

摘要:诗歌的朦胧艺术是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诗歌新艺术。象征手法由于它的暗指性,适于表达多层和复杂的感情、抽象的意识和情绪,在使用中与其他手法交错起来,构成了朦胧美。

关键词:朦胧诗;象征手法;抒情角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59-03

一、何为象征主义

1.象征的一般定义。象征源于希腊语symballein,意为“放在一起”,当时指协议双方“把一个钱币分成两半,各执一半,作为信物”,此词的意思是“结合或拼合在一起”,也指“曾经拼合在一起,现在单独地存在,而又代表原来的整体的东西”。从词源上看,象征本来就表示着所说的内容比字面有更深的含义。美国学者劳?坡林说:“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认为:“用小事情暗示大事情,这就是象征。”艾青《诗论?意象、象征、联想、想象及其他之十二》中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梁宗岱认为:“所谓象征是藉有形寓无形,藉有限表无限,藉刹那抓住永恒。”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象征是由两项内容构成的:一个是象征体,它是某种有形的事物,是人们所熟知的具感形象;一个象征义,它是大于象征体的某种无形的永恒的东西,也许

是某种情感、某种观念或某种哲理;它隐藏在象征体后,需要读者去揣摩、探究。以北岛的一首诗《迷途》为例,这是被称为典型的“朦胧诗”。全诗如下: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

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这首诗用很鲜明的象征画面暗示了寻找的主题。“沿着鸽子的哨声,我寻找着你”意即遵循美好的召唤去寻找。从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结构看,在比喻中“喻体”与“喻本”同时并列出现于诗中。而在象征手法却不同,它隐去了被比的事物,诗人只是“沿着鸽子的哨音”,这样就像被比的原体有了一种随意性,其意味是无穷的,这一点正是我国读者所不习惯的。象征主义往往是只可无限地逼近却无法穷尽,甚至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过去我们的诗中偶然也出现象征,但多是小型字句、个别诗行。而今天,在青年诗人的诗中象征常大量出现,甚至整首诗都借用象征的题旨。

2.象征手法起源。象征手法起源于移情说。移情说是由费肖尔父子提出而由李普斯创立的一个美学心理学派。他们认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成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意志,从而使人与物发生同情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产生美感。简单地说,物本无美丑可言,人之所以对其有了美丑之感,是因为人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物上之后,物上倾注了人的感情。象征艺术正是要求读者隐掉事物的实体,也就是象征体。隐藏其背后的

是丰富而宽广的无限意味,也就是诗人赋予事物的带有人的感觉、思想、意志,这就是象征义。读者隐掉景物的实体后,感受到的是诗人的色彩与情绪,这就是象征手法的美学意义。

3.象征手法分类。第一类,感觉全象征。例如顾城的《远与近》,作者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感觉——违反生活逻辑的感觉——“离云近”、“离人远”,暗示了某种距离与鸿沟。顾城的这首小诗正是通过现实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的矛盾来暗示出人与人之间的

疏远和戒备,有一种孤独意识在。“你”和“我”该是熟人,或者是朋友、爱人,但是作者没有明确指出来。这种不确定的关系,使诗带上了朦胧意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你”和“我”起码不生疏,否则“我”也不会产生远与近的感慨。两人的现实距离是很近的,但是心理距离却很远。“云”在这首诗中有一定象征意义,可能象征着淳朴的自然。“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意思是你对那些自然景物那么亲近,对人却很冷漠,使“我”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暗示出二人之间在心灵上的隔膜。第二类是单纯形象或事件全象征,例如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暗示我们丢失了太多东西,包括时间、青春、爱情、理想、信仰,我们必须去寻找,必须去夺回失去了的美好的一切。还有一类是更加复杂的知觉化的象征。北岛用“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来暗示命运乖张不测;用“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老树倒下,嘎然一声,空中飘荡着咸涩的雨”来暗示逝去的飘零的青春;用“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象征

被禁锢的祖国。

二、象征手法与朦胧诗的抒情角度

1.抒情角度的转移。朦胧诗诗人转变成以“自我”方式抒发情感,放弃“景”的描绘,直接以“自我”方式情理象征手法的运用,带来了诗人们抒情角度的转移。所谓的抒情角度是指作者抒发情感或看事情的出发点。新诗潮之前的抒情诗多是代言抒情的方式。舒婷的“我是痛苦,是悲哀”、骆耕野的“我是年迈的城镇,我是拘谨的生活”等诗篇开了这种抒情角度的先河之后各种各样的“我是××”大量出现。由于这种方法较为简单,只要以象征物作为抒情出发点就可以了,对新手法开始尝试的诗人,都开始这样做。

2.象征手法与巧妙抒情角度的结合。梁小斌《雪白的墙》是一首拨动人们心弦的好诗。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象征手法和巧妙的抒情角度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倾诉了一代人的心声。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妈妈、我、雪白的墙都有象征意义。我向妈妈的倾诉,也是经过了特殊时期的年轻一代向祖国的倾诉。“雪白的墙”,也许是指孩子们那未经污染过的纯洁的心灵,也许是指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同志关系,而这一切,都曾被粗暴地践踏过,犹如雪白的墙上曾被涂上了污迹。而那涂脏的墙又被工人费了很大的力气粉刷一新,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它。无疑,诗的主题是非常严肃的,其政治批判色彩也很强,但是由于它采用了整体象征的手法,加强了情感的力量,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强加于人,它使人通过愉悦的艺术欣赏,情不自禁地受到了感染。这首诗的抒情角度选择得也很巧

妙。诗人不直接出面向读者告白,而是化了一下妆,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出现,把向读者的告白,转变成对妈妈的倾诉。这种角度对表现纯洁情感的复苏无疑是最佳的。再者,从这样的角度来写使其抒情有了情节性因素,比较婉曲。

三、象征手法对朦胧诗的影响

1.加强了朦胧诗的理性力量。朦胧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能加强诗的理性力量。艾青的《诗论》认为:“象征……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化抽象为具象,正是朦胧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舒婷的《墙》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哲理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中国诗与中国画》)。”诗人说:“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说出她对传统的不满。“我是什么?它是什么?”这都是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诗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学的范畴:“我偶然,它必然。”这句话不尽是女孩子的气话。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以“必然”“否定”“偶然”就未必科学。对于文学新人,传统之“墙”乃是“渐渐老化的皮肤”,迟钝得失去了敏感;对于传统的“墙”,文学新人只是在“泥缝”里偶然“寄生”的小草——这种矛盾,该是“反抗意识”萌生的契机。再如顾城的《一代人》这首诗只有两句,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分量,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这首诗准确地表达了一代人的感情历程,内射着强烈的时代色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