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俄国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8北京卷,2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 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 结束的事件是( ) • A.二月革命的发生 • B.《四月提纲》的提出 • C.七月事件的发生 • D.十月革命的胜利
• 解析:C 本题属于简单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 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可知,结束俄国十 月革命前两个政权并存特殊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 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二)俄国的政治概况及特点
① 1861年农奴制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①近代沙俄是通过侵略扩张强大起来的,又是通过改革大 ②一战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十月革命后成 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对外扩张 为社会主义国家 性; ③俄国名称的沿革 ②沙皇专制长期存在,民主政治水平低; ④苏联历史上重大改革 ③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世界资本 ⑤苏联历史上的几个时期 主义的敌对与包围之中; ④二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也成为一个推 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国家; ⑤政治上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派生出个人 崇拜、阶级斗争扩大化、民主和法制遭破坏等弊端; ⑥1990年初,苏联政局动荡,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苏联解体。
经济发展特点
①封建残余在经济发展中严重存在,成为影响 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军事因素对经济影响大。 ③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相称,近代俄国一直 在经济上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 ④苏联经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再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 ⑤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几次经济改革都未成 功

新科技革命
• 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俄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 19世纪初期,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 阶级诞生并发展壮大 • 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 治力量 • 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第 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形成 • 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俄国逐渐成为世界 工人运动的中心(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二大无产阶级政党建立;1912年,布尔什维克 成为独立的政党) • 1917年二月革命沙皇专制被推翻,十月革命推 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18-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新经济政策,1922 苏联成立
17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 19世纪,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 周期律,改变了各种元素互不关联的观念, 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
十月革命、政权巩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 • • • • • 十月革命背景 客观: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主观: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壮大与成熟; 外部:俄国参加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彼得 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本主义临时政府 《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 义革命的任务。 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十月革命经过 做出起义决议,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 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列宁为首的世界 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
• 巩固政权措施 • (⑴政治:废除等级制度,宣布民族平等,废除教会 特权。 • ⑵经济:接管银行铁路、企业工人监督,大企收归国 有;没收地、皇、寺土,分给农民耕种;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后,苏 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叛乱和列强干涉的严峻形势。 • 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企国有,对小企监督;取消 商品贸;生活集中分,强制性劳动。 • 评价:它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最大限度地 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国内战 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继续实行,成为1921年苏俄 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 ⑶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巩固新生政权。⑷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组建工农红军)。
• (08四川文综卷,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 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 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 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 解析:B。从题干中材料分析,是苏维埃政权实施 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这一政策实施的时 间是1918~1921年,此时期出于苏俄三年内战期 间。故B项符合题意。
向帝国主义过渡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要依靠外国,土地 依然主要掌握在地主、贵族手中 2、政治:沙皇和贵族把持政权 3、对外扩张:主要在亚洲与日本争夺中国东北 和朝鲜等 4、特点: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一战前后
• 战前:俄奥争夺巴尔干的矛盾成为主要 矛盾之一,分别于1892年和1907年与法 英结盟,形成三国协约 • 战中:在东线对抗德奥联军,1916年俄 国夏季攻势挫败奥匈,支援了西线,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退出战争 • 战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为巩固政权 和恢复经济先后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 军事措施。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 政策
美苏争霸
• ⑴第一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既缓和又紧 张,苏联意图是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 界。 • ⑵第二阶段: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 苏联意图是推行积极进攻战略,在亚洲和非洲进行 一系列扩张,特别是侵略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 区和印度洋地区。 • ⑶第三阶段:80年代,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 缩,苏联意图是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如放松 东欧、改善苏中关系等。
(一)经济概况及特点
①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迅 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 段。垄断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但 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③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农业仍占优势,对外 国资本依赖大。 ④十月革命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 归国有,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 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⑤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 大限度地集中财力物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苏联解体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政治改革造成严重后果。“八•一九” 事件 • 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严重后果。 • 直接原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签署问题。性质: 苏联一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企图控制局势,避免苏联解体的努 力。 • 影响:使苏共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机构大权; 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 初步解体(明斯克协定)。最终解体(《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国家的联合组织)。 • 解体原因 • 历史原因是体制;主要直接是戈改;“和平演变”是外因。 • 两极格局解体后,俄罗斯成为重要的一极(力量)。
雅尔塔体系
•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 苏联(1991年以后为俄国斯)是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之一。 • 苏联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并支持在德 国东部成立民主德国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 建设成就 • 工业农业产值增长;爆炸原子弹,打破核垄断。存 在问题 • 体制弊端日益显著;个人崇拜有增无减;学术当作 政治问题。 • 苏联改革(《秘密报告》引起震动和反思。 • 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有些成效,工业方面放权、 精简,但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导致改革失败。 •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执政前期有所 建树,执政后期陷入困境。两人改革在体制上都没 有实质性突破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⑥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业生 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状态; • ⑦1925年工业化的“十四大”,1927年农业化的 “十五大”; • ⑾1928~1941年苏联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建设, 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实现工业化 • ⑧1946年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迅速恢 复,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明显; • ⑨、20世纪50~70年代: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 改革情况; • 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形成标志:苏联1936年新宪法颁布。 • 评价: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 过重要作用;但经济上过死过严,政治上过 分集权,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建设事业的 发展。 • 危害: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风气盛行,导致 肃反运动扩大化—“大清洗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这是苏联“中立 自保”策略的体现。 • 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东方战 线”,是非正义的侵略行为。 • 1941年6月22日,苏联战争爆发。 • 1941年10月至19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1 • 942年1月,苏联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7月 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转折点。 • 苏联参与了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和 波茨坦会议。 • 苏军攻占柏林。苏军有条件地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 关东军。
一、俄国1861年改革
(一)背景
1、 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加剧国内社会经济危机。
3、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主要观点? 威胁沙皇统治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 自上而下 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二)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 自由; 经济上:农奴可以通过赎买的 办法获得一定数量的 “份地”。
• (08四川文综卷,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 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 解析:A。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是使农奴获得一 定的人身自由,因此排除B。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因素在俄 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因此D项说 “开始发展资本主义”错误。改革既没有改变封 建专制政权的阶级实质,也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 有制,因此排除C。
内容
(三)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
(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 质的改革; (2)客观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
(3)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 残余。
俄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争霸与扩张
• 法国大革命期间多次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 1853-1856年与英法为争夺巴尔干地区爆发了克里 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 1856年协同英法入侵中国,并先后侵占中国东北和 西北多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 甲午战争前,纵容日本侵华;甲午战后却又为争夺 东北、朝鲜协同德法发起三国干涉还辽 • 1904年未争夺东北又爆发日俄战争(俄败)
• • • • • • •
• • •
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⑴对俄国:无阶领导工农基,强国现代创前提; ⑵对世界:打破一统天下,鼓舞无革民解; ⑶对人类:探索社会主义,世界现代开端)。 新经济政策 背景:战争和天灾造成经济危机,发展为政治危机;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实际需要。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多种经,允许自由贸,分配要按 劳。 实质:从小农生产的实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 生产。 目的:改善和扩大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建立(1922年底,苏联成立)。
(三)俄国的对外扩张
①1853~1856年与英法争夺巴尔干,进行克里米亚战争; ②19世纪末,与法国结盟,并最终组成“三国协约”; ③1904~1905年进行日俄战争 ④1914~1917年,参加一战 ⑤十月革命后与德国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⑥1941年参加二战,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⑦二战后领导华沙条约组织,与美国对抗、后与美国 争夺世界霸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工业化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到1937年,苏联先完整地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 使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 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 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工业 增长速度下降,产品单调质量低;忽视轻工业影响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损害农 民生产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