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度的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深度的教学

指的是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不同于“讲得深、讲得透”。讲深、讲透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式教学。有些教师为了实现“讲深、讲透”的目的,对教材中所有内容巨细无遗地讲述、板书,有时还要加进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课堂安排得很满很紧;教师讲课节奏、语速很快,板书密密麻麻。这实际上是“满堂灌”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得肤浅。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教学,才有可能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总之,学生“学得深、学得透”根本原因是由于学生想得深、想得透,也即它是一种学生思维深度参与的教学。从学科的角度讲,指的是体现和反映学科本质的教学,按照成尚荣先生的理解,所谓学科的本质,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的本质属性,二是学科的核心任务,三是学科的特殊方式。用学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去打造学生的学科素养,用科学特有的魅力和美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深度!

从知识的角度讲,指的是超越知识表层结构而进入深层结构的教学。现代知识论告诉我们,所有学科的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揭示的是知识的表层意义,即知识(语言文字符号)本身的描述性或解释性意义,它所反映的是“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观念世

界的对象、情境和概念”。深层结构则是蕴含在知识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揭示的是知识的深层意义,即知识背后的智慧意义、文化意义和价值态度,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就语文学科而言,任何文本都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

从教师的角度讲,指的是教师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的教学,教师只有钻得深研得透,才能深入浅出,教到点子上。一位教师曾指出:语文课改来改去,在教法上花样翻新,却不在教材的钻研上下功夫,以至于无论教多少年,教多少遍,对一篇课文仍无新的发现,仍无独到的发掘,一如既往地停留在对教学参考书简单重复的浅层次、低水平上,这种教学怎么可能有深度学生怎么会买账文本教材一定要细读、深读,读出教材的深意和内涵,读出自己的个性和智慧,这是深度教学的“物质”基础。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表层、现象和简单的结论的教学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所谓深度,其本质是思维的深度。“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杜威)我们知道,教材的编写因为受到书面形式等的限制,总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当教材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固定下来时,它必然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这

样就带来一个矛盾,即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形式上是简单、呆板的,也就是说,以书本(教材)形式出现的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是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揭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的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如数学中的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证明的;语文中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是怎样体现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表达中心思想,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其他同义词这些在教材中往往不容易直接看到,但常常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典范,是学生最需吸收的精神养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