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ppt1人教版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在秋天。次句“影”指月影。“入”“流”两个动词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明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写了秋夜行船之事。
为什么月只“半轮”? 很逼真的写出了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我们读者眼前似有一幅月亮渐升的画图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大漠月夜图)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词语注释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首句写青山吐月 次句写月映清江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在秋天。次句“影”指月影。“入”“流”两个动词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明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写了秋夜行船之事。
为什么月只“半轮”? 很逼真的写出了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我们读者眼前似有一幅月亮渐升的画图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大漠月夜图)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词语注释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首句写青山吐月 次句写月映清江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2.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边塞的寒冷和凄苦,
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 3.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 的表达效果。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都 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强烈的 思乡之情。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 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叛军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 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于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解读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qiǎnɡ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ɡ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 赏菊、饮酒的
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 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 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遥__怜___ _故_园__菊__,__应__傍_战__场__开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 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 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强__欲__登__高__去___,无__人__送__酒__来___。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聚焦问题
第 19 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 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 场旁边盛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漠被月光照得
像茫茫雪原,受降城外的月色让人感觉冷如秋霜。不 知什么地方的人儿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难眠的征人 们个个眺望遥远的故乡。
深度构建
1.尝试当堂背诵。 2.总结两首诗的主题:
《峨眉山月歌》通过写诗人在夜间行舟途中所见山、 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以及空间的迅速转换,展现了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 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通过写“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变 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对繁华时代落幕 、人生凄凉飘零的伤感之情。
研究分享
1.从练字或修辞角度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 送酒来”。
炼字:①“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 了诗人在战乱中凄凉的心境。②“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 日”,也点明了作诗的时间。 用典:反用陶渊明“王弘送酒”的典故,写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 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 酒助兴,共度佳节。实际上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 菊可赏,暗寓着题目“行军”的特定环境。
研究分享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极为独特,请 你品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给人造成空间迅速转 换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行船之快,这样既传达出诗人 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浓浓思念。
研究分享
2.《峨眉山月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 便是“思”,诗人所思为何?请结合全诗内容试着补 充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诗词诵读(一)(共39张PPT)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见到什么), 崔九堂前几度闻(听到什么)。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的 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 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 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 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 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 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 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 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 ,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 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 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江南逢李龟年》
“旧时王谢”:指这条古
巷曾居住的王、谢两个显 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 ,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 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 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 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 。作为一代名相,王、谢 足以令后人追怀。王谢两 户大家族在这里居住了三 百年,出现了一批对晋朝 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 人物。
诗中共有10字的地名,你能都找出来吗?
峨眉
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你找对了吗?
不懂的词语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半分钟)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 昌市的南津 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 成 君:指同住峨眉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0张PPT)
中心主旨:
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 旅图,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思 念之情,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 。诗人出蜀远行,虽与朋友远隔千 里,但情谊依然不改,透露着“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蕴。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杜少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与李白并称“李杜”。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 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 情的深重和急切。
赏
析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 、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 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 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 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 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 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 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中心主旨: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 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 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 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清韵 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的抒情佳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代)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字君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 县尉,久不得升迁。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 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表时间的词语有: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 表地点的词语有: 羌江”、“青 溪”、“三峡”、 “渝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2张PPT)(2024版)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情愁的诗作, 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 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 满心的哀愁之情。
艺术特色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 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 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 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 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课堂检测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
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的诗
句是:
,
。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 人的衰病漂泊 的诗句: , 。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
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
画图 。这句诗是:
,
。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安
岑 参
故
课堂检测
(1)描写深秋时节月下边塞的奇特景象的 诗句 :
(2)表达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的诗 句: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了,多
么想念你啊!
重点赏析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 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又不着痕迹地 表达着离情别绪,思乡的情怀。
重点赏析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 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词解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 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 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 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 读者掩卷深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
念准字音,并把握朗读节奏
节奏划分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 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 “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 “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 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 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 “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谢谢观看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课堂检测
1.《峨》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江》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 句是: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3.《江》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大历四年
(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 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 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 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最新】
赏析:第一、二句写现实。“僵卧孤村”写出风雨夜诗人老境凄凉。
但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
念。“不自哀”是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思”字,
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意:夜将尽,(我)躺在床上听那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 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
tónɡ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拥
诗意: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 蹄声。
赏析:第一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 “高云簇”不言城高而其高自见,从视觉的角度烘托了潼关城的 高耸、壮阔。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从听 觉上凸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
拘束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诗意: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 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赏析: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 拘束。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 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这两句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黄河、秦岭, 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诗人写的是感觉中的山 和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 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友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 很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代表作有《陋 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著有《刘梦得文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赏析
课件PPT
前两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 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 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 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 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 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 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 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 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主题概括
课件PPT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了诗人 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诗歌赏析
课件PPT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 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 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 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 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 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 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 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 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词语解释
课件PPT
僵(jiāng)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戍(shù)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 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 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歌大意
课件PPT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 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 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 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赏析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 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 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 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 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 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 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诗 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 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 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诗歌大意
课件PPT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 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 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 老相熟。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这首诗总共提到了哪些人物? 作者、李龟年、歧王、崔九
2.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过去的:寻常、几度;表示现在的:落花
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是李白年轻 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 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 (725)以前。
词语注释
课件PPT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 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课件PPT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 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课件
愁与不得归之苦,与这巴山绵绵密密、淅淅沥沥、 涨满池塘的秋雨交织在一起,更显孤独凄凉。后两 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 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 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状未元成才路 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 过滤了的“昔日”状元成之才路 苦。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 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写 秋诗歌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 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 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重点赏析
本诗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 的看法。诗的开头起笔不凡,独具匠心,诗人本 要赞美秋天,却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 道出了人们在秋天易感悲凉的心绪。然后再直接
状元成才路
拘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河流大野犹嫌状元成才束路 ,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古今对译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西风 吹散了清脆的马啼声。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 原野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一带壮丽河山的描 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 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 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考题演练
1.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对潼关的赞颂,表现出诗人对
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表达了荡涤一切、 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情怀。
2. 试简要分析首句“簇”字的妙处。
以动写静,写出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 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拟人,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 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犹嫌束”赋予山脉以人 的思想“不解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 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 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 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译文
• 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任清脆的马蹄声 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
• 黄河奔向广阔的原野气势没有变弱,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 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 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 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 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 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 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 “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 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
创作背景
•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 (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 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 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 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 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 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南宋)陆游
•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 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 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 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 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 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犹嫌束”、“不解平”
•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 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 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 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 合拍的。
•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 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 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 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 《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生字词解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 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 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 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 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 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 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 凉。
•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层,领空直上。 •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 5.碧霄:青天。
译文
•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 •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创作背景
• “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 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 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 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 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 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何当共剪西窗烛
•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 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 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 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却话巴山夜雨时
•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 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 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 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 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 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 重聚时的乐。
生字词解析
•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 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 5.秋池:秋天的池塘。 • 6.何当:什么时候。 •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秋风吹散马蹄声
• 次句浑脱自然,而豪气充盈。它显示一个空旷廖廓的境界,使人 想见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而峭然兀然的神情。马在石山上行 走,蹄声的的,是最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
河流大野犹嫌束
• 此句最有气魄,最见功力。古人诗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都写了 河在大野里欢畅奔腾的情景。谭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别 开生面,说它犹嫌拘束,这就把河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 写活了。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囿于 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
创作背景
• 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 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 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潼关 (清末)谭嗣同
• 终古高云簇此城,
• 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
• 山入潼关解不平。
谭嗣同
•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 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 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新教材)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Fra bibliotek刘禹锡
•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 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 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 多么想念你!
问题
• 同学们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 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 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 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 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 概和高尚的情操。
• 4.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译文
•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 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鉴赏
• 哪句诗体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生字词解析
• 1.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 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 2.思:想着,想到。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 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 关。
• 3.夜阑(lán):夜深。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 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 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 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 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 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 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 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 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 种悲哀的气氛。
译文
• 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任清脆的马蹄声 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
• 黄河奔向广阔的原野气势没有变弱,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 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 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 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 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 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 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 “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 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
创作背景
•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 (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 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 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 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 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 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南宋)陆游
•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 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 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 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 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 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犹嫌束”、“不解平”
•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 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 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 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 合拍的。
•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 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 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 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 《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生字词解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 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 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 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 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 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 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 凉。
•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层,领空直上。 •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 5.碧霄:青天。
译文
•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 •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创作背景
• “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 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 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 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 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 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何当共剪西窗烛
•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 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 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 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却话巴山夜雨时
•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 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 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 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 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 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 重聚时的乐。
生字词解析
•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 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 5.秋池:秋天的池塘。 • 6.何当:什么时候。 •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秋风吹散马蹄声
• 次句浑脱自然,而豪气充盈。它显示一个空旷廖廓的境界,使人 想见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而峭然兀然的神情。马在石山上行 走,蹄声的的,是最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
河流大野犹嫌束
• 此句最有气魄,最见功力。古人诗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都写了 河在大野里欢畅奔腾的情景。谭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别 开生面,说它犹嫌拘束,这就把河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 写活了。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囿于 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
创作背景
• 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 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 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潼关 (清末)谭嗣同
• 终古高云簇此城,
• 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
• 山入潼关解不平。
谭嗣同
•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 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 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新教材)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Fra bibliotek刘禹锡
•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 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 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 多么想念你!
问题
• 同学们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 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 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 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 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 概和高尚的情操。
• 4.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译文
•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 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鉴赏
• 哪句诗体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生字词解析
• 1.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 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 2.思:想着,想到。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 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 关。
• 3.夜阑(lán):夜深。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 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 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 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 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 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 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 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 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 种悲哀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