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特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县特色文化

导读:田广洞鬼崽岭位于县西南;边陲的祥霖铺镇境内,南临萌诸岭,东望九嶷,西临都庞岭,呈小盆地地形,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候气候;处在湘南连通广西的交通要道上,地势低平,坡度平缓。鬼崽岭与江永县上江圩毗连,距道县县城约15公里,与玉蟾岩古文化遗址基本处于同一经度位置。其所在地貌属平岗类型,土质肥沃。

特色文化

第一章祭祀文化稻作文化

第一节田广洞鬼崽岭祭祀文化

一、地理环境

田广洞鬼崽岭位于县西南;边陲的祥霖铺镇境内,南临萌诸岭,东望九嶷,西临都庞岭,呈小盆地地形,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候气候;处在湘南连通广西的交通要道上,地势低平,坡度平缓。鬼崽岭与江永县上江圩毗连,距道县县城约1 5公里,与玉蟾岩古文化遗址基本处于同一经度位置。其所在地貌属平岗类型,土质肥沃。

二、鬼崽岭古祭祀遗址

寺庙与碑刻

解放后,鬼崽岭山前等比距离坐落着白象庙和禹王庙。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白象庙和禹王庙遭毁坏,原形不存。至2003年,白象庙和禹王庙只有一些建筑石墩散落在田野里和水渠边。90年代末后,经县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初步考查,两庙祭拜的是传说中与舜帝有关的人,其所建年代暂无详据可考。此外鬼崽岭一带至今流传有迎圣祠、万岁庙等地名,并发现有一些祠庙、拱桥、门庭等建造或修建的碑记,如重建万岁庙碑、五谷桥碑、中和节碑等,其中修建田广洞村门庭的碑刻上,有“舜迁徙”字样。经初步考查,这些都与祭舜有相关。

鬼崽岭人形古石像群

田文洞鬼崽岭人形古石像群“高不满三尺,小者若有数寸”,千形万状。专家初步推断其总数不少于6000~10000个。从作品表现形式看,以空手人像为多,

其次为拄剑、持刀人像等。当地老百姓称这些不明年代的石像为“阴兵”、“鬼崽”,鬼崽岭因此得名。1994年,《道县志》杂录篇《碑刻》一章登载了徐咏在清光绪29年撰写的题为《田文洞栎头源坛神记》的碑文。全文记述田广洞古石像群的环境、状态、传说故事及人文景观之奇。从此,碑文向县内外公开后,吸引一些猎奇人员前往参观、考察。鬼崽岭石像除裸露地表外,仍有大量深埋地下。2 005年,田广洞村支书陈继洪协同考古人员在遗址处进行考查,分五层挖两米多深,每层有1000多个雕像,每层石像没有特别的摆放规则。此次考查,专家未向外界发表观点。2006年,湖南省文物专家及一些省外专家、学者、民间考古爱好者先后到田广洞进行考察、探谜。原北京社科院院长高起祥认为,从石像的雕刻手法分析,一些石像打造的年代很可能早于秦朝兵马俑,而最晚的打造年代可能延至唐代;道县民俗专家何家壬认为,从田广洞大量的古迹佐证和舜帝南巡经过道县的史实分析,舜帝南巡时可能死在道县,这些石像估计是舜帝的陪葬品;永州市文物管理处在对文物评估中提出,鬼崽岭地处世界文化一绝的女书的核心流传区域,有不少石雕人像具有古代女神的特征,它们与女书文化现象之间可能存在内在关系。

2006年5月,鬼崽岭石像群遗址被公布为湖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同月,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到遗址考察,指示要重点保护,尽快发掘解谜。鬼崽岭祭祀文化研究

2006年,县文物管理所唐忠勇撰写论文《对鬼崽岭文化现象的思考》,提出鬼崽岭是大型的祭祀场所和鬼崽岭石像与祭舜有关等观点,得到省内有关专家的关注。同年,道县籍人周承儒,通过实地考查和收集史料,撰写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零陵有陵》一书,用大量佐证陈述田广洞鬼崽岭古祭祀遗址与祭舜有关。

第二节玉蟾岩古稻作文化

一、地理环境

玉蟾岩古文化遗址位于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一石灰岩山洞内,处于北纬25°30′,东经111°30′左右。洞穴发育在石灰岩残丘下部,较现代地面高约5米,洞前地势平坦开阔。其所在地貌属县境中部平岗区及溪谷平原地带,土质肥沃,河溪贯穿。

二、玉蟾岩古文化遗址

20世纪80年代,道县在考古调查中对玉蟾岩的堆积物进行考证分析,初步判断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早期遗址。198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率领考古队到玉蟾岩进行首次考古挖掘。挖掘面积约12平方米,出土一些石、骨、角、牙、蚌、陶器制品及动植物化石、牙饰品等。其中,含3块原始陶片和2枚稻壳,稻壳颜色呈黑色。1995年,省考古队再次到玉蟾岩进行挖掘,挖掘面积约34平方米,出土2枚栽培稻谷壳(颜色呈灰黄色)、一堆约30×30厘米范围的陶片及一些其它已出土的遗物。1998年3月,袁家荣在日本稻作、陶器城市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题为《玉蟾岩遗址的主要收获》的学术报告。报告的鉴定结果主要有:遗存的文化面貌表现出一种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特征;遗址的生态环境与现代有较大差别,最突出的表现是当时有较大的水域分布;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教授通过电镜分析鉴定,定其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栽培时间距今约10000多年;出土的陶器距今约12320(±120)~14490(±230)年左右,具有最原始陶器的初级形态。2001年3月,玉蟾岩遗址被中国社科院选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现之一。同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联合组建的“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项目考古队,对玉蟾岩遗址的进行首次国际联合挖掘,历经1个多月,在玉蟾岩堆积层中又发现7颗古栽培水稻稻壳,经专家鉴定,其栽培年代距今约12000年。专家认为“玉蟾岩出土的水稻壳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标本”。

第二章周敦颐理学

第一节周敦颐生平及主要成就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为避宋英宗之讳,改名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初五日生于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楼田堡(今清塘镇楼田村)一个世代书香家里。五岁时,父亲周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曾任贺州桂岭令,宦游于外)逝世,年幼并跟着母亲郑氏在农村发蒙读书。15岁时,隋母到京都投奔舅父龙图学士郑向,受郑向教诲,精通经史。

康定元年(1040),周敦颐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期间,判决一件久悬不决的讼案,受到士大夫们交口称赞。

庆历四年(1044),经吏部考核,提任南安司理参军。当时,“……南安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为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庆历六年(1046),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程珦过南安,知周敦颐品德高尚,交为朋友,并令其两个14、15岁的儿子——程灏、程颐“师事之”。这年冬,因为王逵的推荐,派为郴州郴县县令。庆历七年,周刊敦颐兴师道,办教育,作书堂于郴县之鱼绛山。

皇佑二年(1050),改任桂阳县(今湖南汝城县)县令。皇佑五年(1053),当道诸公,皆以他治理郴、桂两县政绩显著,向朝庭交荐。次年,史部采纳推荐者的意见,周敦颐升大理寺承京官衔,派任举洪州南昌县知县。当地的“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以污秽善改为耻”。任上曾得过一场大病,一天一夜不省有事。友人潘兴嗣和同事来家看望,见他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赞他“真廉士也”。

嘉佑元年(1056),调任合州判官。“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感决”。期间,讲学传道。东归时,与王安石相遇,俩人“语连日夜,相见恨晚”,王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嘉佑六年(1061),任命虔州通判。治平元年(1064),改任通判永州。治平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