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_论语_中孔子的法律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总第65期)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法律思想
卓洪涛1 杨化忠2
(1山东省临沭县党校,山东临沭276700;2山东省临沭县职业中专,山东临沭276700)
内容提要:该文分析了散见于《论语》之中的孔子有关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法律思想,并将其归纳为民本论、礼治论和人治论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认为尽管孔子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但其
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其后的历史曾产生过深远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孔子;论语;民本;礼治;人治
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51(2001)02-0101-04
X
对于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许多学者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等不同的视角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笔者在《论语》中发现孔子在论述政治、哲学、伦理时,还涉及到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法律思想。虽然孔子的法律思想散见于《论语》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但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实践和以后的历史曾经产生过深远的重要影响。
现将《论语》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有关法律思想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民本论
民本思想是产生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一种以民为立国之本的政治法律思想。它是与君本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其实质仅仅要求握有国家权力的君主重视人民在立国安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达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目的。
民本思想是孔子法律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兼
并,战乱不已。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局面,孔子希望通过“仁政”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出现一个“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¹的理想社会。
《荀子》中记载了孔子回答鲁哀公的话:“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孔子的民本思想正是建立在以舟与水比喻君与民这样一个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孔子这一思想,无疑是对人民力量的一种确认,在当时确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倾向。
孔子认为执政者所应重视的四件事情是“民、
食、丧、祭”º
。即人民、粮食、丧葬、祭祀。在孔子的心目中,民居首位,居第二位的是“食”,实际上仍属于
“民”的范围。在孔子的认识中,“民”和“食”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以至于后来孟子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贵君轻思想被认为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对待百姓,孔子有他独到的认识。它认为
101
X ¹º»
《孟子·尽心上》
《尧曰》《论语·公治长》,以下仅注篇名。收稿日期:2000-12-18 作者简介:卓洪涛(1963-),男,山东省临沭县党校助讲。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¹。即对待百姓的态度庄重,百姓就会恭敬;君主
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他们就会忠心;君主举荐品行优秀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劝勉。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生涯中,他深深体会到百姓对于苛政的痛恨和对仁政的迫切需求。他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º
。认为百姓对仁政的盼望,比对于水和火的需求还迫切。他认为,一个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首先要“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
。即对政事要慎重处理,发号施令要
讲信用,要厉行节约,更要爱护人民,特别是役使百姓要在农忙以外的时间之内进行。同时,孔子还赞同“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¼
。搞政治应做到宽简、不扰民,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信任。“宽则得众,信
则民任也”½
。同时,孔子还认为,执政者仅仅做到政
令宽平、不扰民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去做有利于百姓之事,“因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¾
。在孔子看来,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相对稳定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让百姓富足。孔子把那种能将好处给民众而且能够周济大众的人,不仅视为“仁人”,更视为“圣人”:“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事于仁,必也圣
乎”¿
。足见孔子对于民众重视的程度。
在孔子民本思想中,一向反对统治阶级轻民、弃民的政策。对于官吏的任用,应考虑到老百姓的态
度。“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
服。”À。即提拔正直的人,并将其安置在邪曲人之
上,百姓就会服从;选用邪曲的人,并将其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服从。
对于驱民从战,孔子认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
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Á
就是说执政者要让老百姓去打仗,要先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让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就是对民的一种抛弃。
孔子还特别重视取信于民,认为民信是政之本: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b
k 。在这三者之中,犹以“民
信”为最,因为有了“民信”,粮食、军队也就都具有
了,国家就一定会强盛。“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
情”b l 。孔子认为只要统治者取信于民,人民就会对
国家有信心,也才能聚民、才能使民、才能立国。
二、礼治论
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谈到“礼”的有43章,
“礼”字共出现了75次b m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程度。
孔子的“礼”的含义比较广泛,有从伦理、道德、哲学、教育的角度阐明的,也有从政治法律角度来论述的。本文仅从法律思想的角度来剖析孔子“礼”的思想。
第一,孔子主张“为国以礼”b
n 。就是主张治理国
家要依据“礼”。为什么孔子将礼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孔子认为:“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
礼让为国,如礼何?”b
o ,即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处理国家大事,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可见“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至上地位。对于礼的产生,孔子有自己的认识:“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b p 。它
表明在夏代已有了“礼”。夏、商、周三代的礼并非一成不变,经朝代的演变,即去掉了其中不合适的内
容,同时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传说中的“夏礼”是以“上事天,下事地,祭先祖
而隆君”b
q 为主要内容的,体现了神权、族权与君权的统一性。对于夏礼的具体内容,孔子坦言::“夏礼,
吾能言之,……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b
r 故不能考证。
“殷礼”来源于祭祀。《祭祀·表记》中说:“殷人
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对于殷礼的具体内容,孔子认为与夏礼一样,因文献不足,无法证明。周礼则比殷礼更加完备。《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焉。”这表明周代仍然“事鬼敬神”,但却要比商代离鬼神远了
102
¹º»¼½¾b k b m b n b o b q b
r 《八佾》
《史记·礼书》《里仁》《先进》杨伯俊.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版.《颜渊》
Áb l 《子路》《尧曰》¿《雍也》《学而》《卫灵公》À
b p 《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