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莫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莫言

1130100063 李雨萌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如一颗炸弹在世界文坛爆炸开来,引发巨响。这对加强外国文坛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与客观认识,促进中外文学交流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一评价将莫言推向风口浪尖,一时间成为文坛巨星,成为脍炙人口的畅销书作家。在繁复茂盛的中国乡土文学中,莫言独树一帜,独占鳌头,带着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头衔的崇拜与景仰,我阅读了他的几本代表性著作,《红高粱家族》中妖艳浓郁的血腥味道,《丰乳肥臀》的厚重宽广,《檀香刑》的冷聚凝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愈读,愈感觉到“诺奖得主”离我的心灵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皮肤黝黑,汗流浃背,目光深邃,带着草帽,穿着布衣,亲吻着泥土与大地,说话都带点“地瓜味儿”的“莫大叔”。又正是这位不拘小节、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作家,写出了民族和中国人最深重的感情和最为内在的精神状态。本文主要通过《红高粱》与《透明的红萝卜》两部小说浅析莫言创作中的一些特点以及带给读者的感受。

一、高粱地的写生者

1984年冬天,莫言创作出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这部后来由张艺谋改编成了同名电影从而享誉全球的小说,创作动机却十分偶然:一次,军艺召开研讨会讨论战争文学。几位老作家忧心忡忡的发言“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因此很难写好战争”触动了莫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壮志。他说:“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没有听过放枪放炮但我听过放鞭炮;没有见过杀人但我见过杀猪甚至亲手杀过鸡;没有亲手跟日本鬼子拼过刺刀但我在电影上见过。因为小说家的创作不是要复制历史,那是历史学家的任务。小说家写战争——人类历史进程中这一愚昧的现象,他所要表现的是战争对于人类灵魂的扭曲或者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写战争。”○1当时不少老一辈学者对他表示怀疑甚至嗤之以鼻。但不久后他便捧出了《红高粱》,以其天纵之才造就了文学的“辉煌爆炸”,引起了一时轰动。

《红高粱》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性作品,莫言独辟蹊径,以一种为家族树碑立传的方式描写着突破革命历史题材的传统与规范的作品,像一只挣脱了牢笼与桎梏的鸟横冲直撞的飞上了天。广袤无垠似乎要突破天际的红高粱,一片片绚烂着高密东北乡,令人在沉醉中迷失方向、丢掉理智,只剩下最原始的冲动激昂在这片土地上。痛饮,酣畅淋漓;性爱,恣意野合;反抗,激越狂放;莫言的文字毫无避讳,将一场场血腥的屠杀,一幕幕人性的苟且,真实的还原在读者面前,读来似乎还泛着一股股腥臭的味道,眼前是一片被血浸染的红。

在莫言的笔下,野性的红高粱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量,它生长,它蔓延,它无

畏,它成熟后被割下来酿成酒,那酒一样因有灵魂而馥郁浓烈,像“我爷爷、我奶奶”泼辣热烈的生命一样,无法抵抗,无拘无束。杀人越货却正直勇猛的爷爷,裹着小脚却无视礼法的奶奶,他们都曾被打压被欺凌,被这世间伤害,但人性本善却在他们身上开出了一朵其妙的花,娇艳欲滴,随心生长,不被束缚。

在这样的生命体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是一片混沌却使人心潮澎湃的。国家民族的意识都在九霄云外,政局形式对他们来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为了自身的生存作战,他们的战争只是为了将血、肉、灵在这世间多延续一天。莫言打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规范,打破政治意识形态禁锢,打破传统小说中人物的正反,构造了小人物的大悲喜,构造了一个小地方的大传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个性的解放,生命的肯定达到一个时期的峰值。《红高粱》将历史场景安排在了充满想象的空间,借鉴意识流小说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颠倒时空顺序与情结逻辑。○2小说的发展流动完全在于莫言的情绪起伏,使得感性超乎理性许多,像是一场天马行空的驰骋,一次突如其来的爆炸,自由切割,零散却又不凌乱。除此之外,莫言运用大量笔墨胶着于他对色彩的敏感,一团乱舞的苍蝇如“绿色的风”,汇聚流淌的血是“红色的河”,这些密集铺陈在一起的文字是他情感的主要载体之一,许多人因此将他对小说色彩的运用与后期印象派绘画相提并论。○3

二、红萝卜的啃食者

莫言曾在接受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发表演讲称:“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4

《透明的红萝卜》中,黑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于是在面对着一颗红萝卜时

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的光。泛着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这是小说中

对于红萝卜的描述,看似充满生趣实则细读来令人心酸。黑孩的眼光“变得如同电光源”般,审视着这只红萝卜,看到它有金色的外壳,内部流淌着银色的液体,还闪着微弱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力,更是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对于食物的感知。莫言在成长的过程中,忍饥挨饿大概是最惨痛而哀愁的记忆,他自撰的简历中也提到“四五岁时饭量颇大,常与姐姐争食红薯…”虽然这些经历造就了他异于常人的想象力,但我想若当初可以选择他也绝会毫不犹豫的奔向食物。在饥饿的催化下,不仅对于食物的感官有巨大变化,甚至可能衍生出“特异功能”。如在短篇小说《铁孩》中,铁孩咀嚼着生了锈的铁筋,咯吱咯吱,似乎又酥又脆;在散文《吃相凶恶》中,“我们“在上课时坐在座位上嚼煤,咯咯蹦蹦一片响,张开口满嘴乌黑。而比吃铁嚼煤更刺激的,则是出现在小说《酒国》里令人发指,狂吐不已的“红烧婴儿”,养育、买卖、宰杀、烹制,一次吃喝之旅过后走向人生终点。

《透明的红萝卜》主人公虽然是个孩子,却不同于一般简单的儿童文学。这是一场冒险,黑孩在成人世界中的履历。他的苦难和不幸令人心酸动容,但对于他来说,那些似乎都只是平凡无奇的生命历程,似乎是人与生俱来都要经历的,因为作为孩童,他的世界还是那么单纯明了。他还没能去体会人生百态,他还不清楚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差距。这种经历着苦难却已超越了苦难的心理便是黑孩身上最难能可贵之处。他小小的、单薄的、常年风吹日晒伤痕累累的身体似乎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似乎是一颗时刻积蓄着准备要爆发的小原子。他沉默,他驽钝,他低眉顺眼,他不骄不躁,他是人群众最不起眼儿的那个,最不受待见的那个。习惯于被欺辱,习惯于面对困苦后,生命中一点点不起眼的温暖与他来说都是一种奇妙的温柔体验——菊子姐姐怕感染,将他破口的手指包起来,而他却偷偷的摘下了,小心翼翼的收起了裹住伤口的布。在他心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毕生不可求的体验啊,才会以这样的方式珍藏。莫言文字的妙处便在于清晰的洞察着孩子的内心,将成人世界中点滴的细枝末节无限放大到孩子的世界而不矫揉造作,洋溢着带有辛酸的幸福感。

上文我们也提到过,莫言的文字十分注重感觉的描写,那感觉不同于我们常人的视听触觉,那是一种与万物生灵融合的奇妙感受,一种超乎人类社会融于自然的美妙体验。如《透明的红萝卜》中写道“他听到黄麻地里响着鸟叫般的音乐和音乐般的秋虫鸣唱。逃逸的雾气碰撞着黄麻叶子和深红或是淡绿的茎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蚂蚱剪动翅羽的声音像火车过铁桥。”多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黑孩走神了,他的思维不属于眼前的主任讲话,不属于身边人的叽叽喳喳,他在自然中徜徉,能够听到空气流动的清脆声响,看到风吹过鸟儿翅膀的惬意。这是一种贫瘠的土壤滋养出来的孩子才懂的乐趣。莫言曾多次在自传中提到,约么十一二岁的时候,年龄尚小的他参加劳动,一个人到远离人群的地方牧牛羊。寂静的山坡,悠远的像一条望不到边的长廊,他只能一个人,听着风响与身边的自然万物对话,给予孤独的心灵一点慰藉。当时看来的乐趣如今变成了一种他可以自由运用在写作中的能力,这永远是上学读书学技巧体会不来的优势。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对于得奖,成名,莫言是超乎寻常冷静的。外人眼中的他名利双收,炙手可热,但其实,他仍然是那个满脸堆笑看不见眼睛,布衣布衫,爱吃一碗童年幻想中的猪肉白菜饺子的莫言。他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热烈着,狂欢着,在现实生活中平凡着,清冷着,与读者共赴人生这场巨大的盛宴。

参考文献:

①:《莫言研究》陈晓明华夏出版社 2003版

②:《莫言弟子说莫言》齐林泉兰传斌等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版

③:《莫言弟子说莫言》齐林泉兰传斌等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版

④:《莫言论》张志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