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安徽怀宁县中医院黄韶芳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目前我国城乡地区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现有高血压病患者1.5亿人[1]。

高血压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病程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治疗方面,西医强调治疗的益处,主要来源于血压降低的本身[2]。

2003年美国JNC7、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及我国发布的新指南,是当代最新成果的结晶与标志。

中医工作者在预防治疗高血压病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中医多采用“高血压病”这一现代医学的病名,按中医理论辩证分型论治,或专病专方、中成药、单味药,或采用非药物疗法等多种形式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情况做一简要概述。

一、理论方面
1、病因研究
高血压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傅仁杰[3]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素体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禀赋不足、脏腑耗损等均为发病的内因,过度精神紧张或强烈精神刺激是发病的常见因素。

张笑丽等[4]也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情志有关,长期
精神紧张或忧思郁怒,肝气郁滞、郁久化火、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劳伤过度、年老肾亏、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均可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火生风,或阴损及阳。

王笑梅等[5]认为,系肝肾(气血)亏虚、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清空所致,血瘀存在于高血压病的全过程并影响其发生发展。

祝之明等[6]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研究结果显示:ET、Ang Ⅱ和ANP与血压呈正相关,提示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血浆ET、AngII、ANP有关。

同时,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尚可启动凝血机制,产生高凝及粥样斑块。

吾相铭[7]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增强。

蓝肇熙[8]认为现代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属中医“痰”的范畴,高血压肥胖患者多伴高血脂,高血压脑卒中者多伴痰浊壅盛,都说明脾与痰,痰与高血压病病变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韩学杰等[9]指出,痰淤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痰和淤即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为毒邪,高血压病是心络受邪所致。

2、病位研究
多数文献认为,主要为肝肾两脏,病位在肝,根源在肾。

邓旭[10]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初起在肝、脾继而影响至心、肾,最终导致心、肝、脾、肾诸脏俱损。

连娜等[11]认为与肝、脾、肾有关,其中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郭伟显[12]认为肾气虚衰是老年高血压的基本病机,其实质就是肾阴肾阳亏损。

胡敬宝等[13]也认为肾虚是造成本病的重要因素。

而张蕴慧等[14]指出中老年高血压
病肾虚为本,血瘀为标。

3、病机研究
本病辩证总为风、痰、虚、火、瘀五端,而肝肾阴阳失调,清浊升降失常是本病病机所在。

本病早期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晚期以虚证为主。

[15]虚、痰、瘀三者互为因果,正虚可导致邪实,邪实亦可加重正虚。

吴辉等[16]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阴阳失衡学说是较为公认的病机学说,即认为该病由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致阴不敛阳,阳升于上而发病。

邓旭光[10]提出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总的病机这一假说。

阎咏梅等[17]认为高血压病总为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平衡失调,病及肝肾脾,以肝为病变重点,证多虚实夹杂。

早期多见气机升降失常,中后期以肝肾阴阳失调为基础。

顽固性高血压病多兼水湿痰瘀,水瘀互结。

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人们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呈多元化,这也反应了高血压病病机的客观复杂性。

二、临床方面
1、症状研究
高血压病的成立,首先取决于血压的水平,现将美、欧、中三个最新指南的血压分类列表如下:
2003年中国、欧洲、美国重新修新修订的血压分类
单位:mmHg SBP DBP 欧洲指南中国JNC—7
<120 <80 理想理想正常
120-129 80-84 正常正常高血压前期
130-139 85-89 正常高值正常高值高血压前期
140-159 90-99 1级高血压(轻) 1级高血压(轻) 1级高血压
160-179 100-109 2级高血压(中) 2级高血压(中) 2级高血压
≥180 ≥110 3级高血压(重) 3级高血压(重) 2级高血压
≥140 <9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149 90-94 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 临界收缩期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病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记载。

目前中医治疗本病一般多采用“高血压病”这一现代医学病名,与中医“头痛”“眩晕”“肝风”“中风”等病证相关。

据统计[18]高血压病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占70%;头痛、心悸、失眠占40-50%。

刘亦选等[19]观察了高血压病的各部位症状,如头部症状(头晕头痛),占87.33;躯干症状(心悸胸闷),占50.28%;四肢症状,占20.66%。

表明以人体上部表现为主的规律。

即上部(头颈)多于中部(胸腹)多于下部(腰膝)及四肢。

上海诊疗常规[20]指出,本病大多数起病缓慢,症状可见有轻微头痛、颈项强直、头晕等,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常自行缓解,也可无症状。

2、证型研究
辨证的结果是立法的前提,指导遣方用药的依据。

近年来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中,对高血压的辨证多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标准[21]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等4种证型。

但也有很多人根据临证见解,辨证分型呈现多元化,如熊上中等[22]为高血压病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中阻、气虚血瘀5型。

固超凡等[23]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将I、II期高血压病分为肝火炽盛型、肝阳上亢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俱虚型5种证型。

阎咏梅等[17]从临床观察,高血压病I 期以肝阳亢奋为主;II III期高血压多以阴虚阳亢、阴损及阳、气血内亏为多。

在本虚的基础上多有风阳内动、风痰上扰,或痰瘀凝滞脑络的标症存在,疾病以虚为主。

而上海市卫生局[20]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肝肾阴虚、肾阳亏虚、痰湿壅盛5种证型。

由于高血压病复杂多变,临床分型亦呈现多元化,难以统一。

3、治法研究
现代中医学家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方面,较前人有较大发展,但目前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以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末达到对“病”论治的深度。

[24]
(1)辨证论治:高血压病辨证论治总的原则是标本兼治,治标重在治风、痰、瘀,治本重在治肝、肾,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25]。

熊上中等[22]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120例,分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中阻、气虚血瘀5型,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汤合镇肝息风汤、二仙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及赤风汤加减治疗,结果显效48例,有效60例,无效
12例,总有效率90%。

邓启华等[26]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个体化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痰浊壅盛型用降压宝00号(含云苓、泽泻、栀子、车前草等);气阴两虚型用01号(含女贞子、制首乌、杜仲、巴戟天等);阴虚阳亢型用02号(含生首乌、生地、生龙骨、钩藤等);肝火亢盛用03号(含知母、黄柏、夏枯草、决明子等);气虚血瘀型用04号(含黄芪、三棱、全蝎等),均2片,(每片重0.5 g,河南省中医研究院研制),每日二次,2周后,1-2片,每日2-3次,总有效率达96.83%.
(2)辨证辨病结合: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常用方法。

郭翠萍[27]采用自制中药降压胶囊配合单味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痊愈率55.8%,总有效率达93.00%。

公茂任[28]运用复方木防已丸治疗高血压病伴有关节肿痛,取得了既降压又消肿止痛的双重疗效。

(3)专病专方: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体会,总结出降压疗效肯定的处方应用于临床。

陈海燕[29]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100例,症状疗效总有效率89%,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明显下降P<0.05,同时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4)单味中药及单体:目前单味中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除以前报通的首乌冲剂和三七等药能单味使用降压外,近年明确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和有效成份的有汉防已(汉防已甲素和异汉防已甲素)、白花前胡(前胡丙素)、钩藤(钩藤总
碱)、葛根(葛根素)、罗布麻、小菜碱、小檗碱、莲心碱、淫羊藿、杜仲、野菊花、莱菔子等。

对单味中药中不同成份降压的差异也有了报道,如宋纯清[30]对钩藤中的成份进行研究,发现降压强度顺序为异钩藤碱>钩藤碱>钩藤总碱>非生物碱,为有效成份的提取奠定了基础。

(5)中西药复方:中、西药降压有各自优点和不足,将它们适当组合可以扬长避短,如西药降压疗效确切,但中药同时有改善高血压临床症状的优势,二者可以互补,临床常用的有珍菊降压片等。

石桂华等[31]用复方黄精降压片(黄精、牛膝、夏枯草、泽泻、钩藤等加心痛定)治疗II期高血压病30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

(6)中成药: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疗效持久的特点,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方向之一。

张国英[32]运用清脑平肝片取得了明显降压效果,并且还改善了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纤维蛋白原(Fg)。

(7)非药物疗法
非药物疗法是指运用不服药的方法达到治病的疗法,中医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非药物疗法形式多样,包括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刮痧、食疗、药枕等。

许多医家在临床上运用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如吴照人等[33]采用气功疗法治疗高血压病57例。

方法:放松存想(心身宁静、存想流水沐浴、引导气机下行)及降压引导(柔和的躯干部大肌肉协调运动),每日20-30分钟,
配合体育运动,每天10-20分钟,并用卡托普利12.5mg-25mg/天1-3次口服。

一个月后,血压恢复正常稳定后逐渐减量直至停用。

结果:1年后血压均恢复正常。

一、评述与展望
目前,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对于高血压病这一复杂的疾病来说,还只能算是一个开端,而且要针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1、制定统一、客观、规范的辩证分型,疗效评定标准,并严格执行。

目前,各地各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处方用药认识各不相同,造成临床上证型混乱,结论无可比性,疗效不确切。

2、积极应用现代检测技术对证的实质研究是当今中医研究的热点。

要加强分子生物学应用于证的实质研究,积极复制“病”“证”相结合的动物模型。

加强实验研究,提高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可重复性。

3、在评定中药疗效时,应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一个主要方面,中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综合防治,这对保护靶器官,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我国高血压患者众多,但“三率”仍很低,这既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提高技能,改善服务态度,积极研制降压重复性好、剂型服用依从性好、体现中医多靶点调整特点的新成药,也要求政府部门及全社会加强宣传工作,以提高知晓率,从而提高治疗率和
控制率。

参考文献
(1)齐放.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北京中医杂志,2003.22(2):43.
(2)谢扬,饶邦复.高血压新进展.世界今日医海学杂志,2003.4(11.12)724.
(3)傅仁杰.老年高血压病的辩证论治.中医杂志,1993.34(8) :495.
(4)张笑丽等.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概况.山西中医,2003.19(1)53.
(5)王笑梅等.中药潜阳化瘀配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4):299-300.
(6)祝三明等.高血压病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与血脂过氧化反应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1(7):71.
(7)吾相铭.血小板活化在高血压中的临床意义.中国高血压杂志,1994,2(1)40.
(8)蓝肇熙,邹志春.高血压病病机及证治新探.四川中医,2002,20(5)11.
(9)韩学杰,沈宁.毒损心络与高血压病.中医杂志,2005,46(2):155-156.
(10)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11)连娜等.心压平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效学研究.西北药学杂志,2000,15(1):17.
(12)郭伟星等.益肾降压流浸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0.7(3):137.
(13)胡敬慧等.中老年高血压病与肾虚血瘀证相关性研究.吉林中医药,2001,21(2):8.
(14)张蕴慧等.中老年高血压病与肾虚血瘀证相关性研究.山东中医杂志,1999,18(6):266.
(15)严季澜.高血压病中医治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8.
(16)吴辉等.血管活性物质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四川中医, 2000.18(10):11.
(17)阎咏梅,沈舒文.高血压病的辩证思路.陕西中医,2003.23(8):718-719.
(18)杨守义.高血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8.
(19)刘亦选等.1239例原发性高血压证治规体分析.新中西,1993,(10):20-23.
(20)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00-101.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8.
(22)熊上甲,徐小国.辩证治疗老年高血压120例.四川中医,2001,(19)8:38.
(23)固超凡,于志敏,李瑞泉.高血压病的临床用药原则与处方用药技巧.中医杂志,1998,39(6):332-333.
(24)孔炳耀.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9):52-54.
(25)葛红霞.老年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辩证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6)54-55.
(26)邓启华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个体化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6(10):438-441.
(27)郭翠萍.降压胶囊配合尼莫地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86例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2):9-10.
(28)公茂任.防已有降压之功.中医杂志,2004,45(11):817.
(29)陈海燕等.镇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实用医学杂志,1997,13(5):556.
(30)宋纯清等.钩藤中不同成分降压作用的差异.中草药,2000.31(10):762-764.
(31)石桂华等.复方黄精降压丸治疗II期高血压病3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310.
(32)张国英.清脑平肝片治疗高血压病90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04.45(8),593-594.
吴照人等.练功对高血压病降压药物减停的临床观察.气
功,1997.18(11):497-500.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