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
一、发展差异现状
湖南省地处长江流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总面积21.18万km2,全省共有14个地级行政单元,122个县级行政单元。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其中长株潭板块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洞庭湖板块包括岳阳、常德和益阳,大湘南板块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大湘西板块包括湘西、张家界、怀化、邵阳和娄底。
湖南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基础等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各地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亦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导致全省区域经济存在差异。
图1和图2显示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图1中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无论是GDP、财政收入还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远高于其他城市, 属于典型的“一城独大”。
图二湘南地区中, 衡阳的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郴州和永州;大湘西地区中, 怀化和娄底经济实力相似, 但娄底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怀化, 张家界经济实力略低于湘西, 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湘西。
总的来看, 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
图1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GDP,财政收入
图二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1.自然地理条件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自然地理条件虽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及演化仍起重要作用。
长株潭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水土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越,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区内经济差异呈发展式起伏上升后趋于平稳。
洞庭湖地区地处鱼米之乡,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历来以农业发展为中心,区内经济发展差距较小且变化不大。
大湘南矿产与旅游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兼备,近年来发挥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有望成为全省第二大经济增长极,2013年GDP占全省19.7%,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与长株潭类似。
大湘西处于我国中部丘陵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交通大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中国家级贫困县8个,占全省57%。
但娄邵怀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自然与区位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广大山区。
由于近年来大湘西旅游资源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山区经济发展逐步提速,经济发展差距有所减少。
2. 经济发展基础不平衡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平衡。
如长株潭城市群中的三个城市的市区相距很近, 交通便利, 经济发展基础好。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一直是主要粮食生产区, 农业处于第一位, 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湘南地区的衡阳、郴州、永州虽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但是经济实力并不强。
大湘西地区定位于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 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从定位中可以看出这个区域是特困地区, 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虽已进入到国家战略层面, 但其本身经济发展基础的不平衡, 使得相关政策无法完全得以落实,使得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发展却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要缩小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间的差异,需要发挥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 错位发展。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同,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本区域的比较优势。
如长株潭城市群以“两型社会”为主题, 通过市场力量和政策激励促进科技创新, 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群。
而大湘西地区以“绿色、生态、旅游”为主题, 通过优越的人文及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经济。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比较优势的差异就需要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 错位发展, 打造与其他区域不一样的特色经济。
同时采用相对均衡的轴带与网络发展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政策对接与区域补偿等方式,促使板块间互动共赢与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良好环境下,四大区域经济板块更应该加快产业升级, 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加强对外经济联系, 开放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