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如何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如何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抓住了当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教育成果的优劣主要反映在课程建设上。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置调整以及新老教师交替等一系列新情况的产生和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尖锐话题。

在这种背景下,全国提出了建设“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举措,并提出了建设一批精品课程,这项举措非常及时到位,是加强和改善各学校教学工作的切实步骤,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深远意义。

我校也不例外,今年提出了在全校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目前各专业已经陆续开始了建设规划,在此我们大学语文组就如何开展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有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要遵循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启动之初,学校即明确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精品课程,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促进技能与技能型学院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创造性技能的积极性。

从这一目的出发,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在建设技能型学院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下,确定教育培养方案的整体构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实践并重,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以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方法。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确定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从教学目的上确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把广阔的人文性放在第一位。

为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组准备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的特色、优势及其价值,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文化、审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及个性差异,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加强教学过程人文环境的建设,努力使课堂教学转变到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去,使语文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

从而明确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定位”,明确将技能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明确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二、要有明确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要服从于学校的总体目标。

在建设一流高职学院的总体目标和前述思想指导下,我们认为,技能型教学模式下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能体现学校当前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

具体而言,这批课程要能够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龙头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建设,要推动“一个理念”,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提升“一批课程”,即建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要带动“一片课程”,即大范围推进我校其他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要营造“一种氛围”,即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教学氛围;要培养“一支队伍”,通过每个精品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尽快完成教学中坚力量的新老交替。

我们认为,只有做到这“五个一”,才能算基本上达到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

三、要将技能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
如果没有教学理念的变革,课程建设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为此,学校提出,建设精品课,理念要变化,要将技能型教学理念贯彻始终。

所谓技能型教学理念,就是教书要以素质教育为主,突出“以德为本、理论适度、强化技能、重视实践”的特点;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技能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技能气氛。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强调,大学语文学科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将技能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上,即采用与技能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技能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四、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
实践表明,在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凡是有一定学术造诣、科研背景、人格魅力,在教学上愿意投入的教师讲授的课程都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仅靠课程负责人一个人。

事实上,在任何时候,
课程建设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的队伍。

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反复强调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强调要围绕课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们为了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采取了吸引年轻教师参与、鼓励梯队中年轻教师攻读更高学位、鼓励教师进修等措施。

在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从提高教师素质上加强课程负责人的职责和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课程水平的持续提高。

各学校都在着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目前“大学语文”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之前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且三、五年后,“大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将进一步提高。

学历的提高并不等同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所有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更新知识和提高自己科研能力显得较为迫切。

教过多年“大学语文”,并不意味着今后仍能轻轻松松地教下去。

因为学生变了,教材变了,教学方式也变了,不学习不行。

先说学生之“变”。

从2000 年开始,全国高中生使用语文“试验教材”,这一教材比建国五十多年来的中学语文教材“深”得多( 其“深度”超过我见过的许多《大学语文》教材) ,量也“大”得多,仅高中第六册便选《史记》13 篇,《红楼梦》14 篇( 含阅读教材) ,其数量之多,超过了过去中文系本科教材。

唯其如此,必然导致《大学语文》教材之“变”。

中学教材与2003 年前出版的所有《大学语文》篇目大量重复,重复量从二十多篇到六十多篇不等,古代部分重复1/3 至接近全部。

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必须大幅度修订,而且内容也须加深。

今后老师若再用几年前的旧教材会处处碰壁,受到学生的抵制。

要采用新教材,备课量必激剧增加。

当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

所以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造就名师是关键,学校需要培养一批水平卓越、富有改革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使他们既有高水平的技能能力,又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

因此我们强调课程主持人必须是高讲,并且具备师德良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等特征。

目前我校有将近70%的教授、副教授活跃在本科生教学的舞台上,为本科生讲授通选课和主干基础课。

此外,我校实行基础课教师聘任制,从制度上促进优秀教师上基础课。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随着科技发展,信息量的日益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该合理取舍,彰显活力,体现出先进性。

我们认为应以以鲜明的程序性安排教学内容。

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在教学中,我们认为对每篇课文的讲析都遵循“背景介绍——课文解读——结构分析——内容述评——艺术特色评析——作家作品研究概况”等六个环节所组成的程序来展开。

每个环节各有侧重:“背景介绍”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介绍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的史料和知识,内容包括作品的写作年代、写作缘起、作者写作本文时的遭际、思想、情感等具体背景及有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总体背景;“课文解读”指剖析语句、段落含义,有意识的借鉴作者驾驭文字的娴熟技巧;“结构分析”主要是通过归纳总结概括文章的层次或段落大意,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准确把握作品脉络,为学生的实际写作中的布局谋篇指引门径;“内容述评”是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其主旨,评判其思想价值、认识意义或不足之处,从而为学生写作中主题的提练提供参考;“艺术特色”是在综合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既结合历史,又现实,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作出的客观的公正的辩证的评判,这种结合作品实际所作的具体的分析阐发,既能注重各篇课文本身的特点,也有意顾及分析作品艺术特色的一些基本角度,并力图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渗透其中,以达到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的目的。

“研究概况”主要介绍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提供相关的研究著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我们大学语文组要求课程内容应是活跃的,是不断充实的、更新的动态过程,而现在教师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的例子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上也是比比皆是。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应该鼓励启发式教学,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因此我们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技能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自学,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近年来广泛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表现为电子音像课件及网上CAI 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青年教师计算机水准较高,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大量的音像资料压缩到一两张光盘里,利用多维空间,使学生将看、听、读三者结合,对理解和记忆都大有帮助。

我们建议大学语文教师根据课程
类型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最佳方式教学。

目前我校已建成了多个多媒体网络教室。

下一步语文组还计划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课程网站,教师们把课件、讲义、参考资料等教学相关材料挂在网上,帮助同学们课余自学和预习,既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也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但先进技术只能作为辅助,切不可喧宾夺主,文学自有文学自身的特点。

《红楼梦》的小说读上几十遍,可以成为半个“红学”家,《红楼梦》的电视剧看上几十遍,收获却微乎其微,因为前者是学习,后者只是娱乐和消遣。

除课文显示外,课堂播放声音、图像的时间切不可太多。

我们在这一点上不可太迎合学生的要求,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却无须动脑的课,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课堂上应当有笑声,但笑得太多就庸俗了。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授,不能代替师生感情的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人格力量的熏染。

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改革应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变为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四,在教材建设方面,精品课程专业应该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的代表性教材。

因此我们语文组计划在5年内建立新的教材体系,使我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紧紧围绕学校的课程建设,抓好重点,锤炼精品,实现专业课程教材配套。

第五,在学生培养方面,精品课程专业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课程组教师认为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具有深度的参与,选取学生敏感的话题开展辩论会、团会等等,指导学生撰写文学鉴赏论文,使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可以锻炼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并准备举办一些小型文学讲座,组织好院文学社团,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总之,要把这门课建成为学校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要有精品教材、参考资料、光盘……要通过我们的长期不懈努力,使全民族的文学素质都有长足的进步,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根据学校教学发展的要求,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真正把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引向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