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广西钦州浦北县龙门镇高明小学 535317)
【摘要】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37-02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

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

[1]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精设巧导,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新课程特别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探究的实效
性,一是教师要选准探究的素材,二是教师要巧妙地引导。

[2]笔者认为”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宜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内容时,可以首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6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并提出问题: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紧接着,让学生用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这个长方形纸板上一个挨一个地摆,直至摆满,并数一数,一共摆出了18个小正方形。

此时,引导学生作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

接下来,提出: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让学生分小组使用课前为其准备的学具展开探究活动,以求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帮助。

几分钟后,学生汇报探究结论。

有的说,我们取 2 个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2 厘米,宽是1 厘米,它的面积=2×1=2 (平方厘米),证实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有的说,纸片长 4 厘米、宽2 厘米,我们将这张纸片先横向对折一次,再纵向对折二次,这样就折出了8 个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2=8(平方厘米)。

有的说,教师手上是一张画有很多小方格的纸片,每个小方格都是1 平方厘米。

我们先将其中的任意一行的5 个小方格涂上红色,再紧接这一行又涂了 3 行,这样一共涂了20 个小方格,也就是涂红色部分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这样让学生用具体例子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之后,随即组织学生计算一些长方形的面积,以巩固消化新学的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1]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
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

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

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
的”动态”数学。

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改进教法、注重生成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

[3]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也有几条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

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
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较为普遍和实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帮助,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当前,竞争与合作已经是社会生活的常态,学会合作是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本意识。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分组一定要科学合理。

部分教师虽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但是却忽略了分组的重要性,只是按照学生座位来分组,这样虽然简便,但是却可能起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毕竟,小组合作除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外,也必须要建立在有效的教学效果之上。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如在分组时,教师要把基础较好的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把善于言谈表达和不善言语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起到相互帮助的作用。

六、表现自我,迎合再需要
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得到了较好发展,好胜心、进取心较强,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具有自我表现的需要,这是培养儿童学好数学的有利因素。

教学时,老师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儿童特点和能力的学习活动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发展才智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增强其学习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数学活动课中,出示一道题:”(l+3+5+…+2001)-(2+4+6+…+2000)=“,看谁能算得又对又快,学生跃跃欲试,喜欢表现自己的才智,出现各种解法。

分别让学生说出各自的解题思路,而后,肯定他们的解法,让他们体验迎合再需要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样既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又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相应的思维水平,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以激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促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通过同化或顺应,使学生达到新的认知平衡,从而获得新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02
[2] 邱少芬.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7期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