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

地方财政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
地方财政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

地方财政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

地方财政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地方财政的困境

一、分税制改革下的地方财政

1994年进行的旨在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理顺了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同时分税制改革大幅度调整了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22.02%提高到了1994年的55.70%,此后一直维持在50%以上,2010年这一比重达到51.1%。相应的,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大幅下降。但是,地方政府因为更接近当地民众,更了解本地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和偏好等信息,能够更好地提供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服务,所以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并没有随之减少,地方政府实际发生的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82.2%。可以说,地方政府面临财权事权严重不对称的局面。

二、增值税“扩围”下的地方财政

自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对增值税实行中央与地方按照75:25 的比例进行分成;而对于营业税,属于中央营业税的只有铁路运输、各银行总行等少数企业集中缴纳的部分,除此以外的其他部分全部属于地方所有。目前,我国营业税收入占到地方税收收入的半壁

江山,以2010年为例,地方税收入总额为20522.55亿元,其中营业税11004.57亿元,占当年地方税收入比重为53.62%。一旦营业税的征收管理出现变动,整个地方财政收入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弊端,社会已经形成共识。所谓增值税“扩围”,是指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相应的减少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因此“扩围”必将造成营业税税基的缩小和地方财政减少,如何解决地方财政问题,成为增值税“扩围”面临的最大挑战。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

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思路

增值税“扩围”改革后,为弥补地方政府的收入损失,政府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改革:

第一,最简单的思路就是相应提高增值税的地方分享比例。增值税“扩围”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应在维持中央财政收入占大头,保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税收划分,适度提高地方税收比重。目前,增值税75∶25 的分成比例激励作用逐步减弱,尤其是增值税“扩围”改革后,需要重新调整分成比例,调动地方政府配合增值税“扩围”改革的积极性,也确保地方政府收入不致因增值税“扩围”而降低。

第二,把加大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作为相应的配套措施。在增值税“扩围”改革中,若将中央政府增加的收入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划拨给地方政府,则改革的阻力会相应减少。因此在不改

变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推动增值税的“扩围”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可以作为这一制度变迁的互补制度,降低改革的成本。

第三,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确立地方主体税种。增值税“扩围”意味着营业税最终会被被增值税取代,地方税将陷入主体税种缺失的境地。为此需要重构地方税体系,重新确定地方税体系的主体税种。论文网

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具体措施

按照上述改革思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

一、适度提高地方政府共享税的分成比例

对于增值税收入如何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在“扩围”之后,形式上仍可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成的办法,但分成的依据不再仅是各地征收的增值税数额,而要综合考虑各地的人口数量、消费能力、基本公共服务需要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等诸多因素后确定。为了增强地方政府的收入预期,这一分配的方案、比例应该依照一个或一套明确的公式确定,同时在每个财政年度之前应做好增值税收入分配的预算,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根据这一预算制定地方财政收支预算。换句话说,地方分享的增值税收入将实际上与中央“因素法”转移支付融合,成为地方政府一个稳定的、常态化的财政收入来源。

二、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我国目前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有关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促进财政均等化的作用最大,专项转移支付能够解决一般转移支付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问题。一般性转移支付在促进财政均等化上的作用虽然没有专项转移支付大,但由于地方政府在适应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其在使用效率上会高论文网

转贴于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_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一、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 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 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 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 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 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 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笮马国贤马志远 教育发展研究2009.3 决策参考 马国贤马志远/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 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 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 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xx年至 20xx 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 54.7 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 20xx 年的 41.1%提升至 20xx 年的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 20xx 年的 74.3%提升至 20xx年的 85.1%,对税收贡献率达 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xx年至 20xx 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 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 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 3 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 4、5、6 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xx年至 20xx 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37.5%、1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 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xx 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4 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9 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 22298元、13572 元。从产业结构看:20xx 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 8.5 个、4.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 15.4 个、4.2 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xx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 3.8%。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xx 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 36.9%,占地税收入的 60.9%,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xx 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分税制实施以

营销渠道优化的策略研究

营销渠道优化的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从渠道策略、渠道 模式和渠道管理三个方面提出营销渠道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营销渠道自营渠道模式分销商渠道模式 一、营销渠道概述 营销渠道是一种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所移动的路径,是由一些 独立经营而又相互依赖的组织组成的增值链,产品和服务经过营销渠道的增值变 得更具吸引力和可用性,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营销渠道是一个组织,是一 个相互关联的个体的集合。既然它是一个集合,它就要求成员在同一个方向上发挥 自己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的达成目标,实现“双赢”或“多赢”。 二、目前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1.营销渠道设计上的问题 营销渠道设计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缺乏科学性。很多企业 在设计营销渠道之前企业不进行规划,没有精心设计营销战略,营销渠道的建设 没有中心点,随意性特别大,最终导致杂乱无章的渠道网络。 2、错误的出发点。营销渠道的设计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而不少企业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仍 以产品为中心而忽视消费者的需求,企业不能及时、全面和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 感受和意见,甚至不能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这种渠道设计的出发点不 符合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3、缺乏对营销体系的整合。多数企业的营销渠道设 计缺乏营销手段的整体协调配合,没有将各种营销渠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不能系统合理地利用渠道。 2.营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营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渠道冲突。中国市场大量常见的渠道竞争手段如价格战、赠品战、促销战、经销商挖角战、终端抢夺战等等将市场竞争变成资源消耗战, 甚至变成产品 价值毁灭战,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也因回款、折扣、产品供应以及市场推广支持等 方面经常发生冲突。 2.2渠道成员忠诚度下降,唯利是图,不注重长期战略性伙伴建立。渠道成 员重视个人效益,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注重品牌、客户关系、顾客满意等战 略性问题,合作难以持久。 2.3信用度恶化,货款拖欠问题严重。信用度恶化是目前渠道管理较突出的 问题。不少商家不遵守协约,只从个人利益出发,经常性地拖欠货款,占用、挪 用货款,有的甚至卷款而逃,导致资金流的阻塞或断裂,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经 营发展,给企业造成了极大风险。 2.4渠道成员经营管理及营销素质普遍偏低。多数中间商都经营不止一个生 产商的产品,却缺乏战略性眼光,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缺乏对人、财、物的合 理规划。 2.5忽视营销渠道的绩效评估。企业在建立营销渠道后,在渠道的运行中, 没有系统的对中间商的表现进行评价,缺乏科学的营销渠道绩效评估。 2.6渠道网络复杂、混乱,难以达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混乱的网络渠道 不仅导致营销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企业市场活动的盲目性,难以形成信息流、 物流、资金流等的良性循环。 三、营销渠道优化策略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注: 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 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包括: (1)税收收入。 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 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 主要包括:

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行政区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行政区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经过分享、返还之后可供行政区本级政府支配的财政收入。 如,北京市财政收入中还包含了下面区县的财政收入,北京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仅占其中的一部分。 摘一段关于深圳市财政收入的报告,可以看出几个概念的差别。 2008年来源于深圳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是在消化了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因素后实现的(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350亿元),剔除此因素,增幅达 19.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80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增长 21.6%,其中市本级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对深圳市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这一突破来之不易,也尤显可贵。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 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措施

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长,但同时存在较多问题。 一、国际财政教育支出分析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即是“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如非政府性组织的捐赠),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从11年的数据分析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比重的5%。(而我国尚为4%的目标而奋斗) 我们可以看看其后的因素: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一般而言,城乡教育均等化越高,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 3、高等教政策,各国因分担政策的不等化,而有较大差异。 有数据表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承担了主要角色。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下表: 表1 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1、我国的教育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从数据上,近年来

的教育支出增长大致保持在10%,表明了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也可以说明我国是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着重对教育方面较大投资。 2、我国的教育支出已不可忽略的成为了财政支出的大项。亦可以说明党和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从已实施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既在于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在于其占GDP的比重。而后者的数据从数据统计上来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此外,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基于这几点,一在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从可得数据上看,我国地方是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主力军。这一点与发达国家恰好相反。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在高等、中等、初等的三级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是所有国家中相差的最为悬殊的。三、从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看,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明显高于中西部,且差距呈日益增大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视角进行分析。从上述第二段的现状看来: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失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失衡和结构不合理现象,加之教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率不高。表现在: 一、区域配置不均衡,这首先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失衡,东中西部的发 展呈阶梯式发展。表现形式就在于东中西部对教育支出的比重问题上。 也在于各地官员对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贵州省虽作为我国的第一贫困大省,但其对教育的支出却占省总产出的7%之高。这各中也不能忽视的就是中央财政缺乏平衡和协调的能力。 二、三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合理。投入比例严重失调。相比投入较高 的高等教育,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整体水平较低。这也多半源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完善等。下面的表格可以更明晰的反映出这一信息: 表2 三级教育均支出比例国际比较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问题分析 一、我国的教育支出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各国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而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通过宪法对初级教育若干年的义务教育。但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二是避免因教育差距而形成的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国财政教育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教育经费效益的主要因素。经济越发达,极差越小,各级教育经费的极差在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大,高收入国家初级教育经费与高级教育经费之比为1:2.2,而低收入国家则高达1:12.2,中国各级教育人均经费之差则高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二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三是企业办学、校办产业等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 二、我国财政教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规模不足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虽近几年大幅上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支出经费及其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近几年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到了3%左右,但仍低于世界平均5%左右的水平。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一直没有实现,《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稿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2012年达到4%,财政教育支出的平均增速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量和GDP的上升速度。同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 一是在初、中、高等教育方面教育支出的分配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忽视初级教育,重视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1.93.二是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得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三是地区性支出不均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国家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四是城乡教育财政性支出失衡。农村教育长期落后,2006~201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总人数的80%以上,虽然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将由原来的2182亿元增加到至少2652亿元,2009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去年的小学240元/年.人、初中390元/年.人提高到小学300元/年.人、初中500元/年.人,共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149.885万元,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得比重仍低于1%,而发达国家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集中在2%~2.5%。长久来看,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农村地区恶性循环。 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投资制度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对不同教育在投资方面的标准和责任,切实确保教育投入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教育投资的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提高中央和地方政

教育教育财政支出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作者: 网络转载发布日期: 无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团风县教育局2016年度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武方绩评字[2017]000号 项目名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项目单位:团风县教育局 主管部门:团风县教育局 评价机构:武汉方瑞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二〇一七年九月

目录 摘要 (1) 前言 (3) 一、项目基本情况 (3) (一)项目概况 (3) (二)项目绩效目标 (7) (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8)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8) (一)绩效评价目的 (8) (二)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8) (三)绩效评价框架 (9) (四)证据收集方式 (11) 三、绩效分析 (12) (一)项目决策(20分) (12) (二)项目管理(25分) (13) (三)项目绩效(55分) (14) 四、评价结论 (16) 1、评分结果 (16) 2、主要结论 (16)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7) (一)主要经验及做法 (17) (二)存在的问题 (18) (三)建议 (19) 六、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19) (一)关于评价责任的说明 (19) (二)关于本项目评价中存在的局限性的说明 (19) 附件: (20)

摘要 一、项目名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二、项目金额:1297万元 三、绩效评价结果 四、评价工作组组成名单 评价组负责人:于淑芳 复核人员:柯善有 主审人员:尹琦 小组成员:刘明、张雷 五、主要评价方法概述 绩效评价原则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分级分类及绩效相关的原则,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且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具体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评判法及其他评价方法

福州各县财政收入

福州各县财政情况 鼓楼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9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8.75亿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9亿元,增长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20亿元,增长39.6%;财政总收入27亿元,增长2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87亿元,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8180万美元,增长0.1%;出口总额37.2亿美元,增长6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21元,增长12.2%;人口自然增长率4.4‰。 台江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64.5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7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67亿元,增长23.9%;工业总产值109.23亿元,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4.19亿元,增长1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33亿元,增长50.9%;财政总收入18.58亿元,增长43.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0.66亿元,增长44.9%;合同外资2.12亿美元,增长15.23%;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12亿美元,增长14.05%;出口总额9.07亿美元,增长68.2%;进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2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0元,增长11.8%。 仓山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4.52亿元,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9亿元,增长30%;出口总额15.68亿美元,增长22.8%;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增长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91亿元,增长25.9%;财政总收入16.67亿元,增长15.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8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3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1元,增长11.6%。 晋安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财政总收入16.96亿元,增长1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6亿元,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1.33亿元,增长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38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57亿元,增长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6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1元,增长12.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 马尾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财政收入32.20亿元,增长23.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5.75亿元,增长25.4%;固

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与优化策略浅析

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与优化策略浅析 农业是衣食之本、生存的根本,是一切生产的基础。生产出的农产品通过什么渠道到达消费者手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现有的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如:营销主体能力欠缺、营销渠道层次过多、农产品营销的渠道不畅、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差、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等,最后提出对农产品营销渠道进行优化的意见。 标签:农产品;营销;渠道 1现有的农产品营销渠道 1.1 农产品直销 在一些发展较为落后以及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的区域性农产品贸易中心,常常以农户主导的直接营销模式为主[1]。农户自己根据市场行情到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常见的就是农村定期的集市,或者村里日常摆摊的农民。 1.2 农产品多层中间商分销 农产品被农民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中间商,然后经中间商流向消费者。如:农产品由农业合作社或基地等合作组织统一收购,经过农产品的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再流转进入零售商手中、集贸市场或超市等贸易场所,最终被消费者使用。 1.3“互联网+ 农产品”营销 “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指的是在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互联网+”为营销平台,达到快速和高效完成农产品营销活动的一种方式[2]。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这种销售渠道日益火热,譬如在抖音、快手等APP上录小视频、直播等方式销售农产品。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销售渠道,销售的范围辐射更广,同时可减少中间商赚差价。但是这种方式目前只适用于信息通讯发达的地区。 2我国优化农产品营销的渠道所面临的问题 2.1营销主体能力欠缺 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绝大部分主体为农民,实际上在农村,真正种庄稼的是38601部队,这些老人小孩妇女往往脱离于现今信息化的社会,缺乏对市场信息有效获取的能力,同样的像农村合作社等组织也没能发挥出足够的带头作用,导致农村的农产品的销售情况不佳。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营销者是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

(财政)论述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

论述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 【摘要】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越是基础性的教育,其公共产品的特征越强,越需要政府的介入。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的财政教育指出的现状与外国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城乡差距;支出结构;教育资金来源;政府作用。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从纵向上看,我国教育经费预算的绝对值逐年增加,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从横向上看,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20世纪末,世界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8%,发达国家基本稳定在5%-6%,而发张中国家也平均超过了4%。我国教育支出占GDP得比重则相当低,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3%一下,远低于4.8%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到2003年仅有2.86%.远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到2000年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到6%的目标。 (二)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以财政该管的没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 1、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支出不合理。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偏高,尤其搞的呢搞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升值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个忠不合理的教育财政配置格局,造成了义务教育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 2、地区之间的额义务教育支出不合理。我国目前各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支出水平严重不平衡,发达地区的水平远远高于落后地区的水平。政府对东部地区的投入数量与增长速度远高于西部地区,人均教育投入到2000年人均教育投入分别为419和216.差距非常大。 3、城乡之间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4、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结果是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三级结构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严重的妨碍了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 (三)教育支出方式不合理 教育支出方式不合理,一个重要反面是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形式还较单一。目前,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形式主要是预算内的直接拨款,而其他财政政策工具,如减免税、铁西等运用不够,是的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发挥的不是十分明显。同时,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产、学、研相结合的链条仍有一些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校办产业对教育经费的贡献率较低。 (四)财政教育支出效率亟待提高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教育资金的运行效率也不容乐观。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处于权势与财权分离的状态,地方教育经费预算未能单独立项,预算约束软化;公共教育资源的使用管理制度不严,使用过程中的漏洞和浪费并存,经费使用效率亟待提到。(五)缺乏有效引导民进资本流入的财政激励机制 在政府投入构成高等教育经费主渠道的前提下,能够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现在政策对阴道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教育税收政策优惠范围偏窄,形式和内容单一,缺少应有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难以适应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二、完善教育体制的几项措施 (一)完善拨款体制,增加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针对基础教育的专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3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较

联想公司的渠道策略分析

联想的渠道策略分析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

联想的渠道策略分析 摘要:联想公司自成立以来便以其飞速的发展不断震惊着世人,其市值以由成立之初的20万元发展至现在的数百亿元,并稳居消费电脑排名世界第三的宝座,仅次于老牌电脑销售厂商戴尔和惠普,联想的成功与其合理的自身定位和有效的营销模式密不可分,本文重点讲述联想的营销模式,也就是其著名的渠道策略,首先阐述联想的发展历程及营销模式的几次转变,从而引出联想在面对戴尔的竞争时提出的新型的“集成分销”模式,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对有志于采用“集成分销”模式的企业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联想集成分销 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也称贸易渠道或分销渠道,是产品从生产者传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通道,其最终目的在于让产品和服务以最有效的方式被消费。在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对一个高度竞争、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若不能把握市场,进行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特别是营销渠道的变革,企业就难于开拓与稳固市场,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一、联想的营销策略的转变 联想公司在成立之后,不断转变其营销策略,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了不同的营销方式,从而实现了企业的高速发展。 1.1994-1997年代理分销阶段 这个阶段是联想自建渠道、奋发图强的阶段。联想放弃其不成熟的直销模式采用分销模式,建立起了中国PC业第一个成型的分销体系,不断优化渠道结构,致力于渠道扁平化,密切联想与经销商之间的业务纽带和互利关系,避免恶性渠道冲突。

2.1998-2001年紧密分销阶段 此阶段联想渠道进入了深耕细作阶段,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网络,提出了大联想的概念,其核心是把联想的营销渠道法定为长期的商业伙伴,以其圈经销商的营销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分销体系,同时联想开始广泛的为各级经销商直接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并实施了ERP,从而大大降低了渠道成本,提升了渠道成员之间信息交换的数量和质量。 3.2002-2005年整合分销阶段 此阶段伴随着联想与分销商合作的继续深化,面对戴尔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崛起,联想提出了整合分销的渠道策略。整合分销有两大核心要点,第一是把以前联想的渠道优势整合在一起,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第二个要点是联想和渠道之间要合理分工,各自培养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一体化的合作。 4.2005年以后集成分销阶段 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后,引起了电脑行业的巨大震动,尤其是戴尔和惠普两大IT巨头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趁着联想整合IBM 的PC渠道的同时开展了反击。面对着来自行业、用户、终端、竞争和自身的挑战,因此联想选择主动变革、积极突破,对联想进行一次新的理念飞跃,实现联想体系的改革和升华,打造一个基于联想体系的、增值、高效、强有力的集成分销链。 二、集成分销的具体实施思路

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研究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年级班级 2012级 任课教师余竞 姓名吕砾学号201210412202 姓名罗程学号201210412217 姓名谢浩学号201210412117

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研究 一.研究目的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很多,据分析,主要因素可能有:由于地方经济规模决定的地方整体财力是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基本源泉;各地方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有差异,地区的人口数量不同决定各地教育规模不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会不断提高,对以政府教育投入为代表的公共财政的需求会有相当的影响。物价水平,特别是教育消费的不同也可能构成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差异的原因。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的数量规律,预测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二.模型设定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差异,选择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地方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居民平均每人教育消费,居民教育消费价格 指数,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作为因变量。选取2011年31省份的数据作为样本。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收集到数据。如下:

将数据按Y排序后用WPS得到下图: 利用SPSS软件做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三.参数估计 根据图中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表示为: 65432i 866.410X 22.816X 0.146X 0.039X X 011.0491.2416Y +++++-=∧ 标准误差: (935.882)(0.002)(0.008)(0.052)(9.087)(470.321) t 值 : (-2.582) (6.317)(4.964)(2.827)(2.511)(1.842) a .9870R = 973.0R 2= 968.0R 2=调整 估计标准误差 49.35657 F = 181.7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