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2016-06-07 20:29:17)转载▼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它经受了我国历代教学实践的检验,今天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对它的挑战,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要能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需更新观念、走革新思维之路。数学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劳动,作为数学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含义和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具时代特色,更加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加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启发式, 数学教学, 互动
一、绪论
1.当今小学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用的教学手段。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相当突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研究价值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成分,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动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数学老师认真研究、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启发诱导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深刻领悟,追根究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基于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学习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避免“假提问”给促进学生思维带来阻碍作用。
三、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和实质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
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就数学教学而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通过创设富有启发式的情境以及思维点拨与方法指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能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起自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生成积极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更要学生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参与,通过主动建构和探索体验达到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迁移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本质的理解,从而最终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提高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四、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由“疑”到“学”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说明了疑问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疑问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解决了疑问才能有长进。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也需要经过从产生疑问到展开学习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学生由生疑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也就是要启发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经历数学学习活动过程。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疑问,我从学生已有的长方形知识经验入手迂回设问,先提问“长方形有四个内角,内角和是360°,为什么?”然后设问:“三角形有几个内角?每个内角大小一定吗?那么,它们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这样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疑问后,还要在学生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乘积大于被乘数?”时,先让学生观察15×3/4,15×1/3,15×4,1/3×15等算式后回答问题。当学生答:“乘数是整数时。”我就启发学生:“0和1是整数,用它们作乘数试算一算。”学生在计算和思考后说:“是大于1的整数作乘数时,乘积大被乘数。”我又接着启发学生发散思考:“除了大于1的整数外,还有其它的情况吗?很快有学生回答:大于1的分数、小数也可以。”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思考“思考讨论,应怎样表达自己的结论?”学生经过讨论后,统一认为“当乘数大于1时,乘积大于被乘数。”像这样,通过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由“动”到“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应力戒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力戒机械套用解题模式的现象,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当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时,教师还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探求发现新知的:
要研究的问题是: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首先启发学生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呢?是否存在着倍数关系呢?
活动演示:用三个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这三个圆的周长,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