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全文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全文版)

肥厚型心肌病(HCM)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00,男女比例2∶1,平均发病年龄(38±15)岁,病死率1%-2%,且常表现为猝死,是35岁以下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中国人群发病约100万人。其病理变化以室间隔中上部肥厚最常见,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亦有心尖肥厚型、均匀性肥厚型、左室前侧壁、后壁、右室等部位肥厚。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较复杂,主要涉及到左室流出道梗阻、舒张期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二尖瓣返流4个方面。HCM 有三种类型:①梗阻性:安静时压力阶差>30mmHg;②隐匿梗阻性:负荷运动时压力阶差>30mmHg;

③非梗阻性:安静和负荷时压力阶差均<30mmHg。对于梗阻患者,临床症状出现的更早和严重,病死率更高,猝死的风险增加了4倍。HCM 的的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运动耐力降低、胸痛、心悸和晕厥等,有时猝死是唯一的临床表现。

家族聚集性是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的一个显著特点,5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1989年,Jarcho等首次对一高加索裔法兰西家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位于14号染色体长臂(14q1)上的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MYH7)基因错义突变可导致HCM。几十年来,HCM的分子遗传学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微卫星基因标记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等技术,已将致病基因定位在9个不同的染色体上,目前发现20种HCM致病相关基因以及约1000个突变位点。

1 与肌小节相关的蛋白质基因突变

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有13个,编码粗肌丝的基因有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肌球蛋白必需轻链基因(MYL3),肌球蛋白调控轻链基因(MYL2),粗丝联接蛋白基因(TTN)等。编码细肌丝的基因有肌钙蛋白I基因(TNNI3),肌钙蛋白T基因

( TNNT2),α-心脏肌动蛋白基因(ACTC),和原肌球蛋白基因( TPM1)等。MYH7、MYBPC3和TNNT2这三种基因突变是主要原因,占已知致病基因的比例为80%-85%。

β-肌球蛋白重链是肌小节的主要成分之一,30%-35%的HCM是由MYH7基因突变所致。我国一项86例HCM患者调查研究发现了4例MYH7基因Ala26Val突变,而欧美地区未发现该突变,提示Ala26Val 是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点突变。

约20-30%的HCM病例由MYBPC3基因突变引起,其突变形式多样,如错义突变、剪接信号突变、插入和缺失,均可导致HCM,其中剪切位点突变为常见的形式之一,目前发现的147种突变位点中有25种属于此类形式。在胚胎发育期,MYBPC参与粗肌丝的排列,在成年心肌,MYBPC 经过儿茶酚胺敏感途径磷酸化,对肾上腺素的刺激反应提供心脏收缩的动力。

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TNNT2)编码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亚单位(cTnT),突变大约占HCM病例的10-15%。

虽然其他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所占比例较小,但有些可导致严重的症状,如α-原肌球蛋白(α-Tim)基因Asp175Asn突变的患者表现有致命性心律失常。肌球蛋白轻链1基因(MYL3) Met149Val突变会引起罕见的梗阻型的HCM。

2 与肌小节无关的蛋白质基因突变

极少数肥厚型心肌病与小窝蛋白(caveolin-3),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和亲联蛋白(junctophilin)突变有关。线粒体DNA (mtDNA)在氧化磷酸化(OXPHOS)的组装过程中起重要用,mtDNA上发生的任何突变都会累及到基因组中的重要功能区,从而影响OXPHOS 过程,使ATP产生下降。心肌组织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及代偿性肥厚增生等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MTTG和MTT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