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文化:世界最古老的生态环境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水文化:世界最古老的生态环境学
堪舆也叫风水,为中国之独创的理论体系。
其源于易经思维,是以“自然、平衡、和谐”的天人感应之理念来改善运气、调整运势的秘术。
由于其易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神秘的幽光!当今,在举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之际,我们研究堪舆文化风水学的人们,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成立:“中国堪舆文化研究会”,举全国之力、之智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传承古老文明,为造福人类服务。
一、良好生存环境九大原则
风水理论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自然科学。
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我们的先哲们在风水理论及其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通过理论思维,汲收融汇了古今中外各门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众多智慧,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理论体系--现代风水学。
概括起来有九大原则。
1、整体系统原则。
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们很早就开始运用了。
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
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
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2、依山傍水原则。
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
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
与当时的狩猎和捕捞、采摘经济相适应。
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山河为主,其来脉气最大,关系人祸最为切要。
”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人大环境考察。
3、观形察势原则。
《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
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
4、地质检验原则。
风水思想对地质很讲究,甚至是挑剔,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现代科学证明这不是危言耸听。
地质对人体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锌、铂、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第二、潮湿或臭烂的地质,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
第三、是地球磁场的影响。
第四是有害波影响。
5、水质分析原则。
怎样辩别水质呢?《管子.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嗅,水黑而苦。
风水经曲《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
其色碧,其昧甘,其色香,主上贵。
其色白,其昧清,其昧温,主中贵。
其色淡、其昧辛、其气烈,主下贵。
苦酸涩,若发馒,不足论。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学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
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辩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
6、坐北朝南原则。
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人。
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
坐北朝南的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方出人杰。
7、适中居中原则。
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
适中的风水原则早在先秦时就产生了。
《论语》中提倡的中庸,就是无过不及,处事选择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
《吕氏春秋.重已》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
”阴阳平衡就是适
中。
风水理论主张山脉、水流、朝向都要与穴地协调,房屋的大与小也要协调,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门大不吉,房大门小不吉。
8、顺乘生气原则。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
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
由于季节的变化,太阳出没的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
不同的月份,生气和死气的方向就不同。
生气为吉、死气为凶。
人应取其旺相,消纳控制。
9、改造风水原则。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
《周易》有革卦,彖曰:“巳日乃罕,革而信之。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侮乃亡。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义大矣。
”革就是改造,人们只有改造环境,才能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
改造风水的实例很多,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风水的成功范例。
岷江泛滥,淹没良田和民宅,一旦驯服了岷江,都江堰就造福于人类了。
河南省林州市在1960年至1974年,开辟太行山从漳河引来渠水,造福一方,获得成功,被世人称颂。
有文字记载的中国第一古都殷商都城河南省安阳,就是明显的例子。
3500年前,殷商的先哲们择洹河两岸而建都城。
在这里定居后先是大力发展农业、五谷丰登;发展工业、生产出以司母戊鼎为主的青铜器、精美的玉器等;发展商业、以海贝壳为货币,形成天下贸易的中心;发明文字、甲骨文是基本成型的汉文字;殷商在安阳建都达400余年,之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等等朝代在安阳建都达200余年。
究其原因,可以从堪舆文化风水学方面找到答案。
安阳地处晋冀鲁豫四省的中心;从北京到河南信阳市1000公里,千里大平原,安阳位居中心;安阳地形俨然是座太师椅,西北以太行山为依靠,北东面以韩陵山为扶手,西南面以龙泉山为扶手,面向东南大平原;漳河、洹河、羑河、汤河、淇河由西太行山源出,流经安阳向东而去。
另外,安阳地下矿藏资源丰富,地上农作物丰产,是国家的大粮仓;地灵才能人杰,自古以来,安阳人才辈出。
二、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诞生
西方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征服自然”的无节制的欲望愈发膨胀,人类与自然相互对立,从而演变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谈虎色变的一系列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
在反省历史的过程中,学者们感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开始瞩目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哲学思想,因此而“发现”了风水理论思想的价值,遂掀起了风水研究热,希望在既有的环境规划和设计思想中,引入风水的理论和方法,给后工业化社会以新的活力。
在这方面,美国人走在领先的位置。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一批青年建筑师就认为,只考虑人的接触是不够的,必须是:人+自然+人对自然的观念。
60年代末(196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麦克哈格教授出版了《结合自然的设计》。
书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风景是由生态决定的,自然万物均处于相互关联之中,主张从整体有机的角度去考虑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点建立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成为生态建筑学或称建筑生态学产生的基石。
麦克哈格的《结合自然的设计》也因此而成为生态建筑学与规划的经典之作,对整个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建筑生态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只是系统中为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属于人的部分,它必须跟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依生态规律行事,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中国的风水讲究选择优良的建筑环境,重在适应自然,使人和建筑与环境密切融合。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建筑生态学与中国风水思想找到了一致的步调。
1984年,托德夫妇出版的《生态学设计基础》一书,专门列有对“风水世界观”的探讨。
孙保罗在1982年《纽约太阳村会议》的报告中说:风水世界观源于对天地的仰观俯察,也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
它是一种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以便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其聚
居处拥有平实的生活。
风水明确指出,居宅、建筑、园林乃至墓地,都要进行基址选择,使基址与地形地貌、风和水的运作相联系。
在所谓潜在的凶兆威胁后面,风水的鲜明生态实用性,被裹上了迷信的外衣。
而这迷信,却使风水成为限制愚昧农民滥用土地的权威。
托德夫妇在书中详细指出了风水与现代太阳能建筑、覆土建筑及地下建筑等生态学建筑形式的种种相同性,然后结论说,风水确实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对大自然谦卑、恭顺行为的指南。
风水,作为一种世界观,对一个稳定的文化提供并指示了一个普遍原则的解释。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建筑学家吉·戈兰尼于1983年出版的《掩土建筑──历史、建筑与城镇设计》,就是在考察了中国黄土高原等地的地下居所的基础上写成的。
书中采用的就是生态建筑学的思想和方法。
戈兰尼教授中肯地说:“在历史上,中国十分重视资源保护和环境美,中国的住宅、村庄和城市设计,具有与自然和谐并且随大自然的演变而演变的独特风格。
”
正因为风水强调人的自然性,指出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正确位置,使人与自然保持对等和谐,以致与新兴的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的思想极为合拍,所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注意。
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开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的环境哲学,指出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教授们组织起来,予以研究推论”,“专家们正向这方面谋求发展”。
堪舆文化、风水理论在美国的影响,是以一种受人青睐的学术思想的方式受到重视的。
堪舆文化、风水理论被再度重视,是以美国为中心,逐渐影响到整个当代思想界的,特别是建筑设计、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
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关于人与自然谐和精神的转世回归和新的理论升华。
三、环境风水影响人的心理思维
当代,发达国家注重研究“环境心理学”以及研究环境与人的关
系,也就是从人文地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立场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性格、感觉、情绪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造环境的主动状态以及环境对改造的接受状态;二是对环境的“认识型”和行动进行改造──行为型的分析。
西方国家心理学家卢因把行为和影响因素总结了一个公式,即行为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现“微观行为是由环境的各个因素引起的;而宏观的行为则是环境整体引起的。
”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行动,首先就要了解环境,于是提出了“环境知觉问题”。
而环境知觉问题是否充分,取决于感觉能力(颇似中国风水学的“气感”)。
他为了深入研究,将环境划分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象征环境。
1、物理环境即自然环境和构筑环境。
对于自然环境,要考虑人和动物拥有怎样的行为空间。
其次是有关气象、风土等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的心理行为方面的关系问题,从而分析人的性格差异。
构筑环境实际是人工环境,中心是与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住房建筑问题。
但建筑一般可用上百年,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生活方式,如何解决这一心理矛盾,使建筑学家颇为头疼。
构筑环境,与拥有它的城市和乡村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不可分离(颇似中国风水学的“环境气场”)。
2、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
3、象征环境,从美学立场出发,考察环境中所包含的一切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作为一种象征,如何对人类起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对环境起作用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马尔库塞细致分析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支离破碎”的感受,提出“解放自然”的革命,其特征是按美学规律来塑造世界,把人从严重的心理压抑中解放出来。
以此,从国外类似风水学内容的学科和研究来看,他们的水平还仅处于初级阶段,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远不及我国风水学已发展到了应用技术阶段。
不过,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从葡萄牙建筑工程师手中厚厚的英文版中国《风水》来看,就是例证。
当然,风水学应验率虽然很高,但奥秘尚未全部揭开,还有待人们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四、研究风水学,首先须理解“风水”的深刻内涵!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清代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明代徐善继在《地理人子须知》中说:“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
故曰要得水,要藏风。
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
”这就是说,风水是门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使万物生长之吉气。
有关教科书或词典对风水作如下解释:
1、《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的:“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学的地理形势,如山脉、山水的方向等,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
”
2、《辞海》评价:“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 3.、《辞源》认为:“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
”4、《康熙字典》中说:“堪者天文也,舆者地理也。
” 5、东汉许慎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
”
“千年经验成学问”。
风水之学,历经数千年的时间检验和广阔地域的空间实践,具世界上最充分的统计学价值。
风水学是以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指导的,《周易》序云:“易有太极,是生二仪。
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
”《说卦》有:“立天地之道曰阴曰阳。
”《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
所以说,太极中的阴阳为天地也,又“生生之谓易”和“为道也屡迁”更说明了天地之变化的绝对性。
《灵城精义》首云:“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山川有真性情,气势为先。
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
之;天运有转变而地气应之。
”这正如“道”所示:天时的运行和地理的变迁,一定要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只有这样才符合自然的运行法则。
风水作为一个专用词,已有独特的概念,对它的理解应该是:所谓的“风”,即天时也,宇宙中星体的运动能产生风,且星体的运动有其周期变化之时间性,这就是指三元九运。
所谓的“水”,即地利也,水会随不同的山川形势而有不同的变化,意为地球上的山川形势、环境布局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元运的变化而改变其形局,以达到最佳的有利空间。
故而,堪舆就是研究天体运行和地理环境的一种道学。
风水是王者之理论。
“王”字用现代词语解释,就是某领域的第一人或事业的成功人士。
三横一竖便为王。
王字由三横一竖组成,上横为天时、中横为人和、下横为地利,中间一竖为合一为统一。
即要天人地三才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成为王。
看字体很简单悟字意却很深奥。
王字拆解可分:为乾、为天、为阳;为坤、为地、为阴。
《周易·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这就是说,《易经》是以天地运行的规律作为准则的,故而能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包涵在这规律里,只有掌握天地之道的人,才能因知先机而成为具有先见之明的智人。
五、弘扬中国优良传统——堪舆风水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纵观历史,凡有建业的帝王都重用易经大师做决策高参。
周文王重用姜子牙、秦始皇重用李斯、汉高祖重用张良、唐太宗重用徐茂功、宋太宗重用苗光义、明太祖重用刘伯温。
唐朝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在谈易经时把其排在四大发明之前,足可见《易经》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及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而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更是把《易经》推到了最高的境界!
《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及“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
”《管氏地理指蒙》中说:“人与天地并列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
”可见,风水学探讨的就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张人去参天地以赞化育,即人一定要结合天时、地利的运行变化规律并加以效法,以弥补和调整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与自然的相通和合之境界奇门遁甲培训。
可见,风水既是门研究天地阴阳变化规律的学问,更是助有志之士成就王者风范的秘术。
其所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与重大价值,而日渐被人们所重视。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
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比较,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从另一方面看,近几十年来,我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成就瞩目。
但是,也明显地存在着空白和缺环。
在营造学与造园学之外,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就一直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理论揭示。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但这种实践成就有无理论指导?就颇多疑问。
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标准化方法的早熟,使设计同营造有了明确分工,单体建筑的设计大大简化,古代建筑设计因此得以专注于空间的总体组织处理,加上世代因承,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所以,能够以敏锐而准确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艺术处理技巧,灵活而妥善地运用各种建筑体型,结合环境包括自然景观进行各种规模的建筑组群和空间组织,达到极高造诣。
也有一些研究者不满于这种纯经验的解释,认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大师精于此道,是经过潜心研究的,包括哲学、美学的理论思维。
探析这些
理论,只能在引鉴西方建筑理论的同时,借用中国古代传统画论、文论及造园理论等来加以分析研究和阐释。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自然与人文环境景观和建筑组群的空间组织艺术处理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实践确有极高成就,但在理论上却呈空白状态。
人们不能不怀疑,这种理论空白,会不会同传统风水理论研究的学术空白有关?
为了挖掘、整理中国传统优良的堪舆建筑环境文化,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找到理论依据,所以,广大中国堪舆建筑环境文化研究爱好者,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中国堪舆文化研究会。
开展国际堪舆文化和建筑环境研究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研究,编印流通相关书刊,做好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开展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堪舆文化和建筑环境研究者的交流,增进了解,团结合作。
开展同国际堪舆文化和建筑环境研究组织和各国堪舆文化和建筑环境研究者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堪舆文化和建筑环境研究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