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教材钩沉古今,包罗万象,以“纲要”形式展现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目前,全国部分省份即将进入改革实施阶段,如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广大历史教师面临迫切而现实的重大问题。笔者不惴浅陋,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为例,谈谈一些想法,以求教于万家。

一、教学立意的确定

教学立意统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堂课的中心和灵魂。赵亚夫教授曾说,一堂历史课如果没有教学立意,内容再丰富、方法再精巧,也只是摆设。时代是人以及人所从事活动的规定性,时代决定了人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人以及人的活动根本受制于时代,也会对时代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代表现为政治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经济大发展等基本特征,体现出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面对这一大变局,摆在当时人们面前的两大问题是:谁来完成统一?采取什么方式与途径实现统一?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正是对时代命题的回答。鉴于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旨在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时代与人事的辩证关系,感受改革在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体会时人在时代变局中的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

从课程论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不完全等同教学内容。从教学论看,新课程改革体现的理念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在教学立意确定后,本课四个子目应该服从、服务于教学立意,形成教学立意统领下的教学框架:一是因时而变。从政治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经济大发展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变化及其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包括第一子目“诸侯纷争和华夏认同”、第二子目“经济发展”部分。二是顺势而为。面对社会转型的大变局和走向统一的大趋势,当时各国统治者及知识分子(士阶层)如何因应时代趋势,包括第二子目“变法运动”部分,第三子目“孔子和老子”部分,第四子目“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部分。

关于第三、四子目分立还是整合的问题,即百家争鸣的内涵与外延问题。百家争鸣是否包含春秋诸子的思想,可谓众说纷芸,公婆互见。[0]按照部编教材的说法,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式上的反映。”[1]所以,教材把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另立一目,意味着百家争鸣不包括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即认同“战国说”。按照人民版(2009年版)历史必修第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2]人教版(2006年版)历史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会儒家思想的形成“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在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两种版本均认同“春秋战国说。”笔者认为,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社会大变革,“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诸子学派如儒家、道家等已先后形成,是为百家争鸣的先声,到了战国发展为百家并起、尉为壮观的局面。春秋战

国时期诸子百家是源与流之关系,战国时期思想学派不可能一下子就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这两目合并为一,以体现教学的完整性。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立意和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画出春秋战国的年代尺,区分东周与春秋战国的联系与不同,并从世界角度明确春秋战国的历史时空。

2、能够根据春秋战国形势图,概括这一时期时代变化和历史发展趋势,明确“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空间方位。

3、能够运用史料,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从时代趋势解释其特点及历史意义,并补充史料辩证地评价商鞅变法,理解当前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念的正确性,感悟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4、能够知道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从时代背景理解百家争鸣的出现,体会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体会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与担当。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情定位新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刚进入高中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高一学生对初中社会课春秋战国的史实有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高一学生可能存在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深度、广度不够的问题。所以,本课需要为学生搭建“支架”,运用史料、问题链进行解读和探究,让历史核心素养落地。

五、教学重点、难点的厘定

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立意、教学目标和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为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其中突出商鞅变法这一重点的方法:通过秦孝公与商鞅三次对话等历史细节,让学生“神入”历史现场;通过商鞅变法内容的探究,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补充商鞅“强国弱民”政策,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其历史作用。

突出百家争鸣这一重点的方法:通过百家争鸣形势图,梳理诸子百家主要流派及主张,运用列表方式整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通过学生朗读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的原典,感悟其思想的价值;设置“学以致用”环节,针对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运用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思想提供解决方案,体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智慧。

2.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突破难点的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是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变化及发展趋势。突破难点的办法:通过学生画年代尺的活动,明确春秋战国的时空定位;补充春秋战国战争史料,概括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通过春秋战国形势图,概括这一时期在政治、民族关系、经济等方面时代的变化,从政治、民族关系、经济等角度理解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六、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目标和学情,笔者采取问题探究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讲授法。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平均学习保持率采用“听讲”方法只有15%,采用“做中学”方法可达75%。历史学习的本质就是探究,课堂设计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在问题探究中掌握知识,习得学习方法,真正让学习发生,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立意的统摄下,通过设计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达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流程的设计

按照“时代与人事”的主线,以问题链形式依次展开。

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画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尺。

请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年代尺,教师巡视全场,指导学生年代尺制作方法。师生共同修正、完善学生板演的年代尺,区分出东周与春秋战国的联系与不同,指出春秋与战国社会转型的特征。按传统观点,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开端的时期,教师追问学生:春秋与战国社会性质不同的理由,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制度变化角度作出解释。之后,教师打出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关于“轴心时代”的表述,引导学生从世界视角明确春秋战国的时空定位。

设计意图:部编教材以“纲要”呈现,知识简略,时间跨度大,教学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初中社会课已经学过这一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新课学习。同时,通过画年代尺的学习活动,并把这一阶段的历史放在全球视野中考察,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问题2:根据春秋战国形势图,概括这一时期时代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民族关系、经济等方面概括这一时代变化。

生1:在政治上,诸侯纷争,战争不断。

师:概括很到位。战争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变化特征。据统计,在500多年春秋战国的历史中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就达762次。诸侯纷争包括“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请同学在图中找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空间位置。在读国过程中补充“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