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土保持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湖南省土壤侵蚀类型区

根据土壤侵蚀形态、特征和程度的差异,参照地质、地貌和土壤类型,全省土壤侵蚀划分为6个不同的类型区。

一、湘西、湘西北武陵山地黄壤、黄红壤强度侵蚀区

本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全部以及怀化市的沅陵、辰溪、溆浦、麻阳、芷江、新晃和常德市的石门、桃源共20个县(市、区),总面积4972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5%。其中耕地474.64千公顷,人均耕地0.055公顷,有林地2472.73千公顷(不含经果林),森林覆盖率49.7%。全区总人口867.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5.29万人,农业劳动力396.12万个。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4人。其中,湘西自治州以及张家界市的桑植、怀化市的沅陵等县属全省的贫困山区,共有贫困人口91万人。

本区地貌以山原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0%,丘陵、岗地占21%,河谷盆地占9%。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澧水流域以及沅水支流酉水、溆水、辰水、舞水和沅――麻红岩丘陵盆地。1989年底水土流失面积为14085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28.3%。经过治理,尚有水土流失面积12795.46平方公里,占该区总面积的25.7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4500~5000吨,少数地区高达10000吨,是沅、澧洪道和西洞庭湖泥沙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本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是:

(一)暴雨多,年降雨量大,坡地表土冲刷十分强烈。据有关资料,该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24小时实测点雨量最大值在300毫米以上。在坡地耕作区(特别是陡坡垦殖区),发生剧烈侵蚀,造成土地砂石化和裸岩化。同时,常引发山崩、滑坡和山洪、泥石流灾害。

(二)植被破坏严重。据调查统计,全区森林面积较五十年代减少15.67%,立木蓄积量下降34.3%。

(三)粮食生产不稳定,陡坡垦种问题仍然严重。由于本区自然条件较差,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天,一遇灾年,则大幅度减产,造成群众普遍上山垦荒种粮。这是本区水土流失的症结所在。

(四)油桐、油茶等经济林经营方式落后,林地表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区现有油桐、油茶等经济林约493.33千公顷,其中水土流失严重面积248.67千公顷,占50.4%。由于大多采用全垦挖山中耕、粮林间作等粗放经营方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这是本区水土流失防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湘中丘陵红壤、红土母质强度侵蚀区

本区地处湖南省中部,西靠雪峰山东麓,南止阳明山北麓,东临湘东山地,形成西、南、东山地围绕,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丘岗连绵,盆谷镶嵌,除西部雪峰山和中部衡山地势较高外,境内丘陵岗地地势较低平,海拔一般在100~300米之间。

本区境内包括衡阳、湘潭、娄底所辖全部,以及长沙市的长沙、望城、宁乡和城郊5区,益阳市的桃江、安化县,株洲市的株洲县和城郊4区,邵阳市的邵阳、邵东、新邵、隆回县和城郊3区共计42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52856.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4.9%。其中,耕地1048.61千公顷,人均耕地0.041公顷,有林地2076.09千公顷(不含经果林),森林覆盖率39.3%。全区总人口2537.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59.58万人,农业劳动力979.49万个。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80人。是全省农业商品率较高的地区,也是经济较发达、城镇较集中的地区。

本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湘江中下游各支流水系。在资水的中上游也有成片分布。1989年底水土流失面积为15796.9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29.9%。经过治理,尚有水土流失面积14339.38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7.13%。土壤侵蚀形态,以红壤、紫色土强度面蚀、沟蚀为主,崩岗侵蚀和城镇开发区、工矿区废弃土石渣的流失也很严重。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约4200吨,在崩岗和沟蚀严重地区可高

达10000吨以上。

本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一)花岗岩分布广泛,沟蚀、崩岗发育,危害严重。在湘江中下游各主要支流均有成片的花岗岩体分布,共计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占本区土地面积的11.4%。这些地区的植被大多衰减为稀疏灌草,防护功能基本消失。裸露松软的风化壳在暴雨径流的割切下,已形成千沟万壑,崩岗密布。全区现有亟待治理的崩岗约12000余处。

(二)红岩、红土面积大,植被率低,土壤面蚀、沟蚀严重。本区计有紫色砂岩、页岩、泥岩等红岩类面积7300平方公里;第四纪网纹层红土5400平方公里;石灰岩和红色石灰土面积18500平方公里。三类母质母岩合计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0%。由这三类母质母岩发育而成的红壤,质地粘重,透水性差,极易遭受径流冲刷和割切,形成剧烈的面蚀和沟蚀。

(三)部分山区贫困县陡坡垦殖仍是水土流失的症结所在。本区境内的安化、新化、隆回等县,地处雪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是全省的贫困地区之一。常年粮食不足,经济也十分贫困,向以垦殖山地、种植杂粮、药材等作为经济、生活来源的补充。由于大多采用烧山垦殖等掠夺式的经营方式,造成植被的大量破坏和表土的严重流失,砂石化、裸岩化面积日益扩大。

(四)城镇开发、矿产资料开发、交通建设等人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三、湘东山地、丘陵红壤、黄红壤中度侵蚀区

本区位于我省东部,与江西、湖北省接壤。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岗地、平原兼有的多种地貌类型。境内包括岳阳市城区及所辖岳阳、临湘、平江、汩罗,长沙市的浏阳和株洲市所辖醴陵、攸县、茶陵以及郴州市的安仁县,共计13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27402.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总人口793.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4.33万人,农业劳动力275.51万个。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90人。全区共有耕地402.4千公顷,人均耕地0.051公顷。有林地1348.44千公顷(不含经果林),森林覆盖率49.2%。

本区1989年底有水土流失面积5641.8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20.6%。经过治理,尚有水土流失面积5128.4平方公里,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8.7%,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3280吨。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植被稀少的丘陵和山地。在汩罗江、新墙河、?水等流域的花岗岩地区,崩岗、沟蚀也十分发育;在汩罗江上游的长寿――龙门盆地,新墙河下游的筻口盆地,以及醴陵――攸县、茶陵――安仁盆谷地带还有大片侵蚀劣地。

四、湘南山地、丘陵红壤、黄红壤中度侵蚀区

本区位于我省南部,与广东、江西省接壤,东为罗宵山脉南段,南为南岭山地。境内高山耸立,丘盆相间,地形复杂,属湘江水系河源区。境内包括郴州市城郊的苏仙、北湖区和所辖的资兴、永兴、桂阳、嘉禾、临武、宜章、汝城、桂东以及永州市所辖新田、宁远、蓝山等共13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3285平方公里,约占人省总面积的11%。全区总人口552.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4.56万人,农业劳动力203.47万个。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7人。全区耕地面积251.02千公顷,人均耕地0.045公顷。全区有林地面积1088千公顷(不含经果林),森林覆盖率46.7%,贫困人口36.3万人。

本区1989年底有水土流失面积5326.8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22.9%。经过治理,尚有水土流失面积4842.06平方公里,占本区面积的20.8%。土壤侵蚀形态以疏林、残林、经济林地中度面蚀为主,约占土壤侵蚀面积的90%。但在花岗岩地区和石灰岩丘陵红土区,崩岗、沟蚀也十分发育。本区土壤年平均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约3500吨,但在桂东、宜章、汝城、临武等县的花岗岩崩岗、沟蚀区可高达10000吨。

五、湘西南山地、丘陵红壤、黄红壤轻度侵蚀区

本区位于我省西南部,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接壤。区内包括永州市所属芝山、冷水滩、祁阳、东安、道县、双牌、江永、江华,邵阳市所属城步、新宁、洞口、绥宁、武冈,怀化市所属通道、靖州、会同、黔阳、洪江、中方等19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为40201.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8.98%,全区总人口85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1.5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2人。耕地面积451千万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