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

摘要: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陆羽《茶经》一出,饮茶之风遂起。由此,饮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出现在士人阶层,尤其是在宋代。其突出表现就是大量文人茶诗的创作。笔者认为,在这样长期的文化活动中,茶已经从审美对象转化为审美思维本身,乃至成为宋诗的根本属性之一。因此,本文拟就宋人茶诗切入,力求对宋诗中的茶性作深入的把握。

关键词:宋诗茶诗茶性

一、茶诗的盛行和茶性的浸染

虽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进门七件事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但这里终究是作为一种饮品。究其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乃至审美思维浸淫在民族血脉的根源,其实是在北宋初期广阔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经过唐时的一番洗礼与更进,品茗到了北宋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文人活动,无论是在茶叶的烘焙、品茗的程序还是在茶理的总结上皆取得了显著成就。不用说像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这样的文人,就连皇室也不由得加入到这场盛事中来。早在宋太祖时就专门设立了专制贡茶的地点——北苑,并以模具为龙凤图区别于庶人之饮。到了咸平年间,丁谓始创龙团凤饼,四十年后经蔡襄改造又诞生了小龙团茶,成为无比贵重的茶之精品。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尝南郊致

斋,两府共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其上,盖贵重如此。”欧阳公辛劳一生亦不过蒙赐一饼,其重可知。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唯饮茶”(欧阳修《茶歌》);“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蔡襄《和孙子翰谢寄茶》)。仅从这两句,茶对文人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宋徽宗《大观茶论》有言:“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随着茗事的兴盛,茶诗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宋代许多名盛一时的文人如王安石、欧阳修、苏轼、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秦观、陆游等,都留下了不少咏茶的诗作。文人对茶在“品”而非“饮”。饮茶得之快感,品茶得之美感;饮茶意在解渴,品茶意在情趣。正是这些与品茗相对的诗作使得茶成为了一种审美对象,而喝茶也从单纯的解饮转变为一种艺术活动。除却“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苏轼《汲江煎茶》),“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欧阳修《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这些对煮茶过程和茶本身的直接描绘,茶诗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借物抒情的“托象”式展现,此外则是沟通物我天人的“神遇”式阐发。

所谓“托象”即是指将外物作为媒介,驰骋心目,托物言志,通过对外物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作为性清且雅的尤物,茶自然是很好的选择。譬如范仲淹在其著名的《和章岷斗茶歌》中提到的“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

欲乘风飞”两句就化用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典并结合了茶泠然之性,其政治抱负跃然纸上。次又以饮茶比升仙,满溢着对高洁、自由的向往之心。又如苏轼《试院煎茶》中所言:“我今家贫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家贫而未弃饮,简约其具亦可得其真味。淡泊安宁、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以及贫苦生活中的达观心态由此表露无遗。这都是在借的茶的属性抒发自我的抱负与追求。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双井茶》),“要及新茶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之一》)等等。

宋人茶诗的另一种表达是“神遇”式的阐发,即以茶作为一种带有“灵性”的媒介进行与形而上的沟通,最终至于“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例如苏轼《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中的一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皆法音”。这是说佛性自在万物之中,需从寻常处体味。在这里,茶显然具有了佛性,象征了朴素中的空寂豁达,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表征。又如朱熹《咏茶》诗:“啜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迭翠成堆。”表面上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实则韵味深厚。品茗方罢,茶香未去,内心清明之际一时似仙似梦,一抬头,窗外远山重迭,翠色空蒙。此刻,人与万化产生了微妙的呼

应,尘虑散尽,有的只是寄心天地的悠远与豁达。

品茶讲究妙和自然,超凡脱俗,而茶又具有“和”、“清”、“静”、“寂”等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相吻合的性质,因此茶在文士中的流行也在意料之中。随着茶文学的长期发展,茶逐渐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具化的代表融入到文学创作的审美思维中,让原本作为审美对象的茶成为了审美本身。这样的转变使得不止是茶诗,就连宋诗整体都具有了一种茶性,最后甚至成为了宋诗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追求。“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寥》),这是苏轼对此的理解。然而这“由显入隐”的转变过程实非“空静”二字可以涵盖,下面就对茶性在宋诗中的体现展开具体的分析。

二、宋诗中茶性的体现

《大观茶论》有云“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在中国哲学中,天地自然可谓是至上的,而茶作为一种饮品恰恰正是天精地华的产物。且茶的醇厚蕴藉提供了丰富的形而上生成可能,因此关于茶性的定义也就不可能一概而论。故本章概择貌简意丰,淡泊清新,虚静广阔,苦韵内敛四方面探讨茶性在宋诗中的表现。

貌简意丰

随着品茗活动的兴盛,对于其过程与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繁杂。

器具、水源、茶叶本身乃至冲泡方式缺一不可,这当然是茶文化的重大发展。但如果执着于这些外在,则违背了品茶的本义。沸水入壶,翠叶翻起,讲究的是尘滓净尽,简约和畅。当茶水过齿入喉,却又蕴了无限意味在这简约之中。“茶笋”之所以演绎出“禅味”也正因了这貌简意丰。在宋诗中,这样的属性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苏轼的名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不见什么修辞,只以叙述议论完篇,然而在平淡简约之下却充满了一种哲思的圆融。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将读书之理喻为源头活水,简单而恰当,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并非所有貌简意丰之作都有明确的意义指向,而正是那些不可言说的才更接近茶性本身。譬如蔡珪的《霫川道中》:“小渡一声橹,断霞千点鸦。诗成鞍马上,不觉在天涯。”简单的景物罗列,然而苍凉背景下达观的安闲却充斥于文字之间,氤氲自然,毫无斧凿之气。这便使貌简意丰最切合的体现。

淡泊清新

茶性的另一特点是淡泊清新。味虽淡却自有一种坦然与广阔,一种新发于枝的生命力漫荡其间。陆游有句云:“取琴理曲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不为新晴宜着句,拟将幽事破除闲。”(《秋霁》)茶是清新幽雅之物,品茗使得日常生活的闲散单调变得充实而有

味。“取琴理曲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正是这般淡泊清新的雅趣才生出了如此淡泊清新的句子。然而不仅是茶诗,整个宋诗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简单的自然景物,清新的语句,淡泊的氛围下透出的是满纸的“春气”。又如“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的清新洒脱,了无尘心。除此之外陆游的《小园》,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皆是这样的作品。“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如此香茗之功,于文字亦当有之。

虚静广阔

除了貌简意丰、淡泊清新,茶性的另一重要表现是虚静广阔。在学习茶道体味中国茶文化时,这一点往往最难把握。因其玄空,且具有丰富的形而上指向,所以对此的表述也因人而异。所谓虚静广阔是指在品茗过程中感受到的与万物为一的绝对安宁和与天地并

生的博大空阔。这样的氛围在宋代茶诗中有很明显的表现,如陆游《北岩采新茶用忘怀录中法煎饮欣然忘病之未去》一诗:“槐火初钻燧,松风自候汤。携篮苔径远,落爪雪芽长。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在林中以槐树取火,配以松风煎水,当真是清绝。在这样的虚静与广阔之中,诗人甚至都忘了

自己还在生病。特别是最后一句“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完全将作者的心境与这首诗本身具有的意境点出,如此不难发现,当时的诗人们已经有意识的把茶性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去了。然而茶性的表现更多的是隐性的,即脱离了茶本身。譬如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虚静;又如黄庭坚《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阔大。天地即在目前,却并不是“大江东去”的“壮怀激烈”,而是彻底的虚静。虚并不是空,而是混沌,一如天地伊始的模样。由此人与天地不再是芥子之于沧海而成了无限之于无限。茶能促人顿悟,想诗中之茶性亦然。

苦韵内敛

茶性虽清,却氤氲着一丝苦味。然而这也并非黄连胆汁那般深刻刺激的苦。茶的苦是内敛的,蕴藉在茶汤里,在与舌接触的一瞬慢慢渗透开,仿佛滴墨于水。因此,茶的苦或应称之为“苦韵”更为妥帖。苏轼的《试院煎茶》里,除却上文提到的乐观通达之态,不也蕴含着一些隐忍的苦涩吗?然而这就是茶之苦的特异之处了,它总是与“回甘”同时进行的。当茶之苦韵蔓延于舌面总有一些淡淡的甜气从舌根升腾而上,因此,它从来不是绝望的。因而苏轼言“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苏舜钦有一首与之相似却是从景物描写表现的诗:“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淮中晚泊犊头》)

冰冷的环境,茕茕孑立的人,内心的孤寂自是不用言说。然而在这之外却还是“时有幽花一树明”,这即是苦韵后的回甘。再如陈师道《示三子》一诗:“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本是长久离家后的重逢,感情的波澜可想而知,而此诗对辛苦的表达一直是内敛的。归家前的不安,对儿女记忆的模糊,以及团聚后心中的忐忑虽然令人心酸,然而毕竟是团圆了。没有大吵大嚷的宣泄,只是心里有那么一些不放心,有那么一些如梦之感。如是内敛的表达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沈园二首》,杨万里《初入淮河》等诗作中也有所表现,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以上是对宋诗茶性四方面的分别分析。然而在实际诗作中,这四个方面往往是掺杂或者同时出现的,淡泊清新的诗句也可以貌简意丰,虚静广阔的诗句也可以苦韵内敛。上文只是为了表述清楚特举了某些诗作中最突出的方面具体而谈,特此说明,以正其意。茶性之所以能成为宋诗的一大特色自然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首先是统治者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倡导,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了上层社会的引导,饮茶之风就最为自然地流行开来。在文人士大夫们将饮茶改造成为一门艺术后,其作为审美思维的渗透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不同的艺术门类总是在相互影响的,品茗之于写诗在文人社会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当然也不例外。其次,茶性的渗透与佛教的盛行也有很大关系。早在唐朝圆悟克勤

禅师就提出“茶禅一味”的命题。茶作为佛性的具化在参禅之风大起的年代自然会盛行。文士们品茗,研习茶理,将之作为引起顿悟,达到禅境最高追求的方式。另一方面,当诗作需表达难以名状的禅理时,茶无疑也是极佳的具象选择。除了这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宋朝独特的精神取向也是宋诗茶性的一大缘由。宋之前是我国封建社会也是诗歌的全盛时期——唐。为了在唐诗的高度下确立自己的地位,宋诗就必须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且宋朝一直处在相对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崇文不尚武,从“杯酒释兵权”就已经注定这不可能是个强悍的王朝。然而文化事业在这时却得到空前的发展,文人雅士追求着精致的生活并将之带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因此,宋诗茶性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宋人个性的缩影与脱离唐诗光环

的宣言了。

参考文献:

[1]朱郁华.《无茶不文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丁以寿.《中华茶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董尚胜,王建荣.《茶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姚国坤,朱红缨,姚作为.《饮茶习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5]于川.《谈茶说艺:中国的茶与茶文化》[m].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乐曲(1991.5—)男,江苏盐城市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茶诗

茶诗 茶的18种层面 第一量,不茶:就是根本不喝茶。茶,现已被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又为国饮,且有保健之功效,不喝实在可惜。第二层,厌茶:虽能喝,但是不喜欢喝茶:不喜欢喝茶的人多为习惯了可乐之类软饮料的年轻人,茶对他们而言,没有刺激的味道,又需要时间来泡,自然不受欢迎。 第三层.惰茶:会喝,也不讨厌喝,却懒于花时间坐下来泡壶茶喝。茶可清心,心不清静,哪还有时间来喝什么茶? 第四层,隐茶:会喝,也爱喝,却吝啬,只愿自己躲着独自享受。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快乐。 第五层,商茶:会喝又爱喝,却只存有利可图的时候才拿出好茶与人喝。 第六层,美茶:此处之“美”非好茶,而是美人。只为那流水茶盘前秀色可餐的茶艺师而消费的茶。注意,非喝茶,乃为消费茶。 第七层,醒茶:通过喝茶来提神醒脑。 第八层,饭茶:就是喝茶可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第九层,学茶:谓之茶卒,学习茶的真境界。曾有人说,在茶的面前自己永远都是学生,并非茶叶有何高深难懂之处,

而是喝茶乃“喝在茶外”,就如佛家公案中的“吃茶去”一般。第十层,爱茶:谓之茶徒,着重于追求茶的情趣者。看茶汤、闻茶香、品茶味,产地、年代、茶品特色都能一一讲解。 第十一层,嗜茶:谓之茶客,沉谜于茶的真味者。不寻茶的出处、来源、年份,只为喝到自己心中喜爱的茶。 第十二层,耽茶:又谓茶豪,以实际行动来体会茶的真境界者。 第十三层,暴茶:谓之茶狂,只求修炼茶道者。这一阶段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觉了,一不小心,便陷入“痴、贪”之境。 第十四层,长茶:谓之茶仙,谙熟茶道,已得三昧者。就如《茶逋极意》中:夫茶者,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 第十五层,惜茶:谓之茶贤,珍惜茶又珍惜人情者。人生一世,有所得亦有所失,珍惜人情也即珍惜当下。 第十六层,乐茶:滑之茶圣,已经达到喝茶也罢,不喝也罢,对茶当前,悠然自得之境界。 第十七层,观茶:谓之茶宗,见茶即乐,饱眼福重于口福。第十八层,废茶:谓之涅檠茶,这个境界可以因茶而抵达另一个境界。 茶诗

关于茶的古诗

宋代苏轼《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唐朝茶诗 1.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诗写名茶“仙人掌茶”,也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作者用雄奇豪放的诗句,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这首诗成为重要的茶叶资料和咏茶名篇。 3.重过何氏五首(选一)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这首诗是写一个春日的傍晚,作者在何氏家的平台上饮茶。兴致来时,便倚着石阑在桐叶上题起诗来。旁边还有翡翠鸟,晴蜓与之作伴。此情此景,简直可以绘成一幅雅致的“饮茶题诗图”。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李六郎中寄给作者一包“火前春”,一是由于他们之间交情很深,二是由于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白居易由于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他本人还江西庐山亲自种过茶树,不断的实践,使他成为一个茶叶行家。 7.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是一首常为人们所传诵的咏“紫笋茶”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 8.萧员外寄蜀新茶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作者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这样才觉珍贵。以“渭水”作为“名泉”入诗,此为仅见。煎好了茶,作者一边欣尝,一边饮尝,显得闲适自在。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中国茶文化(经典)

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 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

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 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 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 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 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 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 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 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 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 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 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 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 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 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 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 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 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 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 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 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 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及答案汇总 宋诗 一、名词解释 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

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课外古诗赏析

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7、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赏析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赏析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赏析 茶诗发展至宋代,首屈一指的人物自然是苏东坡。苏东坡对茶一往情深,一生写过茶诗数以百计,经典之作颇多。以下这首诗就是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把壑源新茶赞为仙山灵草,并且强调这种茶是不加膏油的。苏轼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将茶独具之美用了一个拟人手法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品茶美学意境的最高体现,也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最好注解。后人常把苏轼另一首诗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之相对成联。 诗题表明了曹辅(,字子方,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嘉祐八年(1063年)登進士乙科。元豐(1078——1085年)中勾當鄜延路經略司公事,元祐三年(1088年)自太僕丞為福建轉運判官,七年(1092年)為尚書職方員外郎。曾以尚書郎守虢州,又嘗知衢州。紹聖(1094——1098年)中提點廣西刑獄。與蘇軾及蘇門四學士多有交往。見蘇軾《送曹輔赴閩漕》詩施註、黃庭堅《送曹子方福建路運判》詩史容注註、秦觀《曹虢州詩序》及本書所收諸文)寄给苏轼的新茶。诗中大意说:犹如仙境般的茶山,流动着的云雾滋润了灵草般的茶芽。山之清,雾之多,洗遍了嫩嫩的香肌(茶芽)。好友曹辅投我所好,把壑源出产的这样好的像月圆般的团茶寄给我(作者自喻是茶仙“玉川子”卢仝),品尝个中滋味,顿觉两腋清风而生,从而感到习习春意就要来到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了。要知道这等冰清玉洁的茶叶不但内质(心肠)高雅,而且是不加任何添加素(油膏),真是新芽新面,美轮美奂。(油膏:指在茶饼上涂一层膏油,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作法。但有人也提出异议。明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既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宝銙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自辨之。”)先作小诗一首,请君千万不要见笑,实在是自古好茶犹如美女,让人神魂颠倒、情怀顿开啊。

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_邓洧

2016年第04期提高精神享受,饮茶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中国人在饮茶时,不仅讲究色、香、味,更注重茶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国人喜欢喝清茶,水中只放茶叶,而不加其它东西,就是喜欢茶本身的清香带来的静心明目之感。中国人在泡茶时十分讲究,对水和茶具有着严格的要求,茶叶配上好水好茶具,才算上真正的好茶,方能体现品茶的“品”字。英国人饮茶对茶品质也很注重,英国人喜欢喝红茶,而且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糖等食物,这种饮茶方式也代表了英国茶文化的特点。据传说,英国的瓷器不如东方瓷器,在加入滚烫的热水时容易裂开,于是在冷牛奶中加入热茶饮用,避免了发生茶具断裂问题。由于牛奶本身是西方流行的饮品,它可以单独饮用,也可以和多种饮品一并搭配,因此在英国及一些西方国家,茶中加入牛奶是其独特的饮茶方式,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特色。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能够修身养性,更是待客必备的一种礼仪形式。有朋友来访,泡上一壶热茶招待客人,大方得体。中国人喝茶的时间并不固定,由于饮茶是一项休闲放松的活动,因此人们更喜欢饮食过后沏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尝,既解身体油腻,又能平心静气。相比之下,英国人饮茶的时间比较固定,包括了上午茶、下午茶,饮茶时间的固定也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饮茶在英国的社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英国人喝茶往往要配一些茶点,例如蛋糕、面包、水果等,由此可以看出,茶在中国人的心中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在正式的聚会中,茶也可以是主角。而在英国的餐桌上,饮茶并不是必须存在的。4 中英茶文化中的语言分析 在中英语言中,有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在长 期的使用中,形成了语言的精华,真实地展现了不同民族特色。中国 古代,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习俗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中也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也体现了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在古代,由于世界上的茶叶主要产自中国,因此茶叶在西方国家价格十分昂贵,可以与黄金相媲美。英语的“all the tea in China ”被译为一笔巨大的财富。5结 语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语言的学习中,文化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文化做基础,语言学习无法真正实现。只有通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才能了解语言的特殊含义。文化作为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语言的学习与认知,与其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是不能脱离的。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对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让英语学习者们能够认识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关系,使教师能够不拘泥于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从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更具鲜明个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克服交流障碍,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国文化也十分有力,从文化的差异中加强语言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乔洁.《中西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太原2006年月第29卷第3期. [2]刘德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第2期. 宋朝是我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雅士对茶颇为推崇,饮茶成 为高雅的标志。宋朝盛行饮茶之风,茶画茶诗这类艺术作品更是不胜枚举。透过宋朝茶事绘画,观者可以在其中领略文人墨客相约饮茶的乐趣,品味历史长河中的一泓清泉。宋朝的茶室绘画种类很多,涉及范围较广。茶画不仅属于绘画体裁,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我们通过研究宋朝茶画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茶文化。茶事绘画是描绘茶事活动的茶画。就绘画题材加以区分,茶事绘画属于人物画。宋朝茶事绘画中描绘了不同阶级不同地区人们的饮茶习惯,这对于茶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宋朝茶事绘画兴起的原因 1.1 宋朝茶艺的影响 茶艺是汉族茶文化的体现,发源于唐代,并在宋朝得到较大的发展。茶艺在饮茶活动中形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茶艺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择水、选茗、茶具选择以及烹茶等。虽然说起来较为简单,但事实上茶艺十分考究,是一门大学问。由于茶艺背景会影响到茶客的饮茶活动,所以茶艺背景需要根据茶艺的种类进行区分。茶艺汇聚了冲茶、泡茶和饮茶等多种技巧,是饮茶风俗习惯的体现。茶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仅是生活艺术也是舞台艺术,同时更是一种人生艺术。宋朝茶文化较为成熟,从日常层面和文化层面推动了茶艺的发展。据历史记载,宋朝茶饮技艺的种类极为丰富,比如冲茶、点茶、分茶和斗茶等。当然,这些饮茶方式在插画中也有所反映。不同于唐代的煮茶方式,冲泡方式在宋朝更为常见。所以,这种饮茶方式对茶具的外形和功能等都有着一系列的影响。宋朝茶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事绘画的发展。1.2书画名人的推动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有着明显的“重文轻武”趋势。事实上,这也正是宋朝的国策之一。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儒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给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饮茶在宋朝是一 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 邓 洧 (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湖北武汉430050) 摘要:茶文化的发展,茶画和茶书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宋朝四大书法家都写过茶书,其中苏子的《啜 茶帖》和米芾的《道林帖》经常为茶人谈及。本文首先阐述了宋朝茶事绘画兴起的原因,并介绍了宋朝茶事绘画的题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宋朝茶事绘画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宋朝;茶事绘画;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邓 洧(1978-),男,湖南石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 历史·文化 335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全诗翻译赏析 山泉煎茶有怀 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注释】 (1)有怀:怀念亲朋至友。 (2)泠泠:清凉。 (3)瑟瑟:碧色。尘:研磨後的茶粉(按,唐代中国茶为粉茶,也就是日本 学去的抹茶,所以用尘来形容)。 (4)无由:不需什么理由。 【参考译文】 坐着舀着清凉的泉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端起一碗好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将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作者在诗中所怀念的爱茶人,可能是他的妻舅杨慕巢,如作者在<睡后茶 兴忆杨同州>诗中提到的"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作者 白居易【生于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卒于卒于武宗会昌六年(公元 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谥文公。 【赏析】 把茶大量移入诗坛, 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 生动地描述了泉边煮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有感而发: 这么好的泉水, 这么好的茶 叶,可惜不能寄给爱茶的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当然,这故人是跟自己一样 的“爱茶人”,而不是世俗之人。 读者可以看到此诗前两句是一对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偶句, “坐酌”与“看煎” 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可见作者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

常生动具体的意象,描述的是煮茶的情景。 后两句是作者的抒情,是通过抒发对茶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知心人的渴望, 强烈的感情中带着丝丝的哀伤,从而体现作者对远方知己的极度想念。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前两句传景色之神,后两句传心情之神,可谓茶诗 中的典范之一。 唐代名茶尚不易得, 官员、 文士常相互以茶为赠品或邀友人饮茶, 表示友谊。 白居易的妻舅杨慕巢、杨虞卿、杨汉公兄弟均曾从不同地区给白居易寄好茶。白 居易得茶后常邀好友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从他的诗中可看出,白 居易的茶友很多。尤其与李绅交谊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还 说:“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指李绅,看来偶然喝一杯还不过瘾, 二人要对榻而居,长饮几日。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如湖州茶山境会亭茶宴, 是庆祝贡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又如,太湖舟中茶宴,则是文人湖中雅会。从白诗 看出,中唐以后,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

北宋茶

1、北宋茶的时令与采法 从范仲淹的斗茶诗说起,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歌》),是一首与章岷的唱和之作,可惜章岷应答茶诗今天已经失传。三百多字的《斗茶歌》极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斗茶情况,全诗如下: “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míng)。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诗文一开始说的建溪茶,产于建安今福建建瓯县壑源山北临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因山临建溪口,因名建溪茶、亦名壑源茶。建安,又名北苑,本是五代唐朝的一座宫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制建安茶叶,以供南唐皇帝和贵族享用。 宋代之后,凤凰山一带都被叫做了北苑,这一茶区的茶也称作了北苑茶,成为皇家的御用茶园,因避讳用“贡茶”之名,常以建溪茶作代词。在唐代,陆羽并没有把建安茶列入名茶,唐朝贡茶地在顾渚,除了自然条件外,交通也便利是主要的,宜兴、长兴离运河和国道较近,茶叶能很快被送到京城。当时的建安,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五代十国时候建安茶成为名茶,是发现这里尽管交通不便利,但是气候比其他地方要好(也有学者据此以为唐到宋,气候发生一些变化),宋代持续了了后唐的选择,“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加上欧阳修的“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使得建安更成为贡茶的理想之地,而等到带有强烈皇家色彩的“龙团风饼”命名之后,建安茶就真的名扬天下了。 贡茶中的龙凤团茶由丁谓始创,经过蔡襄的改造后,小龙团已是北宋的第一名茶,但其专供皇室,别说普通人,就连许多朝中要臣根本连见都见不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所以欧阳修得到皇帝御赐的一小饼才会珍藏多年,并引以为傲。苏东坡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说:“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间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这“头纲八饼茶”其实就是小龙团茶的首批货,数量极少。这批茶被要求在惊蛰或清明前采制成,要确保皇家在当年三月喝到。 《东溪试茶录》记载:“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唯过惊蛰者,最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所以范仲淹诗文的“先暖冰微开”、“新雷”指的就是采茶时令,《北苑茶录》载:“每岁分十余纲,惟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浃日而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家家嬉笑穿云”,要是真那么浪漫就好了,为了赶制茶,许多茶农苦不堪言。他们要在阳光还没出来的时候采茶,还不能让手指碰到茶叶,必须用指甲来掐茶芽。 古人斗茶乐 2、北宋茶的制法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是采茶的情景对茶的要求太高,求精不求多。“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方方圆圆的茶叶已成,“研膏焙乳”是斗茶的准备工作。茶膏在宋代,成为斗茶的关键环节。 《北苑茶录》中记载的宋代建安茶制作,与唐代有所不同,唐代茶饼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到了建安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多了拣择,还要加以洗涤,然后蒸一道,之后是榨,也就是去水分。当时有个专门的制茶工具就作“榨”(大小两种),把蒸过的茶叶(当时叫“茶黄”)取出,放到小榨里用水反复淋洗,然后再放入大榨中,用力榨去茶汁,这种茶汁就是茶膏了。为什么要榨去茶膏呢?茶膏可是茶叶的精华,《大观茶论》里说采茶要早晨,怕的就是太阳照射下,茶膏会随着水分蒸发。 唐朝茶“拍”的程序,是把茶捣成膏后,放在模子里让其成型。陆龟蒙的《茶焙》里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唐贞元年间,常衮做建州刺史,见到过当地就有这样的做法,“始蒸焙而研之,谓之茶膏,其后始为饼样,贯其中,故谓之一串。” 吴任臣在《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中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这是建茶入贡的最早记载。 为什么要剔除茶膏,《北苑茶录》里到出了缘由,当时建茶的味远而力厚,“非江茶可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

完整word版,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茶,是中国人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的一种饮品,如今也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很多人爱茶,不仅仅是因为它特有的醇香,而是痴迷于茶的文化,陶醉于品茶的过程,所以很多时候已不仅仅是喝茶来止渴这么简单,喝茶的过程也成为了一种艺术。 如果你想真正品到茶的味道,就得先学会如何品茶。要学会品茶,就得先了解一些有关茶的基础知识。 茶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植物分类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属——这是茶的自然科学定义。茶的分类标准很多,按生长环境可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按干茶外形分为扁平状、针状、球状、雀舌状、片状、末状;按产地划分为川茶、浙茶、闽茶、滇茶、台湾茶;按我国出口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速溶茶;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我国的七大基本茶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普洱茶。绿茶的代表茶有:雨花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有清新的绿豆香,味清淡微苦。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红茶的代表茶有锡兰红茶、阿萨姆红茶、祁门红茶、滇红、宁红、宜红。颜色为暗红色。具有麦芽糖香、焦糖香,味浓厚略带涩。青茶的代表茶有铁观音、大红袍、闽北水仙、冻顶乌龙、武夷岩茶。颜色为青绿、暗绿,茶汤呈蜜绿色或蜜黄色,花香果

味,滋味醇厚回甘。白茶的代表茶有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色白隐绿,干茶外表满披白色绒毛,茶汤浅淡,味清鲜爽口、甘醇、香气弱。黄茶的代表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黄叶黄汤,香气清纯,滋味甜爽。黑茶的代表茶有湖南黑茶、老青茶、六堡散茶。颜色是青褐色,汤色橙黄或褐色,虽为黑茶,汤色却不一定是黑的。陈香,味醇厚回甘。 品茶时,茶具也是很重要的。茶具的种类有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一套茶具包括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以及其他。常用茶具中,紫砂壶是泡茶、饮茶的主要用具;茶海(茶盘)用于放置茶具;公道杯用于均匀茶汤浓度;茶漏用于滤取多余细小的茶叶,不影响茶汤的滋味;品茗杯用于饮泡好的茶汤;杯托是茶杯的垫底器具;闻香杯闻留在杯里的香气,是乌龙茶专用;盖碗又称三才杯,泡茶专用也可单杯品用;茶叶罐是装茶的罐子;茶荷用于置茶和赏茶;茶巾擦水,辅佐茶具;茶道组包括茶匙、茶针、茶夹、茶斗和茶拔。我想拥有这么一套完整的茶具是泡好一杯茶的点睛之笔。而且茶具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品茶的过程自然也更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就是要学会如何泡好一杯茶了。泡茶的过程是取茶→赏茶→温壶→温杯→温盅→泡茶→奉茶→赏茶底→整理茶具归位。具体而言,取茶:以茶则在茶仓中取适量茶叶置于茶荷中或以茶仓置适量茶叶于茶荷中(取一次的泡茶量);赏茶:以茶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