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茶
茶文化-第四章__宋代的茶文化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5)燲盏
用开水将茶盏冲洗一遍,将茶盏预热,便于茶及时 开化。
(6)点茶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茶中不能掺进其它香料。 蔡襄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 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草,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 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赵佶也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 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 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2、福建茶在宋朝成为贡品 (1)福建茶被认为是茶中翘楚 “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 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 。”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说者常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 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 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 夫身世泄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 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 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 。” ——黄儒《品茶要录》
“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皇帝召臣蔡京、臣王黼、 臣越王俣、臣燕王似、臣嘉玉、臣楷、臣嗣、臣濮、 臣王仲理、臣童贯、臣冯熙载、臣蔡攸、臣蔡絛、 臣蔡修宴保和殿……过翠涵阁诸处,赐茶。至全真 阁,上御手注汤,擘出浮花迎面。臣等惶恐前曰: 陛下略君臣夷等,为臣下烹调,震惕惶怖,岂敢啜 之。上曰:可 。” ——蔡京《保和殿曲宴记》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 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 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 具顿首谢 。”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中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反映了一个时期茶道文化和风格的综合特征。
它令之前的传统再次升华,被称为“经典”。
宋代的茶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典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导向了宋人对茶的理解,即以自然精神思想为依据,认为愿景、芬芳和样式正是茶艺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使茶一般化,发展为饮茶来体验生活的一种习俗。
二是明确了茶艺的风格,饮茶时不仅考虑水的味道、茶的质地,而且还了解茶的怀疑及具体的做法,依据古典的理论,坚持“芬芳自然”的宗旨,以水温适宜,以柔和的茶汤来滋润茶叶,使汤调美好,清爽持久,体现古典茶道,又将其结合当时体育文化,重视服务茶艺的视觉效果,烹制及服务茶艺均经过精挑细选,表现服务卓越体现。
三是宋代茶文化繁荣发展,尤其是“茶社”文化蓬勃发展,茶社文化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活动,不仅是大众接触艺术的场所,也是宋王朝情爱天下文化的活动场所,以茶道相连、文学韵味、文艺赏析饮茶享受,表现豪迈、智慧、益其乐趣、酿情汇一文化多体现。
四是宋代人对茶习惯的不同程度塑造了当时的独特茶文化,分为苦茶、宋茶、白茶、浓茶等五种不同的风味。
比如“苦茶”,用黑芝麻、青冬瓜、大枣等调和混合而成,具有苦涩的口感;宋茶又称“王茶”,与其说是茶,不如说是绿茶的糖水,常给温热的湖水里投入几块白砂泥研制而成,具有清香颜色,而白茶则以其白涩香、气格雅致而有其“绿茶之王”之称;浓茶则以浓烈、滑喉而驰名中外。
总之,宋代茶文化是中国完整的茶文化,影响广泛,引领着先后朝代茶文化的发展,它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引领着未来茶文化的走向。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相传茶文化源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在唐宋时期茶文化开始形成与兴盛,那么茶文化在唐宋时期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由此看来,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开始变得成熟起来,而且重要的是已经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诗文与著作,这一点是相当进步的。
蔽乡茶事甲天下(秦牧)中国茶树是全世界茶树的老祖宗。
因此,世界各国对茶叶的称呼,不是叫做tea,就是呼为Cha。
根源都出自中国北方话或者福建话。
大抵,外人从海路得到茶的就用了福建话。
从陆路得到茶的就用上北方话。
茶在中国既然源远流长,在我们这儿,和它有关的神话也就特别多。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亡。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宋朝时期更是茶艺发展的高峰之一。
宋朝茶文化不仅引领了茶艺的发展潮流,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特点,成为中国茶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宋朝茶文化的特点1.茶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文化与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结合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特色,人们饮茶时大多选择紫砂壶、青花瓷杯等陶瓷器皿进行泡茶。
2.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饮食,还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兴趣爱好。
许多文学艺术家写下了关于茶的诗词、散文,将茶道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3.茶文化与社交文化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是高雅的社交活动,促进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在茶道中人们以茶为媒,谈天说地,包含了极丰富的文明内涵。
二、宋朝饮茶的历史宋代是茶艺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人对茶文化的爱好极高,经常聚在一起品茶、交流人生哲理,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宋前期,人们用开水泡茶,也就是所谓的煮茶,宋徽宗时期将茶置于器中随泵水而冲泡。
以后,又有了雀舌、毛尖、龙井等不同品种的茶叶,泡茶的方法也随之改变,陆续出现了白瓷茶具、紫砂壶等茶具。
此外,人们用盐水泡茶,可去除茶叶的杂味,并且有滋润的作用。
到了宋代中期,茶的品种、加工方法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产品和贸易商品。
至此,宋朝茶文化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三、宋朝茶文化的遗产宋朝茶文化是中国茶道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茶文化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大观茶论》即为宋代茶学经典,其中记述了多方面的茶道知识和茶文化禁忌,是中国~茶道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同时,从宋时开始广泛使用的茶具、茶道礼仪、茶艺演进等各种茶道文明遗产,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总之,宋朝茶文化既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一笔。
宋代点茶解说词
宋代点茶解说词宋代点茶解说词宋代的文化多姿多彩,其中茶文化更是深厚而精致。
茶,在宋代被视为礼仪之物,不仅是饮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点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文化活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宋代点茶。
一、点茶的历史起源点茶的历史起源,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
但据说,点茶起源于当时的茶亭,茶亭是当时人们在茶馆里品茶、聊天、交朋友的场所。
点茶则是一种礼仪性的表现方式,供主人招待客人时使用,也算是一种现代的热茶迎宾礼。
二、点茶的流程1.选茶:点茶的第一步是选茶,选茶时要选用茶质优良的茶叶,通常选择各类绿茶为主。
2.洗茶:选好茶后,要将茶叶放入茶盅中,倒入约20ml热水,提取茶汤,然后将茶汤描去,以便更好的品尝。
3.沏茶:接着要倒入80ml的热水去沏茶,直到茶盅被倒满。
然后盖上茶盖,用手指描上茶盖的小口,小心拿起茶盅。
4.送茶:点茶,最重要的一步是将茶送给客人。
送茶时,茶盅要用茶托放在一个小盘里,然后再提起整个小盘,端着小盘子,右手用点茶器把茶主浇上茶汤,最后把小盘朝向客人的他端,浇茶饮茶。
5.斟茶:客人接过小盘后,左手握住小盘子的底部,右手指握住茶杯的杯托,然后茶主用点茶器将茶汤分别倒入每个客人的杯中,直至每个客人都有了自己的杯子。
6.引寂:茶主送完茶后,要在不用茶的桌子上引寂,表示敬茶已经结束,同时也表示点茶休止。
三、点茶的象征意义点茶在宋代,所象征的不仅仅是礼仪之物,更是各种社交意义的体现。
一方面,点茶象征的是客人和主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点茶也象征的是两人之间的和谐。
四、茶文化的反映宋代的点茶,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的茶文化运动,茶文化在当时被视为一场文化思潮,它不仅仅反映了人们对于低调生活、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加深了人们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当时社会上一种充满温情和仁爱的氛围。
总之,宋代的点茶文化,源远流长,其系于茶文化之中,是茶文化的一种手法,也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今天,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重视点茶的礼仪,继承和弘扬这段茶文化的美好传统。
宋代茶文化简介
宋代茶文化简介
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宋代的茶艺多是以煎茶
为主,泡饮各种名茶,如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
在饮茶形
式上,也从原来的饼茶发展到散茶。
宋代对茶饼的制作和使用也
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
饼茶的制作和使用
宋代饮茶时通常使用散茶,虽然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茶,
但它是我国第一个以“饼”命名的茶叶品种。
宋代最常见的茶饼
有两种:一种是团饼型,一种是散饼型。
团饼型的茶饼所含化学
成分和药理作用都比散饼型要强,团饼型茶饼一般要在焙火后才
能饮用。
散饼型的茶饼由于不加焙火,茶中所含化学成分和药理
作用较弱,饮用起来味道也不如团饼型的好。
团饼型茶饼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携带和保存。
但散饼型茶饼经
过焙火后所含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较强,所以散饼不利于保存,保存时间一般都很短。
宋代还有一种特殊的散茶用焙火后制成的
茶饼来泡茶喝。
—— 1 —1 —。
图解宋代点茶
图解宋代点茶宋代是一个全民风雅的时代,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点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称“四艺”,此四艺,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将宋朝人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堪称艺术的境界。
且充实内在涵养与修为。
这与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学与讲究个人品味的生活态度极为一致,亦与当今的东方美学主流意识不谋而合。
茶百戏点茶步骤:点茶流程文字版:1、炙茶:取出茶饼在微火上稍炙烤,去除水份。
2、碎茶:白纸包裹茶饼放在木质茶臼捣碎。
3、碾茶:碎茶放入碾槽碾成茶末。
4、罗茶:罗绢筛网细筛碾磨好的茶末待用。
5、入盏:沸水二次冲涤茶盏,趁盏还有余温拨入茶末。
6、注汤:执壶注水,把茶末调成茶膏。
7、击拂:注水时用茶筅击拂茶汤出现持久泡沫,产生饽沫,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图纹。
8、置托:茶汤呈现美丽花色图纹之后,置于茶托之上分享,也叫分茶。
宋代点茶的基本茶具:宋代点茶工具主要有茶炉、茶瓶、茶筅、茶盒、茶盏、盏托、茶巾、茶勺、水盂等。
其中茶瓶、茶筅、茶盏是点茶专用的重要茶具。
图画版第一道:焚香静心。
焚点檀香,陶冶心境。
诗人黄庭坚在《相知拾得》一文中称赞:香能拂去污秽,清净身心。
第二道:文烹龙团。
用文火烘烤饼茶。
龙团是宋代闽北的重要贡茶。
第三道:臼碎圆月。
用茶臼锤碎饼茶。
茶臼是宋代锤碎饼茶的专用工具。
饼茶呈圆形,古人雅称“圆月”。
第四道:石来运转。
用茶磨将茶研成细粉。
茶磨古人又称“石运转”,多以青石制成。
第五道:从事拂茶。
用茶帚扫及抹茶。
茶帚古人又称“宗从事”,是扫茶的专用工具。
第六道:枢密罗茶。
用茶罗筛取抹茶。
茶罗古人又称“罗枢密”,是筛茶的专用工具。
第七道:麯尘入宫。
将筛好的抹茶装入茶盒。
抹茶成粉状,古人又称“麯尘”。
第八道:临泉听涛,即煮水。
宋人煮水靠声音辨水温,二沸至三沸最为适宜。
第九道:茶筅沐淋。
用沸水冲淋茶筅。
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道:兔瓯出浴。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宋代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
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
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
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
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
建茶入诗,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
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
“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
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一而足。
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宋代的饮茶文化
宋代的饮茶文化宋代的饮茶文化大约从宋代开始,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开门七件事之一:“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需要提醒的是,宋人的饮茶法,跟今人以开水冲泡茶叶的喝法不同,而是将茶叶研成末儿,再以开水冲之,“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叫做“点茶”。
日本的抹茶,即从宋朝“点茶”山寨过去的,日本《类聚名物考》承认,“茶道之起”,“由宋传入”。
宋人“点茶”,对茶末儿的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
因为对饮茶的`热爱,宋人形成了一套很有讲究的茶艺,叫做“分茶”,是一种将“点茶”点出了新花样的高超技艺。
高明的分茶技术,能够利用茶末儿与开水的反应,在茶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北宋《清异录》记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
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这有点儿像今日咖啡店玩的花样:利用咖啡与牛奶的颜色搭配,调配出有趣的图案。
据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一名茶艺高人,擅长“活火分茶”。
宋朝也流行“斗茶”,即几个热爱茶道的朋友聚于一起,分别煮水分茶,看谁的茶叶、茶水出众,茶艺更高超。
不仅士大夫中盛行斗茶之风,平民也喜爱斗茶。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便非常传神地描绘了市井间几个茶贩正在斗茶的生动画面。
因为市民爱饮茶,宋代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就如今日的咖啡馆。
《东京梦华录》说,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南宋也一样,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临安“处处各有茶坊”,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
茶坊的名字都起得很酷,很能吸引人,也很有广告效应。
茶坊构成宋代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而不仅仅是单纯饮茶的私人所在。
清雅的茶坊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高端的茶坊可供“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大众茶坊则是“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的场所;还有“楼上专安着妓nv,名曰‘花茶坊’”的,“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宋朝喝茶的方式
宋朝喝茶的方式宋朝喝茶的方式一、宋朝的茶饮文化中国的茶饮文化源远流长,宋朝是中国茶饮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它也是中国茶品种最丰富的时代。
宋朝时期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喝茶,因此宋朝时期的茶饮文化被称为“宋朝茶文化”。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宋朝人喜欢用瓷壶烹茶,瓷壶为圆口,放水快,烹茶蒸气释放更迅速,口感更佳。
2.宋朝喜欢用铁镬用来煮茶,铁镬火力相对安稳,可以把茶叶泡得恰到好处,壶中只有茶叶和水,可以保持茶的原味。
3.宋朝把茶做成三品茶,分类别称为瓷壶茶、铁壶茶和泡茶。
每种茶都有它各自的茶类,并且在沏茶时也有不同的技巧。
4.宋朝注重茶的品质,并且会用茶来进行制作或者炼制其他的饮料,如普洱茶、绿茶、白茶等。
二、宋朝茶文化的礼仪宋朝的茶文化不仅发展了茶的品种及其精细的加工技术,也传承了茶的礼仪。
宋朝的茶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掌握正确的饮茶习俗。
宋朝有“充茶法”,即用小杯把茶逐杯充进客人杯中,以表示尊重;宋朝还有“一杯一上”、“一指之法”等饮茶礼仪。
2.要准备足够的茶具。
宋朝茶具主要有茶杯、茶壶、茶碗、茶梗、茶勺、茶料等,而宋朝的茶具更强调寓意和装饰性。
3.要掌握正确的泡茶方法。
宋朝的泡茶方法主要有“充茶法”、“一杯一上”、“一指之法”等,它们的技巧可以使茶叶和水的比例相当,使茶的口感更佳。
4.要做好食器卫生消毒工作。
宋朝开启了中国茶饮文化的新纪元,并强调泡茶时的卫生消毒,以确保茶的质量和口感。
总之,宋朝的茶饮文化是中国古代茶饮文化的高峰,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茶饮精髓,也把中国古代的礼仪仪式和文化传承了下来。
宋朝的茶道文化
宋朝的茶道文化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茶道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宋朝,茶道不仅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独特方式,更是代表了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
本文将介绍宋朝的茶道文化,包括茶的种类、茶具的制作、茶道的礼仪和茶文化的影响等。
一、茶的种类在宋朝,茶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炒青茶、贡茶和压制茶等。
其中,炒青茶是最常见的一种,制作工艺简单,茶汤清香味浓,具有消暑解渴的作用。
贡茶是以贡品的形式进献给皇室和贵族的茶叶,品质优良,常用于宴会和祭祀活动。
压制茶则是将茶叶压制成团状,方便携带和储存,逐渐成为茶道仪式中的重要品种。
二、茶具的制作在宋朝,茶具的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
陶瓷茶具成为主要的茶具类型,其瓷质细腻坚硬,适合沏茶和品茗。
著名的汝窑、哥窑和钧窑等瓷器独具特色,经过多道繁复的制作工序,制成品质上乘的茶具。
此外,还有竹茶具和铁茶具等,为茶道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元素。
三、茶道的礼仪宋朝的茶道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将沏茶过程视为一种仪式性的活动。
首先,人们需要准备好茶具和茶叶,并使用热水将茶具预热。
接着,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具中,再用热水冲泡,倒入盖碗中,然后用茶盖将茶杯盖住,通过盖碗上方的孔口,慢慢将茶倒入香盏中。
最后,将香盏递给客人,客人接过香盏,先闻茶香,再品茶汤,享受茶道带来的愉悦。
四、茶文化的影响宋朝的茶道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茶道的兴起促进了茶叶的普及和消费,使茶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茶道强调礼仪,培养了人们的修养和自律,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茶文化也成为文人雅士倾诉情怀的重要主题,茶诗、茶曲等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丰富了文化艺术的内涵。
总结:宋朝的茶道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茶叶种类、精美的茶具制作、注重的礼仪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茶道文化的繁荣,为后世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尽管时光已逝,但宋朝的茶道文化仍然犹如一杯香醇的茶汤,永远流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宋代茶文化
操作步骤
• 准备→煮水→ 烫盏→ 取抹茶→注水→调茶 膏→再注水→击拂→ 献茶
宋徽宗善于用分茶技艺开展
•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 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 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 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 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 ",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也用此法。先将饼茶碾碎,再用茶筛 罗成茶粉,置碗中待用。以汤瓶水注烧水,微沸初漾时即注水冲点入 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 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 其名“搅茶公子”。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就会慢 慢出现泡沫。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 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 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茶人以此较胜负,胜者如将士凯旋, 败者如降将垂首。点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饼茶,而直接用 备好的茶叶碾末。
什么是点茶?《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论著, 其中关于“点”的描述是:“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 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 由此可知,点茶就是用沸水冲点抹茶,并打成泡沫
创立了点茶法,斗茶之兴起
• 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 演变成点茶法,用水注冲 点抹茶并用竹筅搅拌成泡 沫,使饮茶更具娱乐性, 并由此产生了比试点茶技 艺的活动----斗茶,斗茶之 风在唐代就形成在闽北, 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兴盛, 并遍及全国。斗茶就是比 试茶的汤花(泡沫)色泽 是否纯白,保存的时间是 否持久(咬盏)等的一种 技艺。斗茶的开展很好地 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提 高和茶业的发展。
宋朝茶的种类
宋朝茶的种类
宋朝时期,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饮品。
在宋代,人们饮茶的方式也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精致化。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宋朝时期的几种主要的茶类。
1. 龙井茶:龙井茶是中国绿茶中的佼佼者,它产于杭州市西湖区龙井村附近的山区。
龙井茶以其清香、鲜爽、滋味浓郁而闻名于世。
龙井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消除疲劳,提神醒脑,清热解毒等。
2. 碧螺春:碧螺春是中国绿茶中的精品之一,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流域。
碧螺春又称“梅花香”,因为它具有梅花香气而得名。
碧螺春以其嫩绿色、清香、味道甘甜而受到广泛赞誉。
3. 黄山毛峰: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安徽省黄山市。
黄山毛峰以其形态美观、香气浓郁、滋味鲜爽而著名。
黄山毛峰是一种半发酵茶,具有清热解毒、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
4. 铁观音:铁观音是中国乌龙茶中的代表品种之一,产于福建省武夷山。
铁观音以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而闻名于世。
铁观音具有提神醒脑、减肥健身等功效。
总的来说,宋朝时期的茶文化非常繁荣,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茶类。
这些茶类不仅口感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药用价值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宋代茶文化
点茶程序
蔡襄的《茶
宋代点茶法
录》记载,
先将饼茶烤
炙,再敲碎
碾成细末,
用茶罗将茶
末筛细。
“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
宋代点茶法
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
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 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 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 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 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
咏茶
宋· 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莫分茶
北宋·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日本抹茶道采用的点茶法却不用茶瓶煎汤,改 用宽口的釜(类似唐代的煮茶工具)煎汤,再用 柄舀到茶碗。
汲江煎茶
茶
诗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喜得建茶
宋·陆游
玉食何由到草莱,重奁初喜坼封开。 雪霏庚岭红丝碨,乳泛闽溪绿地材。 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 故应不负朋游意,白挈风炉竹下来。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
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
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
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
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
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代茶文化介绍
宋代茶文化介绍
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宋代的茶文化呀!宋代,那可是茶文化超级兴盛的时代呢!
你想想,那时候的人们喝茶可讲究啦!就像咱现在出门得精心打扮一样。
他们有各种各样精致的茶具,什么茶盏啦、茶壶啦,做得那叫一个精美。
那可不只是用来喝茶的家伙什儿,简直就是艺术品呐!这要是摆在现在,那不得是收藏级别的呀!
宋代人喝茶还特别注重氛围。
他们会找个安静的地方,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品茶、聊天。
这感觉,是不是有点像咱现在和朋友找个咖啡馆坐一坐呀?而且他们对水也特别挑剔,非得是好水才能泡出好茶。
这就好比做菜得用好食材一样,不然那味道可就差远咯!
还有啊,宋代的茶馆那也是到处都是。
就跟咱现在的奶茶店似的,走几步就能碰到一个。
人们在茶馆里喝茶、听书、下棋,那日子过得可真是惬意。
你说咱现在要是也能有这么个地儿,工作累了去坐坐,喝杯茶,听听故事,多好呀!
咱再说说那时候的茶点。
什么糕点啦、果子啦,和茶搭配在一起,那叫一个绝!一边品茶,一边吃着小点心,哎呀,那滋味,真让人回味无穷。
这就好像咱现在喝咖啡配个小蛋糕一样,相得益彰嘛!
宋代的文人雅士们对茶更是情有独钟。
他们写诗作画来赞美茶,把茶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啦!你说他们咋就这么有才呢?要是咱也能像他们那样,喝杯茶都能写出首好诗来,那可太棒啦!
你看,宋代的茶文化多有意思呀!这可不是我瞎吹,你去翻翻历史书就知道啦!咱现在虽然生活节奏快了,但也不能忘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好东西呀!偶尔也学学宋代人,慢下来,品品茶,享受享受生活,多好!咱可不能把这么好的茶文化给弄丢咯!不然多可惜呀!大家都行动起来,把宋代茶文化传承下去吧!。
古代茶业政策之宋代贡茶
古代茶业政策之宋代贡茶
宋代贡茶[Tribute tea in Song Dynasty] 宋代各地向朝廷进贡的茶叶。
随着宋茶叶生产及制茶技术的提高,宋代各地名茶的进献,在数量和地域上,都有较大发展。
《宋史》载,宋代贡茶地区达三十余州郡,约占全国产茶七十个州郡之半。
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宋贡焙废顾渚,改置
宋代贡茶[Tribute tea in Song Dynasty] 宋代各地向朝廷进贡的茶叶。
随着宋茶叶生产及制茶技术的提高,宋代各地名茶的进献,在数量和地域上,都有较大发展。
《宋史》载,宋代贡茶地区达三十余州郡,约占全国产茶七十个州郡之半。
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宋贡焙废顾渚,改置建州(治今福建建瓯)北苑,建茶声誉鹊起,成为贡茶主要品种。
自此北苑便成为全国生产贡茶的主要基地,公私之焙多时达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其主要贡焙有三十二焙。
北苑最初生产的贡茶,为蜡面茶。
后丁谓、蔡襄相继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分别创制大、小龙凤茶上贡。
元丰(1078~1085)中,贾青任福建路转运使,又制“密云龙”,双角团袋。
绍圣(1094~1098)中,有“瑞云翔龙”。
到北宋末,贡茶名目多达四十一种共五万余片,精品也在五千片左右。
每种贡品的制作工艺、研磨、焙制时间,都有严格的操作顺序和具体规定;极品贡茶制作精细,成本极高,一饼四十缗,远胜黄金。
北苑贡焙中,日役千夫,工价万金。
(责任编辑:润生)。
宋代的茶与茶政
宋代的茶与茶政以茶羁縻之策在宋代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其整体仍以唐代为基础,以茶羁縻之前提仍是家国天下的义利观:“资民丰国,利润之功博焉。
”承接中唐以后茶在财政、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在这些方面,宋代茶业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以茶羁縻的政策取向与茶叶本身被赋予的经济和文化符号意义更深刻地结合到了一起。
(一)贡茶:一种文化政治形式大兴贡茶客观上大大提升了茶叶在宋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或者使它成为一种当时的主流文化,并渗透进政治、经济等各类话语体系之中。
在唐代贡茶生产的基础上,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宋贡焙废顾渚,改置建州(治今福建建瓯)北苑,建茶声名鹊起,宋代贡茶生产也随之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
作为贡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北苑时公私之焙数量之多达到1336个,其中主要贡焙有32焙。
“龙凤茶”(丁谓、蔡襄相继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制造)、“密云龙”(元丰1078—1085年间,贾青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制造)、“瑞云翔龙”(绍圣1094—1098年间制造)是出产于北苑的重要贡茶。
至北宋末,各类贡茶名目多达41种共5万余片,精品5千片左右。
每种贡茶的制作工艺、研磨、焙制时间,都有严格的操作顺序和具体规定。
极品贡茶的价格远胜黄金,同时投入生产贡茶的劳动力也超乎寻常:在北苑贡焙中,“日役千夫”,“工价万金”。
总体来看,宋代时全国产茶约70个州郡,生产贡茶的地区在30个以上。
贡茶的繁荣强化了茶叶在文化政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着统治者的日常生活,更关系着官僚体系内的关系网络与变动。
这为茶叶进入政治力量对边境和周边少数民族区域的治理提供了某种文化和政治的前提与可能。
(二)榷茶:边疆治理的茶叶策略出于茶利之重要和边疆民族区域对茶叶的高度需求,宋代之榷茶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茶叶贸易受官府专卖控制的特征也进一步明显。
宋代榷茶大致可划分出三个主要阶段。
一是对东南茶实行禁榷,时间为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春正月“置江南榷茶场”,西、北部边境区域仍主要沿用唐制榷茶。
宋朝点茶法
宋朝的点茶法包括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调膏、点汤和击拂等步骤。
具体如下:
1. 炙茶:将茶叶在火上烤干,让茶叶中的水分充分散失,使得茶叶变干变脆,便于碾压。
2. 碾茶:将烤完的茶叶放在纸里包裹,捣碎后放入碾反复碾压。
3. 罗茶:将碾好的茶末用茶罗(绢)筛好,使茶末越细越好。
4. 候汤:掌握点茶用水的沸度,一直以来都是沏茶的一大课题。
因为茶的种类和做工不同,对讲究水的
沸度也不同。
5. 熁盏:和现在的“温杯”差不多,让茶盏预热。
防止茶末和沸水不相融。
6. 调膏、点汤和击拂:茶盏预热后,将茶末置入,向其中注入少量沸水,用茶筅加以搅动,使茶末和沸
水呈现出膏状。
然后一边向盏中的茶末点汤,一边用茶筅击拂。
最终要使其泛起汤花,且汤花多为好。
此外,在点茶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1. 汤花的品质要好,要求泛起汤花,且汤花多为好。
2. 注水时要用筷子、长柄勺或是筅(圆形竹刷)搅匀。
3. 调膏时要沿一个方向打圈,茶粉尽量调细腻一些,方便起沫。
4. 点出汤花时,左手护住茶碗,右手吊肘旋臂,胳膊肘固定不动,晃动手腕画“N”或“W”型,击拂
茶汤,点出汤花。
5. 丰富汤花时,击拂的速度要更快一些,点出更丰富绵密的汤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北宋茶的时令与采法从范仲淹的斗茶诗说起,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歌》),是一首与章岷的唱和之作,可惜章岷应答茶诗今天已经失传。
三百多字的《斗茶歌》极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斗茶情况,全诗如下:“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míng)。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诗文一开始说的建溪茶,产于建安今福建建瓯县壑源山北临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因山临建溪口,因名建溪茶、亦名壑源茶。
建安,又名北苑,本是五代唐朝的一座宫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制建安茶叶,以供南唐皇帝和贵族享用。
宋代之后,凤凰山一带都被叫做了北苑,这一茶区的茶也称作了北苑茶,成为皇家的御用茶园,因避讳用“贡茶”之名,常以建溪茶作代词。
在唐代,陆羽并没有把建安茶列入名茶,唐朝贡茶地在顾渚,除了自然条件外,交通也便利是主要的,宜兴、长兴离运河和国道较近,茶叶能很快被送到京城。
当时的建安,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
五代十国时候建安茶成为名茶,是发现这里尽管交通不便利,但是气候比其他地方要好(也有学者据此以为唐到宋,气候发生一些变化),宋代持续了了后唐的选择,“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加上欧阳修的“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使得建安更成为贡茶的理想之地,而等到带有强烈皇家色彩的“龙团风饼”命名之后,建安茶就真的名扬天下了。
贡茶中的龙凤团茶由丁谓始创,经过蔡襄的改造后,小龙团已是北宋的第一名茶,但其专供皇室,别说普通人,就连许多朝中要臣根本连见都见不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所以欧阳修得到皇帝御赐的一小饼才会珍藏多年,并引以为傲。
苏东坡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说:“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
上人间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这“头纲八饼茶”其实就是小龙团茶的首批货,数量极少。
这批茶被要求在惊蛰或清明前采制成,要确保皇家在当年三月喝到。
《东溪试茶录》记载:“建溪茶比他郡最先。
北苑、壑源者尤早。
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
先芽者气味俱不佳,唯过惊蛰者,最为第一。
民间常以惊蛰为候。
”所以范仲淹诗文的“先暖冰微开”、“新雷”指的就是采茶时令,《北苑茶录》载:“每岁分十余纲,惟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浃日而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
“家家嬉笑穿云”,要是真那么浪漫就好了,为了赶制茶,许多茶农苦不堪言。
他们要在阳光还没出来的时候采茶,还不能让手指碰到茶叶,必须用指甲来掐茶芽。
古人斗茶乐2、北宋茶的制法“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是采茶的情景对茶的要求太高,求精不求多。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方方圆圆的茶叶已成,“研膏焙乳”是斗茶的准备工作。
茶膏在宋代,成为斗茶的关键环节。
《北苑茶录》中记载的宋代建安茶制作,与唐代有所不同,唐代茶饼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
到了建安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多了拣择,还要加以洗涤,然后蒸一道,之后是榨,也就是去水分。
当时有个专门的制茶工具就作“榨”(大小两种),把蒸过的茶叶(当时叫“茶黄”)取出,放到小榨里用水反复淋洗,然后再放入大榨中,用力榨去茶汁,这种茶汁就是茶膏了。
为什么要榨去茶膏呢?茶膏可是茶叶的精华,《大观茶论》里说采茶要早晨,怕的就是太阳照射下,茶膏会随着水分蒸发。
唐朝茶“拍”的程序,是把茶捣成膏后,放在模子里让其成型。
陆龟蒙的《茶焙》里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
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
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唐贞元年间,常衮做建州刺史,见到过当地就有这样的做法,“始蒸焙而研之,谓之茶膏,其后始为饼样,贯其中,故谓之一串。
” 吴任臣在《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中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这是建茶入贡的最早记载。
为什么要剔除茶膏,《北苑茶录》里到出了缘由,当时建茶的味远而力厚,“非江茶可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一切都是为了斗茶的需要,宋代斗茶斗是茶汤,以白为上,味道需要清淡甘美,建茶不去茶膏,怕会输给浙江茶。
不过,为了增加茶饼的光泽,他们在茶饼外层又涂抹了一些茶膏,时间一长,茶面就有了“青、黄、紫、黑”。
蔡襄说,区别这样的茶饼要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观察气色,“隐然茶之内,”“肉理润者为上”。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总结三个标准:一是颜色要纯,不要斑驳,“色莹彻而不驳”就符合要求;二是质感和手感要好,茶饼“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三是碾之则铿然”声音铿锵,就是要干,敲打有声。
三者都具备,就是真品。
只要有需求,就有假,自古皆然。
“研“和唐代大致相同,用柯杖在瓦盆中来回研磨,要达到均的效果。
研是茶叶工序中最费力的,非体壮男子不行。
烘焙讲究火候,稍有差错,好茶就变成劣茶。
“研膏焙乳有雅制”,要做到“雅制”功夫都在诗外。
3、北宋斗茶现形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来的人还是很关键,雄豪中的章岷是进士,官终光绿卿,是州长官的僚属。
按照“三不点”的法则,想必其他参与者也是这个级别。
“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铜鼎与中冷水,这是范仲淹自己带来的茶具和水。
首山有一个典故,传说是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
首山铜也有一个典故:“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须下接黄帝。
”很夸张地诉说了自己的鼎有多么珍贵。
中冷水,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
这样一来,欧阳修所谓的“五美”俱全,可以开始斗茶了。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这是说斗茶考的是真功夫,作假不得。
茶饼拿来后,要用纸张包起来捣碎,这有点像今天许多人对付普洱沱茶的办法,捣碎后就到了碾的环节,碾就是把碎细的东西粉末化,要求使用碾子的时候用力均匀,在放到筛子里面筛一道,漏下去的才是需要的茶末。
只有那么细的茶末才可以下水后漂浮,也才能形汤花。
范仲淹选铜鼎,是延续陆羽的说法,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稳定水温,天下第一泉的水当然可以泡出好茶,加上黄金碾和紫玉瓯,可以说功夫做到了家。
斗茶水温的掌握是一个关键,如果水未煮开,冲茶时泡沫会过多;水太沸,茶末就容易下沉。
茶末和沸水准备好后,就到了调膏的环节,把茶末放到事先加热过的茶盏中,用少量沸水将茶末调匀成膏状,再徐徐注水,用茶匙不停搅拌,直到茶末和水达到黏稠的乳状。
判断斗茶的输赢,有两个标准:其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度,假如茶末还有沉在茶盏底的,第一关就输了。
宋代斗茶以白色的银毫为上,但从范仲淹的诗看来,他用的是已经长成叶子的绿茶,如果用叶都能赢毫,那说明此公斗茶水平很上乘。
其二是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
这个道理很简单,用茶匙搅和的时候,茶和水会产生分离,在茶盏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斗茶时,水痕先出的就意味着已经输掉了比赛,无缘晋级了。
苏东坡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这个“水脚”在斗茶语境中,指的就是水痕,不期待赢家,而期待最先的输家,苏公真是无处不戏谑。
高手泡茶,茶面鲜白,汤花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能够紧贴着茶盏沿边不退散,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咬盏”现象。
蔡襄说“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可以理解为民间斗茶方法最终得到朝廷认同,这也是宋代茶事极为有趣的地方。
斗茶崇尚白汤花,所以宋代黑釉为表达的深色系茶盏兴起,诗中“紫玉瓯”便是其中的一种。
黑釉盏源于福建、江西、浙江、河南等窑场,尤以福建省建阳窑建盏为最。
建盏中又以“曜(yào)变”黑釉盏令人称奇怪,它的釉色变幻莫测,光怪陆离,釉纹细密如丝,状似兔毫,在光线下转动瓷片,会产生彩虹般的光晕,单看都给人美的享受,关键的还是这都是自然窑火非人力下的变种,所以很难做到人为干预,发生“曜变”的黑釉盏在宋代就被人到处收集,连副宰相级别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无法拥有一盏黑釉盏,可见当时就有多么珍贵。
至今流传下的一个黑釉盏,中国一个都没有。
存世的“曜变”黑釉盏目前仅有4件,全部在日本,已经是日本的国宝了。
今天的日本茶道中,还见得到仿制的黑釉茶盏。
黑釉盏的形状口大足小,形似漏斗状,方便看汤花,盏壁斜直,利于看水痕。
梅尧臣就有和苏辙诗句说“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
4、斗茶与斗人“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这哪里是斗茶,完全是斗人。
宋代斗茶也是三打两胜,可怜的章岷不知道有无胜了一局。
写到这里会发现,爱茶之人,都是以清廉著称,后世也多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不知有无人做这样的课题,看看喝茶的是不是全部都是即便以今天标准看来的好官。
欧阳修、蔡襄在当时就是著名的“四谏”中的二人,范仲淹更是被朱熹称作“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乎成为历代有品者的追求。
范仲淹一生起伏,从未退缩,在轻武的宋代,他是武官的统帅,又是文官中著名的改革家,他倡导的“庆历新政”,欧阳修也是有力的支持者,其后失败,二人皆遭贬,范仲淹居然就被贬的途中病死。
那个时候,欧阳修已经找到一个好所在,正在喝茶。
胜负不重要么?说不重要,只是为了安慰失败者,人生也许败了一次,就再也没有机会胜出了。
醉可以用茶来唤醒,但茶毕竟不是所谓的灵丹妙药,是挽回不了逝去的生命。
想那东晋王羲之兰亭聚会,不过水酒一杯,却发足千古幽情。
那么,今日之范仲淹,又当如何?“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míng)。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石上英即是茶叶,陆羽说好茶生于乱石之中,范仲淹以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