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节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地震波场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一、地震波动的形成 

波动产生:弹性体内相邻质点间的应力变化会产生质点的相对位移,存在应力梯度时。

地震波的形成过程: 

物体在受到由小逐渐增大的力作用时,大体经历三种状态:外力小:在弹性限度以内,物体产生弹性形变;

外力增大:到超过弹性限度,物体产生塑性形变;

外力继续增大:超过了物体的极限强度,物体就会被拉断或压碎。

岩层中炸药爆炸:

炸药包附近:压力>周围岩石弹性

极限,岩石破碎形成一个破坏圈;

离开震源一定距离:压力减小,仍

超过岩石弹性限度,岩石不发生破碎,

但发生塑性形变,形成一系列裂缝的塑性及非线性形变带;

塑性带外:随着距离增加,压力降低到弹性限度内,岩石发生弹性形变。

因此,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二、纵、横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从上讨论知:外力作用下,存在两种扰动

胀缩力 体积应变,引起的波动(纵波,P波);

旋转力 剪切应变,引起的波动(横波,S波)。 统称体波 纵波:间隔形成压缩带(密集带)和膨胀带(稀疏带),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V p

横波: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V s

水平面内分量:SH波

垂直面内分量:SV波

从波动方程知:纵、横波传播速度为

p s v

v ⎫==⎪⎪⎬⎪==⎪⎭ (1.15)

则纵、横波速度之比为

(1.16)

V p/V s值与介质泊松比的关系 

σ 0 0.1 0.2 0.25 0.3 0.4 0.5

V p/V s 1.41 1.50 1.63 1.73 1.87 2.45 ∞

讨论:

① σ=0.25, 一般岩石, V p/V s=3

② σ=0,极坚硬岩石, V p/V s =2

③ σ=0.5,浮土,於泥土, V p/V s ∞

④ 横波最小波速=0, 液体和气体中不存在横波。 

解决某些特殊问题,如探测充满液体洞穴(如溶洞),V s=0

三、面波 

体波:纵、横波,在整个空间;面波:弹性分界面附近

瑞雷面波:自由界面,地滚波,R波

特点:低频、低速,能量大(强振幅),

旋转(铅垂面,椭圆,逆转)

天然地震中,危害极大。

勒夫面波:

低速带顶底界面,平行界面波动,振动方向垂直传播方向,SH波 特点:对纵波勘探影响不大,对横波勘探严重干扰

第三节地震波场的基本知识 

地震波场的基本理论包括:运动学,动力学。

运动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时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时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与空间位置的关系。

一、运动学的基本知识 

1.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

振动的点连接起来成一曲面

波后:在同一时刻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成的曲面

振动带:波前与波后之间的各点均在振动

波前面形状与介质波速有关,介质波速结构的变化,波前面形状也会产生变化。

均匀介质:波前是以震源O为中心的一簇同心球(半球)面,称球面波(当球面波半径很大时,称平面波);

非均匀介质:波前面为曲面。

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t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可以把这些点看作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振源,经过tΔ时刻

+Δ时刻新的波前面。 

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t t

① 可从已知波前面的位置求出以后各时刻波前面的位置。

② 只给出了波传播的空间几何位置,没有描述波到达该位置时的物理状态。

菲涅尔补充:由波前面上各点所产生的子波,在观测点上相互干涉叠加,其叠加结果就是我们在该点观测到的总振动。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波前原理):

既可用于均匀介质,也可用于非均匀介质。 

2.费马原理

弹性波传播,可用波前描述,还可用射线描述。

射线:波从空间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在任一点上,射线总是垂直于波前。 

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和沿其它任何路径传播的时间之比为最小。

即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这一最小路径称作射线。

均匀介质:射线为自震源发出的一簇辐射直线;平面波射线是垂直于波前的平行直线。

非均匀介质:射线为曲线。但射线与波前面总是垂直的。 

3.视速度定理 真速度: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

测真速度v ,沿射线方向,实际不能。 视速度:在地面上沿观测方向测得

的波的速度值,用a v 表示。

S 1、S 2为两检波点,x Δ―道间距 视速度:a x v t Δ=Δ

真速度: s v t Δ=Δ

由三角关系:sin s x αΔ=Δ⋅ 那么 sin sin a s x v v t t ααΔΔ==⋅=ΔΔ 即: sin a v v α=

式中:α为平面波波前与地面夹角(波射线与地面法线夹角)。 讨论:

(1) 90α=D ,波沿测线方向入射,a v v =,波传向与测向一致。

(2) 0α=D ,波垂直测线方向,a v →∞,波前同时到达地面各点。 (3) α在0~90D D (一般情况),a v v >。

地震勘探中: 近炮点:反射波视速度高,相邻记录道间反射波时差小; 远炮点:…………………………低,…………………………………………………大。

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1、振动图与波剖面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时,质点振动位移(u)随不同时间(t)和位置(X)是不相同的, u是t和X的二元函数,写为

u=u(x,t)

于是:可以分别从二个坐标系统来观察波动。

(1) 振动图 

当X为某一特定值(X=X1)时,u=u(x,t) u=u(t)

振动图:从某一确定距离观察该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是描述地震波质点位移随时间变

化规律的图像。

图中:

t1―初至,质点刚开始振动

△t―波(质点振动)的延续时间,其

大小直接影响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