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食品行业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食品行业研究报告
2019年以来,我国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仍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继续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过渡,食品消费中以高品质、高营养及进口的产品受高端市场消费者青睐,需求持续上升,而以榨菜、泡面为主的低价消费品需求也大幅增长,食品消费层次更加分明。

2019年,食品行业营业收入实现持续增长,盈利状况虽略有下滑但整体维持较好水平,行业总体运行平稳。

细分行业中,种植业信用质量较为稳定,2019年以来国家在税收减免、种植补贴等方面仍维持较大政策支持,我国粮食需求稳步增长,供需整体较为平衡,但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我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加征关税,导致我国以进口为主的豆类价格大幅波动。

畜禽养殖业受供求关系变化、环保政策、疫情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强的周期性波动,具体看,2018年至2019年2月生猪养殖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行业亏损情况较严重,2019年3月起,因“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供应量大幅减少,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大幅减少,对猪价形成支撑,生猪价格持续飞速上升,目前已涨至历史最高点,行业内企业经营效益大幅改善;肉鸡养殖方面,2018年行业景气度实现大幅提升,2019年在“猪鸡替代效应”下,鸡价继续维持高位,行业内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上升。

从上市和发债较为集中的农牧行业样本数据分析看,2019
年以来样本企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盈利状况有所提升。

样本企
业主营业务收现情况良好,经营性现金呈净流入状态,但并不能够对投资性现金支出形成有效覆盖,投资缺口通过融资进行补充,导致样本企业负债规模增长,债务结构仍以短期债务为主,流动性压力偏大。

从债券发行情况看,食品行业内已发债企业主要为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且以民营企业居多,发行人整体信用质量主要集中在AA级。

2018年和2019年1~9月,行业内发行一般短期融资券支数较少,一般中期票据和公司债等中长期债券发行支数明显增多。

发行利差方面呈现出发债主体信用等级与发行利差同向变化的情况,比较符合市场规律。

级别调整方面,2018年,评级机构分别对4家发债主体进行评级上调,对3家和1家发债主体进行评级下调和展望下调;2019年1~9月,评级机构分别对2
家发债主体进行评级上调,对2家和1家发债主体进行评级下调和展望下调。

2018年以来,食品行业中违约主体合计3家,分别为雏鹰农牧、众品食业和西王集团,违约的主要原因包括对主业以外的投资较多导致资金链长期紧张,短债长用情况严重,股东所持股份质押比例高,西王集团还存在大额互保(齐星集团)、子强母弱的情况。

整体看,行业内主体信用质量有所分化。

展望2020年,随着我国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食品行业仍将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但考虑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预计行业增速仍将呈现持续放缓态势。

从细分行业来看,中美贸易战后续走势不明朗,仍将对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价格造成较
大影响,并影响下游饲料行业和养殖行业发展;生猪养殖行业来看,目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低,能够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在国家积极推动恢复生猪生产背景下,预计短期内猪价会维持高位,但呈现逐步下降态势,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后续“非洲猪瘟”后续发展和补栏情况需持续关注;肉鸡养殖行业景气度有望维持,但疫病风险仍需重点关注。

一、行业基本面
我国食品行业门类较多,产业链条较长,从产业链分布看,包含上游农林牧渔和下游食品加工等子行业。

食品行业周期性整体较弱,其发展状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消费者偏好紧密相连,但上游农林牧渔行业受供求关系影响表现而出较强的周期性特征。

2018年和2019年1~9月,我国食品行业规模和营业收入水平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增速有所放缓,行业经营环境和运营质量仍较好。

食品行业门类较多,产业链条较长,包含上游农林牧渔和下游食品加工等子行业。

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经营规模和营业收入水平保持了增长态势,但受宏观经济下行、下游需求低迷以及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影响,行业规模和营业收入增速均呈现放缓态势,盈利状况有所下滑,企业融资成本也有所上升。

2018年末,我国食品行业资产总额4.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6%,增速下降2.89个百分点,期末行业资产负债率为
51.73%,较上年末上升3.1个百分点;2018年行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4.61%,增速下滑1.84个百分点,当年销售利润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5.6%。

2019年9月末,我国食品行业资产总额4.4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9%,期末行业资产负债率为54.14%,较上年末增长2.41个百分点;2019年1~9月,行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4.77亿元,同比增长5.21%。

整体看,2018年以来我国食品行业规模和收入增速虽略有下滑,但整体运行保持平稳,行业经营环境和运营质量仍较好。

食品行业周期性较弱,其发展状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消费者偏好紧密相连。

从相关数据上来看,其增长率波动幅度大于GDP增长率波动幅度,行业景气度基本与宏观经济变动基本保持一致。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行业景气度有所波动,但整体较为稳定。

食品消费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2018年和2019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251元和31,939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分别为7,239元和5,640元,同比均有所增长;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7,较2017年的28.6有所下降。

我国国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转型中,即从以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过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
数逐年降低,而食品消费支出仍稳步上升,为食品行业的长期增长提供支撑,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三四线城市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8年开始,我国消费出现结构分化趋势,高端市场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营养性有较高要求,对无公害食品和绿色有机食品、进口食品、滋补食品消费量较大;中档市场,则以高端消费市场为标杆,同时考虑价格的合理性和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状况;低档市场消费者和高档消费出现断层,主要以生活必需的食品为主,消费内容相对单一,但中低档产品为刚需,大众消费容量大。

消费者从追求产品的附加值回归高性价比,更为注重产品本身品质。

从CPI情况来看,2018年我国CPI同比上涨2.1%,涨幅较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食品CPI同比上涨1.8%,较上年同期增加3.2个百分点,主要是蛋类和鲜果等价格同比大幅增长所致;而2019年1~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2.5%,涨幅较上年同期增加0.4个百分点;食品CPI同比上涨6.5%,较上年同期增加5.1个百分点,主要是猪肉价格同比大幅增长所致。

从我国CPI统计指标分类看,2018年我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增长1.9%,其中食用油价格下降幅度为0.8%,禽肉类价格下降幅度为3.8%,主要是猪肉价格降幅为8.1%导致,其余价格均有所增长。

蛋类增幅为12%,主要是由于今年禽流感
影响减弱,蛋类价格均实现上涨所致,另外粮食、鲜菜、水产品、奶类、鲜果、烟草和酒类价格涨幅分别为0.8%、7.1%、2.3%、1.4%、5.6%、0.2%和2.8%。

2019年1~9月,我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增长5.1%,除水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为0.3%之外其余均有所增长,其中因3月起猪肉价格的大幅持续上升,畜肉类价格涨幅为15.1%(其中猪肉价格涨幅为21.3%),鲜果类价格涨幅为18.3%,鲜菜类价格涨幅为5.1%,其余价格涨幅不大。

由于食品行业门类较多,本文中重点对食品行业上游农林牧渔业中的农牧业进行分析,包括的子行业为种植业、饲料业、畜禽养殖业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保持平稳发展,农、牧、渔、林总产值从2006年的42,424.3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13,579.53亿元。

从国内经济结构来看,当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构成比例从2017年的7.6%下降至7%。

农牧业产业链长,由上游种植业、中游的饲料业以及下游的畜禽养殖业和屠宰业组成。

种植业包括种子、农机、化肥等,种植的主要产品是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等基本农作物以及饲料原材料;饲料业是畜禽养殖业的主要原材料;畜禽养殖产品是屠宰加工的原料,经屠宰加工后转化为消费者手中的最终产品。

年分别减少26.93万公顷,55.8万公顷和24万公顷。

而当年豆类种植面积较2017年增长12万公顷至1,020万公顷。

从产量情况来看,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随播种面积减少而下降,但降幅较小,整体产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粮食生产情况仍较好。

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65,789.22万吨,较2017年减少371.5万吨,三大品种合计产量占粮食总产量比重约90%,当年三大主要品种合计产量较2017年减少533.71万吨至60,074.34万吨,其中稻谷、玉米和小麦分别减产54.69万吨、189.68万吨和289.34万吨。

此外,2018年豆类产量同比增加78.71万吨至1,920.27万吨。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肩负着稳定粮食生产的重任,2017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1]粮食总产量51,768.85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8.61%,较2017年减产369.15万吨。

从主要粮食供求关系看,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与国内总消费量较为匹配,能够较好的满足国内需求,对进口的依赖度低。

2018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均有所下降,但目前库存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供需环境相对宽松。

从进口情况看,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稻米、小麦和玉米进口量分别为308万吨、287.6万吨和35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3.6%、33.06%和增长24.7%。

2019年1~9月我国稻米、小麦和玉米进口量分别为172.9万吨、226万吨和386.9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2.9%、9.7%和增长33.1%。

大豆是一种优质高含量的植物蛋白资源,既能用于食用,也是油料、饲料的原材料。

从世界大豆种植情况看,转基因大豆因其种植简便、出产较为稳定及出油率较高等优势,生产规模快速扩张,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产业市场竞争力强。

我国国产大豆主要为非转基因豆,生产规模小、成本相对较高,故我国大豆主要来源于进口。

2016年以来,受益于国家鼓励大豆种植政策推出,产量逐年增长,但目前规模仍非常小,进口大豆量占国内总需求比重近80%。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升级,对大豆进口产生较大影响,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8,803万吨,同比下降7.9%。

从主要农产品价格趋势看,粳稻和小麦由于供需较为平衡,价格整体较为平稳。

从玉米价格来看,2017年开始国家层面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18年以来玉米价格总体保持平稳上升态势。

我国大豆主要来源于进口,受海外市场影响较大,2018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反复升级影响,豆类价格尤其是豆粕价格变动幅度较大。

整体看,我国种植业发展较为平稳,近年来受政策影响和国际贸易形势影响,产量和价格有所波动。

(二)饲料行业
我国饲料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水平较低,且易受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养殖行业周
期性波动影响。

2018年以来,我国饲料行业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挑战,但行业整体发展仍较为平稳,产量实现增长,行业规模化程度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我国饲料价格与玉米、豆粕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呈同向波动态势,预计后期在生猪及禽类养殖规模增长的驱动下,行业景气度将上升。

饲料行业介于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之间,易受上游种植业收成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畜牧养殖业发展规模。

我国饲料行业技术壁垒低、资金需求小,进入门槛不高,由此导致饲料行业规模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不高且竞争激烈。

饲料行业所需原材料主要包括玉米、豆粕、鱼粉等,以及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添加剂。

从我国饲料产量情况看,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饲料总产量24,213.00万吨,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3.36%,其中生猪饲料、蛋禽料和肉禽料每年产量约占全部饲料产量的85%。

具体分品种来看,2018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导致生猪养殖规模大幅下降,禽类养殖因“禽流感”因素消退以及“猪鸡替代效应”显现养殖规模有所上升,根据中国饲料信息网统计数据,2018年成品商品饲料中猪饲料产量同比下降0.9%至9,720万吨;蛋禽饲料和肉禽饲料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8%和8.2%至2,984万吨和6,509万吨;水产饲料和反刍饲料产量分别为2,211万吨和1,004万吨,
同比分别增长6.3%和8.9%。

2019年1~9月我国饲料总产量19,317.2万吨,同比增长2.1%,其中由于“非洲猪瘟”加剧导致猪饲料需求缩减,猪饲料产量持续下降,而随着家禽产能恢复和禽肉替代猪肉缺口的预期优势,禽饲料快速增长。

从饲料价格来看,我国饲料价格主要按成本加成模式确定,原材料价格波动是导致饲料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下游养殖行业景气度也对价格造成一定影响。

2018年以来饲料价格整体呈现较大波动态势,2018年1~4月饲料价格延续上年上升态势;5~7月有所下滑,主要是生猪养殖持续亏损导致养殖户养殖意愿下降,需求减少所致;8月~11月,主要受益于豆粕价格上涨以及养殖景气度回升,饲料价格有所回升,但2019年以来,主要受“非洲猪瘟”影响导致下游需求减少,1~4月饲料价格持续下降,5月开始因豆粕价格持续上涨而呈现上升趋势。

饲料行业进入壁垒低且布局分散,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集中度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要求趋严,以及下游养殖企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带来需求特征的改变,倒逼饲料行业市场和产品结构转型,饲料行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也持续提升。

截至2018年末,全国万吨规模以上饲料生产企业3,742家,较上年增加196家,饲料产量占总产量比重较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至94.6%。

其中,10
万吨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656家,比上年增加81家,饲料产量占总产量49.7%,比上年增加5.4个百分点。

从我国主要饲料上市公司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9月末,主要饲料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合计2,116.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1%;应收账款规模合计113.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71%;存货规模合计295.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3%。

2018Q4~2019Q3营业收入合计2,532.21亿元,同比增长11.30%;净利润合计114.69亿元,同比增长23.12%。

(三)畜禽养殖业
我国畜禽养殖行业保持较快发展,规模化养殖比例逐年提升。

生猪养殖情况看, 2018年上半年行业进入深度亏损状态,下半年起由于“非洲猪瘟”影响,生猪存栏量开始持续下降,2019年3月起,生猪价格持续飞速上升,目前国家主要通过抛储方式调节市场猪肉价格,并对生猪养殖政策进行调整以鼓励生猪养殖。

考虑到目前我国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低位,从供应端来看在短期内能够对猪价形成支撑,但后续“非洲猪瘟”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对生猪价格的影响仍较大。

2018年行业景气度较为低迷,2019年3月开始大幅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和信用状况实现大幅好转。

肉鸡养殖方面,2018年以来由于禽流感状况大幅减弱,加之前几年祖代鸡引种量持续大幅减少使得肉鸡供应偏紧,以及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出现了“猪鸡替代效应”,肉鸡价格实现
反弹,行业景气度大幅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和信用状况维持较好水平,但疫情风险仍需重点关注。

我国是畜禽养殖业大国,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保持较快发展,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从畜禽产品产量看,2018年我国肉类产量较2017年略降0.34%至8,624.63万吨,主要是猪肉产量同比下降0.88%至5,403.74万吨所致,牛肉和羊肉产量实现稳步增长。

此外,2018年牛奶产量3,074.56万吨,同比增长1.18%,禽蛋产量3,128.28万吨,同比增长1.03%。

从畜禽养殖行业市场格局看,我国畜禽养殖行业仍呈现以个体农户及中小型农场为主的情况,但我国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占比逐年提升,根据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畜禽规模养殖比例约为56%。

此外,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生猪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将分别达到52%和60%,而2015年仅为44%和48%。

后续随着环保力度加强,规模化养殖占比逐步提升后,畜禽养殖行业周期性将有所延长,价格波动幅度将减小。

1、生猪养殖
猪肉消费始终是我国肉类消费的重点,猪肉年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接近2/3。

从生猪养殖情况看,能繁母猪(二元猪)的规模直接决定了生猪(商品猪、三元猪)的规模,且
生猪养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一般(二元)出生仔猪需生长8个月左右成为能繁母猪,一头能繁母猪需经过4.5~5个月的妊娠期和哺乳期,生产9~10头(三元)仔猪,仔猪生长成生猪则需再经过4~5个月。

正常来说,从初期(二元)仔猪到最终生猪,总共需经过1.5年。

由于生猪养殖具有周期性,所以生猪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

2018年1~5月,主要由于养猪能够实现盈利,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同比实现增长,而春节过后市场需求低迷及猪肉进口量增加,导致行业呈现供大于求状态,猪价持续快速下滑,截至5月中旬,生猪价格跌至近三年最低点10.01元/公斤;2018年5~7月,由于前期猪价低迷导致行业亏损,养殖户退出市场导致供应端减少,猪价触底反弹;2018年8月,我国爆发“非洲猪瘟”疫情后[3],扩散速度快、影响大,由于尚未研制出疫苗,一旦发现感染,仅能通过捕杀进行处理,对生猪供应量造成一定影响,使得生猪价格出现地区性分化,呈现疫区内价格低迷、疫区外价格上涨态势,并对猪价形成短期支撑。

11月至2019年2月,猪瘟疫情持续扩散导致生猪需求下滑,猪价开始下跌并保持低迷状态,于2月到达11.32元/公斤的低位拐点;3月以来,因较长时间的疫情影响使得行业产能下降,导致生猪市场产生较大供应缺口,猪价持续快速攀升,2019年10月末到达40.98元/公斤的历史最高价,生猪行业自2019年3月起进入上升周期。

题难以得到保障,且由于进入和退出市场成本低,短时间内易对生猪养殖行业造成供需失衡。

近年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倒逼中小散户退出养殖,且环保、食品安全要求日益严格也加剧散户退出。

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从我国主要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统计数据来看,行业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有温氏股份、牧原股份和正邦科技等。

从我国主要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9月末,主要生猪养殖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合计1,398.0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15%;存货规模合计277.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7%。

2018Q4~2019Q3营业收入合计1,231.98亿元,同比增长16.42%;净利润合计89.11亿元,同比增长14.90%。

整体看,由于环保趋严以及国家“禁养令”实施,尤其是2018年爆发“非洲猪瘟”疫情以后,我国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从供应端来看对猪价形成支撑,生猪养殖行业于2019年3月起进入上升周期,目前生猪价格处于历史最高位。

近期,国家通过抛储等方式调节猪肉价格,并放开政策恢复生猪生产,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0年底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常年平均水平,2021年恢复到正常水平,预计短期内生猪价格仍会保持在高位,但随着供给的逐步恢复呈现下降态势,逐步恢复正常水平,后续“非洲猪瘟”事件能否得到控制以及补栏情况对生猪供需关系及
价格影响较大,仍需持续关注。

行业企业经营业绩自2019年3月以来实现大幅提升,信用质量有所提升。

2、肉鸡养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动餐饮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较快发展、未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国家加大对畜牧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鸡肉消费和相关养殖企业仍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肉鸡产业为多元代次家禽产业,以“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杂交繁育为基础,包括育种、引种、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及饲料加工等环节。

目前,白羽肉鸡育种环节主要为欧美企业所掌握,我国白羽肉鸡产业链主要从祖代种鸡引种环节开始,相关企业的生产主要针对产业链上的若干环节。

目前较好生产模式为“自繁自养自宰”模式,是指在肉鸡养殖环节上采取“公司+基地”的模式,并继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了全产业链一体化。

在“自繁自养自宰”模式下种鸡场、孵化厂、肉鸡场等需要企业自建,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土地资源实力,外部还得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壁垒相对较高。

且“自繁自养自宰”模式不仅在养殖环节上能更有效地控制风险,而且在供货稳定性、成本控制、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强。

禽流感方面,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589例,死亡259人。

2018年以来,人感染“H7N9”禽流感情况大幅好转,2018年发病和死亡数均为个位数,养殖类企业疫情疫病控制风险仍需持续关注。

从供需情况看,2018年以来由于禽流感疫情大幅减弱,加之前几年祖代鸡引种量持续大幅减少使得肉鸡供应偏紧,以及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出现了“替代效应”,我国鸡肉消费情况有所好转。

2018年,我国鸡肉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170万吨和1,197.5万吨,较2017年分别增长0.86%和0.54%,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

肉鸡引种方面,为抑制肉鸡养殖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在中国畜牧业协会牵头及农业部监管下,国内14家祖代鸡企业共同签署了2014年祖代鸡引种配额协定,近年来,因全球多地爆发禽流感,导致祖代鸡引种量大幅削减。

2016~2018年,祖代鸡引种量分别为40万套、68.71万套和75万套,2019年 3月农业农村部和海关总署解除法国禽流感疫情禁令,预计全年总引种量在90万套左右。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16周(5月7日至5月13日)我国在产祖代鸡和后备祖代鸡存栏量合计为134.39万套,仍处于低位。

整体看,祖代鸡存栏量维持低位,能够对鸡肉价格形成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