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产物,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逐渐形成。近年来,对此问

题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弱势群体的界定、成因、特征、类...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产物,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逐渐形成。近年来,对此问

题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弱势群体的界定、成因、特征、类型、危害及治理等方面。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1.能力脆弱论。郑杭生认为,弱势群体就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

人或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1]杨团认为,弱势群体就是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处于劣势的脆弱的一群。他们可以从是否

丧失具有市场竞争的能力的人力资本、是否难融于所处地域的社会生活、难于与其他

群体享有平等的公平权利、是否远离社会权力中心和社会对弱势群体既定评价等角度

来看。[2]邓志伟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指人类社会中创造财富、积聚财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弱、基本生活能力差的人群。[3]王长城认为,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从语义学的角度考虑,弱势指某种主体的气力、力量小、能力差及其不利的趋向。因此,弱势群体可以定义为:由于自身生理、职业或能力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使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和物质生活条件贫困的自然群体。[4]

2.社会地位论。刘书林认为,弱势群体并不是指主观方面的条件有什么低下或缺陷,

而是指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的人们。[5]张敏杰认为,弱势群体应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群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6]李福勇认为,弱势群体之“弱”,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竞争力;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7] 沈立人指出,弱势群体指那些缺乏抵抗风险能力,缺乏依靠自己努力改善其境遇,在政治上、文化上和心理上都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8]

3.贫困定性论。陈成文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

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9]董辅礽认为,

城市弱势群体就是在城市中那些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不能享受到社会经

济发展的成果,生活处于困境的人。[10]钱再见认为,笼统的说,弱势群体就是社会

生活中的困难人群。[11]吴忠民认为,由于某些社会成员生活水准低下、发展机会的

匮乏以及发展能力的不足,出现了大量的贫困者,从而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贫困群体或

弱势群体。[12]

4.群体构成论。何平认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四种人。一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

业服务中心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二是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

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进城的农民工;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13]王思斌认为,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和贫困者甚至包括单身母亲、吸毒者、酗酒者等。[14]孔祥利认为,弱势群体

主要是指国企的下岗职工、失去土地的农民、城镇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从农村流向

城市的农民工和无业者、农村的“五保户”和贫困户、城镇的贫困人口及靠政府低保

的生活者、农村辍学者及在校的贫困生。[15]

5.相对弱势论。成思危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全国,农民便是弱势群体;在城市里,进城务工的农民和下岗失业工人是弱势群体;在股改中,中小投资者

是弱势群体。[16]杨团认为,弱势群体就是指社会各个群体中相对脆弱的一群,同时

认为,弱势群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相对性,变化性。[17]张宇认为,由于一些社会阶层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比较少,在经济、政治和

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而成为弱势群体。[18]李林认为,在具有可比性的前

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相对于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

体能、智能等方面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此部分人就是弱势群体。[19]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1.生活状况的贫困化。周良沱认为,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首要特征。目前,我国的

社会弱势群体生活水准低下,收入极低,并且大部分收入用于食品消费。[20] 郑杭生

认为,社会弱势群体一般来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有

困难的群体。[21]陈成文指出,社会弱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特点就是贫困性,任何

社会弱者都内在的、必然的具有贫困性特征。[22]钱再见认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

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数量低下,又表现为生活

质量的低层次性。[23]刘书林认为,弱势群体具有许多客观特点,他们与权力、金钱、

热门行业无缘,不具有在职业、教育、社会关系、家庭等方面的任何优势,在改革中他们是受益比较小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基本处于紧张状况,有的甚至难以为继。[24]沈立人也指出,弱势群体一般收入分配不多,只能维持生存和生活必需,生活质量不高,生活方式简单,谈不上发展和享受,高档商品与他们无缘。[25]张敏杰指出,贫困性是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上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从而决定着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低下性、心理承受力的脆弱性。[26]

2.心理承受的脆弱化。陈成文认为,弱势群体不仅在社会分层结构的客观状态上具有贫困性和低层次性,而且在主观状态上也具有脆弱性。从承受力上看,脆弱性是弱势群体的一个本质特征。[27]沈立人指出,弱势群体具有脆弱性。在政治上、社会上缺乏竞争力,他们本应当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改善其处境,但是机遇不多,并且风险不小,经济上、社会上风吹草动他们首先是受害者。[28]彭子细认为,弱势群体具有社会心理动荡不安的脆弱承受能力特征。他们对强势群体的资源占有机会、分配不公,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导致他们普遍具有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削感和挫折感,由此产生不满、焦虑、苦闷与悲观心理。[29]朱力认为,弱势群体恰恰是社会的各个群体中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弱的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薄弱带,一旦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累积到相当程度,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社会风险首先从这一最脆弱的群体身上爆发。[30]

3.制度认同的边缘化。钱再见指出,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相对而言,远离社会权力中心,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31]彭子细认为,弱势群体的经济劣势决定了他们社会地位低的劣势,人格得不到尊重,人身权利和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32]孙立平则将弱势群体的政治影响力低称为制度性歧视。突出表现在进城务工的人员身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从事那些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或具有某种危险性的工作。在某些大都市地方政府规定了许多不允许他们从事的工种。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受教育、享受医疗保险等方面被边缘化。[33] 石彤认为,从事较高职业健康风险工作中的人,多是一些低学历的、体力劳动或缺乏一技之长的蓝领或服务行业中的人,因为工伤或职业并致残,这不仅带来雇员补偿、经济、就业及家庭等问题的出现,更使这一群体容易被社会排挤边缘化。[34]

4.自身素质低劣化。董辅礽认为,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教育程度低,缺乏专门技术,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出现贫困。[35]彭子细认为,受教育程度低是我国弱势群体的一个特征,弱势群体因为其经济来源有限,无法进一步接受高层次的教育,相对而言,他

们文化素质低,大多数人没有技术专长。市场经济对人们的要求日益增高,个人拥有

的文化和技能的高低就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强弱,也决定了其经济收入的多少。[36] 吴

玲认为:人力资本偏低,弱势群体的低层次性还表现在人力资本方面。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的身体内的,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的质量因素之和。人力投资越多,人力资本存量就越大,就像物质投资越多,物质资本存量就越大

一样。 [37]张瑞堂认为,市场经济与城市现代化只是使弱势群体问题凸现出来的表象

特征,以贫困为基本特征的弱势群体形成的根源是其文化素质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38]此外,陈岗认为,由于弱势群体收入微薄,经济地位低下,常常受到人们的歧视,因而他们对这种状况普遍不满意,有强烈的受挫情绪和严重的被剥夺感,其正常心理

受到不同程度扭曲,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的修养比较淡薄。[39]

三、弱势群体的成因

1.经济社会的转型。郑杭生认为,弱势群体被弱化的原因是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与

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历史背景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就必然为追求效率而产

生优胜劣汰,必然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和差距;必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将淘汰、萎缩

或没有前途产业中的工人排挤出来。[40]吴忠民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进程都在向纵深推进,与之相适应,一个为数众多的贫困群体逐渐形成。[41]肖文涛认为,在当前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体

制正逐渐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现代市场经济竞争遵循的优胜劣汰法则,不可避

免的使一部分人成为竞争的胜利者,形成强势群体;同时,又使一部分人沦为竞争的

失败者,形成弱势群体。再加上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许多真空地带和扭曲部位,更加重

了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和劣势程度。[42]朱力认为,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等经济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结构转

型中,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摩擦、不协调所引发的许多问题。[43]张蕾认为,弱势

群体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就业政策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趋

同化、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结果。[44]。王小宝认为,弱势群体中的农民工和失去

土地的农民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义务教育以外的收费制度改革,在转型期教育救

助不到位的情况下,形成了新的受教育弱势群体。[45]

2.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范恒山认为,改革开放后,正是包括收入分配制度等在内的一

系列体制改革及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不到位,使弱势群体逐渐充分显露。收入分配渠

道的多元化及分配制度的不规范,形成了收入分配上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的”马太效应”,不显形地但却是强有力地加快了弱势群体的产生。[46] 郑杭生认为,与

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有关。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利益的选

择中,政府无力保护所有社会成员使其利益免受损失。这样,使某些社会成员进入弱

势群体。[47]薛晓明认为,政府在制定分配政策的过程中,只能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

的需要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可能保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因而某些社会成员变

成了弱势群体。[48]覃丽华认为,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表现为群体性贫困,而收入分配

不公、差距过大是不容置疑的症结。[49] 王小宝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镇贫富

收入悬殊、地区收入差距明显、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使收入和财富占有高度分散化。[50]

3.社会保障制度的失缺。郑杭生认为,作为社会问题的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福利的不

完备、不健全。凡是拥有公民资格的公民都应享有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在福

利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社会弱者是不存在的。[51]朱庆芳认为,社会保障制度

不健全是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阀和稳定器,它

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并能调节贫富差距。但在我国,它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保障覆盖面低,而且保障基金严重短缺;社会福利政策还存在平均主义倾向,各

项社会保障基本是按职务分配,职务越高福利越高,反之越低。由于社会福利政策没

有倾向贫困户,因而加剧了贫富差距的程度。[52] 范恒山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规范以及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一些无收入或低收入城镇人口得不到必要的、及时的救助而最终积弱成群。[53]

4.个人素质较差。昝剑森认为,大部分失业者和下岗职工文化素质偏低,谋生渠道单一,择业观念陈旧,是形成弱势群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54]董辅礽认为,由于个人年龄增大(老龄化)、健康不佳、残疾以及文化教育程度低、缺乏专门技能都是造

成使其成为弱势群体的个人因素,甚至包括吸毒等个人因素。[55]田菩提认为,从内

在原因讲,社会弱势群体一般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身体较弱、观念

陈旧或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能力造成其成为弱势群体。[56]惠玉蓉认为,导致城市

贫困群体产生的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个人因素,如个人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及

劳动力负担等方面。[57]薛晓明认为,弱势群体产生的个人原因包括:个人文化素质

和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家庭赡养系数、就业人口和家庭收入及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

[58]

四、弱势群体的类型

1.生理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弱势群体。陈成文认为,根据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不同,

可以将社会弱势者分为三种。其中,生理性社会弱者由残疾人、老年人和处境困难儿

童三个社会群体构成;自然性社会弱者由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和灾民两个具体社会群体

构成;社会性弱者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贫困生、城市农民工和库区移民四个具体社

会群体构成。[59]王思斌、朱力认为,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60]

2.初级和次级弱势群体。郑杭生等人曾把社会脆弱群体分为两种。一是初级脆弱群体,是指由于成员基本生活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形成的社会生活有困难者,包括无依无靠

的孤寡、残疾人和其他因丧失、缺乏劳动能力而无生活来源者;遭受自然灾害难以维

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个人和家庭;无固定职业或失业造成的生活低于基本标准的个人和

家庭。二是次级弱势群体,是指在其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由于自身生理

和心理上的障碍或社会失调的影响造成其心理上的受挫感和剥夺感,从而难以适应社

会甚至形成越轨的社会成员的集合。[61]

3.传统型和新生型弱势群体。张敏杰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主要指老弱病残者

和无劳动能力的依赖性人群;但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那些

在劳动力市场和生活机会分配中竞争力比较弱、综合能力比较低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

群体,如女性、非城市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和失业、下岗人员等便成了新生型弱势群体。[62]

4.上层、中层和下层弱势群体。陈岗认为,弱势群体应分为三个层次。上层弱势群体

包括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活动能力较强者、农民工中的少数乡土人才;中层弱势群体

包括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相对贫困群体和体能较好的农民工;下层弱势群体包括

农村中的绝对贫困人口、失业下岗职工中的生活极端贫困者和农民工中一批居无住所、无业者。[63]

五、弱势群体的危害

1.导致群体间的矛盾与对立。郑杭生认为,从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系看,当这种

关系达到极致时,就会导致弱势群体的激烈反抗,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仇视

心理,社会中就会潜伏冲突的危机;从社会协调发展与弱势群体关系看,若不能保障

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不维护他们的基本利益、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就

不会稳定和谐;从摆脱发展困境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看,入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

方面之一,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群体过于庞大,我国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发展

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弱势群体规模过大,会使在与发达国家竞

争时处于不利地位。[64]

2.违背社会公正。钱再见认为,以低收入和贫困性为典型特征的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首先就违背了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弱势群体窘迫的存在状况和低劣的生活质量,也

不符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弱势群体由于生活压力大,经济承受能力差,风险

抵御力弱,这一庞大的队伍中就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火药桶”。[65]

3.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刘卓红认为,社会心理稳定既是社会稳定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

稳定的支持系统。而弱势群体容易产生被剥夺感、社会焦虑和社会心理危机,导致规

范失效、行为越轨和社会秩序混乱。[66] 周良沱认为,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很大

程度上是外在的社会因素。他们承担改革成本而未获益,当他们无法负担生活压力,

一点点刺激便会引起他们不惜采取过激的举动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高失业率带来

高犯罪率,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最大影响没过于其表现的高失业率对社会带来的严重

后果;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复杂心态和失望情绪会转化成一种社会离心力甚至反社

会倾向,容易引起对改革的否定性评价;弱势群体容易被国际反华势力和非法组织所

利用。[67]

4.滞缓经济的发展。覃丽华认为,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消极

影响。一是导致即期消费需求萎缩。弱势群体的即期消费需求被严重压抑,一定程度

上必然导致内需不足,消费需求萎缩,进而形成“生产过剩”,降低了经济发展的速

度和质量。二是拟制民间投资增长势头。由于弱势群体问题凸显以及预期消费压力增大,既导致社会的即期消费需求萎缩,同时也制约了民间投资需求。三是形成资源畸

形增长。弱势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大,表现在行业间、城乡间、东西部之间,使得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高收入地区和行业,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配置畸形,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四是降低公众对改革的认同感。随着改革

的深入,由于在改革中获益的多少各异,承担改革成本的状况不同,特别是近年来弱

势群体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公众对改革的认同感也发生了变化。改革若不能获得包

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则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的成功。[68]

5.诱发各种危机。孔祥利认为,弱势群体造成的危机按结果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贫

困危机。这是指由于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低下、物质资料极度匮乏,从而

使他们身处生存生活状况十分困苦境地而造成的危机。二是秩序危机。这是指社会转

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被忽视或侵害,就会使他们通过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维

护和争取,从而导致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紊乱造成危机。三是犯罪危机。在社会

转型时期,当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风险将首先

从庞大的弱势群体中爆发,容易诱发各种犯罪。四是认同危机。这是指当弱势群体在

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和失望时,会对社会和政府及其政策产生怀疑,

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组织和邪教的欺骗,从而造成危机。[69]

6.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薛晓明认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惠及十三亿人的全面小

康社会,而弱势群体的出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表现;中国共产党代

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而工人阶级和

农民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阶级基础,目前弱势群体的主体是工人和农民中的一部分,

所以,若不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会影响党的执政之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共同

富裕,体现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若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

本权益得不到维护,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70]

六、弱势群体的治理

1.政府治理。孔祥利认为,在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治理中,政府应扮演主导性角色。政府应出台有关解困、扶贫、就业与再分配政策,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

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法制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71]张敏杰认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政府政策重点有七个方面:解困和就业政策、

农民权益保护政策、共同富裕和扶贫政策、社会福利和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人

口政策以及收入再分配政策。[72]郑杭生、李迎生认为,我国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政

策模式应当是补偿性社会政策与发展性社会政策的结合。前者主要是指针对弱势群体

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政策、住房补贴政策及其各种基本权利的保护政策等。后

者主要是指在有关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机会与能力,以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

整合的政策,如,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积极的扶贫政策等。[73]孙

立平认为,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要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上下功夫;国家或政府要通过再分配制度对弱势群体进行照顾;要建立政府和弱势群体的沟通渠道,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74]王思斌认为,有必要对社

会政策的理念与实施进行认真的思考,使其更加符合社会政策的本质和我国社会发展

的要求。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辅助弱势群体的政策理念;建立整合的社会政策与社会

服务体系;提高行政部门的政策执行能力。[75]

2.法律治理。郑杭生认为,建立相关政治保障机制,保证弱势群体能够通过各种途径

合理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为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保障提供必

要的法律支持。[76] 张元元、吴光炳指出,通过教育是治理弱势群体的必由之路。弱

势者要通过教育获得新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增强维权意识,改变文化教育的贫困状况。[77]孔祥利认为,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将政府管理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纳入法制

化轨道。必须对政府行为立法,明确规定政府施政行为的一般原则,确认政府、企业、个人的角色地位,职责功能、权利义务,使政府在管理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时,有法

可依、有法可约束。[78]田菩提认为,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及法律援助体系,保护弱势

群体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制定、完善与下岗职工、农民、民工、妇女等弱势群体相关

的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支持,保护他们在劳工制度、经济利益、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制定相关社会救助和法律援助法规,进一步促进我国

的社会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采用“减、免、缓”等多种方式,为弱势群体提

供法律援助,形成一系列配套的福利法律咨询服务与法律援助体系。[79]刘卓红、胡

宜安认为,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利。弱势群体的弱势性表现为:

一方面权利微弱,无权主张和表达自己利益;另一方面,受违法行为侵犯,维权艰难。因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无疑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基本前提。[80]

3.社会治理。钱再见指出,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护仅依靠政

府方面的力量显然不够,可以通过社会政策扶持和保护,借用民间力量。第一,必须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建立社会互助网络,针对弱势群体提供小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和社

会服务体系。第二,在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中,要大力发挥第三部门和社会

志愿者的支持作用。鼓励创建各种民间团体、设立基金会,以及发展专门为弱势群体

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慈善机构。[81]肖文涛认为,应调动社会各面的力量,合力

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问题。各种非政府组织、团体乃至个体的力量,都是当前辅助弱

势群体的必须,要动员和引导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及海外各界人士慷慨解囊,携手合

力扶助济贫。[82]田菩提认为,要倡议和组织优势群体,通过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积极救助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形成关心弱势的良好氛围。[83]张敏杰指出,社会

中介服务机构对扶助和支持弱势群体的主要途径有:第一,第三部门即那些非政府且

非营利的机构;第二,社区即在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第三,人际关系即人们通过彼此互相交往,增加思想感情交流从而产生一种亲密感并从中吸取力量;第四,新闻媒体,通过新闻

媒体用舆论监督的手段来反映弱势群体的疾苦,解决存在问题,呼吁社会公众伸出援

助之手;第五,志愿服务。[84]

4.自我治理。张敏杰强调,必须加强弱势群体中的个体自身支持意识,家庭里以初级

社会关系和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体支持系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进而发掘他

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竞争力。[85]宋希仁认为,弱势群体自身也应减少依赖性,增

强自主、自立能力;要克服自卑感,培养自尊、自强精神,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86]朱力认为,社会扶助与弱势群体自救结合。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弱者的自信心,调

动弱者的潜能,使他们立足自身,经过艰苦奋斗,摆脱暂时的困境;另一方面,社会

支持要侧重于形成“造血机制”,教给弱者战胜困境的合法手段,创造摆脱困境的各

种有利的条件和机会。[87]

参考文献

[1]、[21]、[40]、[47]、[51]、[61]、[64]、[76]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17]杨团:《弱势群体及社会政策》,《前线》,2001年第5期。

[3]邓伟志:《关注“弱势群体”》,《文汇报》,2002年3月29日。

[4]王长城:《弱势就业群体的界定与构成》https://www.360docs.net/doc/d615508587.html,

[5]、[24]刘书林:《注重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前线》,2001年第5期。

[6]、[26]、[45]、[62]、[72]、[82]、[85]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8月版。

[7]李福勇:《当代中国庞大弱势群体的界定、成因及对策》,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5508587.html,

[8]、[25]、[28]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04月版。

[9]、[22]、[27]、[59]陈成文:〈〈社会弱者论〉〉,时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0]、[35]、[55]董辅礽:《城市弱势群体的成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

[11]、[23]、[31]、[65]、[81]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12]、[4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3]张伟杰:〈〈法律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工人日报〉〉,2002年3月16日。

[14]、[60]、[75]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3期。

[15]、[69]、[71]、[78]孔祥利:〈〈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陕西师大学报第,2006年第1期。

[16]成思危:<<我一直关注弱势群体》,https://www.360docs.net/doc/d615508587.html,

[18]张宇:〈〈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中的必然产物〉〉,《前线》,2001年第5期。

[19]李林:《法制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前线》,2001年第5期。

[20]、[67]周良沱:〈〈论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稳定〉〉,《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1期。

[29]、[32]、[36]彭子细:〈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新视角》,《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0]、[59]、[87]朱力:〈〈社会保护与弱势群体〉〉,《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

第6期。

[33]、[74]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34]石彤:《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7]吴玲:《论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城市化期刊》2005 年第5期。

[38]张瑞堂:《论贫困文化环境中的弱势群体转化》,《学术论坛》,2003年第1期。

[39]、[63]陈岗:〈〈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特征、来源及类型初探〉〉,《四川行政

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2]、[80]肖文涛:〈〈对待弱势群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社会政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

[43]张蕾:〈〈中国改革进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成因之探讨〉〉,《湖南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45]、[50]王小宝:〈〈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理论导刊》,2006年第

8期。

[46]、[53]范恒山:〈〈城镇弱势群体产生的体制原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

[48]、[58]、[70]、薛晓明:《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

[49]、[68]覃丽华:〈〈对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改革与战略》,2003年

2期。

[52]朱庆芳:〈〈城镇贫困群体的特点及原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

第4期。

[54]昝剑森:〈〈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成因探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57]惠玉蓉:〈〈社会弱势群体成因探源〉〉,《经济观察》,2003年第7期。

[66]、[80]刘卓红、胡宜安:〈〈论新时期弱势群体与社会公正及其检构〉〉,《理论视野》,2004年第2期。

[73]郑杭生、李迎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中国人民大

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7]张元元、吴光炳:〈〈教育:弱势群体解困的必由之路〉〉,《台声.新视角》,2005年第4期。

[56]、[79]、[83]田菩提:〈〈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与对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86]宋希仁:〈〈保护弱势群体是“德治”的应有之义〉〉,《前线》,2001年第5期。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毕业论文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目录 一、我国弱势群体分析 (2)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2) 1.弱势群体的含义 (2) 2.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 (2) (二)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2) 1.社会原因 (2) 2.个人原因 (3) (三)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 (3)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3) 1. 法律体系不完善 (3) 2. 救助对象存在不公平性 (3) 3. 救灾救济面还存在很大局限性 (3) 4. 救助水准偏低 (3) 三、健全与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机制 (3) (一)就业保障机制 (3) 1.政府推动:积极预防失业 (4) 2.社会保障:失业补救 (4) 3. 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寻找再就业途径 (4) (二)医疗保障机制 (4) 1.应建立对危、急、重病人的医疗救助制度 (4) 2.健全适用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的社区卫生保健制度 (5) (三)完善教育机制 (5) (四)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 (5) 1. 正确定位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职责 (5) 2.制定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原则 (5)

关注弱势群体 关心孤寡老人

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孤寡老人 湛江市社会福利院成立於1957年,迄今已有45年的历史。1983年又成立了儿童福利院。座落在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湛江寸金桥边。全院占地面积7740m2,建筑面积12699 m2。现有床位350张,有工作人员130多人。主要收养孤儿、弃婴(儿)及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社会各届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多次扩建改造,现院内有功能齐全的老人康复楼、儿童综合大楼。我们怀着关心关怀来到湛江市福利院进行慰问。 孤寡老人作为特殊的群体,一直被人们视为弱势群体。他们是社会无依无靠需要别人帮主的人。老人们年轻的时候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发挥社会的力量回报老人的贡献。那么什么事弱势群体呢?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推动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重要因素。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前文已述,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发展经济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 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大体上说,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当然,这里只是简单地列举,各个群体之间实际上存在交叉。我们认为,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

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问题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要的课题。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人民法院应尽的职责。然而,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凸现不断,现行司法救助手段却日渐乏力,特别是随着现代司法理念的广泛认同与传播,围绕对社会弱势群体展开司法救助问题之争论也日见频繁。本文从现代司法之公平理念出发,对社会弱势群体之司法救助有关问题论述之。 一、司法救助对象之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1.现实中社会弱势群体存在广泛性和复杂性 在一般人眼中,谈及社会弱势群体,其范围因个人认识、理解不同,其范围也大不相同。弱势群体具有相对性。如从年龄看,少年儿童和老人属之;从性别看,妇女属之;从健康状况看,残疾人属于这一类;从工作获得与否看,失业人员属于弱势;与企业主相比,劳动者属于弱势;与多数民族相比少数民族属于弱者;与行使权力者相比,被管理者属于弱势等。从这种范围的广泛性来看,弱势群众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复杂性。从成因上看,既有由于自身体能的孱弱而形成的弱者,又有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而形成的弱者;从存在形态看,既可以是有内在组织性的,也可以是松散的,也就是说这里“群体”可以是实在意义的,但更多是观念意义上的,是对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特质的人群的一种理论概括。而且弱势群体的形成还具有时代性特点,如今天许多国家的同性恋者、爱滋病患者等理应为弱势群体范围,但这在古代社会是不存在的。这种现实中社会弱势群体的广泛性及复杂性使得概括出其中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2.有关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论纷繁复杂 “社会弱势群体”的复杂性也充分地体现在理论上。学术界中目前围绕弱势力群体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三种论述: 一是贫困群体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经济因素视为弱势群体共性中最本质性的因素,认为经济上的贫困是弱势群体之所以弱的症结,经济上的劣势导致了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竞争中最终的失败。贫困既表现为低水平的收入,又表现为总体的生活状况的贫困。 二是竞争弱者论。这种论说将社会弱势群体放置于一种关系中考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 通常是少数 比另一部分人群 通常是多数 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即使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公平竞争的法规和政策,也会有部分社会成员由于受其本身各类条件的限制,经常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比如有些妇女、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等等,尽管有了专门保护这类人权利的法规。但凭其自身的能力去实现其权利的手段却不具备。” 三是功能脆弱论。这种观点从社会弱势群体的功能角度切入,认为“脆弱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受到挫折的群体。” 上述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论,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路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合理性。但是,从司法实践角度讲,上述理念都还只是一种模糊说,无论是贫困群体论,还是竞争弱者论与功能脆弱论,其弱势群体范围的界定宽泛而不确定。

关于弱势群体保护的几点建议论文

关于弱势群体保护的几点建议 摘要:弱势群体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更好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分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从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在发展中要谋求更全面、更快速、更好的的发展将面临各种在改变中出现的问题,而自从在2002 年3 月5 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5政府工作报告6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1]弱势群体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好的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从而避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从2002到2012的十年问,我国学者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对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基本形成共识,而且深化了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学科特征鲜明的关怀理念和解决措施;不足之处主要是“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仍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解,关于弱势群体的划分标准缺乏统一性和准确性,对弱势群体的特征理解有待深化。[2] 笔者认为,目前为止对于“弱势群体”虽没有一致的准确理解,但其最原始、最本质的意义是基本都涵括的。所以对弱势群体定义如下: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 (一)指致富、就业竞争、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包括残疾人、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群、部分老龄化人口、少数遭受灾祸的人群等。------《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来自“中国知网”) (二)指由于社会环境历史原因或自身条件,导致一部分人相对于另一部分人在经济或在其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如老年人群相对于壮年人群,离退休人群相对于在职人群等。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多为老、弱、病、残且无经济来源者所组成的人群。然而目前存在的弱势群体更为复杂多样,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外,主要是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弱势群体的特点是:职位低或无职业、贫困、脆弱和处于社会的边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应重点关注的人群。------《新编老年学词典》(来自“中国知网”) 二、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 (一)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中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

20XX年弱势群体开题报告

20XX年弱势群体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目的、意义)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从字面上简单地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和谐意味着贫富差距化缩小,社会利益分配公平,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必然要求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 2017年10月19日,中改院在京举办“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十七大精神”中指出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防止特殊的利益集团左右公共政策的制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把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可见目前党和国家已经把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提到日程。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纵观这30年间,中国社会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在这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危机。中国社会开始分化,正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也随之分化、重组,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逐步形成。相对于经济改革的深入展开,我们的社会变革显得滞后。由于针对多元社会的利益诉求机制缺位,目前,中国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衡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尤为突出,特别是一些享受改革成果很少的弱势群体,其利益被一再侵犯。弱势群体社会资源匮乏,人微言轻,又没有代言人,当自身利益被别的强势阶层侵犯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长此以往,在他们心中就会沉淀起“仇富”、“厌世”、“恨世”等消极思想,进而对执政党产生离心倾向,激进一点的,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形成社会的动乱源。所以,构建一个畅通、有效的利益诉求机制对于我们整合社会力量,建设“和谐社会”来说,是如此重要,又十分紧迫。

关爱弱势群体

每年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全球共有6.5亿残疾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其中80%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生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障碍,残疾人往往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因此也被称为弱势群体。不过,我更愿意把他们定义为需要我们尊重、理解和帮助的人。这个群体,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他们中有些忍受着残疾带来的痛楚,有些品尝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处处可以找到他们,但我们却很少注意到他们。事实上社会活动是一个集成体,任何一个人都仅是个体,都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拥有更多健康和资源的人应该更加去关注、帮助那些弱势的人,特别是残疾人。我们必须为改变现状做出些什么,绝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绝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淡。 关爱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这不只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它更应该体现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上。我们可能尚不具有真正解决他们生活上困难的能力,但是我们真诚的笑脸、一句温暖的谢谢、一个简单帮扶的行为,对于他们就是最真实、最珍贵的帮助。事实上,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我们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平视。所以,如果当你在街边行走时遇到残障人,请为他们让开盲人专用道或帮扶一程;如果看到路边卖艺的乞讨人,可以真诚地给予他们掌声。甚至我们可以少喝一些饮料,少吃一些零食,把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给希望工程,捐给那些渴望读书但家境困难的孩子们。说不定,就有一个贫困孩子因为你的捐助而成为一个大学生,如果那样的话,这会是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其实这些都是举手之劳,都是我们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不做,不会有太多人指责,更不会受到惩罚,但我们做了,就是在用自己的善良和力量,用实际行动让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你们未来都应该要做最杰出的中国人。而这种杰出出自哪里?我想,杰出不仅仅在于要做出多大的事业,获得多大的名声。做到杰出,我们首先应该懂得怎样做人,能将社会的责任当作是自己的责任,能够为解决社会的问题而努力。今天,在国旗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尝试一些改变,付出些许举手之劳,选择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用自己的热量温暖世界、传递关爱,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洒满阳光!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权论文弱势群体论文:论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

人权论文弱势群体论文:论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 摘要人权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我国作为国际社会人权事业的参与者,也在不断积极地全面推进人权保护。其中,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人权弱势群体保护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我国学术界对弱势群体有不同的称谓,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 2、从经济的角度,认为“脆弱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限,在生产或生活上有困难。他们一部分已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 3、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少部分人群比另一多部分人群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弱势群体包括生活弱势群体、就业

弱势群体、生理弱势群体、年龄弱势群体等类型。从群体的基本特征来看,弱势群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边缘。经济上的低收入就决定了生活上的贫困性。生活贫困是弱势群体经济低收入的典型特征。 其次是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弱势群体通常处于社会的底层,参与政治的机会少,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这就决定了他们难以对政治生活产生影响。 最后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由于弱势群体的经济上的低收入和政治上的低影响力,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 二、我国弱势群体的成因 (一)经济体制转变及社会结构调整的冲击。 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和阶级分化密切联系,是社会转型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开始转型,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消减了大量的冗杂人员。知识水平较低,生存技能差,数目庞大的弱势群体突然失去工作,使得政府和社会都措手不及。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科技应用的后果。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摘要: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能为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提供客观依据,本文仅从弱势群体成因对国内外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成因;综述 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之中,是一个以现代化为取向和实质内容的发展过程,这种变革虽然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生机。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城市弱势群体在我国城市中悄然形成并迅速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仅从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一、国外弱势群体的研究综述 弱势群体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并于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西方的学术界一般有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和劣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的概念。最初西方学者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大致是指“自然弱势群体”,主要从“丧失劳动”和“缺乏独立生活”这两种能力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认为弱势群体的特征是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普遍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收入,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保护和服务,主要包括老、弱、病、残以及丧亲或父母丧失的儿童等。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性不利群体开始大量出现,学者们开始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称之为劣势群体(即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既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对于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国外一般主要有“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两种理论。结构解释侧重于从社会力和经济力解释,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力制造的弱势,失业是经济力造成的弱势。文化解释主要从社会反常,缺失价值整合,意识的错位,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文化资本的缺乏,孤立和排斥等方面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弱势群体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现象,有自然与个人两方面的原因。当然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丧失和缺乏劳动能力是弱势群体依赖境况的决定性因素,弱势群体形成主要与历史自然、社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市体制和机制变革密切相关,这方面有大量的相关论著,其中美国学者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美国的学者最初也是对贫困现象的细致描述,特别是20世纪早期芝加哥大学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贫困及其相关问题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开始了以快速与大规模城市化为主的社会变迁,从而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此时,社会学家介入问题研究,提出了对这些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最初的解释主要是从个人道德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弱势可能与个人的懒惰、不良习惯有关系等等,有关这方面

关于弱势群体保护

一、提出“弱势群体保护”问题的背景 首先,“弱势群体保护”是在对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然而,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说前十年大家是在共同贫穷基础上低水平地实现共同富裕,大家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的话,那么后十年,尤其是1992年以后,则是贫富差别加速扩大的十年。在这十年中,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大,竞争日趋激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速度越来越快,致富手段呈现出多元化-既有合法的手段,也有非法的手段;即有白色的手段,也有灰色的,甚至黑色的手段。有的阶层、群体从改革开放中受益很少,甚至利益受损。在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大批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集体单位的职工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为改革开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于是,以下岗职工、失业者、民工和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弱势群体初具规模。 目前,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已占我国人口的相当大比例,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要从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水平共同富裕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的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也刻不容缓。 其次,“弱势群体保护”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目标体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由经济动因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经济目标尤其是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同时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建设中重视城市形象和房地产开发商利益而轻视拆迁居民利益和失地农民利益,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等待。发展是硬道理,但被片面理解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其实,经济、社会、生态发展都是硬道理。因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应当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并重。为适应目标体系的这种高速,必然要强调弱势群体的保护。 再次,“弱势群体保护”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是一种协调的发展观,它要求保持一个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使各阶层之间达成一种适当的平衡。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占人口比例很小的社会上层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而占人口多数的社会下层处于贫困状态,就不可能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应当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甚至弱势群体的发展权更重要。应当注意的是,保护弱势群体绝不是对弱势群体的恩赐。弱势群体的发展是强势群体持续发展和社会整体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保护弱势群体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强势群体的责任。 最后,“弱势群体保护”也是人权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大趋势的要求。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人权问题一直是西方国家为难中国的一个攻击点。“社会条款”与国际贸易挂钩已成为WTO新一轮谈判中的焦点问题。从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也确确实实是日益关注人权,特别是工人的权益。身处世界贸易圈内的中国,当然要服从这一大趋势,重视人权,保护人权。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包括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等,应该是我们保护人权的当务之急。 二、“弱势群体保护”的机制

弱势群体调查论文

摘要:目前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具有自身特征的复杂群体,在社会中处于极低的地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弱势群体现状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 弱势群体又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如今,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逐渐凸显,这一社会问题也就日益突出,成为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安阳也不例外,弱势群体规模较大,自身特征较复杂,下面我们就安阳市弱势群体一些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一、调查目的 这次的调查,目的重点在于调查安阳弱势群体的构成、收入、生活状况以及精神状态,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也为了更好地发展安阳经济,防治社会问题的发生和更好地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 二、调查对象 安阳市常住人口 三、调查时间 2013年10月12日 四、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电话访谈(对安阳市某养老院院长进行交流了解) 3.实地走访(到安阳市某养老院走访了解) 4.查阅有关书面资料和网上资料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到贫困农民、贫困老人、妇女、残疾人、失业和转岗的城市贫困者、流入城市的劳工队伍、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未成年人、难以被认同的人群及其他贫困者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根据查阅,我们做出分析,以柱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下:

图一 另外,我们还对弱势群体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 图二 图二显示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较低,月收入普遍在1000以内,其中收入在800以下的占了65%,这也就决定了弱势群体整体生活质量较差。 原因分析 弱势群体的生成具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自身原因和其他一些不可抗拒因素。首先,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历着比较大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发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会导入市场竞争,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优胜劣汰效应,其结果,客观上使大多数人富裕起来的同时,也使一部分人沦为竞争的失败者和贫困者。另外,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利益的选择中,政府无力保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免受损失,这样,就使某些社会成员进入“弱势”群体。其次,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第三,一般说来,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家庭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大家庭结构解体,以家庭为中心的保障体系不复存在,家庭保障能力弱化。在社会结构变动中,对家庭出身和政治身份的淡化,使原先享有较高地位的社会阶层,如工人、贫下中农中的一部分人沦为弱势群体。以及其身体、自然的原因,如老年人劳动能力丧失;先天

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教学内容分析:第七课“”主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以及我国存在的弱势群体的状况。其中“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框题给出了“弱势群体”的概念,并列举了我国存在的主要弱势群体及其形成的原因和生存状况。“走近同龄人”框题,主要介绍了我国主要弱势群体的基础上,特别地呈现了我国少年儿童弱势群体,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同龄人的生存状况,感受他们的艰苦生活以及对他们将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学情分析:从知识性来讲,本课内容很简单,有些知识学生看了就能够明白。但是,本课的目标主要是情感教育。班级中有的学生生活优裕,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弱势群体学生的自尊心,既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又要引导他们了解社会给予的支持以及对自己的期望,使之树立信心,发展自己。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学会尊重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其中包括自己的同学。

.重、难点的确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的状况,本课另一个教学重点是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要感受他们的生活境况,了解贫困等不利条件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影响。为教学获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查找大量的资料,让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了解体会我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查找资料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既认识自己的处境,又能够树立信心,以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 .教学资源的取舍: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对学生同龄人的生存状况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教法、学法的选择:由于国家近年来很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因而相关的报道很多。在教学中可以搜集这些报道,使教学与时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同时增加认同感:讨论法。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 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论文 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开放本(专)科 毕业作业 题目: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分校:北京电视广播大学平谷分校 年级:12春行政管理(专科) 学号:1211001405474 姓名:宋宝玉 指导教师:张鹏娟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 (2) (一)弱势群体的构成 (2)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2) 二弱势群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 (一)弱势群体问题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响 (2) (二)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 (三)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公正原则产生的影响 (3) 三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3) (一)推进农村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事业发展 (3) (二)城镇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事业发展 (4)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5)

【摘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随之社会相应出现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贫困成为了现代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那些生活还没有步入小康社会的群体、家庭被称为弱势群体.引起国内外对弱势群体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我国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哪里需要改善以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有什么深远的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措施

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 (一)弱势群体的构成 弱势群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02年3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在中国第九届全国人大第5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这是中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弱势群体,从而引起的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此前,中国官方长期以来并没有承认弱势群体这一概念,采用的类似词汇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例如独居长者、性工作者、失业工人、上访民众、露宿者、农民与农民工、低收入者、残障(身心障碍)着等。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弱势群体又称弱势社群或弱势族群,指的是社会上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解决遇到的困难,生活能力低下的人群或团体。 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弱势群体天生因受各种因素制约,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因素,如社会制度,生理健康,先天疾病或后天疾病残疾的。也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对农民工的歧视。贫困是由于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让这个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越来越大,贫困性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上面临的共同困难,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画上等号,但至少他们属于一类。在社会和政治层面,弱势群体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工作繁重劳累,得到的回报较低。它们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弱,在涉及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很难表达心声。 二、弱势群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弱势群体的存在,对于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治发展影响、社会发展影响和公正发展影响。(一)弱势群体问题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 弱势群体问题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弱势群体是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和潜在贫困人口组成的群体,其生活能力严重低下。弱势群体的生活日益贫困化;现阶段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相对较大,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不断得到增强,他们最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本与代价。从现在看来,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是发生群众闹事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的不断出现,说明弱势群体已成

关于弱势群体的调查问卷

关于农村弱势群体的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调查日期: 您好!我们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现时中国农村弱势群体的情况,开展此问卷调查。我们将会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真实反映调查情况的报告。感谢您的配合! 1.你家里总共有多少人 2.A.3个以下 B.4个 C.5个 D.6个或以上 2.家里的有多少人工作 A.1个 B.2个 C.3个 D.更多 3.现在家庭年收入是多少 A.5000以下 B.5000~8000 C.8000~10000 D.10000以上 4.您对现有生活状态满意吗 A.很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D.很不满意 5.构成您对生活状态不满意的因素有 A.家庭经济状况 B.交通环境及公共设施 C.政治参与和政府的管理 D.周边教育水平和文化条件的提供 E.医疗条件 F.其他 6.家庭的支出主要在 A.食物 B.医疗 C.教育 D.其他 7.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A.种植与养殖 B.做买卖 C.打工 D.其他 8.家庭收入来源是否稳定 A.是 B.不是 9.按照您对弱势群体的了解,以下那些人属于弱势群体(多选) A.儿童 B.老年人 C.残疾人 D.精神病患者 E.失业者 F.贫困者 G.下岗职工 H.农民工 I.其它 10.您认为保障弱势群体生活发展,责任最主要在 A.政府扶持 B.社会救助 C.弱势群体本身努力 11.家里是否有人在外打工 A.有 B.没有 12.您与农民工面对面接触或交谈过吗

A.从来没有 B.偶尔,只说过几句话 C.经常打交道 13.当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吵架时,你认为其他城市居民会 A.第一印象认为是农民工的不对,支持城市居民 B.第一印象认为城市居民仗势欺人,同情农民工 C.就事论事,事实说话 14.您认为农民工身上有哪些优点 A.吃苦耐劳 B.老实本分 C.善良 D.正直 E.其它 15.您认为农民工身上的缺点是 A.邋遢 B.没教养 C.无知,缺乏理智 D.自私 E.其它 16. 您是否愿意参加以下几种社会保险(可多选) A.工伤保险 B.医疗保险 C.商业保险 D.失业保险 E.养老保险 F.都不愿意 17.您认为农民工最需要政府/单位帮助解决的问题是 A.取消不合理收费 B.监督劳动合同签订及履行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D.当遇到特殊困难时;政府进行救济 E.责成企业按时发放工资 F.其它 18.您的住房属于哪种情况 A.单位提供的宿舍 B.租用私 C.住工地工棚 D.住亲戚朋友家 E.住老板家 F.自己搭盖的简易屋棚 19.进城务工后最大的困难是 A.劳动条件恶劣 B.工资被拖欠或克扣 C.居住条件差 D.生活费用高 E.小孩入托入学难 F.遭本地人歧视排挤 G.感情孤独 20.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您首先选择 A.找亲戚朋友老乡帮忙 B.向有关机构申请调解仲裁 C.寻求法律援助 D.找工会组织帮助 E.默默忍受,不求助 F.其它 21.您认为此调查 A.有意义,能较为深刻剖析到存在的问题,并让我对弱势群体有进一步的理解 B.有缺陷(请写明,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我们将非常感谢) C.其它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称法,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等。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如有的学者将社会弱者作为社会工作的对象,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注: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有的学者从经济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看作是贫困群体或者是贫困群体的一部分,认为“脆弱群体指的是这样一些人口群体: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脆弱群体一部分已经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注:沈红:《中国贫困状况与贫困形势分析》,汝信、陆学艺、单天伦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有的学者则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界定为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并且认为法治社会应该从法治的公正性出发,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要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注: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前线》2001年第5期。) 本文认为,如果笼统地说,弱势群体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人群。在社会学的视域中,这些社会困难人群的出现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调的表现。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种原因(竞争失败、失业、年老体弱、残疾等)而造成对于现实社会的不适应,并且出现了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在社会学看来,弱势群体所存在的问题也必然就是社会的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或缓解,有利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适,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则势必会损害社会公平,增加社会风险,进而损害社会效率,妨碍社会发展。 从群体的基本特征上来看,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首先,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是弱势群体的首要特征。社会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如: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下岗失业,身体残疾,年老退休,等等,都会造成经济上的低收入。经济上的低收入也造成了弱势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遭遇到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其次,生活上的贫困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数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在其消费结构中,绝大部分或全部的收入用于食品,即恩格尔系数高达80~100,入不敷出;日常生活中使用廉价商品、穿破旧衣服、没有文化、娱乐消费,并有失学等后果。(注: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生活上的贫困性也是弱势群体的典型特征。 第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由于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他们的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因而没有职业安全感,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对生活前途悲观,心理压力巨大。同时,由于弱势群体在政治上的低影响力,也使得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目前的处境。这些都造成了弱势群体在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者感到自己被社会所抛弃。他们有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在社会生活中缺乏社会支持感,而“具有较低社会支持感的人对他人的评

高考:语文作文--关爱弱势群体(附范文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途经17个站点,每站必停;20多年票价未变,单程最低仅需两元;乘客多是车站周边村民,带着农产品出山交易……翻开2018年5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一列穿行在黔东南崇山峻岭间的“慢火车”进入大众视线。在高铁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仍共有81对公益扶贫性质的绿皮“慢火车”行驶在路上,它们已经成为偏远地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也承载着沿线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材料二:春城晚报2018年6月14号公众号消息:近日,市民朱先生向记者爆料,对于吃不完的盒饭,人们通常选择扔掉,而他的同事杨欣,一位女白领,总是打好包,放在路边,让过路的流浪汉来吃。杨欣的举动在网络引发大家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善行,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有人这样发问:争议之前,为什么不问问流浪汉,他们是不是需要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关爱弱势群体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历程,体验着生活的五彩斑斓。爱,就像一个跳动的音符,与我们一路同行。当我们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时,你可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享受不了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热情。他们就是——残疾人。 残疾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些低贱的人。人们见到残疾人,不但不帮助他们,反而对他们指指点点,拿他们取乐。你可知道你一些微不足道的动作,对他们的心灵上,尊严上有多大的伤害吗?残疾人也是人啊!要不是种种原因,他们现在能这样? 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不一定能用眼睛看到或用手摸到,他们是必须用心灵去体会的。”的确是这样,残疾人虽然身体上出现了一点缺陷,但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也有快乐。 贝多芬出生贫寒,从小随父亲学音乐,8岁开始演奏,50岁耳朵失聪了,可他有伟大的理想,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他的努力,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他的成就对同时代及以后欧洲音乐艺术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张海迪5岁就瘫痪了。可她并没有放弃过活着,她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英语和世界语。她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年在她的鼓励下考取了大学。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生命之歌: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的富强,为人民的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这种种都说明残疾人并不比我们弱。 只要有生命的存在,人生就有希望。让我们去体贴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吧!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共有两则材料,材料一的内容是在高铁时代仍有慢速列车,但他们对于偏远山区的作用不言而喻;第二则材料是把剩余的饭菜打包留给流浪汉,引争议,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的中心,可以立意为:社会发展需要速度,更需要温度,关爱弱势群体,愿更多疾步向前的人们,能将目光投向还在艰难迈步的同路人,能俯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携手共圆中国梦;要有全局意识;“中国梦”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等。行文时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然

关于弱势群体的议论文600字 面上的弱者

关于弱势群体的议论文600字面上的弱者 “九旬老人卖甘蔗被城管逼死”是现下微信圈中很火的话题。看完新闻的人大多指责城管不通情理,不尊重老人,生生把人家逼死。 但真的是这样吗?问题发生后人们大多同情看似较弱的一方,但有几人能从另一方的角度考虑呢? 的确,逼死老人是城管的疏忽,但他如果不这样做呢?其一,城管这样做本是规定,并非针对这位老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城市的秩序需要官与民共同维持。其二,城管同样是有家室的人,他这样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其三,人们指责城管,是因为老人是倒下的一方。但如果标题换成“九旬老人倚老卖老逼死城管”呢?因为他年纪大,因为他的死,他就站足了情和理。死者为大,因此“法”字就可以自动忽略?城管也是有心的,面对如此高龄的老人他也会想起自己的家人。谁说过错只在他这一方呢?谁也不敢保证这位老人是否曾倚老卖老、出言不逊? 又想起一句话“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有佛语曰“相由心生”,但真的如此吗?如果一个身材壮硕的市井妇女和一个相貌清丽的都市白领起了争执,人们会自然地认为是这个妇女蛮横、不通情理但又有几人会认为是这个白领自恃过高而对妇女恶语相加?更不会有人想到妇女是为了操持家务、侍候公婆而

练就了一身蛮力。人们大多以貌取人,只要把自己扮得足够可怜、柔弱,那就是大部分人心中的弱者。至于真相,又有几人会在意呢? 真相,其实就是人们心中天平所倾倒的方向,人们所需要的从来都不是真相,他们只是要一个交代。只要对大局没有影响,对整个社会没有影响,对大多数人的利益没有影响,管他什么真共假?至于事情的经过,却从来都是说黑即黑,说白即白的。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但可悲的是人们已分不清戏剧和生活,倘若弱势的一方戴着层面具,那纵是包公在世也真假难辨了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