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产物,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逐渐形成。
近年来,对此问
题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弱势群体的界定、成因、特征、类...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产物,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逐渐形成。
近年来,对此问
题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弱势群体的界定、成因、特征、类型、危害及治理等方面。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1.能力脆弱论。
郑杭生认为,弱势群体就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
人或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1]杨团认为,弱势群体就是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处于劣势的脆弱的一群。
他们可以从是否
丧失具有市场竞争的能力的人力资本、是否难融于所处地域的社会生活、难于与其他
群体享有平等的公平权利、是否远离社会权力中心和社会对弱势群体既定评价等角度
来看。
[2]邓志伟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指人类社会中创造财富、积聚财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弱、基本生活能力差的人群。
[3]王长城认为,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从语义学的角度考虑,弱势指某种主体的气力、力量小、能力差及其不利的趋向。
因此,弱势群体可以定义为:由于自身生理、职业或能力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使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和物质生活条件贫困的自然群体。
[4]
2.社会地位论。
刘书林认为,弱势群体并不是指主观方面的条件有什么低下或缺陷,
而是指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的人们。
[5]张敏杰认为,弱势群体应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群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6]李福勇认为,弱势群体之“弱”,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竞争力;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
[7] 沈立人指出,弱势群体指那些缺乏抵抗风险能力,缺乏依靠自己努力改善其境遇,在政治上、文化上和心理上都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
[8]
3.贫困定性论。
陈成文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
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
[9]董辅礽认为,
城市弱势群体就是在城市中那些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不能享受到社会经
济发展的成果,生活处于困境的人。
[10]钱再见认为,笼统的说,弱势群体就是社会
生活中的困难人群。
[11]吴忠民认为,由于某些社会成员生活水准低下、发展机会的
匮乏以及发展能力的不足,出现了大量的贫困者,从而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贫困群体或
弱势群体。
[12]
4.群体构成论。
何平认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四种人。
一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
业服务中心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二是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
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进城的农民工;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
[13]王思斌认为,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和贫困者甚至包括单身母亲、吸毒者、酗酒者等。
[14]孔祥利认为,弱势群体
主要是指国企的下岗职工、失去土地的农民、城镇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从农村流向
城市的农民工和无业者、农村的“五保户”和贫困户、城镇的贫困人口及靠政府低保
的生活者、农村辍学者及在校的贫困生。
[15]
5.相对弱势论。
成思危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全国,农民便是弱势群体;在城市里,进城务工的农民和下岗失业工人是弱势群体;在股改中,中小投资者
是弱势群体。
[16]杨团认为,弱势群体就是指社会各个群体中相对脆弱的一群,同时
认为,弱势群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相对性,变化性。
[17]张宇认为,由于一些社会阶层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比较少,在经济、政治和
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而成为弱势群体。
[18]李林认为,在具有可比性的前
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相对于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
体能、智能等方面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此部分人就是弱势群体。
[19]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1.生活状况的贫困化。
周良沱认为,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首要特征。
目前,我国的
社会弱势群体生活水准低下,收入极低,并且大部分收入用于食品消费。
[20] 郑杭生
认为,社会弱势群体一般来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有
困难的群体。
[21]陈成文指出,社会弱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特点就是贫困性,任何
社会弱者都内在的、必然的具有贫困性特征。
[22]钱再见认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
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数量低下,又表现为生活
质量的低层次性。
[23]刘书林认为,弱势群体具有许多客观特点,他们与权力、金钱、
热门行业无缘,不具有在职业、教育、社会关系、家庭等方面的任何优势,在改革中他们是受益比较小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基本处于紧张状况,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24]沈立人也指出,弱势群体一般收入分配不多,只能维持生存和生活必需,生活质量不高,生活方式简单,谈不上发展和享受,高档商品与他们无缘。
[25]张敏杰指出,贫困性是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上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从而决定着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低下性、心理承受力的脆弱性。
[26]
2.心理承受的脆弱化。
陈成文认为,弱势群体不仅在社会分层结构的客观状态上具有贫困性和低层次性,而且在主观状态上也具有脆弱性。
从承受力上看,脆弱性是弱势群体的一个本质特征。
[27]沈立人指出,弱势群体具有脆弱性。
在政治上、社会上缺乏竞争力,他们本应当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改善其处境,但是机遇不多,并且风险不小,经济上、社会上风吹草动他们首先是受害者。
[28]彭子细认为,弱势群体具有社会心理动荡不安的脆弱承受能力特征。
他们对强势群体的资源占有机会、分配不公,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导致他们普遍具有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削感和挫折感,由此产生不满、焦虑、苦闷与悲观心理。
[29]朱力认为,弱势群体恰恰是社会的各个群体中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弱的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薄弱带,一旦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累积到相当程度,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社会风险首先从这一最脆弱的群体身上爆发。
[30]
3.制度认同的边缘化。
钱再见指出,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
相对而言,远离社会权力中心,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31]彭子细认为,弱势群体的经济劣势决定了他们社会地位低的劣势,人格得不到尊重,人身权利和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
[32]孙立平则将弱势群体的政治影响力低称为制度性歧视。
突出表现在进城务工的人员身上。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从事那些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或具有某种危险性的工作。
在某些大都市地方政府规定了许多不允许他们从事的工种。
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受教育、享受医疗保险等方面被边缘化。
[33] 石彤认为,从事较高职业健康风险工作中的人,多是一些低学历的、体力劳动或缺乏一技之长的蓝领或服务行业中的人,因为工伤或职业并致残,这不仅带来雇员补偿、经济、就业及家庭等问题的出现,更使这一群体容易被社会排挤边缘化。
[34]
4.自身素质低劣化。
董辅礽认为,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教育程度低,缺乏专门技术,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出现贫困。
[35]彭子细认为,受教育程度低是我国弱势群体的一个特征,弱势群体因为其经济来源有限,无法进一步接受高层次的教育,相对而言,他
们文化素质低,大多数人没有技术专长。
市场经济对人们的要求日益增高,个人拥有
的文化和技能的高低就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强弱,也决定了其经济收入的多少。
[36] 吴
玲认为:人力资本偏低,弱势群体的低层次性还表现在人力资本方面。
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的身体内的,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的质量因素之和。
人力投资越多,人力资本存量就越大,就像物质投资越多,物质资本存量就越大
一样。
[37]张瑞堂认为,市场经济与城市现代化只是使弱势群体问题凸现出来的表象
特征,以贫困为基本特征的弱势群体形成的根源是其文化素质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
[38]此外,陈岗认为,由于弱势群体收入微薄,经济地位低下,常常受到人们的歧视,因而他们对这种状况普遍不满意,有强烈的受挫情绪和严重的被剥夺感,其正常心理
受到不同程度扭曲,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的修养比较淡薄。
[39]
三、弱势群体的成因
1.经济社会的转型。
郑杭生认为,弱势群体被弱化的原因是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与
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历史背景相联系的。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就必然为追求效率而产
生优胜劣汰,必然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和差距;必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将淘汰、萎缩
或没有前途产业中的工人排挤出来。
[40]吴忠民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进程都在向纵深推进,与之相适应,一个为数众多的贫困群体逐渐形成。
[41]肖文涛认为,在当前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体
制正逐渐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现代市场经济竞争遵循的优胜劣汰法则,不可避
免的使一部分人成为竞争的胜利者,形成强势群体;同时,又使一部分人沦为竞争的
失败者,形成弱势群体。
再加上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许多真空地带和扭曲部位,更加重
了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和劣势程度。
[42]朱力认为,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等经济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结构转
型中,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摩擦、不协调所引发的许多问题。
[43]张蕾认为,弱势
群体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就业政策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趋
同化、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结果。
[44]。
王小宝认为,弱势群体中的农民工和失去
土地的农民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义务教育以外的收费制度改革,在转型期教育救
助不到位的情况下,形成了新的受教育弱势群体。
[45]
2.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范恒山认为,改革开放后,正是包括收入分配制度等在内的一
系列体制改革及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不到位,使弱势群体逐渐充分显露。
收入分配渠
道的多元化及分配制度的不规范,形成了收入分配上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的”马太效应”,不显形地但却是强有力地加快了弱势群体的产生。
[46] 郑杭生认为,与
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有关。
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利益的选
择中,政府无力保护所有社会成员使其利益免受损失。
这样,使某些社会成员进入弱
势群体。
[47]薛晓明认为,政府在制定分配政策的过程中,只能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
的需要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可能保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因而某些社会成员变
成了弱势群体。
[48]覃丽华认为,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表现为群体性贫困,而收入分配
不公、差距过大是不容置疑的症结。
[49] 王小宝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镇贫富
收入悬殊、地区收入差距明显、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使收入和财富占有高度分散化。
[50]
3.社会保障制度的失缺。
郑杭生认为,作为社会问题的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福利的不
完备、不健全。
凡是拥有公民资格的公民都应享有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在福
利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社会弱者是不存在的。
[51]朱庆芳认为,社会保障制度
不健全是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阀和稳定器,它
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并能调节贫富差距。
但在我国,它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社会保障覆盖面低,而且保障基金严重短缺;社会福利政策还存在平均主义倾向,各
项社会保障基本是按职务分配,职务越高福利越高,反之越低。
由于社会福利政策没
有倾向贫困户,因而加剧了贫富差距的程度。
[52] 范恒山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规范以及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一些无收入或低收入城镇人口得不到必要的、及时的救助而最终积弱成群。
[53]
4.个人素质较差。
昝剑森认为,大部分失业者和下岗职工文化素质偏低,谋生渠道单一,择业观念陈旧,是形成弱势群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54]董辅礽认为,由于个人年龄增大(老龄化)、健康不佳、残疾以及文化教育程度低、缺乏专门技能都是造
成使其成为弱势群体的个人因素,甚至包括吸毒等个人因素。
[55]田菩提认为,从内
在原因讲,社会弱势群体一般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身体较弱、观念
陈旧或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能力造成其成为弱势群体。
[56]惠玉蓉认为,导致城市
贫困群体产生的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个人因素,如个人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及
劳动力负担等方面。
[57]薛晓明认为,弱势群体产生的个人原因包括:个人文化素质
和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家庭赡养系数、就业人口和家庭收入及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
[58]
四、弱势群体的类型
1.生理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陈成文认为,根据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不同,
可以将社会弱势者分为三种。
其中,生理性社会弱者由残疾人、老年人和处境困难儿
童三个社会群体构成;自然性社会弱者由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和灾民两个具体社会群体
构成;社会性弱者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贫困生、城市农民工和库区移民四个具体社
会群体构成。
[59]王思斌、朱力认为,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60]
2.初级和次级弱势群体。
郑杭生等人曾把社会脆弱群体分为两种。
一是初级脆弱群体,是指由于成员基本生活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形成的社会生活有困难者,包括无依无靠
的孤寡、残疾人和其他因丧失、缺乏劳动能力而无生活来源者;遭受自然灾害难以维
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个人和家庭;无固定职业或失业造成的生活低于基本标准的个人和
家庭。
二是次级弱势群体,是指在其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由于自身生理
和心理上的障碍或社会失调的影响造成其心理上的受挫感和剥夺感,从而难以适应社
会甚至形成越轨的社会成员的集合。
[61]
3.传统型和新生型弱势群体。
张敏杰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主要指老弱病残者
和无劳动能力的依赖性人群;但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那些
在劳动力市场和生活机会分配中竞争力比较弱、综合能力比较低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
群体,如女性、非城市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和失业、下岗人员等便成了新生型弱势群体。
[62]
4.上层、中层和下层弱势群体。
陈岗认为,弱势群体应分为三个层次。
上层弱势群体
包括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活动能力较强者、农民工中的少数乡土人才;中层弱势群体
包括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相对贫困群体和体能较好的农民工;下层弱势群体包括
农村中的绝对贫困人口、失业下岗职工中的生活极端贫困者和农民工中一批居无住所、无业者。
[63]
五、弱势群体的危害
1.导致群体间的矛盾与对立。
郑杭生认为,从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系看,当这种
关系达到极致时,就会导致弱势群体的激烈反抗,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仇视
心理,社会中就会潜伏冲突的危机;从社会协调发展与弱势群体关系看,若不能保障
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不维护他们的基本利益、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就
不会稳定和谐;从摆脱发展困境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看,入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
方面之一,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群体过于庞大,我国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发展
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弱势群体规模过大,会使在与发达国家竞
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64]
2.违背社会公正。
钱再见认为,以低收入和贫困性为典型特征的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首先就违背了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弱势群体窘迫的存在状况和低劣的生活质量,也
不符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弱势群体由于生活压力大,经济承受能力差,风险
抵御力弱,这一庞大的队伍中就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火药桶”。
[65]
3.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刘卓红认为,社会心理稳定既是社会稳定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
稳定的支持系统。
而弱势群体容易产生被剥夺感、社会焦虑和社会心理危机,导致规
范失效、行为越轨和社会秩序混乱。
[66] 周良沱认为,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很大
程度上是外在的社会因素。
他们承担改革成本而未获益,当他们无法负担生活压力,
一点点刺激便会引起他们不惜采取过激的举动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高失业率带来
高犯罪率,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最大影响没过于其表现的高失业率对社会带来的严重
后果;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复杂心态和失望情绪会转化成一种社会离心力甚至反社
会倾向,容易引起对改革的否定性评价;弱势群体容易被国际反华势力和非法组织所
利用。
[67]
4.滞缓经济的发展。
覃丽华认为,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消极
影响。
一是导致即期消费需求萎缩。
弱势群体的即期消费需求被严重压抑,一定程度
上必然导致内需不足,消费需求萎缩,进而形成“生产过剩”,降低了经济发展的速
度和质量。
二是拟制民间投资增长势头。
由于弱势群体问题凸显以及预期消费压力增大,既导致社会的即期消费需求萎缩,同时也制约了民间投资需求。
三是形成资源畸
形增长。
弱势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大,表现在行业间、城乡间、东西部之间,使得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高收入地区和行业,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配置畸形,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
四是降低公众对改革的认同感。
随着改革
的深入,由于在改革中获益的多少各异,承担改革成本的状况不同,特别是近年来弱
势群体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公众对改革的认同感也发生了变化。
改革若不能获得包
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则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的成功。
[68]
5.诱发各种危机。
孔祥利认为,弱势群体造成的危机按结果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贫
困危机。
这是指由于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低下、物质资料极度匮乏,从而
使他们身处生存生活状况十分困苦境地而造成的危机。
二是秩序危机。
这是指社会转
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被忽视或侵害,就会使他们通过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维
护和争取,从而导致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紊乱造成危机。
三是犯罪危机。
在社会
转型时期,当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风险将首先
从庞大的弱势群体中爆发,容易诱发各种犯罪。
四是认同危机。
这是指当弱势群体在
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和失望时,会对社会和政府及其政策产生怀疑,
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组织和邪教的欺骗,从而造成危机。
[69]
6.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薛晓明认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惠及十三亿人的全面小
康社会,而弱势群体的出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表现;中国共产党代
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而工人阶级和
农民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阶级基础,目前弱势群体的主体是工人和农民中的一部分,
所以,若不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会影响党的执政之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共同
富裕,体现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若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
本权益得不到维护,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70]
六、弱势群体的治理
1.政府治理。
孔祥利认为,在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治理中,政府应扮演主导性角色。
政府应出台有关解困、扶贫、就业与再分配政策,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
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法制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71]张敏杰认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政府政策重点有七个方面:解困和就业政策、
农民权益保护政策、共同富裕和扶贫政策、社会福利和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人
口政策以及收入再分配政策。
[72]郑杭生、李迎生认为,我国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政
策模式应当是补偿性社会政策与发展性社会政策的结合。
前者主要是指针对弱势群体
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政策、住房补贴政策及其各种基本权利的保护政策等。
后
者主要是指在有关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机会与能力,以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
整合的政策,如,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积极的扶贫政策等。
[73]孙
立平认为,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要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上下功夫;国家或政府要通过再分配制度对弱势群体进行照顾;要建立政府和弱势群体的沟通渠道,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
[74]王思斌认为,有必要对社
会政策的理念与实施进行认真的思考,使其更加符合社会政策的本质和我国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