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国家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摘要:由于发达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机会不均等、性别歧视、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存在,尽管人均生活水平较高、生产力较发达,但是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本文以美国和日本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经验为例,详细介绍了美国和日本贫困地区的现状、特点以及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发达国家;发展贫困地区;美国;日本

美国和日本两国居民人均生活水平较高、生产力较发达、经济总量较高,但是由于过往开发问题、地形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等诸多因素存在,以相对贫困为主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本文以美国和日本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经验为例,详细介绍了美国和日本贫困地区的现状、特点以及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措施,对于加快我国贫困地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美国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经验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美国贫困地区的现状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代表,其贫困问题也并不乐观。由于近年来医疗费用提高以及生活费用的增加,美国贫困人口数量正在进一步增加。201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美国的贫困人口上升到4910万,逼近50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1]。

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东北部地区作为最老的殖民地,开发历史悠久,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以休斯顿为代表的南部地区和以硅谷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科技发展的带动,经济迅猛发展。位于美国东部地区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尽管具备丰富的动植物及矿产资源,但是该地区交通闭塞,开发较晚,经济落后。以农业为主的中央山谷地区,经济发展也同样缓慢。因此,美国贫困地区主要分布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和中央山谷地区。

(二)美国贫困地区的特点

美国的贫困标准并非以温饱为基准,而是以低收入者与社会贫困收入水平的差距基准,同时还包含物质、文化、精神建设等方面。因此,美国的贫困问题与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很大不同。根据201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其给予贫穷线的定义是,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2314美元。由以上数据可见,美国贫困程度相对较轻,贫困范围较小,贫困数量较少。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老年人、失业者、儿童以及低收入家庭为主要贫困者。这部分人群通常没有稳定工作,缺乏固定收入来源,生活处于贫困状态,需要国家救济以维持生活。从地区分布的角度,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和美国中央山谷地区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落

后,人口普遍处于贫困状态。

(三)美国贫困地区产生的原因

美国贫困地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关于贫困地区产生原因

首先,地理环境因素往往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相比较而言,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和中部山谷地区多山地,平原狭小,耕地不足,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缺乏水源,不利于农业发展,致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和中央山谷地区处于贫困状态。相反,美国东部、南部以及西部沿海地区多处平原,雨量充沛,利于农业发展,适宜人类生活居住,逐渐聚集了大量人口与工商业。

其次,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汇集在沿海地区,致使当地具备了科技及人才优势,带动了商业、金融、信息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反,阿巴拉契亚山区和中央山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育资源稀缺、地广人稀,不利于人才汇集,更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2.关于贫困人口产生原因

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恶性循环。贫困人口由于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多从事低报酬性的工作,就业情况普遍较差。由于没有足够的收入,其子女也很难接受良好教育,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由于这种阶级制度的存在,无论贫困人口如何努力,都很难摆脱生活贫困,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致使自身永远处于贫困边缘。相反,生活在社会上层的富裕人口通常很容易生活在社会上层。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比普通工人阶级具备明显政治经济优势,而这种优势又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作为反贫困举措的经济政治制度等不仅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反而促使形成永久性的贫困阶层[2]。

另外,长期存在的种族和性别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和单亲家庭贫困率更高。美国贫困黑人的数量是贫困白人数量的3倍,且两者工资收入差距较大。一般来讲,黑人工资比白人工资低50%左右,男人工资比女人工资多10%左右,这意味着种族及性别歧视在广泛存在[3]。

(四)美国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措施

美国加快贫困地区发展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制定反贫困政策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实施以“消除贫困”为口号的反贫困政策。该政策由中央政府主导实施,企业以及各类公益组织积极配合,皆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

的收入水平和就业率。该政策由就业政策、针对乡村的贷款政策、针对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政策等多个具体政策构成。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密切配合,自从以“消除贫困”为口号的反贫困政策实施以来,美国贫困人口数量减少1000万,贫困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

2.政府推动反贫困进程

首先,政府制定反贫困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妇女等社会劣势人群提供均等就业机会;第二,维持老年人收入水平,完善社会福利政策;第三,消除种族歧视,缩小收入差距,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其次,政府吸引资本向落后地区投资。美国政府推出一项风险投资计划,鼓励投资基金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投资。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新的技术投资中心将很快出现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央山谷地区和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以促进这些地区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4]。3.遵循经济规律,制定产业政策

为了应对19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美国政府出台罗斯福新政,具体包括:制定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促进美国经济均衡增长。一方面,重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国政府重视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建设,促进了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不仅降低了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对外运输费用,还吸引了来源于世界各地的技术和资金,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5]。另一方面,重视学习先进技术。美国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促使西部地区经济能够快速发展[6]。

二、日本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经验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日本贫困地区发展现状

伴随着多年的经济停滞和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日本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日本厚生劳动省2009年10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约1/6的日本人生活在贫困中。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发表的数据表明,20岁到64岁的单身女性有32%的人口为“贫困人口”,而男性这一数值为25%。65岁以上的单身女性的贫困率为47%,男性却为29%。由此可见,单身女性的生活相对较困难一些[7]。从区域分布来看,日本落后地区多是由于地形以及历史原因而存在。一方面,日本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且多火山和地震。受制于地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约束,日本境内山地丘陵地带相对发展落后。另一方面,二战后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农田荒芜,致使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较低。

(二)日本贫困地区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