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案例分析 - 副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案例分析
摘要:世界并购上许多企业由于忽视了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而导致失败,企业并购后的财务风险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的原因,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花旗银行通过兼并旅行者公司,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实现垄断,优势互补,减少竞争。合并为花旗集团带来了不同的收入来源,也使其面临着诸多风险。不同的经济规模、经营方式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新的花旗集团面临的新挑战。
论文关键词:并购重组原因问题策略;
1合并概况
花旗集团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花旗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其总资产当时达到近7 000亿美元,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
美国花旗公司( Citicorp) 是由花旗银行于1968 年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 它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 旗下拥有13 家子公司。但其资产的99% 是花旗银行的资产, 并且与花旗银行共用一套人马。多年来, 花旗银行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世界大银行之一, 1998年被欧洲货币杂志评为全球最佳银行, 以表彰其在全球各地的杰出金融服务表现。这是花旗银行连续三年赢得这项殊荣。并被该杂志评选为全球最佳并购典型、最佳银行外汇交易银行、最佳新兴市场银行、最佳欧洲商业本票承销商、最佳金融交易服务银行和最佳资产担保证券承销商。此外, 该行还被评选为亚洲地区最佳消费金融银行和最佳资金管理银行, 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和中国台湾省等七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最佳外商银行。旅行者集团总部设在纽约, 资产3 866 亿美元。它原是一家生命与财产保险公司, 后来收购了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史密斯·邦尼( Smith Barney ) 公司, 接着1997 年收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后, 一跃成为全美第二大投资银行, 业务范围也相应扩大到投资银行、保险、融资服务等领域。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这两家实力雄厚的金融
机构合并后新成立的花旗集团资产近7000亿美元, 1999 年按资产排名世界第三。净收入为500亿美元, 营业收入达750亿美元, 股票市值超过1 400亿美元, 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雇员达161 700名, 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
起并购案。
2案例分析
2.1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的原因
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的原因主要有:
(1)受美国政府支持和诱导, 组建大型银行集团, 抢占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同欧洲、日本的金融机构一决雌雄。
(2)两机构优势互补, 共享资源, 共同发展客户。花旗银行批发业务位居全美第一, 技术设备先进, 而旅行者以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为主。合并后可以共享信息、客户和电子技术等优势资源, 降低成本, 提高受益。
(3)拓宽亚洲业务, 进行跨国并购。此外,旅行者公司也将凭借花旗公司在亚洲经营了90多年的历史, 在亚洲扩展业务, 并加入花旗公司收购韩国和泰国的金融机构, 进行跨国并购。据花旗集团方面表示, 日本的客户在近期已放
入更多存款进入花旗银行日本分行的户头, 因为它们相信银行会进一步加强在
日本的业务。
另外, 在合并计划下, 旅行者的关联企业——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所罗门
美邦将和花旗公司合作, 在日本开展业务。日本的山一证券倒闭之后, 所罗门美邦的投资银行业务则蒸蒸日上。1998年第一季度, 花旗银行在日本的零售业务比1997年同期急升了300%。分析人士也认为, 花旗公司从1902年就开始在亚洲经营业务, 1996年在亚洲的业务净收入8.86亿美元, 雇佣人员15 000多名, 其中98%是亚洲当地人。旅行者公司可借花旗公司在亚洲的业务优势, 大力拓展其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
2.2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评析
此次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不仅仅在于合并规
模的庞大, 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开创了全能化金融服务的先例, 从根本上动摇
了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限制。自从80 年代以来, 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日
益恶化,传统业务不断受到侵蚀。美国银行的工商信贷份额从1980 年的46% 下降到1998 年的38%,银行存款每年仅以3% 速度增长, 而同期共同基金则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这种单一经营方式使很多银行都难以生存。同时, 英国与日本分别于1986 年与1998 年进行了“大爆炸”(BigBang ) 式的金融改革, 放松了对金融业的限制, 实行全能银行体制。
美国银行业因此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在与欧洲、日本的竞争中节节败下阵来。而花旗集团的诞生却意味着对美国传统金融分业管理法律制度的突破, 由同一实体开展“一条龙”全能化金融业务。在当时这是与美国法律相抵触的, 但美国政府迫于竞争压力仍然对它们的合并予以积极支持, 美国政府明确表态, 支持本国银行通过并购进入世界大银行行列。政府不断放松金融监管, 1994 年和1999 年分别取缔了金融业跨州经营和分业经营的限制, 使得银行并购简单易行, 并且在一年半之后正式出台了《金融现代化法案》, 为今后金融机构的合业经营扫清了障碍。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给我们的启示是, 银行规模越大, 竞争能力越强, 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旅行者集团主席执行官韦尔说: “要想成为全球性企业, 规模极为重要”。
规模庞大的企业能够承受经济环境暂时不利而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金融危机频频出现的年代, 更应该如此。1990 年, J·P 摩根是美国银行业中市值最高的银行, 市场价值超过80 亿美元, 而现在花旗集团则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领头羊和“大哥大”,市场价值为1 440 亿美元, 这是美国1990 年十大银行总资产价值额的三倍半。并购使原来许多所谓大银行成了“小弟弟”,新的大银行越来越多。美国十大银行总资产占其银行业资产总额的2/3, 而在70 年代, 十大银行的资产比重还没有超过一半。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 正好弥补了两大金融机构各自的业务缺陷, 互补了优势, 使其市场份额扩大, 成本降低, 效益肯定会增加。
从花旗集团合并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金融混业经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远来看, 世界经济与金融一体化趋势以及提高各国银行竞争力的要求, 都迫使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来适应时代的潮流。当然对于处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的中国也不例外, 在适当的时机实行合业经营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但我们认为: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也可能给金融监管带来困难, 使监管的对象目标模糊, 监管手段乏力, 监管成本加大。同时还会给美国的就业造成压力。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精简机构、裁员。据新成立的花旗集团总裁所说, 合并后的海内外新机构将缩减到原来的2/ 3, 裁员至少5 000 名。“大是否就好”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